钱列;贾连顺;陈雄生;邵将;严望军;曹师峰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胰岛素的应用.[方法]对37例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监测、控制血糖,在手术前后使用胰岛素,进行总结.[结果]本组37例患者,25例术前或术后使用胰岛素,使用胰岛素患者术前、术后血糖控制满意,无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伤口无感染,愈合良好.[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髋部骨折在手术前后应采用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基本正常水平以利于手术,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作者:陆铁;杜心如;刘宝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骨盆环重建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效果.[方法]17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类确定为不稳定性,对前、后环严重损伤者行前路、后路或联合入路复位固定重建骨盆环,合并脏器损伤Ⅰ期修补处理.[结果]随访13例,平均随访15个月.骨折愈合骨盆环无畸形,下地行走,无腰腿痛及步态异常.[结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手术内固定,重建骨盆环方法恢复解剖关系,合并内脏损伤,Ⅰ期处理,疗效满意.
作者:刘建军;李大廉;李玉华;赵军华;王敏;黄志远;欧阳林蔚;盛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通过比较显微腰间盘切除术(MSLD)与椎间盘镜(ME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方法和疗效,为微创治疗提供经验参考和治疗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单节段LDH微创治疗病例,其中MSLD治疗45例,MED治疗32例,比较手术时间、术中情况、并发症、住院日、疗效等指标.[结果]2组疗效优良率均达到了90%以上,无显著差异,MED切口长度明显短于MSLD,而后者在手术时间上明显少于前者.[结论]此两种微创方法疗效满意,但比较之下MED适应证明显受限,技术方法未见明显优势,MSLD是目前更为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作者:祁全;毕郑钢;赵承斌;吴滨奇;王鑫;王志杰;刘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Scheuermann病,又称青少年驼背,以中胸段椎体楔形变为特点,是一种常见的引起青少年结构性后凸畸形的疾病[1],由丹麦医生Holger Scheuermann于1920年首先描述,其病因至今尚不清楚.文献报道,Scheuermann病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4%~8.0%,一般情况下,如果Scheuermann病能在患者骨骼发育成熟以前被及时发现,那么支具治疗常常能够获得成功.
作者:李海峰;阮狄克;何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Survivin基因siRNA表达载体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构建SurvivinshRNA表达载体pSilence 2.1-neo-Survivin,转染骨肉瘤细胞系MG-63,筛选稳定表达的克隆,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变化,RT-PCR、Weston-blot方法检测转染后Surviv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噻唑蓝(MTT)法、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吖啶橙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转染后MG-63细胞Survivin基因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显著下降,其抑制率分别为85.08%和81.14%;细胞增殖受到显著抑制,培养48 h后与空白组比较,抑制率达63.41%;吖啶橙染色显示转染组细胞出现明显核碎裂等凋亡改变,转染组凋亡率为24.54%.[结论]靶向Survivin基因的siRNA表达载体可以显著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作者:李鲲;杨述华;刘红云;吴强;傅德皓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动态观察大鼠颈部动、静力失去平衡后颈椎间盘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5、7个月模型组和对照假手术组,每组10只,通过破坏大鼠颈部肌肉、韧带诱导颈椎间盘退变,按月取材.各组椎间盘HE、Toluidine blu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用体视学分析软件、Dissector自动计数法分析软骨终板内血管芽的数量、面积和软骨终板的厚度,Miyamoto分级法综合评判颈椎间盘退变的程度;透射电镜观察椎间盘细胞凋亡的超微结构.[结果]与对照假手术组比较,3个月造模组动物颈椎间盘已开始退行性变化,纤维环板层结构紊乱,关节软骨钙化层增厚,软骨下血管明显减少;5个月模型组髓核完全纤维化,纤维环板层状结构消失,血管芽稀少,血管壁充血曲张;7个月模型组椎间盘内部结构与5个月模型组相似,部分椎体边缘骨赘形成.在电镜下,3个月造模组椎间盘细胞,细胞表面突起减少,细胞器稀少,胞质内有脂滴,可见到凋亡细胞形成的凋亡小体.5个月和7个月模型组椎间盘组织中细胞较少,基质中胶原纤维断裂,可见到许多坏死空化的细胞.[结论]模型组大鼠颈椎间盘都出现典型的退变形态学变化,随着造模月份的延长退变程度越严重;早期和中期退变椎间盘中可观察到凋亡细胞,在退变的晚期可观察到坏死细胞.
作者:李晨光;王拥军;施杞;胡志俊;周泉;刘梅;周重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假体松动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直接影响假体的使用寿命,并成为术后返修术的主要原因.目前,虽然对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确切机理尚不清楚,但致病因素基本归纳为两大主要因素:一为生物学因素,即松动由磨损颗粒引起,另一为机械因素.
作者:郑稼;金毅;赵炬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下肢微循环在不同情况下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随机选择50例患者,用WX-6型微循环诊断仪,在术前、术后7~10 d和3~6个月检测足(足母)趾循环,结果与30例健康者比较,做均数q检验;病例组术前按跛行距离分0~100 m和300~400 m 2组,比较2组微循环指标,做均数t检验.[结果]病例组术前与对照组、术前与术后,各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7~10 d和3~6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以血液流态改变灵敏.[结论]交感神经功能紊乱致下肢微循环障碍是腰椎管狭窄症间歇性跛行原因之一,术后下肢微循环及症状改善明显,微循环检测可作为腰椎管狭窄症术前诊断和术后疗效评价的客观手段.
作者:秦德安;张佐伦;李晓芳;刘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四肢长骨恶性肿瘤并发骨折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1996年6月~2003年10月收治的四肢长骨恶性肿瘤并发骨折17例,其中骨肉瘤4例,骨巨细胞瘤3例,尤文氏肉瘤1例,造釉细胞瘤1例,骨转移瘤8例.采用Ⅰ期外固定并化疗,Ⅱ期瘤段切除重建术4例;Ⅰ期行肿瘤病灶清除功能重建术11例;Ⅰ期截肢1例,Ⅱ期截肢1例.[结果]随访时间12~88个月,原发性恶性肿瘤9例中,肺转移死亡2例,其中1例局部复发;骨转移瘤8例中,死亡4例,其中1例局部复发.[结论]化疗敏感的原发恶性肿瘤并发骨折主张优先考虑Ⅰ期外固定并化疗,Ⅱ期瘤段切除重建;化疗不敏感的骨巨细胞瘤及骨转移瘤并发骨折应Ⅰ期行病灶清除功能重建.
作者:李东升;张志勇;黄满玉;冯峰;古建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检验恶性骨肿瘤来源的成纤维母细胞是否能够支持破骨细胞分化及其溶骨作用.[方法]酶消化法从肿瘤组织中分离成纤维母细胞并作体外培养.细胞传代后,一部分成纤维母细胞与外周血单核细胞共培养,分别加入M-CSF、骨保护素(OPG)及抗TNFα中和抗体.同时,作者还应用了Transwell系统检验可溶性促溶骨性因子的表达.培养结束后检测抗酒石酸磷酸酶(TRAP)的表达及骨吸收陷窝的形成,并比较各组细胞的骨吸收活性.另一部分成纤维母细胞单独培养,RT-PCR法检测其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和TNF-α mRNA的表达.[结果]在M-CSP存在的条件下,2种细胞共培养组分别于14、21 d观察到TRAP阳性的多核细胞和骨吸收陷窝形成;大剂量OPG彻底阻断TRAP阳性多核细胞及骨吸收陷窝的形成,而大剂量抗TNFα中和抗体对成纤维母细胞支持的破骨细胞形成未显示抑制作用.RT-PCR结果显示恶性骨肿瘤来源的成纤维母细胞能够表达RANKL和TNF-αmRNA.[结论]在M-CSF存在的条件下,恶性骨肿瘤来源的成纤维母细胞通过表达RANKL支持破骨细胞分化及其溶骨作用.
作者:孙嗣国;马保安;周勇;张明华;范清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在2000年报道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以来,该术式已广泛应用于颈椎退行性变、肿瘤、创伤等.成为治疗颈椎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手术要求:(1)彻底减压;(2)牢固固定和骨性融合,防止颈椎不稳造成新的损害.但由此而出现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4].
作者:梁定顺;倪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威灵仙注射液对骨关节炎模型动物关节软骨的组织学、胶原表型和超微结构的作用.[方法]建立骨关节炎动物模型,动物随机分为3组,S组、D组和K组,S组和D组分别注射威灵仙注射液和生理盐水,K组空白.分批处死动物取关节软骨标本,常规石蜡切片,HE/SOFC双染色,Mankin评分比较各组关节软骨损伤程度.免疫组化法(IHC)检测各组关节软骨基质Ⅰ、Ⅱ型胶原的表达情况.透射电镜(TEM)观察各组关节软骨超微结构变化.[结果]S组在各时段的评分均优于D组和K组;S组在各时点Ⅰ型胶原阳染面积低于D组和K组,Ⅱ型胶原阳染面积高于D组和K组;S组软骨在各时间点损伤程度都低于D组和K组,K组和D组损伤程度基本一致.[结论]威灵仙注射液可维持和促进软骨合成蛋白多糖与Ⅱ型胶原,对关节软骨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陈飞雁;王旭;黄加张;夏军;顾湘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成人严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13例CroweⅣ级的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前进行骨牵引治疗2周,术中在松解延长的基础上,重建髋关节旋转中心及髋关节外展功能.术后评估肢体延长长度及髋关节功能.[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90分,患肢长度平均延长3.1 cm,有1例出现坐骨神经牵拉症状,短期未出现假体失败现象.[结论]通过松解延长、重建关节功能、选择合适的假体,并注重对神经血管的保护,成人严重先天性髋脱位可以通过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赵建宁;郭亭;周利武;吴苏稼;曾晓峰;施鑫;陆维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摘除术后下腰痛以及腰椎间盘再突出的情况.[方法]在采用后路腰椎板开窗突出椎间盘摘除手术的患者中,随机选择200例,对其中获得5 a以上随访的8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手术前后下腰痛JOA评分以及影像学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79.8%的患者残留下腰痛,其中14.3%患者存在严重的下腰痛(JOA 1),75%的严重下腰痛患者在35岁以下;(2)13例患者行二次手术,其中12例为腰椎间盘再突出,1例为腰椎不稳,13例患者中主要是50岁以下的成年男性.[结论]年轻患者更易发生严重的下腰痛以及腰椎间盘再突出,在年轻患者首次手术时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考虑脊柱融合.
作者:钱列;贾连顺;陈雄生;邵将;严望军;曹师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改良Mitchell手术治疗外翻的疗效.[方法]自2000年4月~2003年10月对18例28足(足母)外翻患者行改良Mitchell手术.术前摄负重X线片,测量(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平均为30.5°,第1、2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o-phalangeal angle,IMA)13.5°.本术式与传统Mitchell手术不同的是在第1跖骨远端只行一次横行截骨,不留外侧棘,根据IMA的大小决定截骨远端外移的多少,再向跖侧移位2~3 mm,用可吸收螺钉固定.[结果]随访28足,随访时间为10~32个月,优24足,良3足,差1足,优良率为92.9%.术后负重X线片测量HVA 15.5°,平均改善15°;IMA平均为8.5°,平均改善5°.[结论]改良Mitchell手术可矫正第1跖骨内翻,更重要的在于矫正畸形而不破坏(足母)趾的生物力学作用,第1跖骨头的跖侧移位,重建了足横弓,恢复了(足母)趾的负重功能.
作者:王伟;王剑锋;郝花;周斌;吴昊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和异体嗅鞘细胞共培养及其联合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和胎龄4~6个月的引产胎儿的嗅鞘细胞,分别培养至传代后再共培养,将共培养的混合细胞通过手术直视下移植至脊髓损伤部位.[结果]8例脊髓损伤患者接受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和异体嗅鞘细胞联合移植,并获得l~6个月的随访,所有接受细胞移植的8例患者术后均无不良反应,其中1例术后1个月开始出现双下肢深浅感觉恢复,其余7例比细胞移植前无明显改善.[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和异体嗅鞘细胞共培养两者之间无相互抑制现象,近期观察二者联合移植修复脊髓损伤是安全的.
作者:赵廷宝;卢兆桐;赵凌云;陈秉耀;张云昌;张晓君;刘鑫;孟庆溪;林世德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