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陈竞清;陈百成;高石军;邵德成;李彤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动态观察大鼠颈部动、静力失去平衡后颈椎间盘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5、7个月模型组和对照假手术组,每组10只,通过破坏大鼠颈部肌肉、韧带诱导颈椎间盘退变,按月取材.各组椎间盘HE、Toluidine blu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用体视学分析软件、Dissector自动计数法分析软骨终板内血管芽的数量、面积和软骨终板的厚度,Miyamoto分级法综合评判颈椎间盘退变的程度;透射电镜观察椎间盘细胞凋亡的超微结构.[结果]与对照假手术组比较,3个月造模组动物颈椎间盘已开始退行性变化,纤维环板层结构紊乱,关节软骨钙化层增厚,软骨下血管明显减少;5个月模型组髓核完全纤维化,纤维环板层状结构消失,血管芽稀少,血管壁充血曲张;7个月模型组椎间盘内部结构与5个月模型组相似,部分椎体边缘骨赘形成.在电镜下,3个月造模组椎间盘细胞,细胞表面突起减少,细胞器稀少,胞质内有脂滴,可见到凋亡细胞形成的凋亡小体.5个月和7个月模型组椎间盘组织中细胞较少,基质中胶原纤维断裂,可见到许多坏死空化的细胞.[结论]模型组大鼠颈椎间盘都出现典型的退变形态学变化,随着造模月份的延长退变程度越严重;早期和中期退变椎间盘中可观察到凋亡细胞,在退变的晚期可观察到坏死细胞.
作者:李晨光;王拥军;施杞;胡志俊;周泉;刘梅;周重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检测退变椎间盘内EDA+Fn的表达,探讨损伤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方法]收集人腰椎间盘退变临床手术标本,经病理证实均发生退变,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扩增目标条带.[结果]正常椎间盘内没有EDA+Fn的表达,而退变椎间盘内均有EDA+Fn的表达;中重度退变者EDA+Fn的表达较轻度退变者为多(轻中度组间P=0.016<0.05;轻重度组间P=0.007<0.05),中重度之间则没有明显差别(P≥0.501).[结论]EDA+Fn在退变椎间盘内有较高表达,直接证明损伤是椎间盘退变的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
作者:胡宝山;丁悦;李春海;刘尚礼;吕浩然;叶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降钙素对已行人工假体植入骨质疏松模型兔的假体无菌性松动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方法]将30只假体植入模型的骨质疏松症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只.实验组给予鲑鱼降钙素治疗(6 U/kg,肌注,隔日1次),而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肌注,持续治疗半年.两组均分别于术前、术后4、8、12和24周检测假体周围感应区(ROI)骨密度(BMD);于术前及术后4、12、24周行血清骨代谢指标检测: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所有动物于术后24周处死,分别行假体拔出实验与扭转实验测定和假体周围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术后24周,实验组假体周围局部感兴趣区BMD增加近5%,而对照组假体周围局部感兴趣区BMD下降了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骨代谢指标中,术后24周实验组的BALP、BGP稍有下降,但组内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TRAP-5b有明显下降(P<0.05),这些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P<0.01);生物力学检测显示,实验组的假体拔出实验较对照组提高了约50%,扭转实验提高近1倍,且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显示,实验组中反映骨吸收的Oc.No/Tb.Pm、ES/BS明显减少;反映骨量和微结构的%Tb.Ar、Tb.N明显增多,而Tb.Sp明显变窄:反映骨形成与骨矿化的OS/BS、MAR、BFR/TV及%L.Pm也均明显增多;这些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或P<0.05).[结论]鲑鱼降钙素能明显减少人工假体周围骨量的丢失和抑制骨溶解;并加快假体周围的骨形成,提高骨密度,促进生理性骨矿化;还能改善骨质量,促进骨微结构改变,提高骨的生物力学特性并增加假体四周的支撑力.其对骨质疏松症兔的假体松动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这对临床预防和治疗人工关节的无菌性松动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作者:李锋;方忠;熊伟;李光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检验恶性骨肿瘤来源的成纤维母细胞是否能够支持破骨细胞分化及其溶骨作用.[方法]酶消化法从肿瘤组织中分离成纤维母细胞并作体外培养.细胞传代后,一部分成纤维母细胞与外周血单核细胞共培养,分别加入M-CSF、骨保护素(OPG)及抗TNFα中和抗体.同时,作者还应用了Transwell系统检验可溶性促溶骨性因子的表达.培养结束后检测抗酒石酸磷酸酶(TRAP)的表达及骨吸收陷窝的形成,并比较各组细胞的骨吸收活性.另一部分成纤维母细胞单独培养,RT-PCR法检测其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和TNF-α mRNA的表达.[结果]在M-CSP存在的条件下,2种细胞共培养组分别于14、21 d观察到TRAP阳性的多核细胞和骨吸收陷窝形成;大剂量OPG彻底阻断TRAP阳性多核细胞及骨吸收陷窝的形成,而大剂量抗TNFα中和抗体对成纤维母细胞支持的破骨细胞形成未显示抑制作用.RT-PCR结果显示恶性骨肿瘤来源的成纤维母细胞能够表达RANKL和TNF-αmRNA.[结论]在M-CSF存在的条件下,恶性骨肿瘤来源的成纤维母细胞通过表达RANKL支持破骨细胞分化及其溶骨作用.
作者:孙嗣国;马保安;周勇;张明华;范清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骨盆环重建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效果.[方法]17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类确定为不稳定性,对前、后环严重损伤者行前路、后路或联合入路复位固定重建骨盆环,合并脏器损伤Ⅰ期修补处理.[结果]随访13例,平均随访15个月.骨折愈合骨盆环无畸形,下地行走,无腰腿痛及步态异常.[结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手术内固定,重建骨盆环方法恢复解剖关系,合并内脏损伤,Ⅰ期处理,疗效满意.
作者:刘建军;李大廉;李玉华;赵军华;王敏;黄志远;欧阳林蔚;盛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翻伴膝外摆步态患者的临床效果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随访2000~2004年因膝内翻伴膝外摆步态于本院行胫骨高位截骨手术的患者19例,年龄47~54岁,随访时间6个月~4 a.术前及术后X线片测量股骨-胫骨角、胫骨平台后倾角和腓骨小头高度,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关节后外侧稳定性测试,术后患者以五点问卷法评价术后关节稳定性的改善情况.[结果]股骨-胫骨角术前184.5°~197°,术后167°~176°;腓骨小头高度术前7.73~18.5 mm,术后-3.5~10.7 mm;胫骨后倾角术前2°~17°,术后-4°~13°;HSS评分术前48~68分,术后60~91分(P=0.00).后外侧的稳定性测量术前Ⅰ度损伤16例,Ⅱ度损伤3例.术后Ⅰ度损伤9例,Ⅱ度损伤10例(P<0.05).术后患者关节稳定性的问卷4例明显提高,9例有提高,6例与术前相同.[结论]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内翻合并膝外摆的近期效果良好,远期效果可能受到膝外摆步态、胫骨后倾角和腓骨小头高度改变的影响.
作者:王飞;陈竞清;陈百成;高石军;邵德成;李彤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四肢长骨恶性肿瘤并发骨折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1996年6月~2003年10月收治的四肢长骨恶性肿瘤并发骨折17例,其中骨肉瘤4例,骨巨细胞瘤3例,尤文氏肉瘤1例,造釉细胞瘤1例,骨转移瘤8例.采用Ⅰ期外固定并化疗,Ⅱ期瘤段切除重建术4例;Ⅰ期行肿瘤病灶清除功能重建术11例;Ⅰ期截肢1例,Ⅱ期截肢1例.[结果]随访时间12~88个月,原发性恶性肿瘤9例中,肺转移死亡2例,其中1例局部复发;骨转移瘤8例中,死亡4例,其中1例局部复发.[结论]化疗敏感的原发恶性肿瘤并发骨折主张优先考虑Ⅰ期外固定并化疗,Ⅱ期瘤段切除重建;化疗不敏感的骨巨细胞瘤及骨转移瘤并发骨折应Ⅰ期行病灶清除功能重建.
作者:李东升;张志勇;黄满玉;冯峰;古建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改良Mitchell手术治疗外翻的疗效.[方法]自2000年4月~2003年10月对18例28足(足母)外翻患者行改良Mitchell手术.术前摄负重X线片,测量(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平均为30.5°,第1、2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o-phalangeal angle,IMA)13.5°.本术式与传统Mitchell手术不同的是在第1跖骨远端只行一次横行截骨,不留外侧棘,根据IMA的大小决定截骨远端外移的多少,再向跖侧移位2~3 mm,用可吸收螺钉固定.[结果]随访28足,随访时间为10~32个月,优24足,良3足,差1足,优良率为92.9%.术后负重X线片测量HVA 15.5°,平均改善15°;IMA平均为8.5°,平均改善5°.[结论]改良Mitchell手术可矫正第1跖骨内翻,更重要的在于矫正畸形而不破坏(足母)趾的生物力学作用,第1跖骨头的跖侧移位,重建了足横弓,恢复了(足母)趾的负重功能.
作者:王伟;王剑锋;郝花;周斌;吴昊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假体松动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直接影响假体的使用寿命,并成为术后返修术的主要原因.目前,虽然对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确切机理尚不清楚,但致病因素基本归纳为两大主要因素:一为生物学因素,即松动由磨损颗粒引起,另一为机械因素.
作者:郑稼;金毅;赵炬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威灵仙注射液对骨关节炎模型动物关节软骨的组织学、胶原表型和超微结构的作用.[方法]建立骨关节炎动物模型,动物随机分为3组,S组、D组和K组,S组和D组分别注射威灵仙注射液和生理盐水,K组空白.分批处死动物取关节软骨标本,常规石蜡切片,HE/SOFC双染色,Mankin评分比较各组关节软骨损伤程度.免疫组化法(IHC)检测各组关节软骨基质Ⅰ、Ⅱ型胶原的表达情况.透射电镜(TEM)观察各组关节软骨超微结构变化.[结果]S组在各时段的评分均优于D组和K组;S组在各时点Ⅰ型胶原阳染面积低于D组和K组,Ⅱ型胶原阳染面积高于D组和K组;S组软骨在各时间点损伤程度都低于D组和K组,K组和D组损伤程度基本一致.[结论]威灵仙注射液可维持和促进软骨合成蛋白多糖与Ⅱ型胶原,对关节软骨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陈飞雁;王旭;黄加张;夏军;顾湘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为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的器械设计及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30例干燥腰椎标本,用游标卡尺及量角器测量腰椎椎板上缘及下缘的厚度,椎板关节突螺钉的长度.通过影像学测量椎板的内倾角和下倾角.[结果]椎板的上缘薄而下缘厚.从L1~5椎板的厚度、螺钉的长度及从内倾角逐渐增加,而下倾角逐渐减小.[结论]上缘的厚度太薄不适合螺钉的放置.从L1~5使用4.5 mm的皮质骨螺钉固定是安全的,但应该在椎板的下缘置入.注意下倾角和内倾角的变化.设计的瞄准器应该具有调节角度的装置.
作者:陆声;徐永清;丁自海;钟世镇;侯东升;李忠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胰岛素的应用.[方法]对37例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监测、控制血糖,在手术前后使用胰岛素,进行总结.[结果]本组37例患者,25例术前或术后使用胰岛素,使用胰岛素患者术前、术后血糖控制满意,无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伤口无感染,愈合良好.[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髋部骨折在手术前后应采用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基本正常水平以利于手术,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作者:陆铁;杜心如;刘宝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摘除术后下腰痛以及腰椎间盘再突出的情况.[方法]在采用后路腰椎板开窗突出椎间盘摘除手术的患者中,随机选择200例,对其中获得5 a以上随访的8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手术前后下腰痛JOA评分以及影像学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79.8%的患者残留下腰痛,其中14.3%患者存在严重的下腰痛(JOA 1),75%的严重下腰痛患者在35岁以下;(2)13例患者行二次手术,其中12例为腰椎间盘再突出,1例为腰椎不稳,13例患者中主要是50岁以下的成年男性.[结论]年轻患者更易发生严重的下腰痛以及腰椎间盘再突出,在年轻患者首次手术时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考虑脊柱融合.
作者:钱列;贾连顺;陈雄生;邵将;严望军;曹师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和异体嗅鞘细胞共培养及其联合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和胎龄4~6个月的引产胎儿的嗅鞘细胞,分别培养至传代后再共培养,将共培养的混合细胞通过手术直视下移植至脊髓损伤部位.[结果]8例脊髓损伤患者接受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和异体嗅鞘细胞联合移植,并获得l~6个月的随访,所有接受细胞移植的8例患者术后均无不良反应,其中1例术后1个月开始出现双下肢深浅感觉恢复,其余7例比细胞移植前无明显改善.[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和异体嗅鞘细胞共培养两者之间无相互抑制现象,近期观察二者联合移植修复脊髓损伤是安全的.
作者:赵廷宝;卢兆桐;赵凌云;陈秉耀;张云昌;张晓君;刘鑫;孟庆溪;林世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通过比较显微腰间盘切除术(MSLD)与椎间盘镜(ME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方法和疗效,为微创治疗提供经验参考和治疗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单节段LDH微创治疗病例,其中MSLD治疗45例,MED治疗32例,比较手术时间、术中情况、并发症、住院日、疗效等指标.[结果]2组疗效优良率均达到了90%以上,无显著差异,MED切口长度明显短于MSLD,而后者在手术时间上明显少于前者.[结论]此两种微创方法疗效满意,但比较之下MED适应证明显受限,技术方法未见明显优势,MSLD是目前更为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作者:祁全;毕郑钢;赵承斌;吴滨奇;王鑫;王志杰;刘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第1跖骨籽骨系统在(足母)外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正常足100只,(足母)外翻足82只,拍摄负重位足部X线片,测量(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l、2跖骨间角(first intermetatarsal angle,IMA),籽骨到第2跖骨轴线的距离,第2跖骨的长度,分析籽骨脱位与(足母)外翻的相关性.[结果]正常足和(足母)外翻足籽骨与第2跖骨轴线的距离与第2跖骨长度的比值分别为0.35±0.02,0.39±0.03(P>0.05),正常足籽骨位置不同分级之间与HVA和IMA无明显相关性,在(足母)外翻足中籽骨脱位与HVA、IMA明显相关.[结论]第1跖骨籽骨系统在(足母)外翻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行(足母)外翻矫正术时应注意籽骨系统的矫正.
作者:宋朝晖;张英泽;韩长伶;张奉琪;吴昊天;赵立力;姚双权;韩久卉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