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深低温停循环手术对肾功能影响的分析

赵东;王春生;洪涛;丁文军

关键词:深低温停循环, 体外循环, 肾功能衰竭
摘要: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手术对肾功能的影响,并对高危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总结45例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深低温停循环手术后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情况,与45例单纯体外循环手术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引起的原因及治疗效果.结果:45例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术后肾功能损害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出现肾功能衰竭者12例,其中氮质血症期7例,尿毒症期5例.经过治疗,肾功能指标明显改善,其中40例康复出院,5例死亡,病死率11.1%.结论:降低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术后肾功能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主要在于对术前高危因素的重视及术中术后积极的防治措施.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关节镜技术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关节镜微创技术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作用.方法:对2001~2004年用关节镜微创技术结合C臂机治疗35例涉及关节面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26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3.2岁.根据AOMMüller分型,trpeB型21例,trpeC型14例.均在关节镜监视下行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均行膝关节CPM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10~28个月,骨折均达临床愈合,其中有3例平台仍有1~2mm塌陷,1例膝关节活动度为10°~90°,并发骨性关节炎3例.根据Merchant膝关节功能评分:优32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7.1%.结论:采用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涉及关节面胫骨平台骨折,可降低术后骨性关节炎及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减少2次手术的可能.

    作者:陈海峰;王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根治幽门螺杆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响

    目的:评估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患者在根治H.pylori治疗后的疗效.方法:符合罗马Ⅱ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且胃镜病理和14C呼气试验H.pylori阳性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8例,予以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痢特灵,对照组86例予以安慰剂奥美拉唑.参考Glasgow消化不良严重程度积分标准,1年后作疗效评价.结果:1年后,治疗组88例中有23例消化不良症状消失,占26.13%;而对照组86例中有9例消化功能不良症状消失,占10.46%,两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88例中有55例症状缓解,占62.50%,对照组86例中有34例症状缓解,占39.53%,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H.pylori感染的患者,予以奥美拉唑,抗生素根治H.pylori感染后,消化不良症状的改善优于单用奥美拉唑.

    作者:史立华;张其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IFN-γ、IL-10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失衡在不同病理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3例4组不同病理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IgA肾病、膜性肾病、局灶节段硬化性肾炎)、12例肾功能衰竭患者及20例正常人血清IFN-γ、IL-10的含量,并检测血清肌酐浓度、尿蛋白定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与IgA肾病患者血IFN-γ增高,膜性肾病患者血IFN-γ降低,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患者的血IFN-γ水平与24 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IgA肾病、局灶节段硬化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IL-10降低,肾功能衰竭患者血IL-10水平与血肌酐浓度呈负相关.结论:IFN-γ具有促进系膜增生性肾炎免疫损伤的作用并与蛋白尿的生成有关,IL-10的减少与肾小球肾炎的发展、肾功能损害的进展密切相关,血清中这两种Th细胞代表性因子平衡改变与临床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向莉;高小夏;潘家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外伤性癫痫大鼠模型皮层和海马NF-κB及GFAP的动态表达

    目的:动态观察核因子-κB(NF-κB)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外伤性癫痫(PTE)模型皮层或海马的表达,探讨有关发病机制.方法:立体定向注射1000 nmol FeCl2于大鼠右侧运动皮层致痫.在不同时间点行为学视频、脑电图监测,皮层或海马行HE染色、普鲁士蓝和腾氏蓝反应、抗GFAP及抗NF-κB二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所有大鼠在注射FeCl2后不久记录到癫痫样放电.致痫后1h即可见皮层和海马神经元NF-κB大量表达,7 d后减少;而皮层和海马胶质细胞NF-κB在7 d后可见移至核内,30 d后明显减少;GFAP在7~14d后表达增强;在7 d见到较多的NF-κB及GFAP双标阳性胶质细胞.结论:FeCl2皮层注射可以制成PTE动物模型.与NF-κB表达相关的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动态变化在PTE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NF-κB表达增加可能为FeCl2致痫的共同途径.

    作者:林元相;徐如祥;姜晓丹;康德智;柯以铨;杜谋选;蔡颖谦;刘新秀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剖宫产重度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附65例报告)

    目的:探讨剖宫产重度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997年1月~2005年6月剖宫产分娩的65例重度产后出血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重度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0.25%,其中87.6%发生在产后2 h;阴道分娩重度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0.14%.剖宫产重度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与阴道分娩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剖宫产重度产后出血的病因主要是胎盘因素和子宫收缩乏力,而胎盘因素占首位.结论:胎盘因素是引起剖宫产重度产后出血的主要病因.防治措施关键在于加强产前宣教及产时保健,提高助产技术质量,开展镇痛分娩,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金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了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低分子肝素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52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分为两组.80例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并观察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余72例不用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DVT发生率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术后用低分子肝素病人无一例发生DVT,血液流变学好于对照组;未用低分子肝素组有2例死亡,1例术后心跳、呼吸停止,42%术后肢体肿胀,9例彩超证实为DVT.所有用低分子肝素的病人未见有出血.结论:低分子肝素能明显改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病人的血液流变学,预防DVT,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是一种有效、安全、经济的方法.

    作者:邱冰;赵筑川;田晓滨;李波;韩伟;甄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检出率,预防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的意义.方法:采用上海PI产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DCG),对80例有ST-T改变的60岁以上老人的DCG进行记录分析.结果: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率高于有症状者.结论:心肌缺血的程度以及老年心绞痛报警系统的缺损,可能是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原因.

    作者:李青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糖尿病教育对胰岛素治疗的影响

    我院从2001年开始开展了多学科协作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及糖尿病教育工作,本文总结糖尿病教育对胰岛素治疗依从性以及对代谢控制的影响.

    作者:蒋辉;刘泽兰;曹长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高血压病药物疗法结合非药物的治疗体会

    高血压病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降低体重、限制钠盐摄取、合理运动、限制饮酒、戒烟及松弛疗法等.近年来高血压病的非药物治疗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2002~2004年我们对住院疗养的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非药物和药物结合的综合治疗,总结了高血压病综合治疗的一些经验.

    作者:欧阳波;蒋艳红;欧阳少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E-选择素基因A128C多态性对冠心病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粘附分子E-选择素基因外显子3128编码处碱基A/C多态性与冠心病(CHD)严重性的关系,及其对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的影响,了解通过该基因型筛选CHD易患人群和高危人群的可能性.方法:入选145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CHD患者,其中73例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72例为稳定型心绞痛,并入选144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分析E-选择素基因型,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E-选择素水平.结果:CHD组和对照组及ACS患者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E-选择素A128C基因型频率和C等位基因频率均有显著差异.CC+AC基因型患冠心病的风险是AA基因型的5.843倍(OR=5.843,95%CI:3.066~11.133).CC+AC基因型的血清E-选择素浓度显著高于AA基因型(49.9±9.6)ng/ml与(35.3±7.4)ng/ml,P<0.01).结论:E-选择素基因A128C多态性与CHD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并可影响血清E-选择素水平,C等位基因可能是CHD发病的遗传易感基因.

    作者:姜红;杜明;饶丹;曾秋棠;郭和平;王敏;葛均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小儿骶管镇痛技术的进展

    骶管阻滞是小儿麻醉中常用的区域阻滞之一,其操作简便,作用显著,尤其和全身麻醉联合使用,在小儿中下腹及下肢手术围术期镇痛中,显示了更可靠更优越的特性.随着新技术,新药物的不断出现,骶管阻滞已不仅用于术中镇痛.利用一些药物延长单次注射阻滞时间,通过对骶管置管的准确定位达到围术期镇痛的目的.本文着重介绍近年来小儿骶管阻滞方面的新进展.

    作者:王丽红;张学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上颌第一双尖牙冠根纵折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目的:应用有限元法建立上颌第一双尖牙冠根纵折模型.方法:选择一完整的离体上颌第一双尖牙,经CT断层扫描摄片、CT图像处理、有限元建模,建立了第一双尖牙冠根纵折实验模型.结果:建立了第一双尖牙冠根纵折模型,共有2 433个节点,2 024个三维块单元.结论:将CT技术与有限元法有机结合,可以建成上颌第一双尖牙冠根纵折模型.

    作者:陈琼;陈莉莉;俞立英;熊焕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56例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固醇性息肉38例、胆囊腺肌增生症7例、腺瘤5例、早期胆囊癌6例)的大直径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结果:胆固醇性息肉及腺肌瘤样增生病灶直径多小于10 mm,腺瘤及早期胆囊癌直径多大于10mm.若以阻力指数(RI)>0.60为恶性病变作为标准,则RI在鉴别良恶性息肉样病变方面有统计学意义,而病灶内血流形态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病灶的直径大小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方面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丽莎;李伟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蛛网膜下腔给予不同剂量的吗啡用于术后镇痛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给予多大剂量的吗啡用于术后镇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0例进行全髋置换术病人,术后随机双盲蛛网膜下腔给予0.2 mg或者0.5 mg吗啡用于镇痛.在术后第1个24 h有多少病人需要曲马多进行术后镇痛补救,以及曲马多总共消耗剂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0.2 mg和0.5 mg剂量组术后的第1个24 h需要追加剂量病人数分别为,16(48%)和28(85%)(P=0.003);0.2 mg和0.5 mg组病人在术后需要追加曲马多的剂量分别为45.4±24.6 mg和85.5±34.3 mg(P=0.002);在两个组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基本相似.结论:蛛网膜下腔给与0.5mg吗啡可以产生较0.2 mg更明显的术后镇痛效果,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王贵成;高艳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无创正压通气对严重呼衰患者血气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经面罩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与有创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动脉血气改善的治疗作用.方法:将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抗感染、支持等一般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无创通气治疗,对照组加用有创通气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监测,并分别于治疗0、2~3、6、24、72 h、持续通气治疗结束前及结束后2 h动脉血气分析.并严密观察神志、呼吸、心率、血压等在各个治疗时期的变化.结果:共观察患者52例.治疗组29例,其中2例家属要求放弃治疗;2例改为有创通气,1例死亡.其余24例患者无创通气治疗后好转,机械通气治疗时间7.6±5.4 d,精神状态好转时间4.8±3.8(2~22)h,住院时间13.3±5.8 d.对照组23例,其中6例拒绝气管插管而改用无创通气治疗,2例放弃治疗,2例死亡;其余13例好转,好转率与治疗组比无显著差异(P>0.05),意识状态好转时间4.5±2.6(2~11)h(与治疗组比较,P>0.05),通气时间6.5±6.2 d(与治疗组比较,P>0.05),住院时间12.2±8.8 d(与治疗组比较,P>0.05).动脉血气、心率、呼吸等变化,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治疗组面部压伤4例,腹胀5例;对照组4例机械通气6 d后并发肺部感染,腹胀4例.结论:无创通气治疗对于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有较好改善动脉血气的作用,与有创通气疗效相似,而且肺部感染发生等不良情况发生率明显下降.

    作者:欧阳修河;于立萍;郑文涛;尹睿;张颖;王新安;王爱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腹腔镜手术同时治疗两种腹部疾病

    目的:探讨腹腔镜同时手术治疗2种腹部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接受腹腔镜同时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结果:共有36例患者接受了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阑尾切除术((LA)、胆总管探查术(LCBDE)、经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及肝囊肿揭盖术((LFLC)的同时手术,其中LC+LA 10例,LC+TAPP 12例,LC+LCBDE11例,LA+TAPP 1例,LC+LFLC2例.36例中大于65岁者19例(52.8%),22例(61.1%)合并其它系统疾病.LC+LA、LC+TAPP、LC+LCBDE的手术时间(min)、分别为111.5±40.1119.6±29.0、和185.5±47.6;住院时间(d)分别为7.74±4.3,7.4±2.5,24.8±10.6.5例中转开腹,全部病例治愈出院.除2例切口感染外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同时手术治疗2种腹部疾病安全可行.

    作者:谢学羿;林唯栋;林贾颖;温顺前;张小永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双吻合器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预防与治疗

    目的:探讨双吻合器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1999年1月~2005年11月对152例直肠癌用双吻合器行保肛手术.结果: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是4.6%(7/152).结论:充分的肠道准备,良好的肠管血运,吻合口无张力及熟练运用双吻合器与正确放置引流管是预防吻合口瘘的主要措施.

    作者:孙晓光;梁正;马涛;张翔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双频指数与咪达唑仑镇静作用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分析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line(○R) ARX-index,AAI)、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与咪达唑仑镇静作用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4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分级Ⅰ~Ⅱ级、在下胸腰段硬膜外阻滞下行妇科手术的成年病人.监测AAI和BIS,依据观察者警觉与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the alertness/sedation scale,OAA/S评分)评估镇静程度.术中每膈5 min静注咪达唑仑0.5 mg,直至OAA/S评分达到1分.分析AAI、BIS与OAA/S评分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诱导期,AAI、BIS随病人镇静程度加深明显降低,且与OAA/S评分值显著相关(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r=0.973和0.945,均P<0.001).恢复期病人表现为骤醒,AAI、BIS亦快速上升.结论:AAI、BIS均可定量、准确地反映咪达唑仑的镇静效果.

    作者:葛圣金;薛张纲;庄心良;周晓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2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例(男性11例,女性9例)CVT病人的发病年龄、可能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结果与治疗方法.结果:(1)年龄多在20~40岁;(2)多数病例为急性起病,病情逐渐进展;(3)病因多样;(4)早期表现为头痛(85%)、呕吐(60%),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5)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静脉性梗死灶(40%);(6)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83.3%),白细胞及蛋白含量正常或升高;(7)对因及脱水治疗基础上行抗凝治疗14例、溶栓1例,5例重症患者预后不佳.结论对临床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的年轻病人,应高度怀疑CVT,及时行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MRV)联合检查,早期明确诊断,尽可能地检查和控制潜在病因,尽早开始抗凝治疗.对重症及经肝素治疗无效的病例建议局部静脉窦内溶栓治疗.

    作者:江梅;董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3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8~2005年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肿瘤多位于胃部,多的临床表现为腹部隐痛不适.手术前81.3%(26/32)的病例有不同程度的误诊.均行外科手术切除.其中因复发而行2次手术者10例.3次手术者8例.随访时间6个月~5年,死亡8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依靠病理结果.目前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积极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作者:周宏;孙晓光;夏加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