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本期继续教育测试题

关键词:继续教育
摘要: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无X线异常的成人颈脊髓损伤15例报告

    [目的]探讨无X线异常的成人颈脊髓损伤的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所有患者接受X线片及MRI检查,对11例MRI检查有脊髓受压者进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结果]对X线片检查无异常发现的高位截瘫患者,MRI检查能较清楚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及节段,从而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及时手术减压能显著改善脊髓功能.[结论]MRI是诊断无X线异常脊髓损伤的重要手段,手术减压能显著改善病程及预后.

    作者:赵刚;陈朝伟;汪浩广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欢迎订阅《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纤维蛋白用做骨组织工程载体并修复骨缺损

    [目的]研究将纤维蛋白用做骨组织工程的载体材料.[方法]将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在体外大量培养扩增后,与同种兔纤维蛋白制成凝胶复合物,对复合物进行成骨性诱导培养,观察细胞增殖与分化情况.进而将含自体BMSCs的复合物填充于兔桡骨节段性缺损区,观察其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BMSCs与纤维蛋白复合物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保持完整形状、细胞大量增殖,并发生成骨性分化和分泌钙盐.植入复合物的骨缺损区修复效果显著优于植入单纯纤维蛋白.[结论]纤维蛋白可为BMSCs提供良好的增殖与分化环境,二者复合物可用于组织工程法修复骨缺损.

    作者:陈克明;葛宝丰;刘兴炎;白孟海;王勇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2005中国矫形外科(骨科)发展高层论坛邀请函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中骨细胞凋亡初探

    [目的]初步探索骨细胞凋亡与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关系.[方法]采用光镜观察(HE)、Hoechest33258荧光染色及Bcl-2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对股骨颈骨折和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共30例(分为早、中、晚期组)和10例正常对照的股骨头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骨细胞凋亡和Bcl-2蛋白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30例标本中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空骨陷窝化.其中,早期组骨细胞凋亡活性强于其它组,中期标本的骨细胞的凋亡活性降低、Bcl-2表达增强,而晚期标本几乎不能检测到骨细胞凋亡和Bcl-2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骨细胞凋亡参与了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早期发病过程,适当的干预可能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作者:何宇;杨述华;梁袁昕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应当重视矫形器在现代骨科康复领域的应用

    1概况矫形器(Orthosis)又称支具(brace),它是通过限制或辅助身体运动,或改变身体力线等,用以减轻患肢骨骼、肌肉系统功能障碍的体外无创固定支撑器材,是现代骨科创伤与肢体畸形治疗康复的一项重要手段.

    作者:宁志杰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加压滑动鹅头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本院于1998年11月~2004年11月采用切开复位和闭合复位AO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42例,疗效满意.

    作者:武春堂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年龄对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术后腓骨形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年龄对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术后腓骨形态改变的影响.[方法]用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治疗胫骨外伤性骨缺损、感染42例,其中≤19岁者19例,≥20岁者23例.比较两个年龄组吻合血管的腓骨术后腓骨形态的改变.[结果]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后,腓骨在其愈合过程中就有形态的改变.在这期间,≤19岁年龄组的腓骨形态改变更明显.术后2年,两组的腓骨形态增粗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年龄对吻合血管的腓骨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早期的移植腓骨的愈合过程期间,可能与红骨髓的含量和骨膜的成骨能力有关.

    作者:杜伍岭;吕豪;冯雷;秦德安;李磊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瞄准器引导股骨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的再认识

    [目的]分析瞄准器引导下股骨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困难的原因,以提高远端锁钉成功率.[方法]用配备远端瞄准器的股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297例(301侧股骨),髓内钉301枚,国产钉216枚,进口钉85枚;粉碎性骨折108例,非粉碎性骨折189例;其中4例双侧股骨干骨折;均采取静力型固定,远近端各2枚锁钉.[结果]301枚股骨交锁髓内钉有288枚远端锁钉一次成功,有13枚初次锁钉未成功,一次锁钉成功率为95.7%.[结论]股骨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提高远端锁钉一次成功率,必须重视包括术前准备在内的各个环节.

    作者:董凌岱;张辉;王俊勤;朱宝林;李明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血清髓鞘碱性蛋白含量对脊髓损伤程度早期诊断价值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 MBP)含量与脊髓损伤程度间的关系及对脊髓损伤程度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60只日本大耳白家兔随机分为轻、中、重度脊髓损伤组,每组动物通过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损伤脊髓病理组织学检查和损伤后动物改良TARLOR评分证实损伤程度差异性.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不同损伤程度家兔损伤前后血清中髓鞘碱性蛋白含量.[结果]3组实验动物血清中髓鞘碱性蛋白含量损伤后均升高,伤后24、48、72h 3组实验动物间血清MBP含量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损伤后第7 d时3组实验动物血清MBP含量在统计学上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MBP含量对脊髓损伤程度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价值,血清MBP含量可作为早期判断脊髓损伤程度指标之一,但有一定的时限性.

    作者:黄建军;石莺;詹瑞森;高志远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本刊关于书写英文摘要的要求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首届北京国际肢体延长与重建论坛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老年伴有并存症的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老年有并存症的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及围手术期的治疗等问题.[方法]将1997年6月~2003年12月收治的486例,65岁以上有并存症,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和半髋关节置换术(PR).[结果]486例随访时间18~72个月,平均36.5±6.2个月,两组在并存症等级、手术时间[THR平均(80.5±20.6)min,PR平均(60.2±10.7)min],失血量[THR平均(380.4±150.6)ml,PR平均(230.5±120.2)ml]方面,差异显著(P<0.05).功能评价按照Harris[1]评分标准,优良率[THR(92.6±1.5)%],PR[(86.2±1.6)%]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根据并存症的等级情况,选择全髋或半髋关节置换是治疗伴有并存症的老年股骨颈骨折的较好的方法,有助于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恢复功能活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王裕民;胡永成;李欣;王敬强;郭术勇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本刊被全军医学图书权威机构研发的CMCC和CMCI收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35例腘动脉损伤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腘动脉损伤的诊断及处理原则.[方法]对于35例腘动脉损伤病人,30例行腘动脉Ⅰ期修复,合并腘静脉及神经损伤的同时处理,损伤至动脉通血6 h以上给予小腿筋膜室切开,检查渗出液性质,电刺激了解肌肉收缩情况.[结果]受伤至动脉通血6 h以内及6 h以上给予小腿筋膜室切开电刺激肌肉收缩良好,组织水肿渗出较轻,术后恢复满意;电刺激肌肉收缩差,组织水肿重,但渗出液较清淡,部分发生缺血性肌挛缩,肌肉发暗,电刺激无反应,并有血性渗出5例,3例Ⅰ期截肢,2例Ⅱ期截肢;2例因外院转来时皮肤已部分坏死,并发肾功能不全行Ⅰ期截肢.[结论]仔细的临床检查是早期诊断肢体血管损伤的重要手段,及时恢复循环是保肢关键,6 h以上小腿筋膜室切开,不仅可以预防小腿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而且通过电刺激肌肉收缩情况及组织水肿渗出情况,可以对预后给予判断,肌肉发暗,刺激无反应,并且有血性渗出,腘动脉修复价值不大,应该截肢.

    作者:陈聚伍;王义生;黄宗强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AF内固定系统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96例分析

    [目的]探讨AF内固定系统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对96例经影像学诊断的胸腰段骨折病人,给予AF系统固定或同时行椎板减压、植骨融合.[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椎体高度完全恢复者36例,>90%31例,>80%29例.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27.5°(10°~41°),矫正到术后约4°(0°~10°).术后CT复查椎管容积明显扩大.Frankel分类A级17例病人感觉平面下降或部分恢复,运动功能无明显恢复,B-D级病人均有1~2级的恢复.32例随访时X线片与术后即时复查的X线片比较,有椎体前缘高度丢失,Cobb角增加4~12°.[结论]AF内固定系统是胸腰段骨折内固定的良好选择,但也有其本身的不足,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准确操作.

    作者:李同生;孙占胜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本期继续教育测试题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金田教授、Zulmi教授到本刊编辑部访问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经前路胸椎体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护理

    [目的]探讨经胸椎体切除,前路内固定系统重建脊柱稳定治疗胸椎转移瘤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前路胸椎体切除术治疗胸椎转移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这些护理措施的落实,确保了患者手术顺利进行,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早期并发症5例,肺部感染2例,泌尿系统感染1例,经抗生素治疗后痊愈;胸腔积液2例,重新行闭式引流后消失.[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细致的病情观察和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同时术后应重点加强呼吸护理,减少肺部并发症.

    作者:王咏梅;陈艺;高艳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微创生物学内固定治疗下肢长骨干骨折

    [目的]探讨应用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微创内固定法治疗下肢长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LC-DCP微创生物学内固定治疗股骨9例,胫骨17例,平均年龄32岁,术后下肢CPM功能锻炼.[结果]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2.9~4.5个月,平均3.2个月.根据Klemm关于股骨、胫骨两种骨折的功能恢复分级标准评估:优18例,良5例,可3例.[结论]微创生物学固定手术创伤小、牢固、安全、骨折愈合率高,感染等并发症少

    作者:张晓明;林博文;徐忠世;吕猛;陈基敏 刊期: 2005年第16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