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林;张国利;陈志奇;张奇兵;梁龙彦;白山;陈克林;黄海涛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技术是根治此类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对慢径消融常选用中下位法,消融的终点为慢径消失,包括心房回波.与消融房室旁道的操作不同,房室结双径路的消融需要在窦性心律下放电,以保证整个放电过程中对正常房室传导功能的监测,在选择慢径消融时,有效的消融位点标志一直在争论.有人认为三尖瓣环处局部心房碎裂电位即慢电位可能是较好的消融位点[1],在此放电可消除慢径传导,但经研究证实在心房的其它部位也有碎裂电位,因此局部心房碎裂电位并不是慢径有效消融位点的标志[2].在慢径消融过程中,常常可以出现交界心律,所以有人认为它是房室结双径路病人慢径消融有效位点的标志[3].
作者:范修才;万镇;郑爱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提高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诊断水平,降低误诊率.方法:收集1993年12月~2003年12月收治的55例NHL患者,对误诊的疾病、首诊的症状进行统计记录,对误诊原因进行归类总结,探索减少误诊的经验.结果:55例NHL患者首次确诊13例(23.6%),误诊率高.结论:对NHL认识不足,看问题片面局限、缺乏全面分析,缺少耐心、不注意随访,活检取材部位不准确、检查技术落后,忽视全面检查是NHL误诊的主要原因.熟悉早期症状,掌握NHL的生物学行为,正确的活组织取材和免疫组化检查,充分利用各项检查可提高NHL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刘鑫国;白宏伟;刘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Ag)在鳞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与放疗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IMX微粒子酶免疫分析系统检测141例鳞癌患者SCC-Ag表达水平.结果:鳞癌患者血清SCC-Ag表达水平高于正常人;宫颈鳞癌及食管鳞癌SCC-Ag表达在放疗前后有明显差异;食管鳞癌SCC-Ag表达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呈正相关.结论:血清SCC-Ag可作为宫颈、食管鳞癌诊断和放疗疗效观察的可靠指标.
作者:陈谦;钱建升;姜缨;张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门静脉置管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方法:回顾2001年8月~2003年4月间,经皮肝穿门静脉置管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38例,分析其疗效及作用机制.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所缓解,癌栓缩小,生存期延长.结论:经皮肝穿门静脉置管化疗治疗门静脉癌栓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操作简便、安全、疗效显著等特点,宜广泛推广.
作者:潘群雄;庄建良;曾志雄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后患者血浆GMP-140(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140)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起病在24h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氯吡格雷及普通治疗,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GMP-140含量.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血浆GMP-14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氯吡格雷有抑制血小板活化的作用.
作者:朱浩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中腓骨钢板固定的位置.方法:2001年1月~2003年1月共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75例,仅对其中随访资料完整的48例患者进行分析.随访10~24个月,平均1 5个月.采用Baird和Jackson的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踝关节术后疗效.结果:所有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骨折愈合.术后疗效为优24例,良17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85.4%.结论:腓骨钢板的后方放置可以减少缝合时的张力,钢板有更好的软组织覆盖,钢板无须过多塑形,固定比较牢固.
作者:范永前;梁承伟;沈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比较气管插管和喉罩插管两种通气方式对部分CO2重吸入法测心排血量值的影响.方法:22例烧伤面积小于5%,行择期清创植皮术患者,随机分为气管插管组和喉罩插管组.所有患者入室后接胸阻抗监测仪,常规麻醉诱导后行部分CO2重吸入测心排血量.分别于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时、手术45min时间点记录相应的心排血量值.结果:两组患者组内呼出末CO2心排血量值(RBCO)与胸阻抗心排血量值(ICCO)相比,前者均略高于后者,但组内数据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且组内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检验在各时间点均有显著意义.组间比较显示气管插管组T-ICCO与喉罩组L-ICCO之间均无显著差异.虽然气管插管组的RBCO值较喉罩组略高,但两组间比较仍无显著差异.结论:两种通气方式(气管插管和喉罩)对部分CO2重吸入法测心排血量值的结果没有显著影响.
作者:张爱萍;于布为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新型局麻药罗哌卡因复合全凭静脉麻醉对靶控输注异丙酚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ASAI~Ⅱ级胸腹部手术病人40例,30岁以上成人,体重超过45kg,无心、肺、肝、肾及代谢性和神经系统疾病.随机分成两组,硬外罗哌卡因复合全凭静脉麻醉组(罗哌卡因组),和单纯全凭静脉麻醉组(单纯全麻组),每组20例.所有病人在全麻诱导前于T7~T10硬膜外间隙穿刺置管,罗哌卡因组经导管注入0.75%罗哌卡因5ml,单纯全麻组注入生理盐水5ml.5min后全麻诱导,顺序静脉注射芬太尼3μg/kg,异丙酚血浆目标浓度4μg/ml.病人意识消失后,静注维库溴铵0.1mg/kg,然后把异丙酚血浆目标浓度降为3.3μg/m1维持麻醉.2min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潮气量10ml/kg.术中每45min追加芬太尼2μg/kg,罗哌卡因组每90min追加0.75%罗哌卡因3ml,适时追加维库溴铵0.05mg/kg,满足肌松需要.术中增加或减小异丙酚血浆目标浓度,每次0.1μg/ml,使BIS值维持在50±5范围内.记录入室后(基础值)和术中血液动力学、BIS和HRV.结果:单纯全麻组中有1例行肺癌根治术,术中广泛渗血,从组中剔除.两组间性别、年龄、体重、手术种类无显著差异(P>0.05).罗哌卡因组的芬太尼用量<单纯全麻组(P<0.05),异丙酚用量无显著差异(P>0.05).睁眼时间相似(P>0.05).罗哌卡因组术中收缩压、心率变异功率谱中低频(LF)、高频(HF)、低高频比值(LF/HF)及总功率(TP)均明显低于单纯全麻组(P<0.05).舒张压、心率和BIS值组间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小剂量0.75%罗哌卡因复合靶控输注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可使自主神经功能保持较好的均衡性,并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
作者:何威;赵国栋;季文进;花柱明;李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使用垂直曲的澳丝与镍钛丝在矫正上前牙严重舌倾的区别.方法:对27例上前牙严重舌倾的患者分别使用垂直曲的澳丝与镍钛丝矫正并对比矫正时间的长短.结果:使用垂直曲的澳丝矫正效率更高.结论:使用垂直曲的澳丝是矫正上前牙舌倾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李雪艳;吴斌;俞立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D44v6和p53基因分子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108例经手术切除和/或肺穿刺活检证实的肺癌组织标本进行CD44v6和p53基因表达率测定.结果:①108例肺癌组织中CD44v6和p53基因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6.6%和50.9%,而正常组织中无一例阳性表达;②CD44v6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62.1%)明显高于小细胞肺癌(33.3%)(X2=6.91,P<0.01).p53基因在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71.4%)明显高于非小细胞肺癌(46.0%)(X2=3.90,P<0.05);③有淋巴结转移者CD44v6基因表达阳性率(67.6%)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35.1%)(X2=9.15,P<0.01),晚期肺癌(Ⅲ/Ⅳ期)组织中CD44v6基因表达率(65.7%)高于较早期肺癌(41.5%)(x2=7.09,P<0.01).而p53基因表达与肺癌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测定肺癌组织中CD44v6和p53基因表达对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CD44v6阳性表达是判断肺癌转移的重要指标之一,p53基因分子与肺癌转移无关.
作者:卓安山;杨秋佳;李奕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与宫颈癌新辅助化疗(NACT)疗效的关系.方法:2000年3月~2004年3月期间,47例Ib2~Ⅲa期原发性宫颈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根据NACT近期临床疗效分为NACT有效组和无效组,用TUNEL法测定肿瘤组织的凋亡指数AI,观察两组NACT前后细胞凋亡水平的变化.结果:NACT后AI明显高于NACT前,而有效组NACT前后的AI均高于无效组,有效组NACT后AI升高多于无效组,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结果表明,NACT前AI与NACT疗效有关(P<0.05).结论:细胞凋亡水平可作为评价和预测宫颈癌NACT疗效的一个指标.
作者:阮晓红;钟开运;杨爱莲;陈兰芳;罗中明;温宝宁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为了探讨婴幼儿反复呕吐在消化道方面的病因,比较两种不同检查方法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婴幼儿反复呕吐2周以上患儿分别行胃镜检查和消化道钡餐检查.结果:胃镜检查阳性率为95.5%(43/45);消化道钡餐检查阳性率为40.0%(18/45).结论:胃镜检查方法明显优于消化道钡餐检查.对婴幼儿反复呕吐,结合其他病史考虑消化道疾病可能性大者,对于6个月以上无明显梗阻表现的患儿,先选择作胃镜检查,胃镜检查而不能明确的病可配合消化道钡餐检查;对于6个月以内有梗阻表现的患儿可先作消化道钡餐检查,必要时还建议做胃镜检查.两种检查互相补充,但不能相互代替.
作者:何婉儿;区文玑;潘瑞芳;梁文青;龚四堂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冰水对重症中暑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近4年收治的6例重症中暑患者经冰水灌注的临床治疗经验,结合国内外文献,对重症中暑的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研究评价.结果:证实冰水灌注既是一种简便的降温方法,又是有效治疗重症中暑的治疗手段.结论:在抢救重症中暑时,在冰水应用的基础上,给予传统的治疗,同时纠正休克并利尿及补充凝血因子对改善重症中暑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作者:徐中杰;刘梅;蔡振林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我科在2002年收治2例风湿性心脏病伴巨大左房病人,手术后胸X片及B超诊断:大量胸腔积液并作胸腔穿刺,后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是巨大左房.具体病史如下.
作者:虞敏;吴雪英;许小云;徐琳;薛松;萧明第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支架封闭术中的价值.方法:对40例主动脉夹层支架封闭术中的DSA成像参数及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支架封闭术前,主动脉真假腔的显示率为100%,32例(80%)破口显示清晰,其余8例(20%)破口显示不典型;支架封闭术后,显示内漏5例,支架移位、变形2例,4例图像存在伪影.结论:DSA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支架封闭术中对手术方法的选择、支架定位、并发症的发现及处理有着极大的价值.
作者:施惠斌;姜莺;顾君英;何蓓;王燕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31例Klatskin瘤的治疗方法及生存时间.方法:选择术前肝动脉及门静脉造影均未显示有血管包裹侵犯的31例Klatskin瘤患者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限制性肝切除、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及胆道支架放置.全组患者术后均行腔内或体外照射放疗.结果:以标本切缘有无肿瘤细胞作为根治性切除或姑息性切除的标准.本组根治性切除17例,姑息性切除14例.总体平均术后生存期为17个月.根治切除组平均术后生存期为21个月,姑息性切除组为12个月.本组1例患者术后已存活6年余,至今无复发证据.5例发生术后并发症(16%),围手术死亡2例(6%).结论:对无肝动脉及门静脉侵犯或远处转移的Klatskin瘤患者,积极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术后辅以放射治疗,可预防或延迟局部复发,延长术后生存时间.
作者:马万里;孙嵩洛;王芳;丁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泌尿外科手术及操作致输尿管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分析17例泌尿外科手术及操作致输尿管损伤的原因,总结其治疗方法.开放手术修补损伤8例,黏膜脱垂剥脱3例,复位后置双J管引流,单纯置双J管引流2例,4例碎石后再置双J管引流.结果:13例患者输尿管连续性、完整性恢复良好,4例患者肾轻度积水,其中3例肾功能正常.结论:泌尿外科手术及操作致输尿管损伤应重在预防,争取早发现,及时处理,预后良好.
作者:江先汉;李清荣;郭燕东;邓立文;张文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内镜诊疗价值.方法:2001年4月~2004年7月对12例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应用电子十二指肠镜进行胆道造影,乳头切开、取石、放置鼻胆管或塑料内支架引流等诊疗方法.结果:原位肝移植术后出现胆道并发症12例,共行ERCP15次:胆管吻合口狭窄、胆总管结石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3例,急诊内镜取石、鼻胆管引流,再次内镜胆总管塑料内支架引流.胆管吻合口狭窄伴胆管泥沙样结石2例,内镜乳头切开、取石、引流.胆管吻合口狭窄5例,其中塑料内支架引流2例,未置引流1例,鼻胆管放置失败1例,胆管吻合口严重狭窄导丝无法通过1例.胆漏2例,因胆总管吻合口严重狭窄,导丝未能通过.结论: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经内镜诊疗具有微创、安全、有效,有一定的诊疗价值.
作者:何国杰;姚礼庆;高卫东;周平红;徐关东;钟芸诗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 angiotensin system,RAS)是由肾脏和肝脏分泌的一组相互作用又互相调节的激素或前体,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Ⅰ(AngⅠ),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血管紧张素受体等.AngⅡ为强的血管收缩剂之一,具有众多的生物学活性.目前认为,AngⅡ在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而抑制其合成和(或)抑制其生物学效应具有心脏保护作用.
作者:丛丽;俞茂华;李益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体外刺激IgE胚系基因的表达,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IgE产生的影响,阐明其作用机理.方法:通过对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行体外培养,培养体系中加入IL-4和抗CD40单抗,模拟IgE胚系基因合成的适合环境.在治疗组中加入(BCG-PSN)或地塞米松,观察各培养组细胞生长的差异.通过总细胞抽提RNA后逆转录成cDNA,进行PCR扩增,以半定量的方法比较不同培养组在IgEε胚系基因和IFN-γ基因表达.结果:1)IL-4和抗CD40单抗的协同作用可刺激哮喘患者PBMC的生长和转化,BCG-PSN组对该体系的细胞生长无抑制作用,地塞米松组对细胞生长和转化有显著抑制作用.2)BCG-PSN组和地塞米松组均对IgEε胚系基因表达有抑制作用,两种治疗组及空白组之间在抑制基因表达程度上无显著差异.3)BCG-PSN组的抑制作用是部分通过IFN-γ表达增加实现的.结论:BCG-PSN与地塞米松均可抑制哮喘患者(PBMC)IgEε胚系基因表达,前者不同于后者,其部分通过IFN-γ表达增加而起作用.
作者:高正仪;汤葳;罗海燕;李云珠;俞善昌;邓伟吾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