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聚醚醚酮复合材料颈椎融合器的临床研究(14例临床初步报告)

胡玉华;石志才;李家顺;贾连顺;侯铁胜

关键词:颈椎病, 内固定, 融合, 椎间盘高度, 聚醚醚酮
摘要:目的:研究由聚醚醚酮复合材料制成的螺柱状颈椎融合器在颈前路融合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56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行单节段前路环锯减压,试验组14例行颈椎融合器植入,原位自体碎骨片充填.对照组42例取自体髂骨移植.结果:术后3月X线平片检查试验组手术节段椎间高度增加(1.2±0.7)mm,而对照组降低(1.5±0.8)mm;结论:由聚醚醚酮复合材料制成的颈椎融合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有效地恢复颈椎高度,促进颈椎融合.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三关节融合术治疗儿麻后遗马蹄内翻足远期效果综合分析

    目的:综合评价三关节融合术治疗儿麻后遗马蹄内翻足的远期疗效.方法:用临床标准和足底压力测定对术后16年3个月的24名病人24足进行了综合评定.结果:临床效果优良19足,可5足;X线片显示:三关节融合率、踝关节退行性变发生率100%.畸形复发为肢短造成的马蹄足复发.患足疼痛发生在踝关节及足底胼胝区,胼胝区压力明显大于对侧足相应区域(P<0.01).临床疗效优良者,其动、静态足底压力较均匀.临床疗效可者足底压力异常.结论:用临床标准和足底压力测定综合评定足部手术效果更为客观、准确.

    作者:张伟;黄耀添;王军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国人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固定术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国人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固定术的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0例枢椎干骨测量螺钉置入点,以及内倾角与上倾角;并在15例30侧尸体标本上模拟该术式,了解影响螺钉正确置入的因素.结果:该术式的螺钉置入位置为枢椎关节突与椎板交界部,合适的内倾角为10°,上倾角为50°,83.3%(25/30)螺钉位置良好.影响螺钉正确置入的因素主要有椎弓根宽度、螺钉置入角度以及骨质疏松.合适的螺钉长度为4.0~4.5cm.结论:了解枢椎椎弓根宽度以及选择合适置入螺钉角度可以保证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固定术成功.

    作者:瞿东滨;金大地;朱志红;陈文贵;钟世镇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谷康泰灵治疗成人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措施.方法:43例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病人用谷康泰灵肌肉注射2疗程.结果:随访6月~2年,本组病人改善率为75.47%(40/53).结论:谷康泰灵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有确切疗效.

    作者:廖瑛;李春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痛风致腕管综合征1例报告

    患者,男性,80岁.全身多关节皮下散在结节形成2年,伴右手桡侧3指半麻木.随后左手偶现类似症状.既往曾有痛风急性发作.有肾结石史.无痛风家族史.在门诊或自用药治疗.

    作者:王永春;侯明钟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病历摘要(六)[续]

    (上期连载文章刊登于2000年第7卷第10期第1034页)讨论骨科主任:病人在术中意外死亡,我们深表沉痛.但我们应当找出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并借以引出教训,使我们今后的工作做得好一些,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作者:毛宾尧;肖进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脊柱疾病诊治技术新进展及发展方向

    本世纪中叶,脊柱外科疾病诊治处于刚起步的阶段,绝大多数脊柱脊髓疾病均采用保守治疗,脊柱脊髓创伤、下腰退变、畸形、椎间盘突出等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均未获得很好解决.60年代以后,随着基础研究、边缘学科及工业技术水平的进步,使脊柱外科疾病的诊治获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自80年代至90年代末,在脊柱创伤、矫形、下腰痛等诸多疾病的诊治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许多新进展,使脊柱疾病的诊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回顾总结这一领域的新进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作者:邹德威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支具治疗(四)

    (上期连载文章刊登于本刊2000年第9期934页)4 小儿矫形支具4.1 调节固定式小儿足部矫形支具结构原理:可调节固定式万向节将踝小腿托与前足托连接,在小腿、踝部、前足分别有扣带固定.

    作者:孙磊;姬文平;战永安;叶连生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血浆内皮素水平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血浆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8例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进行测定,并与20例长骨骨折患者比较.结果: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组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升高.结论:内皮素可能与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有关.

    作者:刘忠堂;王坤正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椎弓根毗邻结构的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椎弓根毗邻结构与椎弓根螺钉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在50具成人脊柱标本上对椎弓根与神经根、硬脊膜及椎管内静脉丛的关系进行观察.结果:椎弓根内侧与硬膜相贴、下侧与神经根相邻.椎弓根皮质厚度下>上>内>外侧骨皮质.结论:椎弓根外侧骨皮质薄,可能是导致椎弓根皮质破裂的原因.穿破内或下侧骨皮质易损伤脊髓或神经根而出现相应症状.

    作者:杜心如;张一模;赵玲秀;叶启彬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骨关节炎>读后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简称OA)是属于跨学科的一种常见关节病,在老龄化社会中患病率甚高,危害性大,所憾的是至今医学上对它所知有限,概念不完全清楚,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远未解决,令患者悲观失望,这种局面亟需改变.

    作者:褚大由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经口咽入路治疗枕颈部病变(附43例)

    目的:探讨经口咽入路治疗枕颈部病变致瘫痪的疗效.方法:自1984年1月~1998年6月共收治43例瘫痪病人,其中42例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寰枢关节陈旧性难复性脱位,均采用经口咽行寰椎前弓、齿状突切除减压寰枢侧关节融合术,其中5例同期加行后路融合术.另1例C2.3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口咽环锯法切除椎间盘治疗.结果:经平均5年1个月(4个月~14年)随访,33例恢复正常,无病理征;8例明显改善,生活自理;2例因融合固定不良,再发移位出现症状,再次予以经后路融合治疗.结论:采用经口咽途径治疗,具有显露容易,直接解除致压物的特点,并可同时融合稳定枕颈部,为枕颈部病变手术治疗的理想术式.

    作者:杨双石;刘景发;吴增晖;徐国洲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动脉药物灌注治疗股骨头骨骺无菌性坏死及治疗前后动脉造影压力测定比较分析(附19例报告)

    目的:对股骨头骨骺无菌性坏死行髂外动脉溶纤、扩管药物灌注治疗,通过血管造影和局部动脉压力监测来评价该治疗对股骨头及关节供血改善程度.资料和方法:治疗患儿19例,术中应用4~5Fcobra导管分别置于左右髂总动脉、髂内和髂外动脉,通过HP 1290C型多参数监护仪进行动脉压力测量,随后行患侧髂外动脉造影同时向髂外动脉灌注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和皮质激素,治疗结束后重复监测以上动脉压力变化并再次血管造影,同治疗前作比较.结果:16例(84%)患儿在治疗后患侧髂总、髂外动脉压力较治疗前升高3~16mmHg,平均升高6.5mmHg.15例(78%)治疗后髂外动脉造影显示旋股内、外动脉血管轮廓不同程度增粗并分支数目增加.结论:通过影像学和血液动力学观察,髂外动脉灌注溶纤、扩管药物能有效增加股骨头和关节的供血.

    作者:宋培德;张平;于立松;秦增辉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骨淋巴管瘤(文献复习及1例报告)

    目的:探讨骨淋巴管瘤的临床特点.方法:诊治1例骨盆骨淋巴管瘤,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患者术后随访8个月无复发,症状消失.结论:骨淋巴瘤影像学特点主要呈溶骨性破坏,CT表现由均匀一致的水样密度,不同程度的骨破坏,无死骨形成.MRI增强囊壁呈不同程度增强,骨组织呈长T1、T2信号,周围软组织及肌肉内呈长T2,稍长T1信号,沿组织间隔蔓延.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理诊断.治疗方法主要采用手术切除、植骨.

    作者:赵建民;杨勇;贾验青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椎间盘切吸术在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应用的研究

    目的:报告椎间盘切吸术在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应用的疗效.方法:采用主要病变节段切除植骨加次要节段椎间盘切吸的方法,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31例.结果:随访9月~3年5个月,优良率87.1%.结论:该术式减压彻底,植骨融合率高,不影响颈椎稳定性,在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可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张涛;杨敏杰;赵永强;冯世庆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试论清洁级医学动物实验室的建设

    随着生物医学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各学科对医学动物实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立合格的动物实验室,特别是清洁级动物实验室势在必行.

    作者:赵书平;席先成;时利民;彭清平;陈涛;王永清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特发性脊柱侧弯椎旁肌的病理学研究

    特发性脊柱侧弯(IS)是一类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疾病.虽然它的病因至今尚不十分明确,但从生物力学及神经生理学观点出发,IS(特发性脊柱侧弯)是躯干姿式反射弧异常所致的畸形,作为此反射弧的效应器--椎旁肌肌力的不平衡起了重要作用,并且随疾病进展呈现出特征性的病理变化.

    作者:王洋;李明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四边孔综合征误诊误治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四边孔综合征之病因、病机,提高早期诊断率,避免误诊误治.方法:通过对典型病例进行临床分析:①详尽病史采集.②认真、全面查体.③肌电图.④手术探查.⑤术后随访.结果:手术证实腋神经在四边孔处嵌压并且与肱三头肌长头和小圆肌粘连,早期手术治疗效果较好.结论:四边孔综合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术后三角肌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继锋;李秀英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Chiari畸形合并夏科氏关节1例

    患者,男,40岁.因右肩部肿、疼,活动不适3月,在当地乡镇卫生院行右肩平片检查,初步诊断:右肩关节脱位,未治疗.来我院,门诊询问病史无牵拉及外伤,复拍片:见右肱骨头及关节盂破坏,骨质密度不规则增高(图1),放射科考虑为骨肿瘤,收住院治疗.

    作者:王孝忠;李传峰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带血管腓骨小头骨骺移植治疗先天性桡骨缺如15例报告

    目的:探讨一种以重建桡腕关节的手段治疗先天性桡骨缺如的理想方法.方法:从1986年~1996年采用带血管腓骨小头骨骺移植治疗先天性桡骨缺如患儿15例.松解桡侧挛缩软组织,于尺骨弯曲处额状面斜形截骨,切取带血管腓骨小头骨骺移植于桡侧,重建桡腕关节.结果:经平均32个月随访,前臂桡偏畸形矫正满意,腕关节功能改善,移植骨增粗增长.结论:带血管腓骨小头骨骺移植重建桡腕关节,可保持腕关节稳定和一定活动度,是治疗先天性桡骨缺如的一种理想方法.

    作者:王新卫;张俊;王志伟;冯峰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腰椎间盘突出并马尾压迫综合征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并马尾综合征进行临床研究.方法:对12例腰椎间盘突出并马尾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手术所见及随访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12例腰椎间盘突出并马尾综合征均有括约肌功能障碍或肌力下降,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恢复,平均随访3年5个月,优良率83%.结论:腰椎间盘突出并马尾综合征,大部分有椎管狭窄因素存在.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术后效果恢复满意,禁止推拿按摩.

    作者:亓向同;葛东;魏开斌;梁久金 刊期: 2000年第11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