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群英;陈挺剑;戴文森;林庆育
肝移植由实验室走向临床历经40余年.1963年Starzl施行首例原位肝移植,揭开了人类肝移植的序幕.开展初期的适应证中肝细胞癌(HCC)占多数.世界上初11例临床肝移植中的9例是各种肝癌,HCC占一半以上,术式均为原位肝移植.先存活1年之久的是上述第11位HCC受体.与国外相似,我国的肝移植起步阶段也选择中晚期HCC患者为主.HCC一直是肝移植试图解决的疾患之一,并在充满争论和挑战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完善.
作者:黄修燕;周俭;樊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胰腺损伤的诊断方法、手术中应对措施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分析59例胰腺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9例中治愈54例,死亡5例,死亡率8.5%.单纯胰腺损伤7例,合并其他脏器伤52例.发生损伤性胰腺炎3例,胰瘘7例,假性胰腺囊肿5例,消化道出血3例,小肠梗阻1例.结论:剖腹探查是胰腺损伤可靠的早期诊断方法,及时、合理的手术治疗及术后通畅引流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索文军;王保玲;张海林;巩有方;王彬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肾囊肿切除术两种不同入路优越性.方法:采用经腹腔及后腹腔路径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治疗肾囊肿56例,其中经由腹腔途径25例,后腹腔途径31例.对两种手术途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中转率以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经腹腔途径:平均手术时间56 min,平均术中出血35ml,平均引流时间1.8 d,未中转开腹,平均术后住院时间5.2 d;后腹腔途径:平均手术时间61 min,平均术中出血42ml,平均引流时间2.2 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4.8 d,1例中转开放手术.两种手术途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腹腔镜肾囊肿切除术已经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肾囊肿治疗,可作为一项常规术式,取代大部分肾囊肿开放手术.
作者:张杰;陈永昌;孙利国;马俊;张鸽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我院于2004年4月7日为1例Rh阴性B型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施行Rh阳性供心移植,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昊;王春生;洪涛;宋凯;张颖;朱仕杰;姜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红细胞表面补体受体(CR1)、CD58抗原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发病的作用.方法:选择OSAS住院患者20例,同年龄组健康对照组15例.取清晨空腹新鲜全血3ml,测定肿瘤红细胞花环率(ECR1)代表红细胞膜CR1活性,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红细胞膜表面CD58表达,以此评价红细胞免疫功能在疾病发病中的调节作用.结果:OSAS患者研究组肿瘤红细胞花环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OSAS患者研究组红细胞CD58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直线相关性检验分析显示OSAS患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与CR1活性、CD58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红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在OSAS发病机制中,尤其是免疫网络的相互作用中,具有一定的调节意义.
作者:李艳;温雪萍;王忠慧;陈学奎;颜志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成人急性会厌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成人急性会厌炎的性别与年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结果:所有病人全部采用抗生素和地塞米松或强的松治愈,无一例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结论:对成人急性会厌炎应及时,首选氨苄青霉素及地塞米松或强的松治疗.对伴有呼吸困难者应作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准备.
作者:关永良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淋巴管脂肪复合组织移植在治疗阻塞性淋巴水肿中的作用.方法:单侧阻塞性淋巴水肿患者1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以及术后半年进行肢体周径测定、同位素淋巴管造影检查.5例应用大隐静脉淋巴管复合组织结合负压抽吸治疗(A组),5例行单纯肢体淋巴水肿负压抽吸治疗(B组).结果:A组术后2周肢体周径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半年后肢体周径与术前比较亦明显改善(P<0.05);而术后2周与术后半年的肢体周径无明显变化(P>0.05).同位素淋巴管造影显示淋巴回流有不同程度改善.B组肢体周径半年内改善较明显,但淋巴回流改善不明显.结论:采用带蒂大隐静脉淋巴管复合组织瓣移植结合负压抽吸治疗单侧肢体继发性淋巴水肿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作者:施越冬;张学军;徐剑炜;顾建英;亓发芝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在合并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和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和间断使用巴曲酶预防脑梗死和TIA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伴有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急性脑梗死和(或)TIA患者依治疗情况分为单纯阿司匹林治疗组和巴曲酶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组.根据随访资料观察患者脑梗死和出血性疾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内脏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经过筛选共有93例符合标准的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入组,其中阿司匹林组52例,巴曲酶和阿司匹林联合组41例.在平均3.3±2.5年的随访期内,阿司匹林组有17例(32.7%)患者发生脑梗死和(或)TIA,巴曲酶和阿司匹林联合组有6例(14.6%)发生脑梗死和(或)TIA,经卡方检验,巴曲酶和阿司匹林联合组再发脑梗死和(或)TIA的比例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阿司匹林组有1例患者发生脑出血,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内脏出血发生,巴曲酶和阿司匹林联合组有1例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无内脏出血发生.结论: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相比,间断使用巴曲酶使血液纤维蛋白原水平保持在较低水平,可有效减少脑梗死和TIA的发生.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组相比,巴曲酶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不明显增加出血性疾病的发生率.
作者:徐格林;刘新峰;张申宁;陈开明;吴文涛;朱武生;张仁良;殷勤;张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颗粒复位手法(PRM)中的体位限制在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中的作用.方法:将后半规管BPPV患者随机分成2组,复位组33例给予PRM治疗加体位限制;对照组32例仅给予体位限制治疗.结果:治疗后第4天复位组和对照组的成功率分别为75.8%(25/33)和15.6%(5/32),两者差异显著(x2=21.28,P<0.005);治疗后第7天两者的成功率分别为87.9%(29/33)和28.1%(9/32),具有显著差异(x2=21.49,P<0.005).结论:PRM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体位限制治疗,凡后半规管BPPV诊断明确者均应给予PRM治疗.
作者:吴大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脑膜瘤和脑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SOMATOM PLUS4螺旋CT扫描机,对24例脑肿瘤患者(转移瘤11例,脑膜瘤13例)进行CT灌注成像扫描.计算出肿瘤与对侧脑组织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TTP)和增强高度(平扫与峰值CT值之差),求出肿瘤与对侧脑组织rCBF、rCBV、MTT之比,比较两组间各灌注参数值及比值有无差异.结果:脑膜瘤的rCBV及其比值和rCBF比值明显高于转移瘤(P<0.05),但2种肿瘤的rCBF及MTT差异无显著性(P>0.05).约15%的脑膜瘤与转移瘤的灌注参数相近.2例复发脑膜瘤的rCBF、rCBV值与原发脑肿瘤相近.转移瘤灌注曲线峰值明显低于脑膜瘤(P<0.02),但2种肿瘤的TTP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转移瘤灌注曲线形态大多与脑膜瘤相似,但一小部分转移瘤(2/11)灌注曲线呈速升-速降-缓降型,有别于脑膜瘤.结论:CT灌注成像有助于脑膜瘤与转移瘤的鉴别,并可检出肿瘤复发.
作者:徐剑峰;施裕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手术部位选择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比较在鼻烟窝与前臂部位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应用于血液透析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354例自体动静脉内瘘中,鼻烟窝动静脉内瘘192例(54.2%),前臂动静脉内瘘162例(45.8%);鼻烟窝和前臂内瘘患者的平均血管吻合口内径,透析时的平均血流量,内瘘的平均成熟时间,内瘘用于透析的平均时间,内瘘4周、1年、2年和3年通畅率,血栓形成和窃血综合征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前臂内瘘患者动脉瘤的发生率和肿胀手综合征的发生率较鼻烟窝内瘘显著增加.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为血液透析的佳选择;鼻烟窝内瘘较前臂内瘘有更多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汪年松;乔勇;薛勤;盛晓华;范瑛;俞岗;崔勇平;唐令诠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妇科联合胆囊腹腔镜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8例患子宫肌瘤、子宫脱垂、卵巢肿瘤、异位妊娠合并结石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多脏器腹腔镜手术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8例患者全部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55例在腹腔镜下行子宫、附件、输卵管切除及卵巢囊肿剥除,3例因术中出血中转开腹.结论:多脏器联合腹腔镜手术,既体现了切口创伤小、灵活机动、多病联治,又减少重复开支,其潜在的社会经济效益显而易见.
作者:徐苑苑;王双;张魁;周建兴;李天秀;庄玉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宫颈妊娠是一种极罕见的异位妊娠,孕卵着床及发育位于宫颈管内,胚胎往往植入宫颈壁层,甚至直接侵入子宫血管[1].故处理该妊娠常常会引起大出血而危及生命.现将我院5年间对15例宫颈妊娠处理方法作回顾分析,供同道参考.
作者:肖爱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植入Humanoptics 1CU可调节人工晶体的视觉效果.方法:39例(46眼)白内障或半透明晶体超声乳化术后植入1CU可调节人工晶体,分别在术后第1 d、第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观察远近视力、晶体居中情况、后囊膜混浊情况、近点距离和眩光、光晕、复视等.结果:术后早期角膜透明,前房反应不明显.整个随访过程中后囊膜透明,晶体居中,眼压正常,角膜散光情况与术前无明显差别.54.4%的裸眼视力≥0.7,63.1%的裸眼近视力≥0.7.100%患者对手术后视力满意,没有眩光、光晕、复视等现象.结论:1CU可调节人工晶体可以提供一定范围内预期远近视力,近期效果满意,但也存在有待改进的不足.
作者:袁非;黎蕾;王历阳;严翔;陈旭;袁源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对Ⅱ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应用格列奇特控释片和格列奇特普通片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比较.方法:48例符合入组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1:1随机分入格列奇特控释片组(A)和格列奇特普通片组(B),两组各24例,分别服用格列奇特控释片30mg+早餐前2片+安慰剂晚餐前2片和格列奇特普通片80mg+安慰剂,每日2次.所有患者均随访血糖、C肽、HbA1c,记录不良事件.结果:两组患者的空腹及餐后2h静脉血糖和HbA1c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001),C肽水平有明显升高(P<0.01);降糖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5.83%,所有临床参数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所有不良事件均为轻度,无患者因不良事件退出研究.结论:格列奇特控释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和格列奇特普通片相似,安全性良好.
作者:余丹菁;姚君厘;殳雪怡;吴丹;姜林娣;高鑫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影响踝关节闭合性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并提出对策.方法:分析1998年2月~2004年8月手术治疗43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9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5.6岁.根据Lauge-Hansen分类:旋后外旋型21例;旋前外旋型15例;旋前外展型7例.28例未行下胫腓联合固定.急诊手术17例;伤后3~7 d手术24例,2例为陈旧性骨折(伤后3个月手术).结果:术后随访8~35个月,平均18个月.下胫腓固定15例中,10例在术后8~12周取钉;3例因术后1~2年断钉而取出.另2例在术后2年内取钉.使用可吸收性螺钉中2例发生再分离,未固定者均未出现骨性连接和再分离.术中应力位(Mortise)发现下胫腓分离6例,外旋侧位发现3例后踝小骨片.根据Baird-Jackson系统评分:优20例、良17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86 05%.结论:影响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有骨折类型与软组织损伤程度、术中判断与内固定物选择、下胫腓联合固定与否、陈旧性骨折及术后功能锻炼等因素.
作者:俞瑞传;刘栋;张键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经面罩机械通气(FMMV)对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肺功能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CHF的患者FMMV后的临床表现、胸部X线片和动脉血气的变化.结果:FMMV后,12例患者在30 min内皆能较好耐受FMMV,呼吸困难减轻;2 h后症状明显改善,RR从(35±7)次/min降至(22±4)次/min(P<0.05),HR从(129±15)次/min降至(108±10)次/min(0.05);24 h后继续改善;3~5 d基本缓解,自然呼吸时的RR(16±3)次/min(P<0.05),HR(87±9)次/min(P<0.05).在吸氧流量相同的情况下,2 h后PaO2从(74±8)mmHg升至(96±22)mmHg(P<0.05),24 h后升至(114±18)mmHg(P<0.05).脱机后吸空气时,PaO2为(79±6)mmHg.无明显副作用.结论:FMMV可较快改善顽固性CHF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
作者:朱蕾;侯静静;王齐兵;周京敏;钮善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究静脉内病人自控镇痛(PCIA)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所致应激反应的调制作用.方法:30例拟在全麻下行选择性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静脉内曲马多病人自控镇痛组(T组)和对照组(C组).采用LCP镇痛模式,即负荷量+持续量+冲击量.分别于围术期不同时点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浆胰岛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和镇静程度,同时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后48h内,T组病人VAS评分较低,Ramsay评分则较高,所测各项内分泌应激激素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呼吸功能参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术后静脉内曲马多病人自控镇痛具有良好的镇痛和镇静效果,副作用较少,且对呼吸功能无明显影响.术后良好的PCIA可通过减轻疼痛刺激而部分抑制机体的应激反应,从而对乳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应激激素水平及代谢水平的稳定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张中军;梁启恒;瞿舜贤;李亚丽;李菡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N-去硫酸肝素对人胃癌裸鼠模型肿瘤生长抑制、血管生成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人胃癌皮下移植裸鼠模型,随机分成4组.移植1周后,分别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卡铂(5 mg·kg-1·d-1),N-去硫酸肝素(10 mg·kg-1·d-1),及卡铂(5 mg·kg-1·d-1)与N-去硫酸肝素(10 mg·kg-1·d-1),每周3次,共3周.第7周处死动物,测量肿瘤大小与重量、抑瘤率、微血管密度(MVD)、胃癌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对照组、卡铂组、N-去硫酸肝素组、卡铂与N-去硫酸肝素联合组的肿瘤重量(mg)分别为1750.4±144.2、1655.0±157.4、1118.0±116.2与725.6±130.0,抑瘤率分别为5.6%、36.1%和58.5%.MVD分别为14.8±4.5、13.2±4.1、3.8±1.7与3.4±1.8.凋亡指数分别为1.37±0.19、3.85±0.22、11.81±2.9与18.85±3.24.与对照组、卡铂组相比,N-去硫酸肝素组、卡铂与N-去硫酸肝素联合组的胃癌生长、微血管密度明显抑制,细胞凋亡明显增高.结论:N-去硫酸肝素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N-去硫酸肝素无明显出血等不良反应.
作者:陈金联;陈维雄;朱金水;陈尼维;罗小蓉;耿建国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总结42例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手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情况,分析其原因及治疗效果,并与42例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置换术(Bentall术)患者进行比较.结果:42例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术后出现肺部并发症12例,其中单纯肺部并发症7例,同时并发其它脏器病变5例.经过治疗,绝大多数患者情况改善,其中37例康复出院,5例死亡,死亡率11.9%.结论:降低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主要在于对术前高危因素的重视及术中、术后积极的防治措施.
作者:赵东;王春生;洪涛;丁文军;杨守国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