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VEGF、CD44v6和MMP-9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逄旭光;葛棣;谢冬;侯英勇

关键词:食管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D44剪接变体6,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44剪接变体6(CD44v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CD44v6、MMP-9在45例食管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VEGF、CD44v6、MMP-9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2.2%、68.9%和42.2%;VEGF、CD44v6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与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无关(P>0.05 ),MMP-9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和肿瘤大小有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 ).结论:VEGF、CD44v6、MMP-9与食管癌临床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提示联合检测这3项指标有助于食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判断和预后的估计.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空腹血糖受损患者胰岛素抵抗状况的再评价

    目的:研究切点调整后空腹血糖受损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方法:62例健康志愿者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正常糖耐量(NGT)组16例,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组26例,伴糖耐量异常的空腹血糖受损(CGT)组15例.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以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糖(PPG)、胰岛素(PINS)、C肽(PCp).用HOMA指数计算胰岛素敏感性和β细胞功能.结果:与NGT组相比IFG与CGT组的HOMA-IR升高(P<0.05).各组间HOMA β无显著差异.结论:空腹血糖受损患者,无论其是否伴有糖耐量异常,均存在胰岛素抵抗状态.

    作者:杨叶虹;庄鹓;方京冲;朱禧星;胡仁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利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进行胃癌差异蛋白质组研究

    目的:分离胃癌蛋白质组,找出胃癌组织的差异蛋白质点,为进一步鉴定胃癌的差异蛋白质打下基础.方法:利用二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2-DE)分离胃癌组和正常胃粘膜对照组总蛋白质,并通过优化的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分析电泳图谱.结果:在胃癌组织中点检测共有蛋白质点1 147个,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点检测共有蛋白质点1 079个,发现两者间共有164个差异蛋白质点,其中41个点仅在胃癌组织中表达,27个点仅在正常胃粘膜中表达,39个点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57个点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结论:通过优化的双向凝胶电泳和图像分析技术对胃癌蛋白质组进行研究,获得了胃癌蛋白质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蛋白质点.为进一步利用质谱分析技术做差异蛋白质鉴定奠定了基础.

    作者:马波;赵吉生;宋燕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青春期输卵管扭转1例分析

    输卵管扭转是一种极少见的妇科急腹症,因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困难,多于手术探查时明确诊断.2005年11月7日我院收治1例青春期输卵管扭转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劲松;李巨;于月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经电子支气管镜成功取出成人气管内罕见异物1例

    病史摘要患者,女性,56岁.因过敏性哮喘加重,于2005年10月行气管切开术,术后留置气管套管,定期消毒套管,切口处覆盖湿盐水纱布,在用卫生纸擦拭气管切口处分泌物时,不慎将卫生纸团吸入气管腔内,患者即感呼吸困难,口唇发绀,极度缺氧,由家属陪同到急诊科就诊,经急诊科、内镜室医师会诊决定,行支气管镜异物取出术.

    作者:王先训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输卵管间质部妊娠腹腔镜诊断及手术的探讨

    目的:探讨输卵管间质部妊娠腹腔镜诊断及患侧子宫角部楔形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分析91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诊治术43例为研究组,剖腹手术4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结果:腹腔镜诊、治组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破裂发生率显著低于剖腹手术组(P<0.01);腹腔内出血量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剖腹手术组(P<0.01);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剖腹手术组(P<0.01).腹腔镜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剖腹手术病例.结论:腹腔镜术用于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诊断并同时在镜下进行患侧子宫角部楔形切除术,可显著减少子宫破裂、腹腔内大量出血发生率.只要手术方法得当,在腹腔镜下进行该手术是可行、安全的.

    作者:刘剀;郭朝红;史红梅;刘植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肺通气功能降低对胸肺手术耐受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大通气量(MVV)<50%预计值对胸部术后安全性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6例MVV<50% 预计值患者肺手术术后安全性的经验.结果:男性19例,女性7例;年龄17~68岁,平均(39.5±14.9)岁,<50岁18例;MVV占预计值28%~49%,其中≤35% 8例.手术方式有全肺及肺叶切除,肺大疱切除,胸壁纤维剥脱术等.6例术后并发呼吸衰竭,4例伴有二氧化碳潴溜,均经治疗后缓解,2例有氧依赖,术后无一例死亡.结论:MVV<50%预计值患者能耐受胸部手术的原因是:本组多数为中青年患者,肺功能代偿能力强;需切除的肺部病变在手术后对余肺肺功能降低影响小;部分患者FEV1≥50%.

    作者:金远林;薛庆亮;肖永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血栓抽吸术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术在血栓负荷较大的急性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0例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提示血栓负荷较大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直接介入治疗时采用血栓抽吸术对梗死相关血管内血栓进行抽吸,观察抽吸前后的血栓负荷和血流情况.结果:30例患者冠脉造影均提示大量血栓征象,有23例抽吸出块状红色血栓,7例仅抽吸出结晶样白色血栓,抽吸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栓负荷明显降低,血流TIMI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0.1±0.4 vs.2.4±0.8, P<0.001).30例患者均取得直接介入治疗成功,术终梗死相关血管血流TIMI分级为2.7±0.8级,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血栓抽吸术是急性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的一种安全而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能有效地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内的血栓负荷,改善血流TIMI分级.

    作者:杨秦南;张峰;钱菊英;樊冰;王齐兵;葛雷;刘学波;葛均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胰激肽原酶对糖尿病大鼠内层视网膜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胰激肽原酶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内层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ICAM)表达的影响.方法:糖尿病动物造模采用健康成年Wistar大鼠腹腔内1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法.Wistar大鼠7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3个月组(n=33)、糖尿病6个月组(n=33),其中糖尿病大鼠又随机分为胰激肽原酶治疗组和糖尿病对照组.到期取各组大鼠及视网膜进行血管消化铺片和免疫组化,比较分析其ICAM表达的差异.结果:正常组大鼠视网膜可见ICAM有所表达,但糖尿病大鼠ICAM表达增加,且随病程进展而增强(P=0.03).糖尿病3个月组,胰激肽原酶治疗组ICAM较同期糖尿病对照组表达下降(P=0.036),但糖尿病6个月组间则未见明显差异.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ICAM异常表达有关,早期应用胰激肽原酶可能对其有一定抑制作用.

    作者:袁源智;袁非;黎蕾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瑞芬太尼Minto药动学参数在老年患者靶控输注应用中的评价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TCI-Ⅰ型靶控输注系统(Minto药代动力学参数)在老年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并评价TCI系统性能.方法:15例择期手术老年患者,ASAⅠ或Ⅱ级,年龄65~75岁,体重50~71 kg.桡动脉穿刺进行BP监测和采集血样,锁骨下静脉穿刺进行药品和液体输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5 ng·ml-1)靶控输注30 min.实验过程中维持瑞芬太尼的靶浓度不变.TCI开始后1 min、3 min、5 min、10 min、15 min、20 min、25 min、30 min采集桡动脉血,用HPLC-UV测定瑞芬太尼血浆药物浓度;采用执行误差(PE)、PE的中位数(MDPE)、PE绝对值的中位数(MDAPE)及摆动度来评价TCI系统的性能.结果:瑞芬太尼实测血浆浓度各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靶浓度相比,瑞芬太尼实测血浆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Minto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应用于国人老年患者的靶控输注时,MDPE、MDAPE、Wobble分别是16.80%、23.85%和11.29%.结论:瑞芬太尼Minto药代动力学参数可以在国人老年患者TCI系统中应用,系统稳定后,虽然其实测血浆浓度低于预测靶浓度,但系统的偏离度、精确度均在TCI系统性能要求范围内,适合老年患者靶控输注.

    作者:张卫;李治松;司文凤;张书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制作及免疫抑制剂应用

    目的:建立猪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并应用免疫抑制剂.方法:采用手术切除受体胰腺,制造1型糖尿病模型.移植物的门静脉与受体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吻合,移植物的腹主动脉下段与受体腹主动脉下段吻合、十二指肠与受体空肠吻合,术中及术后均用环孢素A(CsA)、硫唑嘌呤(AZA)、环磷酰胺(CTX)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结果:用CsA、AZA、CTX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的8头猪移植后效果满意,胰腺功能良好,移植胰腺后平均存活时间超过18 d,未作预防及抗排斥处理的另8头猪存活时间为7~15 d.结论:在胰腺移植的研究中,猪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是较理想的动物模型,采用CsA、AZA、CTX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基本可行,可延长动物模型移植物存活时间.

    作者:田磊;刘庆仪;周燕;林成新;覃钟;李斌;马韵;陆云飞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间隔穿孔(VSR)的外科治疗方法和结果.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的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62~74岁,平均年龄67.5岁,均有急性心肌梗死史,4例有高血压病史,2例有糖尿病史,6例合并室壁瘤.心功能NYHA Ⅲ级6例,Ⅳ级2例.术前射血分数(EF)值33%~71%,平均54.5%.患者心肌梗死至手术的间隔时间平均为5.4周.所有患者均采用牛心包补片旷置室间隔穿孔,7例患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平均2.7支/例.结果:手术死亡2例,死亡率25%.其中1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于术后32 d死亡,另1例因肾功能不全于术后6 d死亡.存活6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3.2个月,无晚期死亡,无心血管事件.心功能NYHAⅠ级5例,Ⅱ级1例.术后EF值50%~66%,平均58.3%.结论:掌握适当的手术时机、完善的术前准备、积极的围手术期治疗、准确的手术操作和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能有效地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死亡率,改善其预后.

    作者:蔡俊锋;赵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向树突样细胞形态分化

    目的: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能否诱导成熟的巨噬细胞转化为树突状细胞.方法: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经oxLDL干预后,相差显微镜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结果:oxLDL诱导48h后RAW264.7细胞发生树突样细胞形态改变,并表达与树突状细胞免疫成熟和激活有关的细胞表面标志物,CD40、CD86、CD83、MHC Class Ⅱ和CD1d分别上调约70%、90%、88%、76%和67%.oxLDL的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在10 μg/ml浓度下诱导48 h佳.结论:oxLDL能够诱导成熟的巨噬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 ,可能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和免疫反应.

    作者:沈玲红;王彬尧;何奔;曾锦章;周磊;胡刘华;卜军;王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中长期CPAP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ESS嗜睡量表评分变化

    目的:观察中长期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asal contin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治疗效果及ESS嗜睡量表评分值变化.方法:应用CPAP呼吸机治疗20例OSAHS,并用夜间多导睡眠图及Epworth嗜睡评分量表(ESS)判断CPAP治疗OSAHS的效果.结果:CPAP治疗压力8~12 cmH2O,平均压力为(10.7±1.0)cmH2O.治疗后患者病情明显改善,各种临床不适基本缓解,睡眠时呼吸紊乱指数(AHI)由治疗前70.0±40.1降低至治疗后的11.0±5.1(P<0.001),夜间低血氧饱和度由治疗前的(67.7±10.3)%升高至治疗后(88.6±3.5)%(P<0.001),氧减饱和指数(ODI4)由治疗前的73.3±34.8降低至治疗后的4.8±2.7(P<0.001),大血氧氧饱和降低数由治疗前的(28.9±9.4)%降低至治疗后的(9.5±4.1)%(P<0.001),ESS嗜睡量表评分由治疗前的14.9±1.2降低至治疗后的7.0±0.6(P<0.001).结论:CPAP的应用明显改善夜间气道阻塞,纠正了患者夜间低氧及呼吸暂停,并能减少患者日间嗜睡,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黄建浩;李善群;吴晓丹;励雯静;钮善福;白春学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变异型心绞痛12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根据在静息状态下发生心绞痛,床旁12导联体表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监测证实心绞痛发作时ST段抬高,胸痛缓解后ST段恢复至基线,有12例患者确诊为变异型心绞痛.分别从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冠心病危险因素、辅助检查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该病好发于男性(占91.7%),发病时平均年龄为56岁,除吸烟外,多无其他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心绞痛多于凌晨静息时发作,含服硝酸酯类药物有效,5例(占41.6%)发病时并发室性心动过速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恶性心律失常,8例(占83%)冠状动脉有固定性狭窄, 硝酸酯类药物与钙通道阻滞剂可有效防止复发,支架植入有效.结论:静息状态下特别是清晨时发生胸痛的患者,胸痛时应及时行心电图检查以诊断或排除变异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需及时诊断治疗,硝酸酯类药物多可缓解症状,硝酸酯类药物与钙通道阻滞剂可有效防止复发,较高比例的患者有冠状动脉严重的固定性狭窄,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均应行冠脉造影术检查,对有严重狭窄者可行支架植入以有效地治疗心绞痛.

    作者:颜彦;王翔飞;朱文青;钱菊英;葛均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巨大子宫肌瘤并发红细胞增多症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6岁,因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伴阴道流血10 d,检查发现盆腔肿块7 d,于2006年2月2日入院.绝经2年,未婚,否认有性生活史,未定期行妇科检查.1个月前因头晕、恶心、呕吐外院拟诊脑梗死住院予对症治疗.2003年有脑出血史.入院时神志清楚,行动稍迟缓,表达欠佳,面颊赤红,双巩膜稍黄染.腹部可触及如孕8个月大小肿块,质硬,活动差,无压痛.

    作者:黄卫红;屠蕊沁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中国扩张型心肌病与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MYH-7)在中国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中的突变情况.方法:对81例DCM患者(其中8例为家族性DCM先证者)进行MYH-7基因突变扫描,用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扩增MYH-7基因功能区的15个外显子片断,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序.结果:在所有DCM患者中未检出MYH-7的致病突变,仅在1例散发性DCM患者的7号外显子检出同义突变.结论:MYH-7可能不是中国DCM患者的主要致病侯选基因.

    作者:程宽;王齐兵;秦胜梅;李敏;李高平;陈瑞珍;杨英珍;葛均波;陈灏珠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肩关节运动时肌肉力臂改变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分析肩关节运动时各种肌肉的运动力臂大小及其变化,以揭示该类肌肉对肩关节不同方向运动的影响.方法:选用10侧尸体肩关节标本,分别测量三角肌的三个部分、肩袖诸肌在肩外展、前屈、后伸、内旋及外旋过程中的肌腱位移,并根据位移和关节运动角度计算力臂值.结果:在上臂外展过程中,外展0°~30°时,冈上肌力臂变化大;外展30°~120°时,力臂变化大的为中部三角肌.在臂后伸或前屈过程中,力臂变化大的分别为后部三角肌或前部三角肌.在臂内旋时,肩胛下肌的力臂值大,而臂外旋时冈下肌/小圆肌的力臂值大.结论:在上臂外展的起始阶段冈上肌腱功效较大,其次为中部三角肌;前部三角肌和中部三角肌分别在臂的前屈和后伸过程中有较大功效;在臂内外旋过程中,肩胛下肌和冈下肌/小圆肌功效较大.

    作者:朱鸣镝;汤锦波;凌树才;曹毅;王友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早期抗栓治疗对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的影响

    目的:观察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可溶性P(sP)选择素的动态变化及早期抗栓治疗对它的影响.方法: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作6 h内入院患者18例,ELISA法测定心肌梗死发作6、12、24、48、72 h的sP选择素,并同时测定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浓度.所有患者在入院时进行阿司匹林加噻氯吡啶联用低分子肝素抗栓治疗,另选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1例及非冠心病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结果:(1)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发病6 h内sP选择素的浓度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非冠心病患者组(167.4±18.1 ng/ml vs 75.4±6.8 ng/ml vs 67.9±7.7 ng/ml,P<0.001);症状发作12 h、24 h sP选择素浓度仍维持在高水平(180.2±16.6 ng/ml,160.4±14.5 ng/ml);发病48 h、72 h,sP选择素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发病6 h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C反应蛋白即升高,24 h达高峰,72 h后仍高于正常.结论: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生6 h P选择素水平明显升高,早期抗栓治疗使P选择素在24 h后下降,第48小时达基线水平,但不能完全抑制炎症反应.

    作者:段南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肝巨大血管瘤

    目的:评价选择性动脉插管栓塞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肝血管瘤患者,瘤体直径5~16.8 cm.全部病例经B超、CT、肝动脉造影确诊.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选择性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并栓塞.其中6例行2次栓塞,12例行1次栓塞.栓塞材料采用超液态碘油+平阳霉素+明胶海绵混合乳剂.结果:随访3个月~2年,血管瘤供血动脉超选择性插管操作成功率100% ,栓塞后12例见周边碘油呈棉团状沉积,4例显示环状碘油沉积,8例瘤体均缩小达50%以上,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肝动脉栓塞治疗巨大肝血管瘤临床疗效确切,患者痛苦小,操作微创安全、简便,恢复快,可重复治疗.

    作者:李正伟;李书忠;康妙霞;陈云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耐药株的监测方法

    长期服用拉米夫定后,乙型肝炎病毒(HBV)迅速形成的耐药性突变已严重地影响其治疗效果[1].此耐药突变的发生率高达16%~43%以上[2],而耐药突变相关点位主要集中在HBV DNA聚合酶YMDD结构区的Met539Val和Met539Ile,并伴随Met539Val上游24个氨基酸的Leu515Met突变[3].

    作者:刘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