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皮素及其受体在家兔体、肺循环中的分布

叶明;贾兵;陈张根;李炘;杨毅;陈莲

关键词:内皮素, 内皮素受体, 体循环, 肺循环
摘要:目的:了解正常情况下体、肺循环组织及血管中内皮素的分布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方法:新西兰兔12只,体重3~4kg.取肺、肾动脉长1.5 cm,肺、肾组织1.5 cm×1.5 cm.采用逆转录、酶联免疫扩增法及ELISA法测定内皮素受体mRNA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方法了解内皮素受体的分布情况.结果:肺动脉与肾动脉的内皮素A受体(ETAR)mRNA表达有显著差异(P<0.01),其余组织、血管中内皮素受体表达无差异.光镜下观察发现肺组织切片中在支气管粘膜上皮及气管软骨中内皮素有特异性深棕色强阳性表达.结论:正常动物中,同一个体除肺动脉ETAR表达明显高于肾动脉外,其余组织的内皮素受体分布无明显差异.内皮素在正常动物体、肺循环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但支气管粘膜上皮及气管软骨细胞有特异性强阳性显色,提示可能与肺动脉高压时肺功能异常有关,并进一步影响肺高压的发生和发展.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手术同时治疗两种腹部疾病

    目的:探讨腹腔镜同时手术治疗2种腹部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接受腹腔镜同时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结果:共有36例患者接受了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阑尾切除术((LA)、胆总管探查术(LCBDE)、经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及肝囊肿揭盖术((LFLC)的同时手术,其中LC+LA 10例,LC+TAPP 12例,LC+LCBDE11例,LA+TAPP 1例,LC+LFLC2例.36例中大于65岁者19例(52.8%),22例(61.1%)合并其它系统疾病.LC+LA、LC+TAPP、LC+LCBDE的手术时间(min)、分别为111.5±40.1119.6±29.0、和185.5±47.6;住院时间(d)分别为7.74±4.3,7.4±2.5,24.8±10.6.5例中转开腹,全部病例治愈出院.除2例切口感染外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同时手术治疗2种腹部疾病安全可行.

    作者:谢学羿;林唯栋;林贾颖;温顺前;张小永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小儿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了解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情况,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收集150例住院的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患儿的脑脊液标本,用套式PCR检测脑脊液中HSV DNA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脑脊液中特异性HSVIgM抗体.结果:150例中有6例脑脊液HSV1 DNA(+),另1例HSV1 IgM(+);病例呈散发性起病,无明显季节、年龄、性别分布特点.与其他病毒感染相比,惊厥持续状态、精神症状发生率高(P<0.01),意识障碍、病死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占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4.67%.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多为HSV1的原发感染,可导致脑炎、脑干脑炎、急性播散性脊髓膜炎;起病较危重,出现精神症状较多,及时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能明显改善病情,降低病死率.

    作者:杨天娇;朱启镕;王晓红;王建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经胃镜治疗胃息肉体会

    我们自1997年10月~2004年8月采用OLYMPUS GIF-V240电子胃、十二指肠镜及其附件共治疗胃息肉88例,效果肯定.现将具体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饶正伟;姚芳;冯远碧;冯刚;王克兵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乌司他丁在肺挫伤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UTI)对肺挫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68例肺挫伤患者,随机分为UTI治疗组(n=34)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34),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UTI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乌司他丁20万U,8h1次,连用6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及治疗第4天、第7天的血清TNF-α、IL-6水平变化.结果:UTI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TNF-α、IL-6水平无差异.治疗后UTI治疗组的TNF-α、IL-6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UTI治疗组中ARD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显著抑制机体炎症介质的产生,阻断肺挫伤向ARDS进展.

    作者:陈劲涛;陶宝华;张允平;郁晓明;封启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乌司他丁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脏手术期间对肝脏的作用,为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30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n=15)和对照组(B组,n=15).A组预冲液中加入UTI 1.5万U/kg,B组不加UTI.分别于术前、主动脉及心脏插管完毕后30 min、开放升主动脉后1 h、6 h及术后24 h,从中心静脉插管采集血标本,共5次.放免法检测血中TNF-α、IL-6、IL-8含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血中TNF-α、IL-8、IL-6、ALT、TB在插管30 min后逐渐升高,A组术中及术后各时段各项指标均低于B组,且两组同时段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期间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包海军;高百顺;李天成;宋兵;柳德斌;张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早产合并胎膜早破9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易发因素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结果:61.2%的早产合并胎膜早破有易发因素;孕28~34周与34+1~36+6周两组之间比较,前组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后组;两组新生儿体重有显著差异(P<0.01);前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后组(P<0.05).结论:恰当处理早产合并胎膜早破是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龚莹莹;周文湘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3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8~2005年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肿瘤多位于胃部,多的临床表现为腹部隐痛不适.手术前81.3%(26/32)的病例有不同程度的误诊.均行外科手术切除.其中因复发而行2次手术者10例.3次手术者8例.随访时间6个月~5年,死亡8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依靠病理结果.目前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积极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作者:周宏;孙晓光;夏加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162例老年胆道手术时机与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胆道手术时机与预后的关系.方法:2000~2005年共施行162例60岁以上各类胆道手术.其中起病72 h内急症手术47例;急症入院后先予以保守治疗,同时治疗并存疾病后在7~21 d早期手术57例;门诊入院择期手术58例.回顾分析上述病例的手术时机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急症手术组平均住院18 d,术后死亡2例(病死率4.26%);早期手术组平均住院24d,术后死亡1例(病死率1.75%);择期手术组平均住院22 d,术后死亡1例(病死率1.72%).结论:老年人并存内科疾病多,急症胆道手术后病死率较高.急症先予以保守治疗并积极治疗并存疾病,然后进行早期手术,其预后与择期手术组相同.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良好的围手术期处理是关键.

    作者:张惠健;唐思聪;周明;张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16例产后出血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0年1月~2005年12月间治疗的16例产后大出血并发DIC病例进行分析.结果:16例产后出血并发DIC的患者中抢救成功14例,2例抢救后因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积极治疗产后出血,对DIC早诊断,早治疗,祛除病因,果断切除子宫,积极补充凝血因子,慎重使用肝素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彭晓鹰;胡峥;侍庆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上颌第一双尖牙冠根纵折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目的:应用有限元法建立上颌第一双尖牙冠根纵折模型.方法:选择一完整的离体上颌第一双尖牙,经CT断层扫描摄片、CT图像处理、有限元建模,建立了第一双尖牙冠根纵折实验模型.结果:建立了第一双尖牙冠根纵折模型,共有2 433个节点,2 024个三维块单元.结论:将CT技术与有限元法有机结合,可以建成上颌第一双尖牙冠根纵折模型.

    作者:陈琼;陈莉莉;俞立英;熊焕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2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例(男性11例,女性9例)CVT病人的发病年龄、可能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结果与治疗方法.结果:(1)年龄多在20~40岁;(2)多数病例为急性起病,病情逐渐进展;(3)病因多样;(4)早期表现为头痛(85%)、呕吐(60%),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5)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静脉性梗死灶(40%);(6)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83.3%),白细胞及蛋白含量正常或升高;(7)对因及脱水治疗基础上行抗凝治疗14例、溶栓1例,5例重症患者预后不佳.结论对临床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的年轻病人,应高度怀疑CVT,及时行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MRV)联合检查,早期明确诊断,尽可能地检查和控制潜在病因,尽早开始抗凝治疗.对重症及经肝素治疗无效的病例建议局部静脉窦内溶栓治疗.

    作者:江梅;董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气速指数的测定对间质性肺病的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气速指数测定对间质性肺病(ILD)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53例病人,其中男性14例,女性39例,年龄平均29±3岁,均用进口的全自动肺功能检测仪测定.依据测定的MVV、VC的参数和各占预计值百分比计算气速指数.计算方法:气速指数=MVV%/VC%.气速指数>1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气速指数<1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结果:53例间质性肺病病人中,气速指数>1的有29例,同时F-V曲线描图各值均升高,RV、TLC、RV/TLC各值均降低,FEV1.0/FVC平均值为80%.气速指数<1有24例,F-V曲线描图各值均降低,RV、TLC、RV/TLC各值均增加,FEV1.0/FVC平均值为60%.结论:气速指数>1是诊断ILD的金标准,但是ILD病人有严重感染或合并症时,气速指数<1.

    作者:潘殿柱;万双燕;刘宇;徐蔼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胆总管绒毛状腺瘤1例报告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2岁.反复发热1月余,体温波动于38.5℃左右,伴有寒战,食欲减退,体重下降5kg.入院后查体:体温正常,巩膜无黄染,腹部无压痛,总胆红素28.6 mmol/L.CT显示肝内胆管轻度扩张,胆总管扩张,直径1.8cm,其下端十二指肠壶腹区见有直径1.0 cm结节,增强后强化.CTA显示胰周大血管未见明显受累征象.印象诊断:胆总管下端癌.

    作者:刘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糖尿病大鼠内脏脂肪组织表达的11β-HSD1改变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内脏脂肪细胞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1)的表达与代谢特性.方法:34只6周龄雄性180 g 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链脲左菌素合并高脂饮食构建糖尿病组(T2DM;18只)、高脂饮食组(FD;8只)和正常对照组(NC;8只).T2DM组再设亚组: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组(RDM,6只),11β-HSD1抑制剂生胃酮组(CDM,6只)和观察组(DM,6只).各组行腹腔糖耐量试验(IPGTT),同时测定血糖、血脂(TG,TCh)、胰岛素和皮质酮.试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并取腹腔网膜脂肪标本,液氮保存.RT-PCR、western-blotting和免疫组化分析11β-HSD1mRNA和蛋白表达;用近似梯型面积公式计算葡萄糖及其刺激下的胰岛素浓度曲线下面积(AUC-G,AUC-I)及与胰岛素的比值(AUC-I/G),评价胰岛素敏感性.结果:(1)FD组体重较其他各组明显增加,P<0.05.糖尿病老鼠成模前后体重明显降低,2种药物处理后对体重无大影响.DM组空腹胰岛素浓度(FINS)、BG、TG、TCh和皮质酮(F)均高于FD组和NC组,并高表达11β-HSD1,P<0.05.(2)CDM组和RDM组的血皮质酮(F)、FINS和TG明显低于用药前和DM组,且CDM组TG、TCh降低明显高于RDM组,均P<0.05.(3)IPGTT显示CDM组和RDM组的胰岛素分泌峰值较基础值增加高于DM组;2种药物对11β-HSD1表达无影响.(4)DM、FD和NC组11β-HSD1表达与F、FINS、TG、TCh和(AUC-I/G)明显相关.结论:(1)高脂和小剂量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内脏脂肪11β-HSD1高表达,伴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2)内脏脂肪11β-HSD1高表达可能是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张爱萍;张木勋;张建华;余毅恺;肖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E-选择素基因A128C多态性对冠心病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粘附分子E-选择素基因外显子3128编码处碱基A/C多态性与冠心病(CHD)严重性的关系,及其对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的影响,了解通过该基因型筛选CHD易患人群和高危人群的可能性.方法:入选145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CHD患者,其中73例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72例为稳定型心绞痛,并入选144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分析E-选择素基因型,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E-选择素水平.结果:CHD组和对照组及ACS患者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E-选择素A128C基因型频率和C等位基因频率均有显著差异.CC+AC基因型患冠心病的风险是AA基因型的5.843倍(OR=5.843,95%CI:3.066~11.133).CC+AC基因型的血清E-选择素浓度显著高于AA基因型(49.9±9.6)ng/ml与(35.3±7.4)ng/ml,P<0.01).结论:E-选择素基因A128C多态性与CHD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并可影响血清E-选择素水平,C等位基因可能是CHD发病的遗传易感基因.

    作者:姜红;杜明;饶丹;曾秋棠;郭和平;王敏;葛均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树突状细胞来源的泡沫细胞在兔粥样动脉硬化病变中的分布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能否转化为泡沫细胞及其在高脂饮食所致兔动脉粥样硬化硬化病变中的分布.方法:建立高胆固醇饮食致新西兰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取主动脉进行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S-100抗体染色用于鉴定树突状细胞来源的泡沫细胞,电镜用于观察其超微结构特点.结果: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发现,在正常动脉内膜中,树突状细胞分布极少;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树突状细胞主要分布在内膜的泡沫细胞富集区域,部分表现出泡沫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电镜观察发现部分树突状细胞胞浆内见大量脂滴沉积,呈现典型的泡沫细胞特点.结论:树突状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中泡沫细胞的一个新来源,这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施鸿毓;张红旗;孙爱军;姚康;黄榕翀;陆浩;王克强;邹云增;葛均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

    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prosthetic valve endocarditis,PVE)是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在人工瓣膜上或经过成形术后自体瓣膜上的一种心内微生物感染[1].自1963年Geraci等首次报道PVE后,立即引起心脏外科学界的广泛关注.40多年来,尽管PVE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它仍是心脏瓣膜手术后1种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

    作者:李军;王春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妇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39例分析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处理及预防.方法:对我院39例妇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 831例腹腔镜手术中有39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1%经开腹处理者5例,占0.27%.并发症包括皮下气肿15例,腹壁血管损伤5例,术中、术后出血6例,脏器损伤(膀胱、输尿管及肠管)5例,粘连性肠梗阻1例,切口感染3例,盆腔感染4例.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应该积极预防和作有效处理.

    作者:赵立霞;孙金豹;郑淑琴;李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不同方法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锁骨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1998年3月~2005年6月113例Ⅰ类锁骨骨折病人分别采用非手术治疗、切开复位骨圆针内固定、记忆合金环形抱骨板和AO重建钛钢板4种方法治疗.术后随访3周~24个月.结果:临床疗效按连学全等拟定的标准进行评价.手术治疗共54例,50例优良,优良率92.6%.非手术治疗59例,51例优良,优良率86.4%.手术与非手术治疗优良率无明显差异.结论:锁骨骨折的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临床疗效相同.3种手术治疗方法中,AO重建钢板可根据锁骨形态塑形,内固定牢靠,并发症相对较少,是1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利春叶;廖全全;杨钦泰;曹代成;喻林波;李晓文;叶飞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外伤性癫痫大鼠模型皮层和海马NF-κB及GFAP的动态表达

    目的:动态观察核因子-κB(NF-κB)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外伤性癫痫(PTE)模型皮层或海马的表达,探讨有关发病机制.方法:立体定向注射1000 nmol FeCl2于大鼠右侧运动皮层致痫.在不同时间点行为学视频、脑电图监测,皮层或海马行HE染色、普鲁士蓝和腾氏蓝反应、抗GFAP及抗NF-κB二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所有大鼠在注射FeCl2后不久记录到癫痫样放电.致痫后1h即可见皮层和海马神经元NF-κB大量表达,7 d后减少;而皮层和海马胶质细胞NF-κB在7 d后可见移至核内,30 d后明显减少;GFAP在7~14d后表达增强;在7 d见到较多的NF-κB及GFAP双标阳性胶质细胞.结论:FeCl2皮层注射可以制成PTE动物模型.与NF-κB表达相关的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动态变化在PTE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NF-κB表达增加可能为FeCl2致痫的共同途径.

    作者:林元相;徐如祥;姜晓丹;康德智;柯以铨;杜谋选;蔡颖谦;刘新秀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