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嗅鞘细胞联合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早期观察

赵廷宝;卢兆桐;赵凌云;陈秉耀;张云昌;张晓君;刘鑫;孟庆溪;林世德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嗅鞘细胞, 移植, 脊髓损伤
摘要:[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和异体嗅鞘细胞共培养及其联合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和胎龄4~6个月的引产胎儿的嗅鞘细胞,分别培养至传代后再共培养,将共培养的混合细胞通过手术直视下移植至脊髓损伤部位.[结果]8例脊髓损伤患者接受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和异体嗅鞘细胞联合移植,并获得l~6个月的随访,所有接受细胞移植的8例患者术后均无不良反应,其中1例术后1个月开始出现双下肢深浅感觉恢复,其余7例比细胞移植前无明显改善.[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和异体嗅鞘细胞共培养两者之间无相互抑制现象,近期观察二者联合移植修复脊髓损伤是安全的.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骨盆环重建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骨盆环重建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效果.[方法]17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类确定为不稳定性,对前、后环严重损伤者行前路、后路或联合入路复位固定重建骨盆环,合并脏器损伤Ⅰ期修补处理.[结果]随访13例,平均随访15个月.骨折愈合骨盆环无畸形,下地行走,无腰腿痛及步态异常.[结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手术内固定,重建骨盆环方法恢复解剖关系,合并内脏损伤,Ⅰ期处理,疗效满意.

    作者:刘建军;李大廉;李玉华;赵军华;王敏;黄志远;欧阳林蔚;盛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嗅鞘细胞联合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早期观察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和异体嗅鞘细胞共培养及其联合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和胎龄4~6个月的引产胎儿的嗅鞘细胞,分别培养至传代后再共培养,将共培养的混合细胞通过手术直视下移植至脊髓损伤部位.[结果]8例脊髓损伤患者接受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和异体嗅鞘细胞联合移植,并获得l~6个月的随访,所有接受细胞移植的8例患者术后均无不良反应,其中1例术后1个月开始出现双下肢深浅感觉恢复,其余7例比细胞移植前无明显改善.[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和异体嗅鞘细胞共培养两者之间无相互抑制现象,近期观察二者联合移植修复脊髓损伤是安全的.

    作者:赵廷宝;卢兆桐;赵凌云;陈秉耀;张云昌;张晓君;刘鑫;孟庆溪;林世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第1跖骨籽骨脱位与(足母)外翻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第1跖骨籽骨系统在(足母)外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正常足100只,(足母)外翻足82只,拍摄负重位足部X线片,测量(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l、2跖骨间角(first intermetatarsal angle,IMA),籽骨到第2跖骨轴线的距离,第2跖骨的长度,分析籽骨脱位与(足母)外翻的相关性.[结果]正常足和(足母)外翻足籽骨与第2跖骨轴线的距离与第2跖骨长度的比值分别为0.35±0.02,0.39±0.03(P>0.05),正常足籽骨位置不同分级之间与HVA和IMA无明显相关性,在(足母)外翻足中籽骨脱位与HVA、IMA明显相关.[结论]第1跖骨籽骨系统在(足母)外翻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行(足母)外翻矫正术时应注意籽骨系统的矫正.

    作者:宋朝晖;张英泽;韩长伶;张奉琪;吴昊天;赵立力;姚双权;韩久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人工关节术后松动因素研究进展

    假体松动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直接影响假体的使用寿命,并成为术后返修术的主要原因.目前,虽然对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确切机理尚不清楚,但致病因素基本归纳为两大主要因素:一为生物学因素,即松动由磨损颗粒引起,另一为机械因素.

    作者:郑稼;金毅;赵炬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成人严重先天性髋脱位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目的]探讨成人严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13例CroweⅣ级的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前进行骨牵引治疗2周,术中在松解延长的基础上,重建髋关节旋转中心及髋关节外展功能.术后评估肢体延长长度及髋关节功能.[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90分,患肢长度平均延长3.1 cm,有1例出现坐骨神经牵拉症状,短期未出现假体失败现象.[结论]通过松解延长、重建关节功能、选择合适的假体,并注重对神经血管的保护,成人严重先天性髋脱位可以通过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赵建宁;郭亭;周利武;吴苏稼;曾晓峰;施鑫;陆维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新型骨替代材料-珍珠层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目的]研究珍珠层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在体外培养的第3代成骨细胞中分别加入珍珠层(实验组)、橡胶(对照组)的材料浸提液,观察细胞形态、细胞膜和超微结构的变化;通过BrdU核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通过MTT法检测成骨细胞代谢活性.[结果]实验组细胞形态及细胞结构良好、细胞膜完整;对照组中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细胞膜及胞浆内细胞器均有破坏;BrdU及MTT检测结果显示珍珠层对人成骨细胞的增殖和代谢活性无阻滞作用.[结论]珍珠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骨替代材料应用于骨缺损修复.

    作者:吴一民;陈建庭;金大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翻伴膝外摆步态的疗效与不足

    [目的]探讨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翻伴膝外摆步态患者的临床效果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随访2000~2004年因膝内翻伴膝外摆步态于本院行胫骨高位截骨手术的患者19例,年龄47~54岁,随访时间6个月~4 a.术前及术后X线片测量股骨-胫骨角、胫骨平台后倾角和腓骨小头高度,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关节后外侧稳定性测试,术后患者以五点问卷法评价术后关节稳定性的改善情况.[结果]股骨-胫骨角术前184.5°~197°,术后167°~176°;腓骨小头高度术前7.73~18.5 mm,术后-3.5~10.7 mm;胫骨后倾角术前2°~17°,术后-4°~13°;HSS评分术前48~68分,术后60~91分(P=0.00).后外侧的稳定性测量术前Ⅰ度损伤16例,Ⅱ度损伤3例.术后Ⅰ度损伤9例,Ⅱ度损伤10例(P<0.05).术后患者关节稳定性的问卷4例明显提高,9例有提高,6例与术前相同.[结论]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内翻合并膝外摆的近期效果良好,远期效果可能受到膝外摆步态、胫骨后倾角和腓骨小头高度改变的影响.

    作者:王飞;陈竞清;陈百成;高石军;邵德成;李彤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防治股骨头坏死取得进展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发扬实事求是的良好科学风尚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恶性骨肿瘤来源成纤维母细胞促进溶骨作用

    [目的]检验恶性骨肿瘤来源的成纤维母细胞是否能够支持破骨细胞分化及其溶骨作用.[方法]酶消化法从肿瘤组织中分离成纤维母细胞并作体外培养.细胞传代后,一部分成纤维母细胞与外周血单核细胞共培养,分别加入M-CSF、骨保护素(OPG)及抗TNFα中和抗体.同时,作者还应用了Transwell系统检验可溶性促溶骨性因子的表达.培养结束后检测抗酒石酸磷酸酶(TRAP)的表达及骨吸收陷窝的形成,并比较各组细胞的骨吸收活性.另一部分成纤维母细胞单独培养,RT-PCR法检测其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和TNF-α mRNA的表达.[结果]在M-CSP存在的条件下,2种细胞共培养组分别于14、21 d观察到TRAP阳性的多核细胞和骨吸收陷窝形成;大剂量OPG彻底阻断TRAP阳性多核细胞及骨吸收陷窝的形成,而大剂量抗TNFα中和抗体对成纤维母细胞支持的破骨细胞形成未显示抑制作用.RT-PCR结果显示恶性骨肿瘤来源的成纤维母细胞能够表达RANKL和TNF-αmRNA.[结论]在M-CSF存在的条件下,恶性骨肿瘤来源的成纤维母细胞通过表达RANKL支持破骨细胞分化及其溶骨作用.

    作者:孙嗣国;马保安;周勇;张明华;范清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改良Mitchell手术治疗(足母)外翻

    [目的]观察改良Mitchell手术治疗外翻的疗效.[方法]自2000年4月~2003年10月对18例28足(足母)外翻患者行改良Mitchell手术.术前摄负重X线片,测量(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平均为30.5°,第1、2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o-phalangeal angle,IMA)13.5°.本术式与传统Mitchell手术不同的是在第1跖骨远端只行一次横行截骨,不留外侧棘,根据IMA的大小决定截骨远端外移的多少,再向跖侧移位2~3 mm,用可吸收螺钉固定.[结果]随访28足,随访时间为10~32个月,优24足,良3足,差1足,优良率为92.9%.术后负重X线片测量HVA 15.5°,平均改善15°;IMA平均为8.5°,平均改善5°.[结论]改良Mitchell手术可矫正第1跖骨内翻,更重要的在于矫正畸形而不破坏(足母)趾的生物力学作用,第1跖骨头的跖侧移位,重建了足横弓,恢复了(足母)趾的负重功能.

    作者:王伟;王剑锋;郝花;周斌;吴昊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骨科学名词速查手册》内容提要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全球学术造假日趋严重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胰岛素的应用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胰岛素的应用.[方法]对37例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监测、控制血糖,在手术前后使用胰岛素,进行总结.[结果]本组37例患者,25例术前或术后使用胰岛素,使用胰岛素患者术前、术后血糖控制满意,无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伤口无感染,愈合良好.[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髋部骨折在手术前后应采用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基本正常水平以利于手术,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作者:陆铁;杜心如;刘宝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股骨假体周围骨缺损的翻修

    随着髋关节置换临床使用量不断增加,使用时间不断延长,髋关节的翻修数量和翻修难度亦随之上升.2000年,全美共行183 000例全髋关节置换,其中翻修手术31 000例,占17%左右,在我国目前尚缺乏全国性的统计结果.

    作者:严世贵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降钙素防治骨质疏松模型兔的人工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降钙素对已行人工假体植入骨质疏松模型兔的假体无菌性松动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方法]将30只假体植入模型的骨质疏松症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只.实验组给予鲑鱼降钙素治疗(6 U/kg,肌注,隔日1次),而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肌注,持续治疗半年.两组均分别于术前、术后4、8、12和24周检测假体周围感应区(ROI)骨密度(BMD);于术前及术后4、12、24周行血清骨代谢指标检测: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所有动物于术后24周处死,分别行假体拔出实验与扭转实验测定和假体周围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术后24周,实验组假体周围局部感兴趣区BMD增加近5%,而对照组假体周围局部感兴趣区BMD下降了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骨代谢指标中,术后24周实验组的BALP、BGP稍有下降,但组内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TRAP-5b有明显下降(P<0.05),这些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P<0.01);生物力学检测显示,实验组的假体拔出实验较对照组提高了约50%,扭转实验提高近1倍,且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显示,实验组中反映骨吸收的Oc.No/Tb.Pm、ES/BS明显减少;反映骨量和微结构的%Tb.Ar、Tb.N明显增多,而Tb.Sp明显变窄:反映骨形成与骨矿化的OS/BS、MAR、BFR/TV及%L.Pm也均明显增多;这些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或P<0.05).[结论]鲑鱼降钙素能明显减少人工假体周围骨量的丢失和抑制骨溶解;并加快假体周围的骨形成,提高骨密度,促进生理性骨矿化;还能改善骨质量,促进骨微结构改变,提高骨的生物力学特性并增加假体四周的支撑力.其对骨质疏松症兔的假体松动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这对临床预防和治疗人工关节的无菌性松动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作者:李锋;方忠;熊伟;李光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腰痛及再突出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摘除术后下腰痛以及腰椎间盘再突出的情况.[方法]在采用后路腰椎板开窗突出椎间盘摘除手术的患者中,随机选择200例,对其中获得5 a以上随访的8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手术前后下腰痛JOA评分以及影像学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79.8%的患者残留下腰痛,其中14.3%患者存在严重的下腰痛(JOA 1),75%的严重下腰痛患者在35岁以下;(2)13例患者行二次手术,其中12例为腰椎间盘再突出,1例为腰椎不稳,13例患者中主要是50岁以下的成年男性.[结论]年轻患者更易发生严重的下腰痛以及腰椎间盘再突出,在年轻患者首次手术时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考虑脊柱融合.

    作者:钱列;贾连顺;陈雄生;邵将;严望军;曹师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遗传因素在退变性椎间盘疾病中的研究现状

    退变性椎间盘疾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是以椎间盘退变为基本病理基础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脊柱疾患,包括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源性疼痛、椎管狭窄症、脊柱节段不稳、退变性脊柱侧弯症及脊柱滑脱症等,临床表现复杂.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群的增加,退变性椎间盘疾病越来越成为威胁人们健康和生活的一大疾病.

    作者:谭平先;李健;颜登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腰椎管狭窄症下肢微循环改变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下肢微循环在不同情况下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随机选择50例患者,用WX-6型微循环诊断仪,在术前、术后7~10 d和3~6个月检测足(足母)趾循环,结果与30例健康者比较,做均数q检验;病例组术前按跛行距离分0~100 m和300~400 m 2组,比较2组微循环指标,做均数t检验.[结果]病例组术前与对照组、术前与术后,各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7~10 d和3~6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以血液流态改变灵敏.[结论]交感神经功能紊乱致下肢微循环障碍是腰椎管狭窄症间歇性跛行原因之一,术后下肢微循环及症状改善明显,微循环检测可作为腰椎管狭窄症术前诊断和术后疗效评价的客观手段.

    作者:秦德安;张佐伦;李晓芳;刘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的应用解剖及影像学研究

    [目的]为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的器械设计及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30例干燥腰椎标本,用游标卡尺及量角器测量腰椎椎板上缘及下缘的厚度,椎板关节突螺钉的长度.通过影像学测量椎板的内倾角和下倾角.[结果]椎板的上缘薄而下缘厚.从L1~5椎板的厚度、螺钉的长度及从内倾角逐渐增加,而下倾角逐渐减小.[结论]上缘的厚度太薄不适合螺钉的放置.从L1~5使用4.5 mm的皮质骨螺钉固定是安全的,但应该在椎板的下缘置入.注意下倾角和内倾角的变化.设计的瞄准器应该具有调节角度的装置.

    作者:陆声;徐永清;丁自海;钟世镇;侯东升;李忠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