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小芳;蒋阳;叶志斌
目的:研究内毒素血症时内毒素耐受大鼠肺部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表达的情况.方法:SD大鼠随机分入正常对照组(NC组)和内毒素耐受组(ET组).腹腔注射脂多糖(LPS),每日0.6 mg/kg连续4d建立内毒素耐受模型.第5天腹腔注射6 mg/kg.各组按注射大剂量LPS前(0 h),注射后2、6、24h分为4小组,n=5.用ELISA测定肺组织匀浆中KGF的浓度.用SPSS 11.5医学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反复小剂量LPS注射后,ET组较NC组肺组织KGF蛋白水平上调,分别为(35.6±5.0)pg/ml和(24.2±5.3)pg/ml,P=0.009;给药后两组均下降,然而ET组下降幅度较小,而且各时间点KGF浓度均高于NC组,其中2 h和6 h有显著差异.结论:内毒素耐受有利于减轻大剂量内毒素引起的肺部KGF蛋白表达抑制,这可能和其肺损伤程度减轻有关.
作者:潘珏;张静;瞿介明;李岩;何礼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构建MLC-2v启动子驱动的真核表达载体并鉴定特异性.方法:用MLC-2v启动子基因片段替代质粒pIRES2-EGFP的CMV启动子,而保留其增强子序列,并将目的基因hVEGF165分别克隆到两种启动子驱动的质粒,构建MLC-2v/pIRES2-EGFP-hVEGF165和pIRES2-EGFP-hVEGF1652种质粒,瞬时转染心肌、内皮、平滑肌和成纤维细胞.结果:转染pIRES2-EGFP-hVEGF165,4种细胞均表达、目的基因及产物;而转染MLC-2v/pIRES2-EGFP-hVEGF165,仅心肌细胞表达GFP和目的基因产物.结论:MLC-2v启动子驱动的质粒可心肌特异表达目的基因及蛋白.
作者:于勤;郑晓群;方唯一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胰腺局部动脉置管持续灌注乌司他丁(UTI)早期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将4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在确诊后立即行动脉介入,应用改良Seldinger法置导管于胰腺病变供血动脉,持续灌注乌司他丁;对照组23例经静脉全身应用乌司他丁,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病人第3 d、第6 d血淀酶(BA)、尿淀粉酶(UA)、血糖(BS)、尿素氮(BUN)、白细胞(WBC)均低于对照组(分别P<0.05,P<0.01)而血钙(Ca2+)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腹部症状(腹痛、腹胀)体症(腹部压痛)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胰腺局部动脉置管持续灌注乌司他丁早期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较静脉用药有更好疗效,且并发症少.
作者:张志强;陈晓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介绍一种处理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并发顽固性硬结伴有乳房形态异常的手术方法,阐述手术要点等.方法:采用乳晕、腋窝、及双环手术切口入路,剥离腔隙,彻底清胶后置入乳房假体.结果:采用手术切开清除水凝胶的同时置入乳房假体的方法,治疗已穿刺抽吸2次以上、乳房多发性硬结伴乳房形态异常者39例.术后无感染发生,均Ⅰ期愈合,效果满意.结论:对顽固性硬结伴乳房形态异常患者采用切开法清除水凝胶之后同时置入乳房假体,是一种彻底有效的方法,可避免2次手术之苦.
作者:刘建胜;亓发芝;丛琴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联合同步口服卡培他滨(希罗达)治疗局部晚期及术后复发性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52例局部晚期及术后复发性直肠癌均在全盆腔外照射40Gy后进入3DCRT,后针对局部肿瘤病灶行3DCRT加量至60~65Gy.采用3DCRT联合同步口服卡培他滨化疗(综合组)20例,单独应用3DCRT(对照组)32例.每天口服卡培他滨825 mg/m2,分2次口服,d1-14,每21 d为1个周期.结果:综合组和对照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85%和78.1%.综合组患者中CR 30%,PR 60%,NC 5%,PD 5%,总有效率(CR+PR)为90%.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及感觉神经病变.对照组患者中CR 25%,PR 53.1%,NC12.5%,PD7.2%,总有效率(CR+PR)为78.1%.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加口服卡培他滨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是有效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的新方案,远期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作者:向作林;吴铮;曾昭冲;陈刚;李文如;王健;刘天舒;金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8例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采用开放复位,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治疗.结果:38例获平均19个月随访,骨折全部临床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9个月,根据韩平良等的疗效标准,优27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95%.结论: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操作简单、安全,固定可靠,并发症少,能有效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
作者:谭进;倪江东;李贺君;谢宏明;毛新展;宋德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与总结H型食管气管瘘患者的治疗经验及效果;探讨食管气管瘘的适宜诊断和手术方式.方法:6例先天性食管气管瘘,经动态食管造影及气管镜等检查证实.3例经颈部切口入路行瘘管修补术,3例经右胸入路修补术.均切除食管气管瘘瘘管,两端分别予间断缝合.结果: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仅1例经颈手术患者术后并发声音嘶哑,3个月后好转,随访3~5年,患者症状完全消失.结论:H型食管气管瘘可用食管造影及气管镜检查来确诊;手术治疗H型食管气管瘘的效果良好.
作者:钱成;徐正浪;王群;谭黎杰;徐松涛;蒋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例(男性11例,女性9例)CVT病人的发病年龄、可能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结果与治疗方法.结果:(1)年龄多在20~40岁;(2)多数病例为急性起病,病情逐渐进展;(3)病因多样;(4)早期表现为头痛(85%)、呕吐(60%),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5)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静脉性梗死灶(40%);(6)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83.3%),白细胞及蛋白含量正常或升高;(7)对因及脱水治疗基础上行抗凝治疗14例、溶栓1例,5例重症患者预后不佳.结论对临床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的年轻病人,应高度怀疑CVT,及时行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MRV)联合检查,早期明确诊断,尽可能地检查和控制潜在病因,尽早开始抗凝治疗.对重症及经肝素治疗无效的病例建议局部静脉窦内溶栓治疗.
作者:江梅;董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小肠移植始于20世纪初期.1905年Carrel[1]首先报道了小肠移植技术,1959年Lillehei等[2]完成了首例犬小肠移植手术,1964年Deterling[3]首次为人类婴儿进行小肠移植.但由于小肠是体内大的淋巴库且肠腔内富含各种微生物,移植免疫反应远比其他脏器剧烈和复杂,排斥反应的同时常合并严重的肠源性感染,而且移植肠功能的恢复相当困难,所以1980年以前全世界仅施行小肠移植8例,患者全部死于败血症、排斥反应和其他技术问题,长仅存活76d[4]小肠移植的研究因此一度停滞,20世纪70年代以后,肠外营养成为小肠功能衰竭的首选治疗并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者:花荣;曹晖;吴志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3种喉镜手术方法切除声带息肉、声带小结的疗效,探讨不同手术方法的临床应用.方法:330例声带息肉、声带小结患者随机等分为3组,分别采用纤维内窥镜、显微支撑喉镜和间接喉镜3种手术方法治疗,统计结果,比较其疗效;以筛选更好的手术方法.结果:纤维内窥镜组有效率96.45%;显微支撑喉镜组有效率97.26%;间接喉镜组有效率87.18%,纤维内窥镜组和显微支撑喉镜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纤维内窥镜组和间接喉镜组比较,有显著差异;3种手术疗效不同,临床应用存在不同的优缺点和适应证.结论:临床应根据患者病情不同,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对于局限性声带息肉和小结患者,纤维内窥镜手术可以作为首选,值得推广;对基底宽广的较大息肉患者,应选择显微支撑喉镜手术方法为好;间接喉镜手术简便,有特定的手术应用范围,不应完全放弃.
作者:许伟民;顾志明;刘运章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给予多大剂量的吗啡用于术后镇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0例进行全髋置换术病人,术后随机双盲蛛网膜下腔给予0.2 mg或者0.5 mg吗啡用于镇痛.在术后第1个24 h有多少病人需要曲马多进行术后镇痛补救,以及曲马多总共消耗剂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0.2 mg和0.5 mg剂量组术后的第1个24 h需要追加剂量病人数分别为,16(48%)和28(85%)(P=0.003);0.2 mg和0.5 mg组病人在术后需要追加曲马多的剂量分别为45.4±24.6 mg和85.5±34.3 mg(P=0.002);在两个组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基本相似.结论:蛛网膜下腔给与0.5mg吗啡可以产生较0.2 mg更明显的术后镇痛效果,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王贵成;高艳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了解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情况,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收集150例住院的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患儿的脑脊液标本,用套式PCR检测脑脊液中HSV DNA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脑脊液中特异性HSVIgM抗体.结果:150例中有6例脑脊液HSV1 DNA(+),另1例HSV1 IgM(+);病例呈散发性起病,无明显季节、年龄、性别分布特点.与其他病毒感染相比,惊厥持续状态、精神症状发生率高(P<0.01),意识障碍、病死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占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4.67%.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多为HSV1的原发感染,可导致脑炎、脑干脑炎、急性播散性脊髓膜炎;起病较危重,出现精神症状较多,及时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能明显改善病情,降低病死率.
作者:杨天娇;朱启镕;王晓红;王建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青少年肾消耗病-髓质囊性病综合征(juvenile nephronophthisis and medullary cystic disease,JN-MCD)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2例患者均在青少年时期发病,以多尿、烦渴、贫血、慢性肾功能不全、生长发育迟缓为主要表现.其中1例伴有色素性视网膜炎而另1例伴有明显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红蛋白降低、尿比重降低、多种电解质紊乱、肾功能异常等特点,影像学检查可见双肾多发囊肿,囊肿主要位于皮髓交界及髓质.结论:JN-MCD是一组以肾髓质囊肿形成及隐匿性慢性肾功能不全为特征的遗传性囊性肾病.该病临床表现多样,有时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可以减少误诊、漏诊率,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
作者:刘亚伟;戴兵;张颖秋;王素霞;梅长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气速指数测定对间质性肺病(ILD)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53例病人,其中男性14例,女性39例,年龄平均29±3岁,均用进口的全自动肺功能检测仪测定.依据测定的MVV、VC的参数和各占预计值百分比计算气速指数.计算方法:气速指数=MVV%/VC%.气速指数>1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气速指数<1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结果:53例间质性肺病病人中,气速指数>1的有29例,同时F-V曲线描图各值均升高,RV、TLC、RV/TLC各值均降低,FEV1.0/FVC平均值为80%.气速指数<1有24例,F-V曲线描图各值均降低,RV、TLC、RV/TLC各值均增加,FEV1.0/FVC平均值为60%.结论:气速指数>1是诊断ILD的金标准,但是ILD病人有严重感染或合并症时,气速指数<1.
作者:潘殿柱;万双燕;刘宇;徐蔼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经面罩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与有创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动脉血气改善的治疗作用.方法:将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抗感染、支持等一般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无创通气治疗,对照组加用有创通气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监测,并分别于治疗0、2~3、6、24、72 h、持续通气治疗结束前及结束后2 h动脉血气分析.并严密观察神志、呼吸、心率、血压等在各个治疗时期的变化.结果:共观察患者52例.治疗组29例,其中2例家属要求放弃治疗;2例改为有创通气,1例死亡.其余24例患者无创通气治疗后好转,机械通气治疗时间7.6±5.4 d,精神状态好转时间4.8±3.8(2~22)h,住院时间13.3±5.8 d.对照组23例,其中6例拒绝气管插管而改用无创通气治疗,2例放弃治疗,2例死亡;其余13例好转,好转率与治疗组比无显著差异(P>0.05),意识状态好转时间4.5±2.6(2~11)h(与治疗组比较,P>0.05),通气时间6.5±6.2 d(与治疗组比较,P>0.05),住院时间12.2±8.8 d(与治疗组比较,P>0.05).动脉血气、心率、呼吸等变化,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治疗组面部压伤4例,腹胀5例;对照组4例机械通气6 d后并发肺部感染,腹胀4例.结论:无创通气治疗对于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有较好改善动脉血气的作用,与有创通气疗效相似,而且肺部感染发生等不良情况发生率明显下降.
作者:欧阳修河;于立萍;郑文涛;尹睿;张颖;王新安;王爱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肾功能及透析治疗对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糖蛋白抗原199(CA199)、糖蛋白抗原125(CA125)、甲胎蛋白(AFP)、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和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水平的影响.方法:根据内生酐清除(Ccr)水平将232例非透析CKD患者分为Ccr≤25ml/min组,25ml/min<Ccr<50ml/min组和Ccr≥50ml/min组,比较各组肿瘤标记物水平,对其中的男性患者亦按上述方法分组,比较各组PSA和fPSA水平.结果:CEA和CA199水平在不同Ccr组间有显著差异,相关分析显示其血清水平均与Ccr呈负相关,而CA125、AFP、PSA和fPSA水平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在肾功能减退严重的CKD患者中,根据血清CEA、CA199和CA125水平诊断相应肿瘤时,其假阳性率较肾功能正常及轻度损害者增高,而AFP、PSA和fPSA的特异性与正常人群相同.
作者:俞小芳;蒋阳;叶志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Ⅰ级和癌前病变移行细胞乳头状瘤的性质及其生物学行为,为临床进一步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图像光度术测量和分析膀胱移行细胞癌Ⅰ级与移行细胞乳头状瘤细胞核DNA含量和倍体增殖状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5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Ⅰ级细胞核DNA含量和异多倍体出现率较膀胱移行细胞乳头状瘤高1~3倍多.结论:测定膀胱移行细胞癌Ⅰ级与膀胱移行细胞乳头状瘤的细胞核DNA含量及倍体测定可作为膀胱肿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作者:谢明;王建钧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994~2004年我院共收治腹部闭合性损伤324例,其中经手术证实为胰十二指肠损伤18例,占5.5%,他院转入1例,共19例,死亡2例,病死率10%,现将我们的诊治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徐利华;徐希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手术对肾功能的影响,并对高危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总结45例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深低温停循环手术后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情况,与45例单纯体外循环手术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引起的原因及治疗效果.结果:45例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术后肾功能损害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出现肾功能衰竭者12例,其中氮质血症期7例,尿毒症期5例.经过治疗,肾功能指标明显改善,其中40例康复出院,5例死亡,病死率11.1%.结论:降低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术后肾功能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主要在于对术前高危因素的重视及术中术后积极的防治措施.
作者:赵东;王春生;洪涛;丁文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56例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固醇性息肉38例、胆囊腺肌增生症7例、腺瘤5例、早期胆囊癌6例)的大直径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结果:胆固醇性息肉及腺肌瘤样增生病灶直径多小于10 mm,腺瘤及早期胆囊癌直径多大于10mm.若以阻力指数(RI)>0.60为恶性病变作为标准,则RI在鉴别良恶性息肉样病变方面有统计学意义,而病灶内血流形态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病灶的直径大小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方面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丽莎;李伟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