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平;王宇飞;杨轲颖;陆晓涛;李光全
目的:探讨AF系统对严重错位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早期复位固定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方法:对达Ⅳ°错位的T12、L4爆裂骨折各1例应用AF系统分别复位固定.结果:2个病例均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结论:AF同样适用于合并严重错位的胸腰椎爆裂骨折.错位椎体形成大的台阶是影响AF早期复位固定的主要因素,若配备提拉螺钉则可大大减轻复位的难度.
作者:郑甦;罗汉文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内固定对异体骨段移植愈合影响的实验与临床观察.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股骨中段切除1.5cm骨干和骨膜实验动物模型.将36只兔随机分成圆形髓内针内固定组和三棱形髓内针内固定组.于术后第1、2、3个月行ECT检查、HE染色组织学观察异体骨愈合过程.比较普通非交锁髓内针和特制交锁针固定对异体骨修复骨肿瘤保肢术中瘤段切除大段骨缺损的治疗情况.结果:圆形髓内针内固定组和三棱形髓内针内固定组异体骨移植愈合组织学过程相似,但三棱形髓内针内固定组在第1、2个月时骨代谢活跃(P<0.05).57例异体骨段移植随访7个月~6.5年,平均2.6年,结果异体骨愈合52例,不愈合5例.其中普通非交锁髓内针12例,骨不连3例(25%);特制交锁髓内针47例,骨不连2例(4.3%).普通非交锁形髓内针易发生异体骨移植不愈合(P<0.05).结论:稳固的髓内针固定有利于异体骨愈合.
作者:黄长明;王臻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二磷酸盐(Biphosphonates,简称BPs),及非甾体消炎药(NSAIDs)对巨噬细胞(Macrophages,简称M)介导的骨溶解的影响,为临床探索可预防和治疗假体远期松动的药物.方法:经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磨屑刺激后的M培养液中加入45Ca标记的小鼠颅骨及BPs或NSAIDs,测定颅骨吸收情况,并比较分析.结果:M培养液中加入BPs后45Ca释放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NSAIDs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Ps能抑制M介导的骨溶解过程,消炎痛浓度为10-6M并不影响骨吸收.试图通过阻断一种或几种骨吸收因子的分泌,从而达到抑制骨吸收的设想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江红卫;沈铁城;孙俊英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对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其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防治.方法: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56例,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35例,全髋置换21例.回顾分析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原因.结果:疗效按Harris评分标准评定,优良率81%.术后早期并发症8例.结论: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高龄、全身健康状况较差及偏瘫病人,疗效满意;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并发症与并存症、全身健康状况及年龄相关.
作者:邹育才;李佛保;曾润铭;刘梦璋;李光昭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研制应用于齿状突Ⅱ骨折前路内固定的新型抗旋转中空脊状钛螺钉,并进行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将12个头颈椎复合体(C0~C3)随机分为3 组:脊状螺钉组,双螺纹螺钉组及双螺钉组,分别测量各组正常时、齿状突Ⅱ骨折复制后、螺钉内固定后及6000次循环加载疲劳试验后各状态下的C0~C2节段各运动方向的总刚度.结果:齿状突骨折后,C0~C2节段各运动方向的总刚度均显著下降;3种螺钉内固定后提供的各运动方向的瞬时总刚度(除脊状螺钉组前屈运动方向外)均显著小于正常状态下相应运动方向的刚度.各组间瞬时总刚度比较:脊状螺钉组及双螺纹螺钉组旋转刚度显著大于双螺钉固定组.各组间疲劳试验后总刚度比较:脊状螺钉组的屈伸、侧弯运动刚度均大于其他两组;脊状螺钉组的旋转运动刚度显著大于双螺钉组,而双螺纹螺钉组与双螺钉组无显著差别.结论:脊状螺钉优于其他类型的螺钉,尤其表现在抗旋转及抗疲劳能力上.
作者:于晓巍;张烽;侍宏;汤押庚;侍德;陈向东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分析下肢软组织缺损采用皮瓣移植术式和疗效.方法:应用9种类型皮瓣移植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158例,其中游离皮瓣移植96例,带血管蒂皮瓣转移修复62例.结果:随访1~14年,有2例动脉游离皮瓣坏死;2例静脉动脉化皮瓣坏死;3例未吻合感觉神经的皮瓣足底反复溃疡;3例腹壁皮瓣过于臃肿.结论:(1)皮瓣移植是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2)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尽量用转移皮瓣慎用游离皮瓣.(3)游离皮瓣好吻合感觉神经.(4)前臂足背皮瓣选择要慎重.
作者:刘宗礼;李杰;崔玉蓬;王兆伟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介绍Chiari联合Staheli手术治疗儿童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手术方法和随访结果.方法:对22例髋臼发育不良的患儿施行改良Chiari联合Staheli手术.其中男6例,女16例,手术时年龄6~15岁,平均12岁,随访1~10年,平均5年.部分患儿进行Chiari联合Staheli手术的同时施行关节囊成形术、股骨近端短缩或/和旋转截骨术.结果:根据Mckay临床疗效评定和Severin X线片评定标准,对本文病例进行疗效评价,其临床优良率为86%,X线优良率为78%.结论:Chiari联合Staheli手术是治疗儿童髋关节发育不良确实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顾章平;赫荣国;李浩宇;许瑞江;王浩;卢强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SCI)用高压氧(HBO)处理后脊髓的病理学变化.方法:用SD大鼠复制SCI模型,0.1MPa和0.25MPa HBO处理后,取损伤脊髓作HE染色.结果:正常对照组脊髓结构完整,细胞形态正常,分布均匀,胞膜、胞核正常,组织间隙正常;单纯损伤组示组织出血、疏松水肿、细胞空泡变性,神经纤维溶解、消失;处理后,0.25MPa HBO组及0.25MPa HBO+激素(L,M)组脊髓恢复明显,组织水肿、细胞空泡变性减轻,细胞形态恢复,结构排列完整.结论:HBO治疗可明显阻止或减轻脊髓损伤的病理变化,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作者:方健;陈文笔;严家春;马勇;徐长江;方以群;侯铁胜;刘景昌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方式,讨论采用节段性潜行减压这一术式的可行性.方法:对35例病人,根据术前X线、CT、椎管造影等检查,针对性地对一个或两个或多个节段进行潜行减压,对伴有侧隐窝狭窄者同时给予扩大成形.结果:32例病人获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30个月,优良率93.75%.结论:节段性潜行减压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通过有限的椎板及关节突切除,能够潜行扩大椎管狭窄的中央部及侧隐窝,并能摘除增厚的黄韧带和退变的椎间盘,较好地保留了腰椎的后部结构,既能解除对马尾和神经根的压迫,又能保持后柱的稳定性.该方法对于后柱的稳定性优于传统的椎板切除术.
作者:杨云平;王宇飞;杨轲颖;陆晓涛;李光全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之损伤机制,预防措施,手术方法及康复体疗中存有的问题.方法:对39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年的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用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1)既往曾经为运动员,一度中断过锻炼的机关干部于打篮球时致伤率高.(2)按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手术方式改进及康复训练后29例中优良率100%;此前优良率70%.结论:纠正不正确踏跳角度利于预防跟腱断裂发生.手术方式的改进及术后功能康复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作者:毕海勇;张树栋;刘可贵;赵中原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动力髁螺钉(DCS)在股骨粗隆周围骨折中的应用及并发症原因.方法:对20例股骨粗隆周围骨折(粗隆间骨折12例,粗隆下骨折8例.其中粗隆间骨折根据Evans分型方法:Ⅰ型10例,均为不稳定型;Ⅱ型2例.)采用间接复位DCS内固定治疗.结果:经8个月~3年(平均2年)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尚存1例轻度髋内翻等并发症.结论:动力髁螺钉(DCS)治疗股骨粗隆周围骨折是DCS的一种新用途,是其他内固定的一个补充.适用于不稳定型的粗隆间骨折和特别靠近近端的粗隆下骨折,当术中其他内固定造成大粗隆游离,影响固定效果时,可改用DCS固定补救.应用间接复位技术,不需要固定小粗隆或内侧小粗隆植骨.术中反复穿钉、术后过早负重,可能是引起髋内翻的原因.
作者:叶韶晖;陈鸿辉;梁伟国;王文;莫子丹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减少异体输血的措施,介绍一种较理想的自体输血方法.方法:自1997年12月~2001年1月,对80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进行了预存自体输血.采血前、后第4d检测血红蛋白(HGB)、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结果:预存自体血23 700ml,平均409ml.58例(72.5%)患者无需异体输血顺利度过围手术期,22例(27.5%)患者补充异体输血7 392ml,平均336ml.而同期未做预存自体输血者输异体血69 741ml,平均567ml.没有发生与预存自体输血相关的并发症.结论:预存自体输血简便、经济、安全、有效.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基本上依靠预存自体输血能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作者:周宗科;裴福兴;杨静;沈彬;孟振东;向明;刘雷 刊期: 2002年第10期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3例,女2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23.4岁.跟腱缺损长度为4.0~11cm,皮肤缺损面积为4.0cm×3.0cm~12cm×8cm.受伤原因为挤压伤2例,车祸伤1例,其他伤2例.
作者:陈又年;张远金;卢杰;刘莉;肖进 刊期: 2002年第10期
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是指发生于肌肉或结缔组织中的非典型骨形成的现象,它可发生于脊髓、大腿、肘关节损伤及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随着全髓关节置换(简称THA)技术的广泛开展,髋关节周围的异位骨化现象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对HO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作者:李书纲;翁习生;邱贵兴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人类脊髓损伤治疗新方法研讨会,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冰岛健康社会保障部联合组织,于2001年5月31日~6月2日在冰岛召开.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总结了一些代表发言:
作者:赵汉平;聂林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全髋及全膝术后感染的治疗.方法和结果:于1970~2001年间,共收治了262例全髋、131例全膝术后感染病例,其中,131例髋及94例膝采用保守治疗.9例膝及11例髋采用单纯局部软组织清创治疗,其中2例膝及3例髋得以痊愈,5例膝及5例髋得到改善.17例膝进行了一期翻修,其中9例术中确定为感染病例,4例痊愈.50例膝以二期翻修治疗,37例治愈.53例髋进行了一期翻修,31例治愈.198例髋进行二期翻修,128例治愈.77例膝实施了关节融合.142例髋进行了关节切除术,其中71例一期治愈,18例经过二次手术治愈.8例进行了肢体离断,5例膝上截肢,3例髋关节离断.本系列中包括4例死亡病例(3例髋1例膝),3例严重血管损伤(2例髋1例膝).结论:低度的骨关节系统感染一般不危及病人的生命,可以不予积极的治疗.一期翻修有很多优点,可以减半花费及住院时间,尤其对膝翻修病例来说,可以减少伤口并发症,减少血栓栓塞的发生,而且,术后恢复的时间也相应缩短.对于二期翻修,大的优势在于其治愈率的明显提高.虽然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得以恢复,但在疼痛缓解及一旦首次治疗失败,可以有再次选择治疗方式的机会.
作者:廉智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大出血的预防及治疗经验.方法:1997年9月~2001年9月行人工关节置换术589例.对术后出现应激性溃疡大出血的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患者合并有高血压,长期服用激素和非甾体类消炎药物(NSAIDs),1例患者抗凝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大出血的发生率为0.34%.临床表现为排柏油样大便、呕血、低血容量休克、贫血.急诊胃镜显示胃十二指肠粘膜糜烂,弥散性出血.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大出血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治疗在于有效控制出血,补充血容量,同时注意对重要脏器的保护.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应外科手术治疗.对长期服用容易引起胃粘膜损害药物的患者,围手术期应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作者:周宗科;裴福兴;杨静;沈彬;汪学军 刊期: 2002年第10期
1 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的发展与现状1964年Bohler[1]报道了首例颈椎前路钢板螺钉应用于下颈椎骨折之后,随着研究深入,骨科医师更加认识到颈椎损伤的治疗中颈椎复位、脊髓及神经根的减压和颈椎稳定均同样重要.虽然颅骨牵引及单纯颈髓减压对某些病例能达到复位及解除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的效果,但对颈椎稳定作用弱,病人需要长时期卧床和外固定,对康复十分不利.颈椎外伤后,颈椎局部稳定因素对神经功能的保护及对病人预后均十分重要.七十年代后,国外开始研制颈椎前方椎体间钢板螺钉固定椎体.
作者:林明侠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采用皮肤扩张器对严重儿童马蹄内翻足矫形术前扩张,以避免踝内侧皮肤坏死的并发症.方法:在患足内踝皮下埋入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使局部皮肤扩张、松弛、皮肤面积增大,然后才行Ⅱ期的马蹄内翻足矫形术.结果:6例(8足)术后效果良好,皆无出现局部皮肤张力过大、皮肤坏死的并发症.结论:先期采用皮肤扩张器逐步扩张患足内侧皮肤,可为马蹄内翻足矫形术提供良好的皮肤条件.
作者:张本寿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介绍一种带翼加压鹅头钉装置及其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中的应用.方法:自行设计带翼加压鹅头钉装置并应用于临床共治疗60岁以上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145例.结果:完整随访114例,平均住院时间18d,平均手术时间63min,术后至完全负重时间平均为64d,术后6个月时96.4%已获骨性愈合,术中出现并发症6例(5.3%),术后出现并发症7例(6.2%);内固定失败4例,进行再手术2例;临床疗效:优102例(89),良10例(9%),差2例(2%).结论:带翼加压鹅头钉装置结构简单、固定牢靠、操作方便,临床疗效满意,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内固定器.
作者:蔡福金;刘富华;刘晓晖;朱建平;骆宇春;汪建良 刊期: 200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