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晨辉;董金波;王永明;刘维钢;孙吉华;王维山;李江华;李宽新;阮智;朱卫国
目的:研究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表达载体(Ad-BMP-2)转染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BMSC)对其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利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染色和蛋白印迹法检测转染后细胞BMP-2的表达.流式细胞仪和ALP活性测定分析BMP-2基因转染对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结果:转染后,hBMP-2基因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有表达.蛋白印迹法检测到培养液中有BMP-2蛋白阳性表达,S期细胞比例和ALP活性明显增高.结论:Ad-BMP-2可高效转染hBMSC,且促进细胞增殖和成骨转化.
作者:李建军;崔亚楠;韩东;王宏;刘建国;徐莘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和改进一种治疗老年人肩关节脱位的复位方法并对其进行机理探讨.方法:采用经典和改良Stimson法整复肩关节前脱位.结果:对本组10例患者进行了6~12个月的随访,优7例,良2例,差1例.结论:Stimson法及改良法在治疗老年人肩关节脱位时简便、易行,并发症少,且符合肩关节解剖及生物力学原理,适合于推广.
作者:陈劲松;张韬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三维立体诱导非软骨来源种植细胞修复关节软骨损伤.方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组诱导,进行周期性应力刺激,设立对照.2周后,观测大体、组织学形态、生化指标,筛选佳诱导方法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分别于12、24周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及评分,验证长期修复效果.结果:与二维培养各组相反,立体培养各组出现明显软骨分化,并以凝胶微球悬浮细胞进行应力刺激培养组效果佳.术后动物肢体功能优良,12周后软骨缺损被完整修复,表面光滑,质地坚硬,为透明软骨结构,与周围软骨结合紧密;24周后仍然保持透明软骨结构,组织学评分无变化.对照各组软骨缺损均未被修复.结论:立体软骨诱导优于平面诱导,应力环境提高诱导质量,获得的种植细胞可取得稳定的长期修复效果.
作者:吕昌伟;胡蕴玉;崔玉明;白健萍;廉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检测突出椎间盘组织中巨噬细胞的浸润及免疫复合物表达,进一步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其致痛机制.方法:以猪为实验动物,手术制作椎间盘突出的模型,用免疫组化法对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及免疫复合物进行观察.结果:32例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中23例有巨噬细胞浸润,15例存在免疫复合物表达.12例对照组中仅1例巨噬细胞浸润,无1例存在免疫复合物的表达.结论: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中存在巨噬细胞及免疫复合物,它们是椎间盘突出后引起下腰痛及坐骨神经痛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免疫复合物不是炎症反应的始动因素.
作者:张天宏;彭笳宸;李青;杨效宁;孙天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索从人骨肉瘤细胞条件培养基中提取骨形态蛋白(BMP)的方法,并测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收集人骨肉瘤细胞条件培养基,通过浓缩、透析,SephcrylS-100凝胶层析纯化,BMP单克隆抗体鉴定所需洗脱峰,SDS-PAGE测定分子量,小鼠肌袋实验检测其骨诱导活性.结果:BMP单抗鉴定所提蛋白为BMP,SDS-PAGE显示分子量约为21kD,能够在小鼠肌肉内产生异位骨化.结论:人骨肉瘤细胞条件培养基中含有BMP,分离后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而骨肉瘤细胞可以在体外长期培养生长,为BMP的大量提取、临床应用提供一个有益的方法.
作者:冷燕奎;吴华;陈安民;瞿智玲;陈继革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肌肉作为移植物代跟腱后的形态变化.方法:取大白鼠为实验动物,以右侧腹壁浅血管为蒂切取部分腹直肌及前鞘修复跟腱缺损为实验组,左侧取游离的腹直肌和前鞘修复跟腱为对照.术后切取标本经HE染色检查及行荧光、酶免疫化学法原位标记检测.结果:带血管组肌细胞会发生凋亡,肌肉逐步转化成腱性组织.不带血管组肌细胞大部变性坏死.结论:肌肉作为替代组织移植后发生凋亡,在某种情况下凋亡后会改建成其所要替代的组织.
作者:李秉胜;蔡锦方;郭光远;滕永才;张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胫骨高位截骨改良Giebel刃形钢板内固定治疗伴膝内翻畸形的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7例10个伴膝内翻畸形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行胫骨高位截骨改良Giebel刃形钢板内固定术,术后观察X线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6个月,截骨部位临床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10周,无1例不愈合,术后X线片示膝关节内侧间隙明显增宽,膝关节内翻畸形基本纠正,优良率为90%.结论:胫骨高位截骨改良Giebel刃形钢板内固定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牢固,早期功能锻炼,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伴膝内翻畸形的膝骨性关节炎较年轻患者的一种首选方法.
作者:洪加源;郭林新;康两期;练克俭;刘晖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Hereditary Multiple Exostosis,EXT)中硫酸肝素(Heparan Sulfate,HS)链及蛋白多糖(Perlecan)的表达,探讨蛋白多糖在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对4例EXT患者骨软骨瘤软骨组织标本中HS及Perlecan的表达进行检测.与正常髂骨嵴软骨(2例)及小关节突软骨(2例)对照.结果: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软骨组织不具有典型生长板软骨分层结构,细胞呈巢状分布;4例骨软骨瘤软骨细胞及基质组织中几乎都没有HS的表达;Perlecan定位及表达异常:主要表达于细胞膜内侧,而细胞膜表面及细胞外基质表达明显减少.结论:蛋白多糖侧链HS链及Perlecan的表达改变说明蛋白多糖在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杨柳;罗卓荆;颉强;屈波;Danny Chan;Wing-Sum Hui;Jian-Dong Huang;Kenneth M.C.Cheung;Kathryn S.E.Cheah 刊期: 2004年第01期
Reiter综合征是青壮年男性常见的急性炎性关节炎之一,一般采取内科治疗,本院近收治1例应用关节镜诊断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飞雁;华英汇;王旭;顾湘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自1999年1月~2003年9月以来,在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我们采用了颤抖手法复位加多功能牵引床,治疗椎间盘突出症128例,经随访疗效满意.
作者:王言孟;朗咸泉;刘电厂;田红霞;王海霞;张少军;张希宝;朗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评价X线平片、CT、MRI等检查在诊疗及康复过程的意义.方法:1991年2月~2000年3月间本院收治的286例小儿自发性寰枢椎半脱位病儿,仅作X线平片检查者212例,另74例因为各种原因还作CT或MRI检查确诊.全部患儿均给予颈托牵引治疗,其中16例加用地塞米松和甘露醇治疗.结果:平均住院12d,大部分治愈出院,出院后继续牵引1周巩固疗效.随访2~3年,11例有1~2次反复发生,及早牵引自愈.结论:分析发现195例患儿在颈托牵引治疗前后咽后壁软组织厚度的变化,与临床好转关系密切,因而对该病病因的深入认识提供了客观新线索.及早治疗见效快,颈托牵引治疗是恰当的治疗方法.颈椎CT检查尤其是三维CT成像在该病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价格原因使其在康复评价中受到限制.
作者:覃佳强;张德文;刘正全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脉冲电磁场(PEMFs)对去势后大鼠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作用.方法: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去势组、对照组和3个PEMFs治疗组.治疗组磁场强度分别为2、4和8G,每天治疗6h,共12周.术后12周处死动物,测定血清骨钙素、骨密度、生物力学参数、骨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PEMFs治疗可以提高骨密度、骨小梁面积百分比、骨小梁宽度、骨小梁数目和股骨生物力学性能.PEMFs还可以降低去势后升高的血清骨钙素.结论:PEMFs治疗可以预防大鼠卵巢切除引起的骨质疏松.
作者:韩利华;王全平;罗二平;余雷;黄鲁豫;戴贤文;李晓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应用矫形支具治疗各种儿童脊柱畸形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对本院1998年1月~2001年5月采用热塑支具治疗或辅助治疗的138例脊柱畸形患儿进行分组观察分析,包括特发性脊柱侧凸94例、先天性脊柱侧凸29例、脊柱后凸6例、脊柱结核7例、外伤性脊柱侧弯2例.结果:全部病儿均经过2~4年的随访,绝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畸形矫正,基本上达到矫治的预期目的.结论:由于儿童的病理及生理特点,支具对各种脊柱畸形均有不同程度的矫正作用,可有效地控制早期脊柱侧凸的发展,甚至可以避免手术或减轻手术患者侧凸的严重程度以及手术难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覃佳强;张德文;王忠良;刘传康;李明;刘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脊柱侧凸重要的问题是脊柱畸形的加重,治疗决策大多也是基于预防和治疗侧凸的加重.特发性脊柱侧凸,尤其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是脊柱侧凸类型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自然病程及其发展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因此,研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发展原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军伟;叶启彬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虽然颈椎前路手术在国外已开展了40余年,但仍未设计出理想的椎间结构性支持物.既往的文献多报道应用自体骨作为支持物,目前自体骨作为结构性支持物仍为一项金标准.虽然自体骨应用较为广泛,但存在诸多问题:取髂骨有20%~30%的供区并发症,包括血肿、感染、神经损伤、腹部疝形成、髂骨骨折以及取骨区慢性疼痛[1、2];取腓骨并发症包括慢性供区疼痛、胫骨压缩性骨折、踝关节不稳[3、4].
作者:吕碧涛;袁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对成人急性化脓性髋关节炎关节镜下施行引流术后评价其疗效.对象及方法:9例成人急性化脓性髋关节炎,根据理学检查和关节穿刺确诊后关节镜下急诊行边缘切除术及冲洗术,术后监测ESR(血沉)及CRP(C-反应蛋白)值观察其疗效.结果:ESR恢复正常需11.9d,CRP恢复正常需8.9d.术后随访1年全部病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化验检查未发现感染征象.结论:成人急性化脓性髋关节炎在关节镜下行关节边缘切除术及冲洗、引流术比关节切开引流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是能取得良好疗效的有效术式.
作者:Young-Lae Moon;玄文虎;Kwon Ick HA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P-gp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LRP、bcl-2蛋白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42例骨肉瘤组织中P-gp,LRP,bcl-2的表达.结果:29例获得平均1年8个月的随访,复发5例,肺转移16例(其中8例死亡).P-gp的表达率为35.71%,与预后有关.P-gp和LRP表达具有相关性;P-gp与bcl-2的表达之间均无相关性;三者的表达与年龄、性别、分型及Enneking分期无关.结论:P-gp和LRP的表达是骨肉瘤多药耐药性的重要因素,并影响患者的预后.
作者:刘玉军;罗香田;郭树芳;李书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1 马凡综合征简介马凡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病率约为1/10 000.近的研究发现本病是由位于15号染色体长臂(15q21.2)上编码原纤维蛋白-1的基因-FBN1的突变所致[1].原纤维蛋白-1是一种大的糖蛋白,是细胞外基质中微原纤维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微原纤维参与构成弹力纤维.弹力纤维的异常可以解释马凡综合征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由于原纤维蛋白-1合成和沉积量的差异,各受累系统的表现可以多种多样.根据1996年的Ghent标准,其临床诊断主要包括:多系统受累、骨骼表现、眼部表现以及心血管系统的表现.
作者:崔伟;李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有效治疗放射性臂丛神经损伤的方法.方法:1997年至今,收治放射性臂丛神经损伤15例,其中2例为何杰金氏淋巴瘤,13例为乳腺癌.臂丛神经松解后,用带蒂软组织覆盖臂丛.结果:12例随访12~66个月,所有病人的颈肩部、上肢的不适症状均有明显好转,皮肤感觉改善,肌力不同程度恢复,但晚期病人手部功能恢复不佳.结论:臂丛神经松解术同时行带蒂软组织移位是目前治疗放射性臂丛损伤的一个较好方法.
作者:沙轲;陈德松;彭峰;陈琳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