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首届北京国际肢体延长与重建论坛征文通知

关键词:北京, 肢体延长, 重建
摘要: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方法]本组病例全部使用丹历·枢法模公司生产的Cotrel-Dubousset Horizon(CDH)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骨折节段上、下相邻椎弓根皮肤处作4个1.5 cm长纵形切口,电视透视监视下,钻入椎弓根螺钉,从一端切口纵形将固定棒置入肌纤维间隙内,棒的两端置入上、下2枚椎弓根钉的槽口内,拧入固定螺钉,初步固定,撑开复位并矫正屈曲畸形.[结果]手术出血量平均85ml.住院时间平均10 d.平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0周.术中未发生椎弓根钉误入椎管、脊神经或马尾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可使不稳定胸腰椎骨折获得坚强固定,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创伤轻、痛苦小,患者康复快.

    作者:刘洪涛;镇万新;朱杰诚;徐亮;王巨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肩关节脱位复位时关节内麻醉与静脉麻醉的对照性研究

    [目的]比较急性肩关节前脱位肩关节内利多卡因麻醉与静脉丙泊酚麻醉.[方法]2002~2003年急性肩关节前脱位共48例,采取门诊号单双号随机分组,关节内利多卡因注射手法复位25例(A组),静脉丙泊酚麻醉复位23例(B组),比较复位时间,一次复位成功率,视觉模糊疼痛评分(VAS).随访1年,统计随访期内再脱位数.[结果]术前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就诊时间无统计学差别.B组复位时间短(t=6.869,P<0.01),差别显著,有统计学意义.A组一次复位成功率72%,B组一次复位成功率96%(t=6.869,P<0.01),差别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复位过程中A组VAS(7.0±2.1)分,B组意识丧失完全无痛.术后再脱位无差别.A组1年内5例发生再脱位,B组4例发生再脱位(x2=0.054,P=0.556),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静脉丙泊酚麻醉下复位时间短,在完全无痛下复位,一次复位成功率高,是肩关节脱位复位首选的麻醉方法.

    作者:郑鹏;佟智慧;金日龙;王奇;史广强;董重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金田教授、Zulmi教授到本刊编辑部访问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Spine(脊柱)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骨盆骨折合并双侧髋关节同时前后脱位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30岁.2002年10月30日,因修车线路时被误起动的车辆撞伤双髋部致双髋关节疼痛、畸形、活动受限30 min入院就诊.骨科检查:左下肢髋关节呈屈曲、外展、外旋畸形,大转子下移,在闭孔前摸到向前脱位的股骨头.

    作者:张金玉;李乐彩;尹升吉;张新华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本期继续教育测试题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纤维蛋白用做骨组织工程载体并修复骨缺损

    [目的]研究将纤维蛋白用做骨组织工程的载体材料.[方法]将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在体外大量培养扩增后,与同种兔纤维蛋白制成凝胶复合物,对复合物进行成骨性诱导培养,观察细胞增殖与分化情况.进而将含自体BMSCs的复合物填充于兔桡骨节段性缺损区,观察其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BMSCs与纤维蛋白复合物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保持完整形状、细胞大量增殖,并发生成骨性分化和分泌钙盐.植入复合物的骨缺损区修复效果显著优于植入单纯纤维蛋白.[结论]纤维蛋白可为BMSCs提供良好的增殖与分化环境,二者复合物可用于组织工程法修复骨缺损.

    作者:陈克明;葛宝丰;刘兴炎;白孟海;王勇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年龄对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术后腓骨形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年龄对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术后腓骨形态改变的影响.[方法]用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治疗胫骨外伤性骨缺损、感染42例,其中≤19岁者19例,≥20岁者23例.比较两个年龄组吻合血管的腓骨术后腓骨形态的改变.[结果]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后,腓骨在其愈合过程中就有形态的改变.在这期间,≤19岁年龄组的腓骨形态改变更明显.术后2年,两组的腓骨形态增粗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年龄对吻合血管的腓骨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早期的移植腓骨的愈合过程期间,可能与红骨髓的含量和骨膜的成骨能力有关.

    作者:杜伍岭;吕豪;冯雷;秦德安;李磊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60例四肢长管骨骨不连的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骨不连发生的原因.[方法]对60例骨不连病人的骨折类型、手术方式、内固定材料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导致骨不连的原因.[结果]因为患者自身因素导致骨不连的占8.3%;由于选用内固定器械不当或操作失误占81.6%;术后功能锻炼不当占10%.[结论]作者认为正确的使用内固定器械,熟练的运用手术技巧和术后科学的功能锻炼是防止骨不连的重要因素.

    作者:廖浩;方煌;陈安民;罗永湘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35例腘动脉损伤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腘动脉损伤的诊断及处理原则.[方法]对于35例腘动脉损伤病人,30例行腘动脉Ⅰ期修复,合并腘静脉及神经损伤的同时处理,损伤至动脉通血6 h以上给予小腿筋膜室切开,检查渗出液性质,电刺激了解肌肉收缩情况.[结果]受伤至动脉通血6 h以内及6 h以上给予小腿筋膜室切开电刺激肌肉收缩良好,组织水肿渗出较轻,术后恢复满意;电刺激肌肉收缩差,组织水肿重,但渗出液较清淡,部分发生缺血性肌挛缩,肌肉发暗,电刺激无反应,并有血性渗出5例,3例Ⅰ期截肢,2例Ⅱ期截肢;2例因外院转来时皮肤已部分坏死,并发肾功能不全行Ⅰ期截肢.[结论]仔细的临床检查是早期诊断肢体血管损伤的重要手段,及时恢复循环是保肢关键,6 h以上小腿筋膜室切开,不仅可以预防小腿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而且通过电刺激肌肉收缩情况及组织水肿渗出情况,可以对预后给予判断,肌肉发暗,刺激无反应,并且有血性渗出,腘动脉修复价值不大,应该截肢.

    作者:陈聚伍;王义生;黄宗强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加压滑动鹅头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本院于1998年11月~2004年11月采用切开复位和闭合复位AO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42例,疗效满意.

    作者:武春堂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首届北京国际肢体延长与重建论坛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选择

    肱骨近端骨折是指包括肱骨外科颈在内及其以上部位的骨折,以中老年多见,其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4%~5%[1].

    作者:谭宗奎;陈庄洪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老年伴有并存症的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老年有并存症的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及围手术期的治疗等问题.[方法]将1997年6月~2003年12月收治的486例,65岁以上有并存症,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和半髋关节置换术(PR).[结果]486例随访时间18~72个月,平均36.5±6.2个月,两组在并存症等级、手术时间[THR平均(80.5±20.6)min,PR平均(60.2±10.7)min],失血量[THR平均(380.4±150.6)ml,PR平均(230.5±120.2)ml]方面,差异显著(P<0.05).功能评价按照Harris[1]评分标准,优良率[THR(92.6±1.5)%],PR[(86.2±1.6)%]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根据并存症的等级情况,选择全髋或半髋关节置换是治疗伴有并存症的老年股骨颈骨折的较好的方法,有助于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恢复功能活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王裕民;胡永成;李欣;王敬强;郭术勇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长期培养人胚神经干细胞对兔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

    [目的]观察长期培养人胚神经干细胞(hNSCs)的体外生长特性与转染EGFP基因后移植治疗兔脊髓横切损伤模型在体内的生物学活性及对神经结构修复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并鉴定hNSCs,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增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进行转染;制备兔T9全横断脊髓损伤模型;观察hNSCs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结构修复和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从胎龄10~20周的新鲜人胚脑皮层中成功分离出神经干细胞,该细胞具有连续克隆传代能力,诱导分化后表达分化细胞的特异抗原.本实验室已成功连续培养10个月(17代),转染EGFP基因后,仍保持未分化状态,能够自我更新形成新的神经球;移植入兔SCI模型后,hNSCs能在体内存活、迁移、分化并增殖.与对照组相比,hNSCs移植组明显促进了脊髓神经的再生、结构的修复和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结论]hNSCs移植促进了脊髓损伤后神经结构的修复和功能的恢复,是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阳运康;林月秋;汤逊;蔡培强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第18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年会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经前路胸椎体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护理

    [目的]探讨经胸椎体切除,前路内固定系统重建脊柱稳定治疗胸椎转移瘤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前路胸椎体切除术治疗胸椎转移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这些护理措施的落实,确保了患者手术顺利进行,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早期并发症5例,肺部感染2例,泌尿系统感染1例,经抗生素治疗后痊愈;胸腔积液2例,重新行闭式引流后消失.[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细致的病情观察和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同时术后应重点加强呼吸护理,减少肺部并发症.

    作者:王咏梅;陈艺;高艳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43例距骨颈骨折手术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距骨颈骨折手术治疗辅助康复锻炼的疗效及预后.[方法]根据改良Hawkins的距骨颈骨折分类法进行分型,其中Ⅰ型,行闭合皮质骨螺钉以及支具固定.Ⅱ型,闭合或切开复位皮质骨螺钉内固定以及克氏针、支具固定.Ⅲ型、Ⅳ型,行切开复位皮质骨螺钉内固定或关节融合术.术后均采取早期康复锻炼.[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4年(1~6.5年),并根据Weber评分标准评估.其中优16例,良12例,中8例,差7例,优良率为65.1%,距骨体缺血坏死11例,踝及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4例,畸形愈合7例,无骨折不愈合病例.[结论]选择软组织创伤较小的手术入路,以及恰当的复位和内固定方法,辅助康复锻炼有助于距骨颈骨折的预后.

    作者:方跃;宋炎成;杨天府;池雷霆;王光林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Ⅰ型胶原半月板支架负载纤维软骨细胞体外培养

    [目的]观察Ⅰ型胶原半月板支架对纤维软骨细胞的吸附作用及对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评价其作为半月板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构建Ⅰ型胶原半月板支架,将体外培养的兔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吸附于该支架上三维立体培养,通过相差倒置显微镜、组织学、扫描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支架对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的表型、增殖及功能的影响.[结果]Ⅰ型胶原能制成理想大小、形状的三维立体多孔半月板支架,纤维软骨细胞在支架孔壁贴附良好,维持表型稳定,分泌胞外基质.[结论]Ⅰ型胶原半月板支架细胞相容性良好,但力学性能相对较差,通过与其它生物材料复合以提高其机械力学强度,可望制得理想的半月板组织工程支架.

    作者:卢华定;蔡道章;吴刚;曾春;李晓峰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胫骨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86例治疗分析

    自1990~2002年,收治86例腓骨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的病人90例,其中86例进行了腓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福斌;焦磊;许爱国 刊期: 2005年第16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