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齿状突Ⅱ型骨折前路内固定脊状钛螺钉的研制及生物力学研究

于晓巍;张烽;侍宏;汤押庚;侍德;陈向东

关键词:齿状突骨折, 螺钉内固定, 生物力学
摘要:目的:研制应用于齿状突Ⅱ骨折前路内固定的新型抗旋转中空脊状钛螺钉,并进行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将12个头颈椎复合体(C0~C3)随机分为3 组:脊状螺钉组,双螺纹螺钉组及双螺钉组,分别测量各组正常时、齿状突Ⅱ骨折复制后、螺钉内固定后及6000次循环加载疲劳试验后各状态下的C0~C2节段各运动方向的总刚度.结果:齿状突骨折后,C0~C2节段各运动方向的总刚度均显著下降;3种螺钉内固定后提供的各运动方向的瞬时总刚度(除脊状螺钉组前屈运动方向外)均显著小于正常状态下相应运动方向的刚度.各组间瞬时总刚度比较:脊状螺钉组及双螺纹螺钉组旋转刚度显著大于双螺钉固定组.各组间疲劳试验后总刚度比较:脊状螺钉组的屈伸、侧弯运动刚度均大于其他两组;脊状螺钉组的旋转运动刚度显著大于双螺钉组,而双螺纹螺钉组与双螺钉组无显著差别.结论:脊状螺钉优于其他类型的螺钉,尤其表现在抗旋转及抗疲劳能力上.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及手术方式1.1 一般资料本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27~58岁,平均年龄42.5岁,38例均有腰骶部疼痛伴一侧下肢放射性疼痛,伴下肢麻木及感觉功能减退26例,其中足趾背伸肌减弱者12例.病程5~36个月,平均12.8个月,均经影像学检查(CT或MRI)确认:双节段椎间盘突出2例,均为L5~S1,单节段36例,其中L3~L4 4例,L4~L5 19例,L5~S1 13例,后外侧突出27例,偏中央型9例,除4例合并侧隐窝狭窄外,其余均为单纯椎间盘突出.

    作者:郭来洲;朱道信;肖诗梁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颈脊髓损伤并迟发性窒息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颈脊髓严重损伤引起迟发性窒息的危险因素.方法:对6例颈脊髓严重损伤引起迟发性窒息的各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65例无窒息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MRI显示窒息患者脊髓受累节段弥散,多累及C4节段,而对照组大多为局限性病变.一过性心动过缓和呼吸困难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例发生于睡眠中.4例手术,5例死亡.结论:临床表现稳定的颈脊髓损伤患者有发生迟发性窒息的危险.弥漫性脊髓损伤,损伤后出现心动过缓及呼吸困难,即使是一过性的,均应视为危险因素,夜间睡眠是危险期,应密切监护.

    作者:孙成良;张佐伦;袁泽农;魏开斌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McLaughlin法治疗中青年肩袖撕裂6例报告

    目的:加强对中青年肩袖撕裂的认识,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6例中青年肩袖撕裂患者的临床及手术前后情况,观察McLaughlin法肩袖修复加Neer氏前肩峰成形术的疗效.结果:应用McLaughlin法肩袖修补加Neer前肩峰成形术治疗中青年病人6例,术后随访3~20个月,恢复情况:4例优,2例良.结论:中青年肩袖撕裂多由创伤暴力引起,肩袖退变轻,早期手术(McLaughlin法肩袖修补加Neer前肩峰成形术)远期效果良好,应积极手术治疗.

    作者:官士兵;史其林;陈德松;刘强;顾玉东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大出血(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大出血的预防及治疗经验.方法:1997年9月~2001年9月行人工关节置换术589例.对术后出现应激性溃疡大出血的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患者合并有高血压,长期服用激素和非甾体类消炎药物(NSAIDs),1例患者抗凝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大出血的发生率为0.34%.临床表现为排柏油样大便、呕血、低血容量休克、贫血.急诊胃镜显示胃十二指肠粘膜糜烂,弥散性出血.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大出血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治疗在于有效控制出血,补充血容量,同时注意对重要脏器的保护.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应外科手术治疗.对长期服用容易引起胃粘膜损害药物的患者,围手术期应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作者:周宗科;裴福兴;杨静;沈彬;汪学军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预存自体输血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减少异体输血的措施,介绍一种较理想的自体输血方法.方法:自1997年12月~2001年1月,对80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进行了预存自体输血.采血前、后第4d检测血红蛋白(HGB)、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结果:预存自体血23 700ml,平均409ml.58例(72.5%)患者无需异体输血顺利度过围手术期,22例(27.5%)患者补充异体输血7 392ml,平均336ml.而同期未做预存自体输血者输异体血69 741ml,平均567ml.没有发生与预存自体输血相关的并发症.结论:预存自体输血简便、经济、安全、有效.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基本上依靠预存自体输血能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作者:周宗科;裴福兴;杨静;沈彬;孟振东;向明;刘雷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青少年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青少年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18例22髋青少年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其中16髋术前不牵引,一期综合手术矫正全部畸形.手术步骤包括彻底软组织松解,股骨粗隆下短缩、去旋转、内翻截骨,髋臼覆盖重建,准确地同心圆中心关节复位.双侧脱位4髋行原位髋臼加盖术.结果:本组16髋术后均获得满意复位,其中12例14髋随访18~72个月,平均(38±10.5)个月,按Muller和Seddon的标准,优4髋,良7髋,可2髋,差1髋.结论:对青少年单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应积极综合手术复位,对双侧脱位者应慎重选择复位术.

    作者:孙磊;宁志杰;廖可国;罗永忠;李叶红;宁廷民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齿状突Ⅱ型骨折前路内固定脊状钛螺钉的研制及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研制应用于齿状突Ⅱ骨折前路内固定的新型抗旋转中空脊状钛螺钉,并进行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将12个头颈椎复合体(C0~C3)随机分为3 组:脊状螺钉组,双螺纹螺钉组及双螺钉组,分别测量各组正常时、齿状突Ⅱ骨折复制后、螺钉内固定后及6000次循环加载疲劳试验后各状态下的C0~C2节段各运动方向的总刚度.结果:齿状突骨折后,C0~C2节段各运动方向的总刚度均显著下降;3种螺钉内固定后提供的各运动方向的瞬时总刚度(除脊状螺钉组前屈运动方向外)均显著小于正常状态下相应运动方向的刚度.各组间瞬时总刚度比较:脊状螺钉组及双螺纹螺钉组旋转刚度显著大于双螺钉固定组.各组间疲劳试验后总刚度比较:脊状螺钉组的屈伸、侧弯运动刚度均大于其他两组;脊状螺钉组的旋转运动刚度显著大于双螺钉组,而双螺纹螺钉组与双螺钉组无显著差别.结论:脊状螺钉优于其他类型的螺钉,尤其表现在抗旋转及抗疲劳能力上.

    作者:于晓巍;张烽;侍宏;汤押庚;侍德;陈向东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异体手移植的组织配型探讨

    目的:研究组织配型在异体肢体移植中的基础作用和意义.方法:对患者和供者进行ABO血型和Rh血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及淋巴细胞毒性试验,测定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结果:ABO血型(B-B)Rh血型相符,PRA和淋巴毒性交叉实验均为阴性,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HLA-A、B、DR、DQ位点有4个抗原相合.手术后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移植双手成功.结论:理想的组织配型可避免异体手移植发生排斥反应,提高异体手移植成功率.

    作者:邵明;张震宇;杨群;张信英;于钟毓;毕郑钢;贾继峰;尚剑;张军;曹阳;杨成林;韩成龙;于方堤;富帛;孙闯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改良关节囊旁髂骨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目的:评估改良关节囊旁髂骨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切开关节囊,加深加宽髋臼,复位股骨头;股骨近端旋转截骨,纠正前倾角;短缩截骨,降低关节囊内压力;关节囊旁髂骨截骨骨块及短缩截骨块嵌入髋臼上缘,增加股骨头的包容.结果:经1.6~5.6年随访,按照周永德先天性髋脱位的疗效评定标准:优34例,良19例,可5例,差2例,手术优良率88.3%.结论:改良关节囊旁髂骨截骨术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作者:朱一慧;朱玉杰;姜海;吴革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股骨颈骨折后关节囊压力对股骨头血供的影响

    目的:研究股骨颈骨折后髋关节囊内压力与股骨头血供的关系.方法:测定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髋关节囊内压力变化.运用髓内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了解关节囊压力增高时股骨头血供的变化.结果:髋关节囊压力在骨折后明显升高,其中髋关节在伸直内旋位时压力升高明显,屈曲50°时压力下降,外旋位与中立位之间无显著差异血管造影显示关节囊压力升高会影响股骨头的动脉灌注和静脉的回流.结论:传统的骨折复位方法可能加重股骨头的血液循环的损害,导致不良的预后.髋关节囊内压力升高是导致股骨头发生缺血性坏死的原因之一.

    作者:伍凯;张明贵;曹云;马金忠;朱力波;高伟;陶杰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半腱肌重建前交叉韧带进展

    前交叉韧带是稳定膝关节的重要结构.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股骨与胫骨在负重时半脱位,可以导致半月板后角撕裂、膝关节不稳定、退行性变、功能丧失.为了恢复膝关节结构及功能,前交叉韧带损伤必须及时处理.近年来,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半腱肌得到广泛应用,现综述如下.

    作者:李学金;王立德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节段性潜行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目的:探讨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方式,讨论采用节段性潜行减压这一术式的可行性.方法:对35例病人,根据术前X线、CT、椎管造影等检查,针对性地对一个或两个或多个节段进行潜行减压,对伴有侧隐窝狭窄者同时给予扩大成形.结果:32例病人获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30个月,优良率93.75%.结论:节段性潜行减压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通过有限的椎板及关节突切除,能够潜行扩大椎管狭窄的中央部及侧隐窝,并能摘除增厚的黄韧带和退变的椎间盘,较好地保留了腰椎的后部结构,既能解除对马尾和神经根的压迫,又能保持后柱的稳定性.该方法对于后柱的稳定性优于传统的椎板切除术.

    作者:杨云平;王宇飞;杨轲颖;陆晓涛;李光全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胸腰椎爆裂骨折并椎体Ⅳ°错位早期应用AF系统复位固定2例报告

    目的:探讨AF系统对严重错位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早期复位固定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方法:对达Ⅳ°错位的T12、L4爆裂骨折各1例应用AF系统分别复位固定.结果:2个病例均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结论:AF同样适用于合并严重错位的胸腰椎爆裂骨折.错位椎体形成大的台阶是影响AF早期复位固定的主要因素,若配备提拉螺钉则可大大减轻复位的难度.

    作者:郑甦;罗汉文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二磷酸盐及NSAIDs对人工关节松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二磷酸盐(Biphosphonates,简称BPs),及非甾体消炎药(NSAIDs)对巨噬细胞(Macrophages,简称M)介导的骨溶解的影响,为临床探索可预防和治疗假体远期松动的药物.方法:经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磨屑刺激后的M培养液中加入45Ca标记的小鼠颅骨及BPs或NSAIDs,测定颅骨吸收情况,并比较分析.结果:M培养液中加入BPs后45Ca释放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NSAIDs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Ps能抑制M介导的骨溶解过程,消炎痛浓度为10-6M并不影响骨吸收.试图通过阻断一种或几种骨吸收因子的分泌,从而达到抑制骨吸收的设想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江红卫;沈铁城;孙俊英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Lotke纵向前部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骨折

    目的:探讨Lotke纵向前部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骨折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对1995年6月~1999年8月共17例髌骨骨折采用Lotke纵向前部张力带钢丝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根据Bstman的临床评分标准,优12例,良5例.结论:Lotke纵向前部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骨折,符合生物力学要求,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朱文雄;李健;余升华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足下垂的腰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足下垂的腰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与预后.方法:对有2年以上随访结果的18例(20足)患者作回顾性总结,分析影响其疗效的因素.结果:总优良率80.0%.治疗结果与病程长短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术前肌力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下垂的腰间盘突出症一经确诊,应尽快手术,彻底减压.术式以椎板开窗为宜.

    作者:吴其常;苗旭漫;卞传华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踝关节韧带损伤(二)

    4.3 X线检查4.3.1 普通X线片所有损伤均应拍摄常规正侧位片,可观察有无骨折和间隙改变以及异位骨化发生.在正位片上,外翻应力损伤中有时可见腓骨撕脱、距骨外侧劈裂、内踝与距骨之间间隙增宽,表明可能有胫腓下联合韧带损伤,一般认为>6mm阳性率较高,此外,加照斜位(或内、外旋位)X线片,可诊断有无跟骨及跖骨骨折[3~7].

    作者:唐三元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治疗进展

    成人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率较高,其理想的治疗应在早期阶段,尤其在X线片发现之前,如果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可防止股骨头塌陷,保存关节功能.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治疗归纳起来主要可分3大类:(1)非手术治疗.

    作者:何志元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美国骨科医师学会第69届年会(脊柱外科部分)介绍(一)

    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AAOS)第69届年会于2001年2月13~17日在美国达拉斯举行,本文就这次会议中脊柱外科部分的交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

    作者:戴力扬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翻转复位法治疗严重髌骨粉碎骨折

    目的:尝试应用改良手术治疗严重髌骨粉碎骨折,以更好复位髌骨关节面,减少髌骨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方法:沿粉碎髌骨下半周缘2cm切开,将髌骨翻转朝上,直视下复位固定髌骨关节面.结果:术后影像学检查髌骨正侧位复位佳,疗效满意,明显好于常规手术治疗组,近期随访髌韧带无断裂发生,髌骨均获骨性愈合.结论:翻转复位法可应用于严重髌骨粉碎骨折的治疗.

    作者:李正维;王伟;李合;吕德成;王鹏;郭文希;孙庆仲;慈元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