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紫平;罗国荣;李东华
目的:分析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经过及其预后结果,总结其诊断和治疗经验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隐匿性乳腺癌诊断治疗方法以及各种治疗的效果.结果:9例隐匿性乳腺癌患者均经腋窝淋巴结切除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其中7例行根治或改良根治术,所有患者均行进一步化疗,4例行放疗.出院后随访,肿瘤转移导致死亡3例.结论:腋窝淋巴结切除活检和免疫组化检查对隐匿性乳腺癌诊断有重要意义,治疗宜选择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并辅以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作者:章勇;石长清;李吉;张华云;俞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扩张型心肌病伴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曲美他嗪治疗组(治疗组),观察曲美他嗪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对心功能分级、LVEF值及LVDd的影响.结果:曲美他嗪治疗组临床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LVEF值显著提高、LVDd显著减小,而血压、心率则无影响.结论:曲美他嗪能明显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付慎文;金烈;徐育红;潘轶斌;许洁伟;杜永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增强、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orta,CTA)诊断肺隔离症和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1例经CTA确诊并经介入治疗的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我院1例经CTA证实有异常增粗的迷走血管,栓塞其异常血管,随访6个月症状无复发.国内自1954~2004年共有31篇文献,报道了肺隔离症304例,其中195例为手术后确诊,13例经血管造影确诊,47例CT增强扫描确诊,34例CTA确诊,其它经CT、MRI等确诊.本病诊断的关键是证实来自体循环的异常供血动脉,本文探讨了CT增强、CTA诊断肺隔离症的优势,提供了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自1954年至今,共195例经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创伤大,易造成大出血,危及生命.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血管栓塞治疗肺隔离症成为一种可能,它有微创的明显优势.结论:CTA可检查出异常供血动脉的阳性率高,应成为诊断肺隔离症的首选检查方法.经异常供血动脉栓塞治疗肺隔离症安全,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谢娟;邓星奇;高育瑶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梗阻性结肠癌的外科治疗.方法:将手术治疗61例高龄梗阻性结肠癌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行Ⅰ期右半结肠切除术,16例行Ⅰ期左半结肠切除,11例行Ⅰ期乙状结肠或直肠上段切除,4例行Hartmann手术,2例行结肠造口,1例行捷径手术.发生术后并发症47例次,吻合口瘘2例;死亡3例,死亡率4.9%.结论:掌握好适应症高龄梗阻性结肠癌I期切除吻合是安全的,而围手术期处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紫平;罗国荣;李东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AngⅡ对人心房肌细胞膜钙通道电流的影响及卡维地洛的拮抗作用,为应用卡维地洛治疗房性心律失常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急性分离单个人心房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方法记录L-型钙电流(ICa-L).实验分4组:对照组,AngⅡ(0.1μmol/L)组,卡维地洛(1 μmol/L)组,AngⅡ+卡维地洛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0.1 μmol/L AngⅡ使人心房肌细胞膜ICa-L峰值电流密度明显增加(-12.74±1.65 vs-5.78±0.82 pA/pF,P<0.05).1μmol/L卡维地洛对人心房肌细胞膜ICa-L无明显影响(-5.72±0.77pA/pF),但可拮抗AngⅡ的作用;AngⅡ+卡维地洛组的ICa-L峰值电流密度(-8.03±0.84 pA/pF)与AngⅡ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AngⅡ对人心房肌细胞具有明显的电生理学作用,0.1μmol/L AngⅡ可促进人心房肌细胞膜ICa-L,卡维地洛可拮抗AngⅡ对人心房肌细胞膜ICa-L的作用.
作者:张殿新;张荣庆;程何祥;黄岚;王海昌;郭文怡;刘兵;张清;李伟杰;秦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在胃癌诊断及TNM分期中的价值.方法:46例胃癌行低张服水螺旋CT检查,其结果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46例进展期胃癌病灶显示45例(敏感性98%);13例病变胃外侵犯CT显示10例(敏感性77%);39例淋巴结转移CT显示30例(敏感性77%);10例远处转移显示8例(敏感性80%).结论:螺旋CT扫描可用作进展期胃癌的辅助诊断及TNM分期.
作者:吉学生;强金伟;俞明细;成建明;王有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静脉输液是治疗和抢救病人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护理工作的重要技术操作内容.近年来国内外护理学者对静脉输液进行了多项研究,作者对此综述如下.
作者:王燕;王宏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我院自1994年~2004年对18例外伤性脾破裂行脾修补术治疗,全部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8例,男性14例,女性4例,年龄10~59岁.18例中,钝性伤17例,锐性伤1例.伤后0.5~12 h入院.术前B超、CT确诊16例,腹腔穿刺阳性13例.
作者:曾台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加用较大剂量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早期预后影响.方法:7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双盲对照分组治疗,强化治疗组加用氯吡格雷和较大剂量辛伐他汀,观察治疗后炎性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强化治疗组的CRP及FIB明显降低,心肌缺血改善,其他心脏恶性事件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和较大剂量辛伐他汀可降低致炎因子浓度,抑制血小板活化,促进斑块稳定,减少心脏恶性事件发生;药物使用安全可靠.
作者:邓中龙;罗海明;符德玉;金露;姚望;姚春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心力衰竭(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对HF机制的认识从50年代的心肾学说,到90年代以来的心室重塑学说,经历了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心室重塑是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致炎性细胞因子系统长期激活,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导致的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型的变化,心室重塑又进一步激活该系统,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作者:姜红;葛均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肝细胞癌(HCC)病人临床病理特征及切除术后病人预后的关系,评价其联合检测在预测HCC术后复发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本所2001年1月~2002年7月外科手术切除治疗的202例HCC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统计分析VEGF、PD-ECGF、PCNA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并根据各指标的表达水平进行分组,分析其对HCC病人术后转移、复发及生存预测的效果.结果:VEGF、PCNA是影响肝癌病人术后总生存时间(OS)、无瘤生存时间(DFS)的独立危险因素,PD-ECGF不是术后OS、DFS的独立危险因素.VEGF、PCNA单独应用,其高表达组术后生存皆明显差于相应低表达组(P<0.01).VEGF预测术后1、2年复发的特异度为70.6%和77%,PCNA预测1、2年复发的特异度为51.5%和55.7%.联合应用两个指标预测1、2年复发特异度为87.7%和90.2%,高于单个指标(P<0.001).结论:VEGF、PCNA与HCC病人术后复发及预后有关.评价各指标的表达水平并联合应用,有助于改善HCC病人术后复发、预后的预测.
作者:王洪海;任宁;张辉;叶青海;孙惠川;王鲁;谭云山;钦伦秀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胎盘早剥的发病原因、胎盘早剥与妊高症及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系.方法:对2000年1月~2004年7月25例胎盘早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5例胎盘早剥患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妊高症、机械性因素(包括私人不恰当操作)、羊水过多、胎膜早破;(2)25例胎盘早剥患者中妊高症10例(40%),重度妊高症6例(24%);(3)25例胎盘早剥患者并发DIC 6例(24%);(4)25例胎盘早剥患者中死胎5例(20%),新生儿死亡2例(8%),死产1例(4%),新生儿窒息5例(20%),孕产妇死亡1例(4%),次全子宫切除5例(20%),产后出血9例(36%).6例并发DIC患者中死胎4例(66.7%),新生儿重度窒息1例(16.7%);产妇死亡1例(16.7%),次全子宫切除4例(66.7%).结论:胎盘早剥是严重威胁孕产妇及胎儿生命的妊娠晚期并发症,尤其是重度妊高症诱发的胎盘早剥,易并发急性DIC,威胁母婴安全.
作者:胡峥;周文湘;侍庆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寻求手部小管状骨折,特别开放骨折及掌、指骨头部粉碎性骨折的更为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自1998年10月~2004年6月,应用自行设计的手部外固定器,在电视X光机透视下,经皮固定手掌、指骨骨折112例,其中开放骨折21例,掌、指骨头部粉碎骨折41例.结果:随访92例,随访时间3~12个月.骨折愈合86例,不愈合1例,骨髓炎2例,畸形愈合1例.骨折愈合时间4~10周.其中粉碎性骨折及开放性骨折愈合时间6~10周.手功能恢复:按照TAM标准评价,优良率85.8%.结论:手部外固定器结构简单,方便实用.固定掌、指骨稳固,特别对开放骨折及掌、指骨头部粉碎性骨折是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林阳;王利;刘磊;梁江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hMLH1及hMSH2两种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蛋白在散发性结直肠癌的表达变化,与p53、PCNA表达的关系,并评估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两步法对150例散发性结直肠癌石蜡切片进行hMLH1、hMSH2、p53及PCNA表达的检测.结果:(1)150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中,hMLH1失表达有24例,占16%(24/150),hMSH2失表达有5例,占3.3%(5/150);两者之和占总散发性结直肠癌病例的19.3%(29/150).hMLH1或hMSH2蛋白失表达与患者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密切相关.近端结肠、低-未分化腺癌及黏液腺癌MMR蛋白失表达比例高(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体类型、肿块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否远处转移与否以及患者的Dukes分期均无显著相关(P>0.05);(2)hMLH1/hMSH2蛋白失表达组p53阳性表达率及PCNA标记指数均低于表达组(P<0.05).结论:(1)一定比例的散发性结直肠癌中存在MMR基因的缺陷,并具有相对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2)hMLH1/hMSH2蛋白失表达与p53表达及PCNA标记指数呈负相关.
作者:史恩溢;杨雄华;谭云山;许建芳;宿杰阿克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对比研究自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行为干预法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社区家庭康复训练的疗效.方法:216例冠心病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113例增加心理行为康复训练疗法;非干预组103例不加.康复训练方法在社区医师的具体指导下进行,每年收集分析有关资料,对比观察疗效.结果:干预组冠心病患者年住院率、A型性格的矫正、心绞痛发作、院外猝死、心律失常和心电图改善等均明显优于非干预组,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行为康复训练方法对冠心病患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但此法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待于结合中医理论优势作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作者:张廷满;王宁;孙玉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的机理与疗效.方法:选择伤后12h内入院的PADBS患者46例(实验组)接受亚低温治疗,同期入院常温下治疗的同类患者46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其他治疗措施均基本相同.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血糖、血乳酸、血气、血电解质.均于伤后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的高ICP、高血糖、高乳酸血症分别明显下降(P<0.01),低CPP明显上升(P<0.01);生命体征、血气及血电解质无显著差异;无严重并发症.将恢复良好、中残、重残合称为治疗有效,将植物生存、死亡合称为治疗无效.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觉醒天数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PADBS患者早期应用亚低温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昏迷时间,无严重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廖圣芳;王汉东;陈汉民;王玉差;张银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本研究探讨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发作患者血小板参数,即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葛晓麟;郑明芳;史习勤;张雷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我国,COPD约占15岁以上人口的3%.血栓前状态从广义上可以分两类:先天性的和获得性的.前者通常为经明确鉴定的止血系统遗传上的异常,而后者是指存在血栓形成风险增加的临床疾病.
作者:孙加源;刘立根;许宾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非甾体类抗炎药氯诺昔康用于下腹部手术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的疗效.方法:选择40例下腹部手术的患者,通过相同的麻醉方法,术后随机分为A组(n=20)和B组(n=20),进行PCA治疗.A组静脉应用氯诺昔康(2ml/h,bolus为3.5ml),B组静脉应用芬太尼(2ml/h,bolus为3.5ml).结果: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PCA镇痛,A组(氯诺昔康组)与B组(芬太尼组)在疼痛程度(PI)、病人对镇痛治疗总体印象评分、疼痛缓解度(PAR)、用药量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A组总体睡眠质量略逊于B组(P<0.05);呼吸频率、皮肤瘙痒及恶心、呕吐等类似于B组.结论:氯诺昔康不失为阿片类镇痛药术后PCA的较好的替代药.
作者:方浩;缪长虹;薛张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PCEA、PCIA、PCSA3种方法对老年人上腹部手术后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上腹部手术老年患者60例,依术后自控镇痛途径的不同,随机将患者分成3组.硬膜外组(E组,20例),术毕经硬膜外导管注入负荷量,接镇痛泵行硬膜外自控镇痛.静脉组(Ⅰ组,20例),术毕经静脉注入负荷量,接镇痛泵行静脉自控镇痛.皮下组(S组,20例),术毕经皮下注入负荷量,接镇痛泵行皮下自控镇痛.PCSA配方和程序同PCIA.观察并记录3组病人术后的镇痛效果、并发症(恶心、呕吐、瘙痒、尿潴留)、BP、HR、呼吸情况,镇静评分,肠功能恢复时间,病人的满意度.结果:3组病人术后8、12、24、48、72 h的VAS相仿(P>0.05),镇静评分在PCIA、PCSA组明显高于PCEA组(P<0.05),病人的满意度、肠功能恢复时间3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恶心、呕吐、瘙痒、尿潴留的发生率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CEA、PCIA和PCSA镇痛效果相仿,PCEA组患者镇静程度较轻,PCIA和PCSA的镇静程度较重,但并未增加呼吸抑制的发生率.其它并发症情况3组相仿.与PCEA、PCIA相比,PCSA操作简单、相对安全、故障少,不失为术后镇痛又一较好方法.
作者:嵇富海;杨建平;张鸿;陈军;须挺;蒋豪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