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心肌梗死微循环和心肌再灌注的研究进展

杨凌超;葛均波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改善微循环, 心肌再灌注, 心外膜, 治疗措施, 无复流现象, 梗死相关动脉, 循环研究, 血流, 试验评价, 客观测量, 分级系统, 供血区, 状态, 血管, 效益, 临床, 对微
摘要:长期以来,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重点是心外膜血管的开通,但是恢复心外膜血流的治疗效益常为无复流现象削弱[1].无复流是指在开通的梗死相关动脉供血区,微循环(心肌)灌注仍处于无灌注状态.随着对微循环研究的深入,心外膜血流TIMI分级系统以外的客观测量手段得以确立和发展.同时,改善微循环的治疗措施也正在临床试验评价中.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死于脑卒中21例临床分析

    我院1996年~2003年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共65例,其中死于脑卒中的有21例,占死亡人数的32.3%.本文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为治疗和预防发生脑卒中提供依据.

    作者:徐宏;朱富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应用外固定器治疗手部骨折

    目的:寻求手部小管状骨折,特别开放骨折及掌、指骨头部粉碎性骨折的更为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自1998年10月~2004年6月,应用自行设计的手部外固定器,在电视X光机透视下,经皮固定手掌、指骨骨折112例,其中开放骨折21例,掌、指骨头部粉碎骨折41例.结果:随访92例,随访时间3~12个月.骨折愈合86例,不愈合1例,骨髓炎2例,畸形愈合1例.骨折愈合时间4~10周.其中粉碎性骨折及开放性骨折愈合时间6~10周.手功能恢复:按照TAM标准评价,优良率85.8%.结论:手部外固定器结构简单,方便实用.固定掌、指骨稳固,特别对开放骨折及掌、指骨头部粉碎性骨折是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林阳;王利;刘磊;梁江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胸部肿瘤手术病人围手术期动脉血气变化与心肺功能并发症发生的关系

    目的:探讨动脉血气分析检测在胸部肿瘤病人围手术期的应用及其变化与心肺功能并发症发生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胸部肿瘤病人术前1周内,术后2 h、8 h以及第1、2、3 d,第4d或第5d的动脉血气,对所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与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作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围手术期血气分析统计资料显示胸部肿瘤病人手术后第2天动脉血氧分压低(P<0.01),二氧化碳分压高,低氧血症造成手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高(P<0.05).结论:围手术期血气分析的变化与手术后心肺功能并发症的发生有关,为减少手术后心肺功能并发症的发生和保证围手术期的安全,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常,并给予充分的氧疗以纠正低氧血症,必要时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作者:邵立新;陈中元;沈伯明;金炜;孙财英;袁澄;陈伟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氯诺昔康与芬太尼用于下腹部术后患者自控镇痛疗效比较

    目的:评价非甾体类抗炎药氯诺昔康用于下腹部手术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的疗效.方法:选择40例下腹部手术的患者,通过相同的麻醉方法,术后随机分为A组(n=20)和B组(n=20),进行PCA治疗.A组静脉应用氯诺昔康(2ml/h,bolus为3.5ml),B组静脉应用芬太尼(2ml/h,bolus为3.5ml).结果: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PCA镇痛,A组(氯诺昔康组)与B组(芬太尼组)在疼痛程度(PI)、病人对镇痛治疗总体印象评分、疼痛缓解度(PAR)、用药量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A组总体睡眠质量略逊于B组(P<0.05);呼吸频率、皮肤瘙痒及恶心、呕吐等类似于B组.结论:氯诺昔康不失为阿片类镇痛药术后PCA的较好的替代药.

    作者:方浩;缪长虹;薛张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TPA支抗作用的评价

    目的:评价横腭杆(TPA)在矢状及垂直方向的支抗作用.方法:选择10例需拔除上、下颌第一双尖牙的女性高角病例,平均年龄13.35岁,应用TPA加强支抗,在治疗前(T1期)和尖牙远移到位(T2期)摄头颅侧位定位片,根据Mx、FMA、GoGn-SN交角、pp-SN交角、OP-PP交角、OP-SN交角的变化,评价TPA的支抗作用.利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对所测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T1期和T2期的Mx变化具有显著差异,反映了少量的矢状方向的支抗丧失;T1期与T2期的FMA、GoGn-SN、pP-SN、OP-PP、OP-SN交角变化均无显著差异,反映TPA能有效地维持垂直方向的支抗.结论:TPA能满足正畸治疗中强支抗的需要,特别能很好地控制垂直向支抗.

    作者:陆静;龚逸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长期氧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凝状态和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索长期氧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血凝状态、内皮功能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56例COPD患者,随机分成两组:(1)治疗组: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72.5±10.1)岁;(2)对照组:26例,男性14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73.9±9.5)岁.治疗组在出院后开始吸入申威8L压缩氧,吸入氧浓度(FIO2)29%,每日12 h计1年.治疗前后常规检查肺功能(FEV1)、动脉血气,肝、肾功能、血沉(ESR)、血凝及血粘状态指标[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N)、血浆及全血粘滞度(高切、低切)、内皮素-1(ET-1)、血β2-微球蛋白].结果:治疗组治疗后PaO2及SaO2增高(P<0.01),PCV、D-二聚体、血浆及全血粘度(高切和低切)均明显下降(P<0.01);同时内皮功能也得到改善,ET-1下降.血肌酐降低(P<0.05);血β2-微球蛋白下降.对照组各指标均无变化(P>0.05).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尿素氮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长期氧疗对改善COPD高凝状态、内皮功能和肾功能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周瑛;秦兴国;肖平;何银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心肌病患者心肌中相关病毒的测定

    目的:探讨炎症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idiopath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IDCM)、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与心肌中细小病毒B19(parvovirus B19,PB19)、腺病毒和肠病毒的关系.方法:利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比较30例炎症性心肌病、36例IDCM、13例HCM及36例对照组患者心内膜活检标本中PB19、腺病毒及肠病毒的检出率,并用荧光素探针实时定量PCR检测PB19拷贝数.结果:30例炎症性心肌病患者中有4例PB19阳性(13.3%)、1例腺病毒阳性(3.3%)、10例肠病毒阳性(33.3%);36例IDCM中有3例PB19阳性(8.3%)、1例腺病毒阳性(2.8%)、7例肠病毒阳性(19.4%);13例HCM中有2例PB19阳性(15.4%)、1例肠病毒阳性(7.69%)、腺病毒阴性.而对照组未检出病毒序列.PB19量从70拷贝/μg至3 900拷贝/μg,炎症性心肌病PB19DNA拷贝数高于IDCM组和HCM组.结论:PB19和肠病毒一样是炎症性心肌病、IDCM病因之一,可能与HCM发生也有一定关系,而腺病毒为非主要致病病毒;炎症性心肌病的高拷贝PB19 DNA提示病毒感染是诱发心肌炎症反应的机制之一.

    作者:姜红;杜明;饶丹;王敏;郭和平;葛均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MRI指导下急性脑梗死降纤治疗规范探讨

    目的:探讨在MRI指导下规范化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符合入选及排除标准的6~72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根据本研究制定的规范方案分别接受20~30 U的巴曲酶治疗(治疗组),并与同期未接受巴曲酶治疗的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对比研究.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的E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MRI和MRA变化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①治疗前治疗组的ESS评分是66.98±16.99,对照组的ESS评分是65.32±16.48,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7 d后两组的ESS评分分别为77.91±18.62和68.14±17.56(P<0.05);治疗21 d后两组的ESS评分分别是84.12±17.18和76.89±19.32(P<0.01);治疗90 d后两组的ESS分别为91.26±14.05和80.07±15.90(P<0.01),两组之间具有极显著差异.②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梗死面积分别为3.17±2.87cm2和2.81±2.33 cm2(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梗死面积分别为2.43±2.51cm2和2.70±2.41 cm2,治疗组治疗前后梗死面积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梗死面积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③在治疗组有4例患者在治疗前MRA显示大脑中动脉(MCA)阻塞,治疗后MRA均显示血管再通.④巴曲酶治疗组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在MRI指导下,利用巴曲酶进行急性脑梗死的规范化降纤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谢连红;任传成;孟令平;周亚刚;钱湘绮;余桂军;段磊;倪冬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Survivin和p53在胃粘膜异型增生和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survivin和p53表达在胃粘膜上皮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胃癌、88例胃粘膜异型增生和22例正常胃粘膜中survivin、p53的表达,分析它们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survivin在正常胃粘膜不表达.survivin阳性表达率在轻中度异型增生时较低,分别是3%(1/28)和7%(3/43);而在重度异型增生时达82%(14/17),与胃癌组76%(61/80)无显著差异(P>0.05).p53在正常胃粘膜和轻度异型增生无表达,中度异型增生时有少量表达16%7/43,至重度异型增生时阳性表达率达35%6/17,与胃癌组52%42/80无显著差异(P>0.05);(2)survivin表达与胃癌不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无关,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53表达与胃癌不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3)survivin和p53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survivin和p53共同参与胃癌的发生过程,是胃癌早期诊断的有用指标.p53亦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依据之一.

    作者:任海军;刘天卿;蔡永清;王利;冯京连;张宏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76例乳腺癌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76例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方法:对2000年3月~2004年3月我院76例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6例乳腺癌病人根据术前临床分期选择手术治疗方案,根据术后病理分期选择综合治疗方案,并追踪随访至今.局部复发率是3.9%,远处转移率是1.3%.结论:应用合理有序的治疗方案可进一步提高乳腺癌疗效.

    作者:童钟;丁锐;沈宁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ACE基因多态性与PTCA合并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基因的多态性与PTCA合并支架植入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1~2003年入我院治疗,成功实施PTCA合并支架植入手术的华东地区冠心病患者共197例,并作为期半年的追踪随访,按照二次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术后再狭窄组和未狭窄组,然后运用PCR技术对这197例患者样本进行ACE基因分型,后采用统计学方法判断ACE基因多态性是否与支架内再狭窄具有相关性.结果:197例患者中再狭窄组为58例,ACE基因型DD、DⅠ、Ⅱ的频率分别为25.9%、39.6%、34.5%;未狭窄组为139例,ACE基因型DD、DⅠ、Ⅱ的频率分别为33.8%、43.9%、22.3%,两组间无显著差异(x2=3.250,P>0.05).再狭窄组和未狭窄组的D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52.6%和55.8%,亦无显著差异(x2=3.326,P>0.05).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与支架术后再狭窄无相关性.

    作者:王时俊;葛均波;孙爱军;袁治国;张红旗;王克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多普勒超声在肝脏肿瘤血流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肝脏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主要有肝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肝腺瘤等.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本文就多普勒超声对肝脏肿瘤血流特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贾启禹;殷鸿图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TIMI帧数计数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影响TIMI帧数的临床及解剖相关因素.方法:分析280例患者的749支冠状动脉的校正TIMI帧数(CTFC),以及其与性别、年龄、BMI、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血管直径、血管狭窄程度、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等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1)狭窄<50%的冠状动脉的帧数与冠脉血管直径正相关,与收缩压、心率负相关.相关系数(r)和P值分别为:前降支CTFC与血管直径r=0.312,P=0.002;与收缩压r=-0.241,P=0.019;与心率r=-0.165,P=0.05.回旋支CTFC与血管直径r=0.298,P=0.0001;与收缩压r=-0.267,P=0.001;与心率r=-0.172,P=0.033.右冠与血管直径r=0.210,P=0.05;与收缩压r=-0.274,P=0.001;(2)男性患者的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的TIMI帧数分别为23.55±8.90帧;29.77±15.55帧;21.08±9.28帧;女性患者分别为LAD 19.97±6.19帧;23.42±9.48帧;17.04±5.99帧,P值分别为0.023、0.001、0.001;3)按冠状动脉狭窄<70%、70%~90%、>90%分组,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的三组之间CTFC具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001、0.001、0.0001.结论:(1)TIMI帧数计数是反应冠状动脉血流较好的连续变量;(2)冠状动脉血管直径与CTFC明显相关;(3)CTFC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明显相关;(4)男性患者的CTFC明显长于女性患者.

    作者:韩雅君;孙宁玲;王伟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老年人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3例分析

    老年人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在整个外科急腹症中比例不高,起病初期表现不典型,可能造成误诊.对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例如发生漏诊,会造成严重后果.现将本院3例诊治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徐子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胎盘早剥2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胎盘早剥的发病原因、胎盘早剥与妊高症及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系.方法:对2000年1月~2004年7月25例胎盘早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5例胎盘早剥患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妊高症、机械性因素(包括私人不恰当操作)、羊水过多、胎膜早破;(2)25例胎盘早剥患者中妊高症10例(40%),重度妊高症6例(24%);(3)25例胎盘早剥患者并发DIC 6例(24%);(4)25例胎盘早剥患者中死胎5例(20%),新生儿死亡2例(8%),死产1例(4%),新生儿窒息5例(20%),孕产妇死亡1例(4%),次全子宫切除5例(20%),产后出血9例(36%).6例并发DIC患者中死胎4例(66.7%),新生儿重度窒息1例(16.7%);产妇死亡1例(16.7%),次全子宫切除4例(66.7%).结论:胎盘早剥是严重威胁孕产妇及胎儿生命的妊娠晚期并发症,尤其是重度妊高症诱发的胎盘早剥,易并发急性DIC,威胁母婴安全.

    作者:胡峥;周文湘;侍庆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2005年2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5例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资料,了解相关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15例中9例肝移植术后HCV复发,血清中检测到HCVRNA,和(或)出现病理肝活检组织学改变.3例死亡皆因HCV复发不能控制所致.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例,HCVRNA血清滴度在治疗后1周皆明显下降.结论:HCV复发是目前肝移植术后一个普遍而又处理棘手的问题.控制并减少HCV复发的危险因素,早期诊断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是提高丙肝肝移植效果的重要途径.

    作者:宋康;樊嘉;周俭;吴志全;邱双健;黄晓武;汤钊猷;王玉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肿瘤细胞表达VEGF受体的研究

    目的:了解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肿瘤细胞VEGF、b-FGF、KDR、Flt-1基因表达,探讨血管生成因子与肿瘤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方法:用RT-PCR方法检测16例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粒系细胞VEGF、b-FGF、KDR、Flt-1基因表达,以5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作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VEGF和b-FGF基因高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KDR基因基本不表达,Flt-1明显表达但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虽然KDR和Flt-1的表达意义不大,但VEGF和b-FGF基因高表达,证实了肿瘤细胞分泌血管生成因子增加,可能存在自分泌途径.

    作者:李锋;陈朴;邹善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艾迪注射液联合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艾迪注射液联合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双盲设计.将87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成A、B两组:A组45例用艾迪注射液联合NP(N为vinorelbine长春瑞滨、P为cisplatin顺铂)化疗方案,静脉点滴,每天1次,连用8周;B组单纯用NP化疗.观察比较两组间疾病治疗有效率、缓解率、生活质量、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毒副反应.结果:A、B两组有效率(CR+PR)分别为26.7%和23.8%(P>0.05),但A组和B组的缓解率(PR+CR+MR)分别是60.0%和35.7%,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A组的细胞免疫能力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NK细胞升高明显,与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组毒副反应明显减轻.结论:爱迪注射液联合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增强细胞免疫能力,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毒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胡志雄;孙书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静脉输液技术和方法的改进

    静脉输液是治疗和抢救病人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护理工作的重要技术操作内容.近年来国内外护理学者对静脉输液进行了多项研究,作者对此综述如下.

    作者:王燕;王宏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94例穿孔阑尾切口一期缝合治疗体会

    以往坏疽、穿孔阑尾切口常规放置烟卷引流,伤口乙级愈合,平均住院时间3~4周,既增加了医疗费用,也增加了病员痛苦.随着抗生素的发展,有效抗生素的应用和外科技术的提高,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有明显下降,但仍有30%的切口感染率[1].我院对坏疽、穿孔阑尾切口使用术尔泰和可吸收缝线以来,切口感染率明显下降.现就近1年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杨彪;徐子平;雷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