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氯吡格雷加用较大剂量辛伐他汀对不稳型心绞痛患者早期预后影响

邓中龙;罗海明;符德玉;金露;姚望;姚春梅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 C反应蛋白, 纤维蛋白原, 氯吡格雷, 辛伐他汀, 预后
摘要: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加用较大剂量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早期预后影响.方法:7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双盲对照分组治疗,强化治疗组加用氯吡格雷和较大剂量辛伐他汀,观察治疗后炎性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强化治疗组的CRP及FIB明显降低,心肌缺血改善,其他心脏恶性事件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和较大剂量辛伐他汀可降低致炎因子浓度,抑制血小板活化,促进斑块稳定,减少心脏恶性事件发生;药物使用安全可靠.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尿路结石(附2 725例报告)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尿路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结合文献,回顾分析1993~2004年采用ESWL治疗尿路结石患者2725例,其中肾结石922例,输尿管结石1789例,膀胱结石14例.结果:随访3个月,结石排净率94.4%(2572/2725),结石残留109例(4.0%),16例无效(0.6%),改用手术治疗.结论:ESWL具有治疗成功率高、副作用少、无严重并发症的优点,是治疗尿路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刚;李如昌;顾卫星;金伟;汤中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肺隔离症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增强、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orta,CTA)诊断肺隔离症和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1例经CTA确诊并经介入治疗的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我院1例经CTA证实有异常增粗的迷走血管,栓塞其异常血管,随访6个月症状无复发.国内自1954~2004年共有31篇文献,报道了肺隔离症304例,其中195例为手术后确诊,13例经血管造影确诊,47例CT增强扫描确诊,34例CTA确诊,其它经CT、MRI等确诊.本病诊断的关键是证实来自体循环的异常供血动脉,本文探讨了CT增强、CTA诊断肺隔离症的优势,提供了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自1954年至今,共195例经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创伤大,易造成大出血,危及生命.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血管栓塞治疗肺隔离症成为一种可能,它有微创的明显优势.结论:CTA可检查出异常供血动脉的阳性率高,应成为诊断肺隔离症的首选检查方法.经异常供血动脉栓塞治疗肺隔离症安全,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谢娟;邓星奇;高育瑶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术后Angio-Seal血管闭合装置的应用

    目的:Angio-Seal血管闭合装置是一种新型的止血装置.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术后,使用Angio-Seal血管闭合装置对股动脉穿刺部位进行止血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2003年5月~2004年2月期间,我院心内科共对129例(男性99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63.2±11.5岁)行冠脉造影或介入治疗的患者使用了Angio-Seal血管闭合装置进行股动脉穿刺部位的止血,观察使用该装置所需的止血时间、患者的下肢制动时间以及止血即刻至术后7 d内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29例患者中,128例即刻止血成功,成功率为99.2%.失败的1例为胶原栓经鞘管送入后未能充分打开,撤出输送鞘管时被一并拉出.成功止血的128例患者的止血时间为0.5~3 min(平均1.1±0.6 min);术后下肢平均制动时间为7.1±3.4 h,其中112例患者在4~6 h可以下床活动,16例患者因局部渗血而延长下肢制动时间至10~24 h;止血过程中和止血后无1例患者发生显著迷走反应;术后随访7 d,发生皮下血肿(直径≥3 cm)5例,假性动脉瘤1例,局部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4.69%,无1例需行外科血管修复术.结论:在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术后,Angio-Seal血管闭合装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动脉止血装置,它可以缩短止血时间和术后肢体制动时间,并有助于减少局部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峰;钱菊英;葛均波;樊冰;王齐兵;葛雷;严卫;颜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雌激素和克罗米酚对致痫大鼠行为学、脑电图和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目的:了解雌激素和克罗米酚对海人酸(kainic acid,KA)致痫大鼠癫痫发作的影响.方法:给去势的雌性大鼠添加雌激素治疗,或添加雌激素和克罗米酚治疗,比较各组大鼠致痫后癫痫发作的行为学、脑电图和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变化.结果:给雌激素治疗的大鼠癫痫发作的潜伏期和到达4级或5级(4/5级)的时间均较KA组明显缩短,而同时给雌激素和克罗米酚治疗组的潜伏期比单纯给雌激素治疗组明显延长.脑电图的变化与行为学的改变基本一致.致痫后的大鼠海马均可见到明显的细胞损伤,与癫痫发作严重程度和时间相一致.结论:高水平的雌激素可促进癫痫发作,给克罗米酚治疗具有一定的抗癫痫作用.

    作者:彭伟锋;汪昕;马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76例乳腺癌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76例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方法:对2000年3月~2004年3月我院76例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6例乳腺癌病人根据术前临床分期选择手术治疗方案,根据术后病理分期选择综合治疗方案,并追踪随访至今.局部复发率是3.9%,远处转移率是1.3%.结论:应用合理有序的治疗方案可进一步提高乳腺癌疗效.

    作者:童钟;丁锐;沈宁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隐匿性乳腺癌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分析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经过及其预后结果,总结其诊断和治疗经验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隐匿性乳腺癌诊断治疗方法以及各种治疗的效果.结果:9例隐匿性乳腺癌患者均经腋窝淋巴结切除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其中7例行根治或改良根治术,所有患者均行进一步化疗,4例行放疗.出院后随访,肿瘤转移导致死亡3例.结论:腋窝淋巴结切除活检和免疫组化检查对隐匿性乳腺癌诊断有重要意义,治疗宜选择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并辅以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作者:章勇;石长清;李吉;张华云;俞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机械通气在急性肺水肿治疗中的应用--附5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急性肺水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58例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急性肺水肿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在不中断常规治疗的同时,机械通气后30min临床表现和有关临床监测指标均有所好转,有显著差异.结论:机械通气在较顽固的急性肺水肿的治疗中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有条件者应积极开展.

    作者:马蒙恩;沈晓圆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TIMI帧数计数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影响TIMI帧数的临床及解剖相关因素.方法:分析280例患者的749支冠状动脉的校正TIMI帧数(CTFC),以及其与性别、年龄、BMI、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血管直径、血管狭窄程度、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等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1)狭窄<50%的冠状动脉的帧数与冠脉血管直径正相关,与收缩压、心率负相关.相关系数(r)和P值分别为:前降支CTFC与血管直径r=0.312,P=0.002;与收缩压r=-0.241,P=0.019;与心率r=-0.165,P=0.05.回旋支CTFC与血管直径r=0.298,P=0.0001;与收缩压r=-0.267,P=0.001;与心率r=-0.172,P=0.033.右冠与血管直径r=0.210,P=0.05;与收缩压r=-0.274,P=0.001;(2)男性患者的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的TIMI帧数分别为23.55±8.90帧;29.77±15.55帧;21.08±9.28帧;女性患者分别为LAD 19.97±6.19帧;23.42±9.48帧;17.04±5.99帧,P值分别为0.023、0.001、0.001;3)按冠状动脉狭窄<70%、70%~90%、>90%分组,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的三组之间CTFC具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001、0.001、0.0001.结论:(1)TIMI帧数计数是反应冠状动脉血流较好的连续变量;(2)冠状动脉血管直径与CTFC明显相关;(3)CTFC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明显相关;(4)男性患者的CTFC明显长于女性患者.

    作者:韩雅君;孙宁玲;王伟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急性心肌梗死微循环和心肌再灌注的研究进展

    长期以来,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重点是心外膜血管的开通,但是恢复心外膜血流的治疗效益常为无复流现象削弱[1].无复流是指在开通的梗死相关动脉供血区,微循环(心肌)灌注仍处于无灌注状态.随着对微循环研究的深入,心外膜血流TIMI分级系统以外的客观测量手段得以确立和发展.同时,改善微循环的治疗措施也正在临床试验评价中.

    作者:杨凌超;葛均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阿司匹林用于冠脉痉挛患者的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在存在冠脉痉挛的冠心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对52例冠心病存在冠脉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治疗组和抵克力得治疗组,观察比较2组临床心绞痛发作的情况,经6个月的随访,判断阿司匹林在存在血管痉挛的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结果:经6个月的随访观察,以上2组患者其心绞痛发作的转归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作为一价廉效优的抗血小板药物,不但能应用于劳累型心绞痛的患者,也能安全地应用于存在冠脉血管痉挛的患者.

    作者:刘辉;鲍正宇;陈锐;毛家亮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长期氧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凝状态和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索长期氧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血凝状态、内皮功能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56例COPD患者,随机分成两组:(1)治疗组: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72.5±10.1)岁;(2)对照组:26例,男性14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73.9±9.5)岁.治疗组在出院后开始吸入申威8L压缩氧,吸入氧浓度(FIO2)29%,每日12 h计1年.治疗前后常规检查肺功能(FEV1)、动脉血气,肝、肾功能、血沉(ESR)、血凝及血粘状态指标[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N)、血浆及全血粘滞度(高切、低切)、内皮素-1(ET-1)、血β2-微球蛋白].结果:治疗组治疗后PaO2及SaO2增高(P<0.01),PCV、D-二聚体、血浆及全血粘度(高切和低切)均明显下降(P<0.01);同时内皮功能也得到改善,ET-1下降.血肌酐降低(P<0.05);血β2-微球蛋白下降.对照组各指标均无变化(P>0.05).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尿素氮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长期氧疗对改善COPD高凝状态、内皮功能和肾功能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周瑛;秦兴国;肖平;何银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2005年2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5例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资料,了解相关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15例中9例肝移植术后HCV复发,血清中检测到HCVRNA,和(或)出现病理肝活检组织学改变.3例死亡皆因HCV复发不能控制所致.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例,HCVRNA血清滴度在治疗后1周皆明显下降.结论:HCV复发是目前肝移植术后一个普遍而又处理棘手的问题.控制并减少HCV复发的危险因素,早期诊断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是提高丙肝肝移植效果的重要途径.

    作者:宋康;樊嘉;周俭;吴志全;邱双健;黄晓武;汤钊猷;王玉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p53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53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2例上皮性卵巢癌p53蛋白的表达,研究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上皮性卵巢癌中P53蛋白有一定的表达缺失,在G1、G2级组织表达率显著低于G3级;不同的临床分期中,Ⅰ、Ⅱ期阳性表达显著低于Ⅲ、Ⅳ期;在浆液性和粘液性两种组织类型无明显差异.p53(-)和p53(+)患者化疗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0.71%和27.27%,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53蛋白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分期分化程度有关,与肿瘤组织学类型无关.p53蛋白表达可作为卵巢癌预后和化疗耐药的一个指标.

    作者:徐海耿;王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静脉输液技术和方法的改进

    静脉输液是治疗和抢救病人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护理工作的重要技术操作内容.近年来国内外护理学者对静脉输液进行了多项研究,作者对此综述如下.

    作者:王燕;王宏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肝硬变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的实验研究

    肝脏是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在我国,原发性肝癌及肝内胆管结石仍然是常见病、多发病,常合并有肝硬变.肝叶切除术是上述疾病的主要治疗措施,但肝硬变患者因其肝功能储备不足,手术后常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1].

    作者:邵泉;赵浩亮;苗青旺;韩振国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联合检测VEGF、PD-ECGF和PCNA表达预测肝细胞癌术后复发及预后

    目的:回顾性分析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肝细胞癌(HCC)病人临床病理特征及切除术后病人预后的关系,评价其联合检测在预测HCC术后复发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本所2001年1月~2002年7月外科手术切除治疗的202例HCC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统计分析VEGF、PD-ECGF、PCNA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并根据各指标的表达水平进行分组,分析其对HCC病人术后转移、复发及生存预测的效果.结果:VEGF、PCNA是影响肝癌病人术后总生存时间(OS)、无瘤生存时间(DFS)的独立危险因素,PD-ECGF不是术后OS、DFS的独立危险因素.VEGF、PCNA单独应用,其高表达组术后生存皆明显差于相应低表达组(P<0.01).VEGF预测术后1、2年复发的特异度为70.6%和77%,PCNA预测1、2年复发的特异度为51.5%和55.7%.联合应用两个指标预测1、2年复发特异度为87.7%和90.2%,高于单个指标(P<0.001).结论:VEGF、PCNA与HCC病人术后复发及预后有关.评价各指标的表达水平并联合应用,有助于改善HCC病人术后复发、预后的预测.

    作者:王洪海;任宁;张辉;叶青海;孙惠川;王鲁;谭云山;钦伦秀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成人肠套叠的特点及临床对策

    目的:探讨成人肠套叠的特点和诊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成人肠套叠的临床资料.结果:(1)腹痛为常见症状,共32例(92.4%),有腹部肿块者12例(34.3%),有血便者8例(22.9%);(2)术前确诊为肠套叠者9例(25.7%),肠梗阻13例(37.1%),腹部包块疑消化道肿瘤7例(20%),急性阑尾炎3例(8.6%);(3)引起肠套叠的病变有:小肠肿瘤21例(60.0%),美克尔憩室4例(11.4%),盲肠游离症4例(11.4%),结肠肿瘤3例(8.6%)等;(4)本组病例除1例结肠腺瘤性息肉行纤维结肠镜切除术外均行剖腹手术治疗,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1)成人肠套叠大部分继发于小肠病变,且以小肠肿瘤多;(2)近端空肠和回盲部是成人肠套叠的易发部位;(3)钡剂灌肠摄片、B超、纤维结肠镜有助于成人肠套叠的诊断,CT为有诊断价值的检查;(4)治疗首选手术,术中应特别注意近端空肠和回盲部的探查.

    作者:刘红燕;石长清;樊晓明;俞建平;郑发寿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氯诺昔康与芬太尼用于下腹部术后患者自控镇痛疗效比较

    目的:评价非甾体类抗炎药氯诺昔康用于下腹部手术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的疗效.方法:选择40例下腹部手术的患者,通过相同的麻醉方法,术后随机分为A组(n=20)和B组(n=20),进行PCA治疗.A组静脉应用氯诺昔康(2ml/h,bolus为3.5ml),B组静脉应用芬太尼(2ml/h,bolus为3.5ml).结果: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PCA镇痛,A组(氯诺昔康组)与B组(芬太尼组)在疼痛程度(PI)、病人对镇痛治疗总体印象评分、疼痛缓解度(PAR)、用药量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A组总体睡眠质量略逊于B组(P<0.05);呼吸频率、皮肤瘙痒及恶心、呕吐等类似于B组.结论:氯诺昔康不失为阿片类镇痛药术后PCA的较好的替代药.

    作者:方浩;缪长虹;薛张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甘露醇和甘油果糖联台治疗脑出血临床分析

    脑出血治疗重要而复杂.我院子2001年12月~2003年4月应用10%甘油果糖对脑出血的治疗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建设;白乐溪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胸部肿瘤手术病人围手术期动脉血气变化与心肺功能并发症发生的关系

    目的:探讨动脉血气分析检测在胸部肿瘤病人围手术期的应用及其变化与心肺功能并发症发生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胸部肿瘤病人术前1周内,术后2 h、8 h以及第1、2、3 d,第4d或第5d的动脉血气,对所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与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作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围手术期血气分析统计资料显示胸部肿瘤病人手术后第2天动脉血氧分压低(P<0.01),二氧化碳分压高,低氧血症造成手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高(P<0.05).结论:围手术期血气分析的变化与手术后心肺功能并发症的发生有关,为减少手术后心肺功能并发症的发生和保证围手术期的安全,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常,并给予充分的氧疗以纠正低氧血症,必要时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作者:邵立新;陈中元;沈伯明;金炜;孙财英;袁澄;陈伟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