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伟;叶启彬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患者,男,29岁,因左侧腰腿痛2个月余,加重5d入院.2个月前出现左侧腰痛,向左股外侧放射,并感左股前外侧麻木.痛疼严重影响行走.无发热、盗汗,无腹痛、腹泻及恶心、呕吐,无血尿、黑便.
作者:侯勇;汤继文;聂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制网状接骨板植骨内固定患者钛制网状接骨板应用的优缺点.方法:147例脊髓型颈椎病,6例颈椎损伤患者,病变累及2个间隙153例,3个间隙1例.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并辅以4种不同内固定,其中钛制网状接骨板47例,Orion钢板60例,Zephir钢板26例,CSLP钢板16例,钛质网笼4例.对其疗效及植骨融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153例中150例获6~68个月随访,植骨均在12周达到临床愈合,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2例钛质网笼植骨发生下沉,颈椎椎间高度降低.术后病人主观感觉满意.结论:钛制网状接骨板比其它类型内固定有优越之处.
作者:张卫平;刘长安;钱宇航;步建立;冯志军;康强军;张壮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索以海藻酸钠为载体的成年兔软骨细胞构建工程化软骨的可行性.方法:取32周龄新西兰兔膝关节软骨,酶消化法得到高纯度软骨细胞,与海藻酸钠混合,种植密度为4×106/ml,通过硅胶盘模制成圆形柱状细胞盘(20ul/个),CaCl2溶液中凝胶化10min,DMEM/F12无血清培养基加20%FBS(fatal blood solution)于24孔培养板中培养.于2、4、6、8、10、12周取细胞盘,行HE、AB-PAS染色及免疫组化分析,测定细胞盘中蛋白多糖含量,并作投射电镜观察.结果:成年软骨细胞在海藻酸钠中呈丛状或球状增殖,4周时达增殖高峰,盘中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的含量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增加,无I型胶原产生.电镜观察软骨细胞超微结构无异常改变.结论:成年兔软骨细胞在海藻酸钠中可良好生长增殖,海藻酸钠可保留软骨细胞分泌的基质,成功构建工程化软骨.
作者:黄永波;卫小春;李鹏翠;张宇明;尹昆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和判断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中固定点的分布.方法:分析10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例各固定点的使用情况,提出必须固定和选择固定的观点.结果:100例病例,每例使用椎弓根螺钉6~12枚,平均8.9枚,上终椎197枚,使用率98.5%,下终椎200枚,使用率100%,交界椎凹侧195枚,使用率97.5%,凸侧110枚,使用率55%,顶椎凹侧32枚,使用率32%,凸侧16枚,使用率16%.结论:在外科矫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时,上、下终椎、凹侧交界椎是必须固定的.
作者:马华松;海涌;白克文;鲍磊;王晓平;宋志;陈志明;邹德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应用矫形支具治疗各种儿童脊柱畸形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对本院1998年1月~2001年5月采用热塑支具治疗或辅助治疗的138例脊柱畸形患儿进行分组观察分析,包括特发性脊柱侧凸94例、先天性脊柱侧凸29例、脊柱后凸6例、脊柱结核7例、外伤性脊柱侧弯2例.结果:全部病儿均经过2~4年的随访,绝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畸形矫正,基本上达到矫治的预期目的.结论:由于儿童的病理及生理特点,支具对各种脊柱畸形均有不同程度的矫正作用,可有效地控制早期脊柱侧凸的发展,甚至可以避免手术或减轻手术患者侧凸的严重程度以及手术难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覃佳强;张德文;王忠良;刘传康;李明;刘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采用光弹性应力实验,分析踝关节在不同跖屈位时踝关节负重区应力的大小和分布状况.根据实验结果探讨梿枷足行踝后骨阻挡术后留置足下垂的角度,以符合踝关节生理解剖和生活功能的要求.方法:采用光弹性应力试验,测定踝关节在5种不同跖屈位时,关节面接触应力的大小和分布规律.在临床上,根据实验结果将42例改良的踝后骨阻挡术下垂活动范围限制在小5°,大10°.结果:通过光弹试验测定踝关节面的应力和分布与关节屈曲角度有关.在跖屈7°时,应力小,且分布均匀;跖屈19°时,随跖屈角度增大,应力值显著增大;在43°时应力值更明显,形成集中分布.本组随访42例踝后骨阻挡术,下垂角度限制在小5°,大10°,随访时间4~13年,平均8年.其中改良的距骨结节延长术19例,优良率94.7%,改良跟骨阻挡术23例,优良率78.2%,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人体踝关节光弹性应力实验揭示了踝关节在不同跖屈时的应力分布和大小,在临床上指导了踝后骨阻挡术术后留置的下垂角度.同时在预防医学上,通过计算也指导了在阅兵军训时穿多高鞋跟的军靴和女同志穿在生理解剖允许范围内高鞋跟的高跟鞋,减少踝关节疲劳和损伤.
作者:杨传铎;杨洪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有效治疗放射性臂丛神经损伤的方法.方法:1997年至今,收治放射性臂丛神经损伤15例,其中2例为何杰金氏淋巴瘤,13例为乳腺癌.臂丛神经松解后,用带蒂软组织覆盖臂丛.结果:12例随访12~66个月,所有病人的颈肩部、上肢的不适症状均有明显好转,皮肤感觉改善,肌力不同程度恢复,但晚期病人手部功能恢复不佳.结论:臂丛神经松解术同时行带蒂软组织移位是目前治疗放射性臂丛损伤的一个较好方法.
作者:沙轲;陈德松;彭峰;陈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强直性脊柱炎后期造成的特征性畸形主要发生在矢状面上,表现为腰椎前凸减少或胸椎后凸增加,抑或两者兼而有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主要影响生活质量和造成外观失美,因此没有绝对的后凸畸形角作为手术指征,只要病人存在不能接受的背部外观、不能满意平视和生活质量降低或自信心严重受损就可考虑行截骨矫正术[1].
作者:朱泽章;邱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精选提炼对矫形外科学工作者助益匪浅的网络信息资源.方法:以著名的医学搜索引擎Medical Matrix为平台,收集矫形外科学核心网络资源,并参考其它网页上的相关链接进行补充,精选权威、优质、实用且稳定的重要网站.结果:所有资源分学术机构、出版物、教学资料和综合性网站四类,逐一介绍其优势与特色.结论: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有助于了解矫形外科领域的新动态和进展.
作者:王孝宁;李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自1998~2002年小腿骨折术后造成(母)长伸腱损伤5例,现结合临床资料对该损伤的机制、治疗、预防作一分析小结.
作者:焦振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选择及其相关问题.方法:选择单间隙或同侧双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38例,应用MED手术系统进行治疗.结果:38例中应用MED手术系统完成单间隙手术34例,完成同侧双间隙手术2例,硬膜及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难以分离改开放手术2例.36例MED平均手术时间65min,术中出血平均90ml,切口均一期愈合,无1例感染及椎间盘炎,平均住院12d,平均随访4个月,近期疗效按Macnnab标准,优22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91.67%.结论:应用MED手术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既能通过内镜直观准确地摘除突出的椎间盘、解除神经根压迫,又能大限度地减轻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只要适应证选择得当、注意腹部悬空、术中止血及神经根保护,近期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开放手术.
作者:史晨辉;董金波;王永明;刘维钢;孙吉华;王维山;李江华;李宽新;阮智;朱卫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本组195例,男性132例,女性63例,年龄19~78岁,平均41.5岁,病史短3个月,长4年,平均16个月,术前:184例行牵引、针灸、理疗及推拿按摩等保守治疗后无效,反复发作;18例推拿按摩后症状加重;1例推拿后出现急性卡压(腰痛伴下肢麻木).
作者:韩晓莉;王亚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三维立体诱导非软骨来源种植细胞修复关节软骨损伤.方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组诱导,进行周期性应力刺激,设立对照.2周后,观测大体、组织学形态、生化指标,筛选佳诱导方法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分别于12、24周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及评分,验证长期修复效果.结果:与二维培养各组相反,立体培养各组出现明显软骨分化,并以凝胶微球悬浮细胞进行应力刺激培养组效果佳.术后动物肢体功能优良,12周后软骨缺损被完整修复,表面光滑,质地坚硬,为透明软骨结构,与周围软骨结合紧密;24周后仍然保持透明软骨结构,组织学评分无变化.对照各组软骨缺损均未被修复.结论:立体软骨诱导优于平面诱导,应力环境提高诱导质量,获得的种植细胞可取得稳定的长期修复效果.
作者:吕昌伟;胡蕴玉;崔玉明;白健萍;廉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对成人急性化脓性髋关节炎关节镜下施行引流术后评价其疗效.对象及方法:9例成人急性化脓性髋关节炎,根据理学检查和关节穿刺确诊后关节镜下急诊行边缘切除术及冲洗术,术后监测ESR(血沉)及CRP(C-反应蛋白)值观察其疗效.结果:ESR恢复正常需11.9d,CRP恢复正常需8.9d.术后随访1年全部病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化验检查未发现感染征象.结论:成人急性化脓性髋关节炎在关节镜下行关节边缘切除术及冲洗、引流术比关节切开引流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是能取得良好疗效的有效术式.
作者:Young-Lae Moon;玄文虎;Kwon Ick HA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治疗髌股关节退行性变的方法.方法:327例患者,采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对单纯髌骨软骨剥脱的病损行滑膜切除、髌骨软骨损伤区减压,对髌股关节四周有应力性劳损骨赘形成的病例行髌股关节四周应力区减压.结果:本组随访6个月~5年3个月.髌前疼痛缓解或消失298例.结论:膝关节镜下清理减压是治疗髌股关节退行性变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卫平;刘长安;钱宇航;步建立;冯志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索从人骨肉瘤细胞条件培养基中提取骨形态蛋白(BMP)的方法,并测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收集人骨肉瘤细胞条件培养基,通过浓缩、透析,SephcrylS-100凝胶层析纯化,BMP单克隆抗体鉴定所需洗脱峰,SDS-PAGE测定分子量,小鼠肌袋实验检测其骨诱导活性.结果:BMP单抗鉴定所提蛋白为BMP,SDS-PAGE显示分子量约为21kD,能够在小鼠肌肉内产生异位骨化.结论:人骨肉瘤细胞条件培养基中含有BMP,分离后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而骨肉瘤细胞可以在体外长期培养生长,为BMP的大量提取、临床应用提供一个有益的方法.
作者:冷燕奎;吴华;陈安民;瞿智玲;陈继革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关节镜技术系骨科20世纪除骨折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外的三大重要进展之一.尽管关节镜属于微创手术,较其他内脏器官的腔镜手术具有更小的危险,但决非没有并发症.随着国内外关节镜手术量的增多,有关并发症的报道也越来越多.随着近年国内各级医院关节镜手术的广泛开展,有必要对关节镜手术并发症有足够的认识,为此,笔者就关节镜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分别予以综述.
作者:孙康;徐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1 马凡综合征简介马凡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病率约为1/10 000.近的研究发现本病是由位于15号染色体长臂(15q21.2)上编码原纤维蛋白-1的基因-FBN1的突变所致[1].原纤维蛋白-1是一种大的糖蛋白,是细胞外基质中微原纤维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微原纤维参与构成弹力纤维.弹力纤维的异常可以解释马凡综合征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由于原纤维蛋白-1合成和沉积量的差异,各受累系统的表现可以多种多样.根据1996年的Ghent标准,其临床诊断主要包括:多系统受累、骨骼表现、眼部表现以及心血管系统的表现.
作者:崔伟;李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传统手术在治疗脊柱疾患时,为了充分显露,会给患者带来新的创伤,影响患者的康复.如何在解决患者疾患的同时又尽可能少的破坏邻近组织、减少创伤、缩短恢复期,这就是现代微创技术的根本目标.近几年来,微创技术在外科领域逐步为广大医生和患者所接受.
作者:陈志明;海涌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