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伤性癫痫大鼠模型皮层和海马NF-κB及GFAP的动态表达

林元相;徐如祥;姜晓丹;康德智;柯以铨;杜谋选;蔡颖谦;刘新秀

关键词:外伤性癫痫, 动物模型, 氯化亚铁, 核因子-κB,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
摘要:目的:动态观察核因子-κB(NF-κB)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外伤性癫痫(PTE)模型皮层或海马的表达,探讨有关发病机制.方法:立体定向注射1000 nmol FeCl2于大鼠右侧运动皮层致痫.在不同时间点行为学视频、脑电图监测,皮层或海马行HE染色、普鲁士蓝和腾氏蓝反应、抗GFAP及抗NF-κB二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所有大鼠在注射FeCl2后不久记录到癫痫样放电.致痫后1h即可见皮层和海马神经元NF-κB大量表达,7 d后减少;而皮层和海马胶质细胞NF-κB在7 d后可见移至核内,30 d后明显减少;GFAP在7~14d后表达增强;在7 d见到较多的NF-κB及GFAP双标阳性胶质细胞.结论:FeCl2皮层注射可以制成PTE动物模型.与NF-κB表达相关的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动态变化在PTE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NF-κB表达增加可能为FeCl2致痫的共同途径.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H型食管气管瘘的外科治疗--附6例手术报告

    目的:分析与总结H型食管气管瘘患者的治疗经验及效果;探讨食管气管瘘的适宜诊断和手术方式.方法:6例先天性食管气管瘘,经动态食管造影及气管镜等检查证实.3例经颈部切口入路行瘘管修补术,3例经右胸入路修补术.均切除食管气管瘘瘘管,两端分别予间断缝合.结果: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仅1例经颈手术患者术后并发声音嘶哑,3个月后好转,随访3~5年,患者症状完全消失.结论:H型食管气管瘘可用食管造影及气管镜检查来确诊;手术治疗H型食管气管瘘的效果良好.

    作者:钱成;徐正浪;王群;谭黎杰;徐松涛;蒋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62例临床分析

    中心静脉置管在临床上应用已日益广泛,主要用于监测中心静脉压、补液、药物治疗、静脉营养等.然而,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entral venous catheterassociated infection,CVCI)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为进行有效防治,对62例此类病例分析如下.

    作者:赵文;金燕芬;田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直线偏光近红外线经会阴部照射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及其疼痛的疗效

    目的:研究直线偏光近红外线(SUPER LIZER,超激光)经会阴部照射对慢性前列腺炎及其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慢性前列腺炎伴有疼痛且口服抗生素无效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超激光组,只经会阴部照射超激光)和B组(超激光加服药组除与A组一样照射超激光外还口服抗生素).用超激光经会阴部照射前列腺部位,体位为截石位,C探头,照射及间歇比为7:1,每次20min,每周2次,10次为1个疗程.检查治疗前后前列腺液(ESP)镜检白细胞,记录治疗前后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积分指数(NIH-CPSI).结果:A组治疗后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结果显示76%减少,12%无改变,12%增加;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积分指数以及VAS评分均明显降低;疼痛不适评分、排尿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有效率分别为81%、82%、81%.B组治疗前后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比较结果为白细胞91%减少,3%无改变,3%增加;B组治疗后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积分指数以及VAS评分标均明显降低;疼痛不适评分、排尿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有效率分别为93%、97%、98%.A组与B组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包括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积分指数、VAS评分疗效比较及症状改善程度)均未见明显差别.结论:超激光经会阴部照射对慢性前列腺炎及其疼痛有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蒋克泉;朋立超;周任远;吴贵龙;杨美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成人MsPGN系膜区Ⅰ、Ⅳ型胶原定量分析

    目的:观察成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sPGN)系膜区Ⅰ型胶原和Ⅳ胶原的含量变化规律,以明确其与系膜增生程度之间的关系,探讨测定胶原含量在判定病变程度方面的作用.方法:应用S-P法检测正常的肾组织、52例轻至重度MsPGN肾穿刺活组织标本肾小球系膜区Ⅰ型胶原及Ⅳ型胶原的含量变化,用图文分析系统测系膜区特异染色部分的相对面积,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系膜区Ⅰ、Ⅳ型胶原的表达与系膜增生程度有关,且两种胶原表达变化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628,P<0.05.结论:Ⅰ型胶原和Ⅳ型胶原随肾小球系膜区系膜增生性病变程度加重而表达增强,且两种胶原的表达呈正相关.

    作者:杨政;白云凯;丁小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了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低分子肝素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52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分为两组.80例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并观察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余72例不用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DVT发生率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术后用低分子肝素病人无一例发生DVT,血液流变学好于对照组;未用低分子肝素组有2例死亡,1例术后心跳、呼吸停止,42%术后肢体肿胀,9例彩超证实为DVT.所有用低分子肝素的病人未见有出血.结论:低分子肝素能明显改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病人的血液流变学,预防DVT,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是一种有效、安全、经济的方法.

    作者:邱冰;赵筑川;田晓滨;李波;韩伟;甄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蛛网膜下腔给予不同剂量的吗啡用于术后镇痛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给予多大剂量的吗啡用于术后镇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0例进行全髋置换术病人,术后随机双盲蛛网膜下腔给予0.2 mg或者0.5 mg吗啡用于镇痛.在术后第1个24 h有多少病人需要曲马多进行术后镇痛补救,以及曲马多总共消耗剂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0.2 mg和0.5 mg剂量组术后的第1个24 h需要追加剂量病人数分别为,16(48%)和28(85%)(P=0.003);0.2 mg和0.5 mg组病人在术后需要追加曲马多的剂量分别为45.4±24.6 mg和85.5±34.3 mg(P=0.002);在两个组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基本相似.结论:蛛网膜下腔给与0.5mg吗啡可以产生较0.2 mg更明显的术后镇痛效果,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王贵成;高艳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内皮素及其受体在家兔体、肺循环中的分布

    目的:了解正常情况下体、肺循环组织及血管中内皮素的分布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方法:新西兰兔12只,体重3~4kg.取肺、肾动脉长1.5 cm,肺、肾组织1.5 cm×1.5 cm.采用逆转录、酶联免疫扩增法及ELISA法测定内皮素受体mRNA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方法了解内皮素受体的分布情况.结果:肺动脉与肾动脉的内皮素A受体(ETAR)mRNA表达有显著差异(P<0.01),其余组织、血管中内皮素受体表达无差异.光镜下观察发现肺组织切片中在支气管粘膜上皮及气管软骨中内皮素有特异性深棕色强阳性表达.结论:正常动物中,同一个体除肺动脉ETAR表达明显高于肾动脉外,其余组织的内皮素受体分布无明显差异.内皮素在正常动物体、肺循环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但支气管粘膜上皮及气管软骨细胞有特异性强阳性显色,提示可能与肺动脉高压时肺功能异常有关,并进一步影响肺高压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叶明;贾兵;陈张根;李炘;杨毅;陈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小儿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了解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情况,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收集150例住院的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患儿的脑脊液标本,用套式PCR检测脑脊液中HSV DNA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脑脊液中特异性HSVIgM抗体.结果:150例中有6例脑脊液HSV1 DNA(+),另1例HSV1 IgM(+);病例呈散发性起病,无明显季节、年龄、性别分布特点.与其他病毒感染相比,惊厥持续状态、精神症状发生率高(P<0.01),意识障碍、病死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占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4.67%.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多为HSV1的原发感染,可导致脑炎、脑干脑炎、急性播散性脊髓膜炎;起病较危重,出现精神症状较多,及时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能明显改善病情,降低病死率.

    作者:杨天娇;朱启镕;王晓红;王建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3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8~2005年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肿瘤多位于胃部,多的临床表现为腹部隐痛不适.手术前81.3%(26/32)的病例有不同程度的误诊.均行外科手术切除.其中因复发而行2次手术者10例.3次手术者8例.随访时间6个月~5年,死亡8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依靠病理结果.目前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积极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作者:周宏;孙晓光;夏加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高血压病药物疗法结合非药物的治疗体会

    高血压病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降低体重、限制钠盐摄取、合理运动、限制饮酒、戒烟及松弛疗法等.近年来高血压病的非药物治疗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2002~2004年我们对住院疗养的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非药物和药物结合的综合治疗,总结了高血压病综合治疗的一些经验.

    作者:欧阳波;蒋艳红;欧阳少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检出率,预防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的意义.方法:采用上海PI产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DCG),对80例有ST-T改变的60岁以上老人的DCG进行记录分析.结果: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率高于有症状者.结论:心肌缺血的程度以及老年心绞痛报警系统的缺损,可能是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原因.

    作者:李青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厄贝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评价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厄贝沙坦治疗老年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开放性自身前后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有42例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病老年男性患者经过临床2周清洗期后,给予口服厄贝沙坦150mg,每天1次,共服用6周,治疗期间患者不服用其他降压药物.按卫生部规定的降压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临床控制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治疗前后各查1次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血清钾、血清钠及谷丙转氨酶.结果:服药2周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显著下降.6周降压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8.09%,其中显效为62.16%.用药前后心率检测的比较无明显变化,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及血清钾、血清钠的比较均无明显变化.临床上不良反应少.结论:厄贝沙坦150 mg,每天1次.治疗老年男性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有明显临床效果、安全性好.

    作者:董发昌;谢瑞满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注射隆乳术后并发顽固性硬结的处理体会

    目的:介绍一种处理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并发顽固性硬结伴有乳房形态异常的手术方法,阐述手术要点等.方法:采用乳晕、腋窝、及双环手术切口入路,剥离腔隙,彻底清胶后置入乳房假体.结果:采用手术切开清除水凝胶的同时置入乳房假体的方法,治疗已穿刺抽吸2次以上、乳房多发性硬结伴乳房形态异常者39例.术后无感染发生,均Ⅰ期愈合,效果满意.结论:对顽固性硬结伴乳房形态异常患者采用切开法清除水凝胶之后同时置入乳房假体,是一种彻底有效的方法,可避免2次手术之苦.

    作者:刘建胜;亓发芝;丛琴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剖宫产重度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附65例报告)

    目的:探讨剖宫产重度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997年1月~2005年6月剖宫产分娩的65例重度产后出血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重度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0.25%,其中87.6%发生在产后2 h;阴道分娩重度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0.14%.剖宫产重度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与阴道分娩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剖宫产重度产后出血的病因主要是胎盘因素和子宫收缩乏力,而胎盘因素占首位.结论:胎盘因素是引起剖宫产重度产后出血的主要病因.防治措施关键在于加强产前宣教及产时保健,提高助产技术质量,开展镇痛分娩,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金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上颌第一双尖牙冠根纵折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目的:应用有限元法建立上颌第一双尖牙冠根纵折模型.方法:选择一完整的离体上颌第一双尖牙,经CT断层扫描摄片、CT图像处理、有限元建模,建立了第一双尖牙冠根纵折实验模型.结果:建立了第一双尖牙冠根纵折模型,共有2 433个节点,2 024个三维块单元.结论:将CT技术与有限元法有机结合,可以建成上颌第一双尖牙冠根纵折模型.

    作者:陈琼;陈莉莉;俞立英;熊焕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在内毒素耐受大鼠肺部表达的变化

    目的:研究内毒素血症时内毒素耐受大鼠肺部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表达的情况.方法:SD大鼠随机分入正常对照组(NC组)和内毒素耐受组(ET组).腹腔注射脂多糖(LPS),每日0.6 mg/kg连续4d建立内毒素耐受模型.第5天腹腔注射6 mg/kg.各组按注射大剂量LPS前(0 h),注射后2、6、24h分为4小组,n=5.用ELISA测定肺组织匀浆中KGF的浓度.用SPSS 11.5医学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反复小剂量LPS注射后,ET组较NC组肺组织KGF蛋白水平上调,分别为(35.6±5.0)pg/ml和(24.2±5.3)pg/ml,P=0.009;给药后两组均下降,然而ET组下降幅度较小,而且各时间点KGF浓度均高于NC组,其中2 h和6 h有显著差异.结论:内毒素耐受有利于减轻大剂量内毒素引起的肺部KGF蛋白表达抑制,这可能和其肺损伤程度减轻有关.

    作者:潘珏;张静;瞿介明;李岩;何礼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无创正压通气对严重呼衰患者血气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经面罩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与有创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动脉血气改善的治疗作用.方法:将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抗感染、支持等一般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无创通气治疗,对照组加用有创通气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监测,并分别于治疗0、2~3、6、24、72 h、持续通气治疗结束前及结束后2 h动脉血气分析.并严密观察神志、呼吸、心率、血压等在各个治疗时期的变化.结果:共观察患者52例.治疗组29例,其中2例家属要求放弃治疗;2例改为有创通气,1例死亡.其余24例患者无创通气治疗后好转,机械通气治疗时间7.6±5.4 d,精神状态好转时间4.8±3.8(2~22)h,住院时间13.3±5.8 d.对照组23例,其中6例拒绝气管插管而改用无创通气治疗,2例放弃治疗,2例死亡;其余13例好转,好转率与治疗组比无显著差异(P>0.05),意识状态好转时间4.5±2.6(2~11)h(与治疗组比较,P>0.05),通气时间6.5±6.2 d(与治疗组比较,P>0.05),住院时间12.2±8.8 d(与治疗组比较,P>0.05).动脉血气、心率、呼吸等变化,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治疗组面部压伤4例,腹胀5例;对照组4例机械通气6 d后并发肺部感染,腹胀4例.结论:无创通气治疗对于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有较好改善动脉血气的作用,与有创通气疗效相似,而且肺部感染发生等不良情况发生率明显下降.

    作者:欧阳修河;于立萍;郑文涛;尹睿;张颖;王新安;王爱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110例纵折后牙粘结再植治疗的临床分析及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对纵折后牙粘结再植治疗病例的回顾性分析和跟踪随访,对纵折后牙的发病年龄、好发牙位和诱发因素等进行总结,并对其疗效做出评价.方法:收集近4年来完成的110例纵折牙粘结再植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好发牙位和诱发因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术后1年和3年以上的患者进行临床跟踪随访,对患牙进行牙体、牙周、松动度、咀嚼功能和X线摄片等方面检查,从而对其中长期疗效做出评价.结果:纵折后牙以40~59岁患者多,以上颌第1磨牙为多见,占30.91%,其中死髓牙为75.46%,粘结再植术3年的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78.95%的患牙的咀嚼功能恢复良好,无松动、根尖及根分叉骨质正常.结论:折裂牙的粘结再植术保存了相当部分患牙,对恢复咀嚼功能,维持牙列完整,保持患者的良好的生活质量等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是目前对后牙纵折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吴斌;俞立英;常青;蔡意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青少年肾消耗病-髓质囊性病综合征2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了解青少年肾消耗病-髓质囊性病综合征(juvenile nephronophthisis and medullary cystic disease,JN-MCD)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2例患者均在青少年时期发病,以多尿、烦渴、贫血、慢性肾功能不全、生长发育迟缓为主要表现.其中1例伴有色素性视网膜炎而另1例伴有明显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红蛋白降低、尿比重降低、多种电解质紊乱、肾功能异常等特点,影像学检查可见双肾多发囊肿,囊肿主要位于皮髓交界及髓质.结论:JN-MCD是一组以肾髓质囊肿形成及隐匿性慢性肾功能不全为特征的遗传性囊性肾病.该病临床表现多样,有时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可以减少误诊、漏诊率,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

    作者:刘亚伟;戴兵;张颖秋;王素霞;梅长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六亚甲基二乙酰胺对HL60细胞分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六亚甲基二乙酰胺(HMBA)诱导HL60细胞分化和凋亡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仪(FCM)检测HL60细胞分化抗原CD11b、CD14和CD68抗原表达,Annexin V/PI染色法测定HMBA对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FCM检测HMBA对于HL60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HMBA作用72 h后,HL60细胞CD11b抗原表达明显上调,表明HMBA诱导HL60细胞向成熟粒系分化;同时HMBA具有很弱的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HMBA作用后HL60细胞被阻滞于细胞周期的G0/G1期.结论:HMBA对HL60细胞的作用主要是促进分化,诱导凋亡不是主要作用机制;HMBA阻滞HL60细胞于G0/G1期,这种细胞周期阻滞作用可能是HMBA促分化作用的基础.

    作者:陈字;范华骅;孟妍;聂小绚;谢彦晖;谢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