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艳;吴斌;俞立英
目的:分析甲状腺肿瘤再次手术原因,探讨初次手术甲状腺腺叶切除范围.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1988年1月~2003年1月收治的101例甲状腺肿瘤再次手术病人.结果:男性14例,女性87例,中位年龄41岁(18~69岁).甲状腺肿瘤再次手术率为12.9%(101/781),肿瘤残留或复发占67.3%(68/101),初次手术病理为良性肿瘤,再次手术癌检出率为20.7%(17/82),再次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2.9%(13/101).结论:甲状腺肿瘤初次手术腺叶切除范围不够是导致肿瘤残留或复发的主要原因,甲状腺良性肿瘤术后再次手术有较高的癌检出率,再次手术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建议甲状腺肿瘤初次手术行单侧腺叶+峡部切除+术中冰冻.
作者:宗兵;朱江帆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手术期间CO2气腹对患者动脉血气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48例,ASAⅠ~Ⅱ级,于气腹前10min和气腹后15min、30min以及放气后30min分别采取桡动脉血,测定血气,同时记录PETCO2.结果:与气腹前10min比较,气腹后15min和30min PaCO2及PETCO2均显著增加(P<0.05),pH值、PaO2等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放气后30min各项指标均恢复到气腹前水平.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CO2气腹期间,PETCO2和PaCO2均显著增加,提示可能存在高碳酸血症,应加强PETCO2的监测.
作者:敖翔;陆诚;段宏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苦参素联合拉米呋定(贺普丁)治疗慢性肝炎YMDD变异的影响.方法:6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给予贺浦丁100mg·d-1,po,同时加用苦参素600mg·d-1,iv,疗程2个月,后600mg·d-1,po,疗程4个月;对照组30例单用拉米呋定100mg·d-1,po.结果:疗程结束时(2年),观察HBV-YMDD变异率、HBeAg转换率的变化.两组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40.0%和16.7%,HBV-YMDD变异率分别为20.0%和33.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苦参素联合拉米呋定能够显著提高HBeAg血清转换率,降低HBV-YMDD变异发生率,建议两者联合应用以作为慢性肝炎的一种治疗方案.
作者:申悦平;张圆海;王晨红;张莉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腹腔内给予局麻药物和芬太尼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效果.方法:腹腔镜胆囊手术结束,90例病人被随机分配到3组,组1在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30ml;组2在腹腔内注射0.25%布比卡因30ml;组3腹腔内注射30ml 0.25%布比卡因+50μg芬太尼.组2在腹腔内注射完毕后,静脉注射芬太尼50μg,组1和组2则注射2m1生理盐水.分别在术后的1、2、6、12、24h记录病人在安静和咳嗽状态下的模拟镇痛评分、曲马多的累积用量、曲马多的PCA追加用量和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除了术后2h,在安静和咳嗽状态下,组3腹腔内接受布比卡因和芬太尼药物对切口和腹腔内疼痛的镇痛效果均较其余两组好(P<0.05),组3肩膀疼痛的发生率较其余两组明显降低(P<0.05),在术后的12h,曲马多的PCA追加累计剂量组2较组1明显降低(P<0.05),3组的相后24h曲马多用量分别是(406±104 mg,642±123 mg和663±126 mg;P<0.05).结论: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病人,腹腔内给与局麻药和芬太尼的术后镇痛效果较单纯使用腹腔内局麻药效果更加明显,同时可以明显减少术后肩膀疼痛的发生,可以降低术后其他镇痛药物的用量.
作者:李华;庄小凤;张燕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31例Klatskin瘤的治疗方法及生存时间.方法:选择术前肝动脉及门静脉造影均未显示有血管包裹侵犯的31例Klatskin瘤患者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限制性肝切除、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及胆道支架放置.全组患者术后均行腔内或体外照射放疗.结果:以标本切缘有无肿瘤细胞作为根治性切除或姑息性切除的标准.本组根治性切除17例,姑息性切除14例.总体平均术后生存期为17个月.根治切除组平均术后生存期为21个月,姑息性切除组为12个月.本组1例患者术后已存活6年余,至今无复发证据.5例发生术后并发症(16%),围手术死亡2例(6%).结论:对无肝动脉及门静脉侵犯或远处转移的Klatskin瘤患者,积极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术后辅以放射治疗,可预防或延迟局部复发,延长术后生存时间.
作者:马万里;孙嵩洛;王芳;丁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检测乳腺癌、胃癌及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20,CK20)并分析其临床病理联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乳腺癌、胃癌及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K20mRNA,并以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60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K20mRNA均为阴性.实验组138例CK20mRNA表达阳性为53/138,其中CK20mRNA表达阳性分别为乳腺癌16/44,胃癌22/57及大肠癌15/37.CK20mRNA表达阳性在TNM及Dukes(大肠癌)分期中分别为:Ⅰ期(乳腺癌1/6;胃癌2/11),Ⅱ期(乳腺癌2/12;胃癌4/19),Ⅲ期(乳腺癌10/18;胃癌12/21)及Ⅳ期(乳腺癌3/8;胃癌4/6),(P<0.05,Ⅰ,Ⅱ vs Ⅲ,Ⅳ);大肠癌A期(1/7),B期(4/16),C期(7/10)及D期(3/4),(P<0.05,A、B及C、D期间).胃癌及大肠癌病理改变在低未分化及中高分化癌间经X2检验有显著差异.结论:RT-PCR方法检测乳腺癌、胃癌及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mRNA表达与其临床及病理分期相关.
作者:梁春林;张国利;陈志奇;张奇兵;梁龙彦;白山;陈克林;黄海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IgA肾病(pIgAN)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影响因素及HBV感染对其临床病理的影响.方法:采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了571例pIgAN患者血清HBV抗原及抗体,以879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分析影响IgAN HBV感染的因素.571例pIgAN分为A组(伴HBV感染者,n=88)、B组(仅HBV抗体阳性,n=88)、C组(无HBV感染者,n=395例),比较三者的临床病理指标.结果:pIgAN HBV感染率为15.41%,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3.19%).不同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类型、肾功能状态的pIgAN之间HBV感染率无显著差异.病程≥24个月者与病程<24个月者的HBV感染率分别为7.35%,17.93%,P<0.01.Lee Ⅳ~Ⅴ级患者HBV感染率显著高于Ⅰ~Ⅲ级患者(P<0.05).A组Ⅳ~Ⅴ级所占比例高于B、C组,病理类型中系膜增生伴局灶节段性硬化占46.73%,显著较B、C组高(P<0.05).三组在其他临床表现、新月体形成、球囊粘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透明血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及类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pIgAN合并HBV感染高于健康人群,病程、病变程度为其影响因素,伴HBV感染pIgAN者其肾组织病变较重.
作者:庄永泽;谢福安;施洪;陈建;王丽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致病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对107例行冠脉造影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与其它类型冠心病的血管阻塞积分进行计算,将其血糖、血脂等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家族史和(或)伴高血压、糖尿病者48例(62.3%),其C反应蛋白(CRP)、血糖、血脂紊乱情况均较其它型冠心病更为明显.在急性心肌梗死与冠心病组中,血管阻塞积分与年龄明显相关.在急性心肌梗死组中,吸烟者的发病年龄与HDL明显低于不吸烟者,而红细胞压积则明显高于不吸烟者.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与遗传、吸烟、血糖、血脂代谢以及CRP的异常等因素参与有关.
作者:严卫;王齐兵;姜燕飞;童步高;葛均波;陈灏珠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肠肿瘤患者的血清铁和血清铁蛋白的表现.方法:对92例大肠癌的失血程度与癌的大小,部位,病程,病理和癌胚抗原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对比.结果:肿瘤直径大小3cm组比小于等于3cm组的血清铁,血清铁蛋白明显减少(P<0.01;P<0.05).右半结肠组的失血量比左半结肠组的多(P<0.01).结论:大肠癌引起的失血与肿瘤的大小及发生部位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李峰;周玮;尹华;卢爱国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发病、危险因素、病原学情况及对转归的影响.方法:首都儿科研究所ICU病房近2年来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80例,机械通气(machinical ventilation,MV)≥48h者49例,其中患VAP28例为研究组,同期机械通气未患VAP者21例为对照组,两组针对VAP的危险因素及VAP对转归的影响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VAP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的实验室结果进行总结.结果:MV≥48h者49例,患VAP28例,发病率57%.MV时间是VAP的危险因素,VAP对患儿预后有不利影响.VAP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结论:延长MV时间增加了VAP的发生机率,且VAP对预后造成不利影响;VAP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首位,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作者:曲东;李杰;甘小庄;徐放生;耿海云;赵涓;丛晓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近10年住院期间死亡的尿毒症维持性血透患者的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一些可防治措施.方法:选择该院1990年1月~12月在住院期间死亡的维持性血透患者共99例,将1999年1月~12月在该院接受1年以上维持性血透的存活的232例尿毒症患者作为对照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因心脏原因死亡40例,占40.5%;脑血管意外29例,占29.3%;感染15例,占15.1%.死亡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血透维持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01),血透期间体重的增长率和左心室质量(LV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清白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因心力衰竭死亡患者其透析期间体重增长率和LVM均显著高于总死亡组.因脑溢血死亡患者的收缩血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因感染死亡的患者其血清白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均显著低于总死亡组.结论:心力衰竭、脑溢血和肺部感染是本院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3种死亡原因.高龄(65岁以上)、高血压、低白蛋白血症、严重贫血和左心室肥厚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何永成;廖履坦;丁小强;宦金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通过与经静脉溶栓治疗相比较探讨原发性支架植入术(primary stenting)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远期疗效.方法:1999年1月~2001年12月在我院接受再灌注治疗(经静脉溶栓治疗或原发性支架植入术)的AMI患者134例,其中79例患者接受原发性支架植入术治疗,55例患者接受经静脉溶栓治疗.结果:支架组的即刻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溶栓组(98.7%vs.74.5%,P<0.001);远期随访22.3±10.9个月,支架组的心源性死亡率低于溶栓组(7.6%vs.20.0%,P<0.05),靶血管血运重建(target-vessel revascularization,TVR)率明显低于溶栓组(3.8%vs.32.7%,P<0.001),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溶栓组(15.2%vs.56.4%,P<0.001).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变量生存分析显示原发性支架植入术可显著降低远期心源性死亡率(P=0.034,OR=0.299)和MACE发生率(P=0.001,OR=0.219).结论:原发性支架植入术能有效的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减少TVR,降低远期心源性死亡和MACE发生率.
作者:张峰;钱菊英;王箴;樊冰;王齐兵;葛均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研究端粒酶活性是否与其恶性程度相关.方法: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RAP)对48例胶质瘤标本和8例正常脑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8例正常脑组织端粒酶活性均为阴性表达,48例胶质瘤标本中23例为表达阳性(47.92%),低度恶性组与高度恶性组胶质瘤之间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有明显差异(P=0.001).结论:端粒酶活性与胶质瘤恶性程度明显相关,端粒酶在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永胜;秦秀香;王芳;李娜;许学国;郑修启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罗格列酮组(30例)在原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罗格列酮4mg,qd,po,对照组(30例)维持原治疗方案.试验历时52周,观察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血脂的变化.结果:罗格列酮组空腹血糖、HbA1 c、空腹胰岛素和HOMA-IR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分别下降了(1.4±1.3)mmol·L-1,(0.8±1.0)%,(3±6)mU·L-1和(1.93±3.13),均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2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罗格列酮组的高密度脂蛋白(HDL-ch)、HDL-ch总胆固醇变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P<0.01和P<0.05).结论:罗格列酮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长期、有效地控制血糖,并能改善脂代谢,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安全性好.
作者:周崓;滕香宇;吴培红;周佳雯;刘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为了探讨婴幼儿反复呕吐在消化道方面的病因,比较两种不同检查方法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婴幼儿反复呕吐2周以上患儿分别行胃镜检查和消化道钡餐检查.结果:胃镜检查阳性率为95.5%(43/45);消化道钡餐检查阳性率为40.0%(18/45).结论:胃镜检查方法明显优于消化道钡餐检查.对婴幼儿反复呕吐,结合其他病史考虑消化道疾病可能性大者,对于6个月以上无明显梗阻表现的患儿,先选择作胃镜检查,胃镜检查而不能明确的病可配合消化道钡餐检查;对于6个月以内有梗阻表现的患儿可先作消化道钡餐检查,必要时还建议做胃镜检查.两种检查互相补充,但不能相互代替.
作者:何婉儿;区文玑;潘瑞芳;梁文青;龚四堂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人工机械瓣替换术后再次瓣膜手术的病因、诊断和手术方式.方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1998年1月~2003年8月,对19例曾接受人工机械瓣替换术的病人行再次瓣膜手术.再次手术的病因为瓣周漏(13/19)、血栓形成致人工瓣膜或瓣下狭窄(6/19)以及原手术中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致主动脉瓣(1/19)或二尖瓣瓣下狭窄(1/19).再次手术的方式包括瓣周漏修补(9例)、左室流出道疏通(3例)和再换瓣(9例).再换瓣的病例中,1例主动脉瓣小瓣环者置换无支架生物瓣,其余均再换机械瓣.结果:术后19d死亡1例,住院死亡率5.26%.随访2个月~5年,共24.3病人年,随访中晚期死亡3例.其余病人心功能恢复到1~2级.结论:人工机械瓣替换术后可出现瓣周漏、血栓形成致左室流出道狭窄和人工瓣膜狭窄等而需再次手术.再手术方式包括瓣周漏修补、左室流出道疏通和再换瓣.手术效果满意.
作者:陈安清;赵强;王春生;蒋振斌;周光华;徐德民;王哲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高原地区48例酒精性肝病三个不同时期[酒精性脂肪肝(AF)、酒精性肝炎(AH)和酒精性肝硬化(AC)]患者血清NO、IL-6和TNF-α的水平.结果:AH患者血清TNF-α和IL-6浓度高于AF和AC患者(P<0.05);AC患者血清NO、IL-6和TNF-α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NO、IL-6和TNF-α在高原AF、AH和AC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对判断高原酒精性肝病病程及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陈浩;陈露;次仁罗布;李献;次仁达瓦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与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明确诊断为支原体肺炎的70例住院患儿随机分成阿奇霉素组(治疗组)和红霉素组(对照组),比较分析2组患儿的平均住院天数、退热时间、咳嗽好转时间、罗音消失时间、不良反应率以及住院总费用.结果: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平均住院天数、咳嗽好转时间、罗音消失时间、不良反应率均较红霉素治疗组明显减少或缩短,有显著差异,而退热时间、住院总费用则无显著差异.结论: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明显,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陈海生;濮泽琼;张梅虹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纵隔淋巴结结核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总结自1982年4月~2001年11月间收治并经手术证实的23例病案.结果:男性10例,女性13例;年龄21~59岁(平均34.31岁);均无明显结核中毒症状.肿大淋巴结位于左纵隔3例,右侧12例,双侧共同累及8例.9例胸部CT观察到环状强化与间隔状强化的表现.接受结核菌素皮试(PPD)的2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术前初诊恶性病变16例(69.57%)、结节病或纵隔良性肿瘤3例,仅4例拟淋巴结核.本组病例术式为:剖胸探查活检11例,肺门支气管旁脓肿清除术2例,纵隔镜活检10例.术后均行抗痨(2HRZE/10-16HR)12~18个月后痊愈.结论:纵隔淋巴结结核常表现为多组淋巴结受累,尤以右侧为主,肺内并不一定伴有可检出的病灶存在;胸CT检查应注重淋巴结在增强扫描前后的密度与形态变化.PPD试验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本病诊断有一定的价值.手术是得到病理诊断的方法之一,应注重术后强化抗结核治疗.
作者:陈昶;高文;丁嘉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采用动态血压(ABPM)监测方法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血压负荷变化与靶器官受损的关系.方法:对86例老年(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检测结果随机分为杓型组或非杓型组,并分析血压负荷与高血压所致的靶器官损害(心房纤颤、室性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进行比较.结果:24h动态平均收缩压(SBP)和平均舒张压(DBP)与上述各项事件有明显差异(P<0.01),脑血管意外发生与夜间平均SBP、DBP有显著差异(P<0.01).而动态血压中有杓型变化与无杓型变化者比较,其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降低,血压负荷值>35%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信号.结论:血压昼夜节律、24h总体SBP水平及SBP、DBP负荷值是导致老年高血压并心脑在管疾病发生率高的主要原因.
作者:苏解芬;张涛;唐遇春;陈开国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