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DSA在主动脉夹层支架封闭术中的应用

施惠斌;姜莺;顾君英;何蓓;王燕萍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 封闭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支架封闭术中的价值.方法:对40例主动脉夹层支架封闭术中的DSA成像参数及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支架封闭术前,主动脉真假腔的显示率为100%,32例(80%)破口显示清晰,其余8例(20%)破口显示不典型;支架封闭术后,显示内漏5例,支架移位、变形2例,4例图像存在伪影.结论:DSA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支架封闭术中对手术方法的选择、支架定位、并发症的发现及处理有着极大的价值.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与心脏保护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 angiotensin system,RAS)是由肾脏和肝脏分泌的一组相互作用又互相调节的激素或前体,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Ⅰ(AngⅠ),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血管紧张素受体等.AngⅡ为强的血管收缩剂之一,具有众多的生物学活性.目前认为,AngⅡ在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而抑制其合成和(或)抑制其生物学效应具有心脏保护作用.

    作者:丛丽;俞茂华;李益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近10年住院期间死亡的尿毒症维持性血透患者的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一些可防治措施.方法:选择该院1990年1月~12月在住院期间死亡的维持性血透患者共99例,将1999年1月~12月在该院接受1年以上维持性血透的存活的232例尿毒症患者作为对照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因心脏原因死亡40例,占40.5%;脑血管意外29例,占29.3%;感染15例,占15.1%.死亡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血透维持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01),血透期间体重的增长率和左心室质量(LV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清白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因心力衰竭死亡患者其透析期间体重增长率和LVM均显著高于总死亡组.因脑溢血死亡患者的收缩血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因感染死亡的患者其血清白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均显著低于总死亡组.结论:心力衰竭、脑溢血和肺部感染是本院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3种死亡原因.高龄(65岁以上)、高血压、低白蛋白血症、严重贫血和左心室肥厚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何永成;廖履坦;丁小强;宦金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踝关节骨折腓骨钢板的后方固定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中腓骨钢板固定的位置.方法:2001年1月~2003年1月共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75例,仅对其中随访资料完整的48例患者进行分析.随访10~24个月,平均1 5个月.采用Baird和Jackson的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踝关节术后疗效.结果:所有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骨折愈合.术后疗效为优24例,良17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85.4%.结论:腓骨钢板的后方放置可以减少缝合时的张力,钢板有更好的软组织覆盖,钢板无须过多塑形,固定比较牢固.

    作者:范永前;梁承伟;沈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罗格列酮治疗30例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罗格列酮组(30例)在原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罗格列酮4mg,qd,po,对照组(30例)维持原治疗方案.试验历时52周,观察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血脂的变化.结果:罗格列酮组空腹血糖、HbA1 c、空腹胰岛素和HOMA-IR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分别下降了(1.4±1.3)mmol·L-1,(0.8±1.0)%,(3±6)mU·L-1和(1.93±3.13),均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2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罗格列酮组的高密度脂蛋白(HDL-ch)、HDL-ch总胆固醇变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P<0.01和P<0.05).结论:罗格列酮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长期、有效地控制血糖,并能改善脂代谢,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安全性好.

    作者:周崓;滕香宇;吴培红;周佳雯;刘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成人动脉导管未闭的超声心动图特点及声学造影在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通过分析以重度肺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的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超声心动图特点,探讨超声心动图确诊此类PDA的有效方法.方法:12例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的PDA患者,分别采用Philips Sonos 5500及GE Vivid 7型超声心动图仪进行检查,用维生素B6注射液5 ml与碳酸氢钠注射液5 ml等比混合进行静脉超声造影,根据降主动脉内有无造影剂出现判定有无PDA.结果:常规超声诊断此类PDA的难度很高和容易漏诊,而注射超声造影剂后所有患者降主动脉内均出现较多造影气泡,提示主动脉与肺动脉间存在交通.结论:以重度肺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的成人PDA的超声心动图特点包括:(1)以右房室大为主要表现,左心大小多在正常范围;(2)肺动脉显著扩张,肺动脉收缩压多在100mmHg以上;(3)用超声造影观察降主动脉的方法有助于迅速确诊PDA.

    作者:刘诗珍;潘翠珍;舒先红;陈灏珠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对机体的保护作用

    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是一种存在于人尿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初对其结构、生化特性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于1985年作为药品上市.在临床应用过程中,UTI对胰腺炎、急性循环障碍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近些年已逐渐将其用于围手术期抗手术侵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综述如下.

    作者:余剑波;姚尚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CD44v6和P53基因分子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CD44v6和p53基因分子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108例经手术切除和/或肺穿刺活检证实的肺癌组织标本进行CD44v6和p53基因表达率测定.结果:①108例肺癌组织中CD44v6和p53基因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6.6%和50.9%,而正常组织中无一例阳性表达;②CD44v6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62.1%)明显高于小细胞肺癌(33.3%)(X2=6.91,P<0.01).p53基因在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71.4%)明显高于非小细胞肺癌(46.0%)(X2=3.90,P<0.05);③有淋巴结转移者CD44v6基因表达阳性率(67.6%)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35.1%)(X2=9.15,P<0.01),晚期肺癌(Ⅲ/Ⅳ期)组织中CD44v6基因表达率(65.7%)高于较早期肺癌(41.5%)(x2=7.09,P<0.01).而p53基因表达与肺癌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测定肺癌组织中CD44v6和p53基因表达对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CD44v6阳性表达是判断肺癌转移的重要指标之一,p53基因分子与肺癌转移无关.

    作者:卓安山;杨秋佳;李奕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苦参素联合拉米呋定对YMDD变异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苦参素联合拉米呋定(贺普丁)治疗慢性肝炎YMDD变异的影响.方法:6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给予贺浦丁100mg·d-1,po,同时加用苦参素600mg·d-1,iv,疗程2个月,后600mg·d-1,po,疗程4个月;对照组30例单用拉米呋定100mg·d-1,po.结果:疗程结束时(2年),观察HBV-YMDD变异率、HBeAg转换率的变化.两组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40.0%和16.7%,HBV-YMDD变异率分别为20.0%和33.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苦参素联合拉米呋定能够显著提高HBeAg血清转换率,降低HBV-YMDD变异发生率,建议两者联合应用以作为慢性肝炎的一种治疗方案.

    作者:申悦平;张圆海;王晨红;张莉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腹腔内布比卡因和芬太尼对腹腔镜术后镇痛效果

    目的:评价腹腔内给予局麻药物和芬太尼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效果.方法:腹腔镜胆囊手术结束,90例病人被随机分配到3组,组1在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30ml;组2在腹腔内注射0.25%布比卡因30ml;组3腹腔内注射30ml 0.25%布比卡因+50μg芬太尼.组2在腹腔内注射完毕后,静脉注射芬太尼50μg,组1和组2则注射2m1生理盐水.分别在术后的1、2、6、12、24h记录病人在安静和咳嗽状态下的模拟镇痛评分、曲马多的累积用量、曲马多的PCA追加用量和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除了术后2h,在安静和咳嗽状态下,组3腹腔内接受布比卡因和芬太尼药物对切口和腹腔内疼痛的镇痛效果均较其余两组好(P<0.05),组3肩膀疼痛的发生率较其余两组明显降低(P<0.05),在术后的12h,曲马多的PCA追加累计剂量组2较组1明显降低(P<0.05),3组的相后24h曲马多用量分别是(406±104 mg,642±123 mg和663±126 mg;P<0.05).结论: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病人,腹腔内给与局麻药和芬太尼的术后镇痛效果较单纯使用腹腔内局麻药效果更加明显,同时可以明显减少术后肩膀疼痛的发生,可以降低术后其他镇痛药物的用量.

    作者:李华;庄小凤;张燕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美满霉素加高特灵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25例报告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是男性成人常见疾病,其发病率约为8%[1].我院门诊自2001年10月~2003年4月应用美满霉素加高特灵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25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洪波;侯旭;李树伦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活性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轮状病毒肠炎婴幼儿不同腹泻状态下,心肌酶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岁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按脱水和酸中毒两个方面分组.脱水分为无脱水、轻度脱水和中度脱水3组,酸中毒则分为无酸中毒和有酸中毒2组;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心肌酶.结果:轻、中度脱水组的某些心肌酶在比例和水平上明显高于无脱水组,而且病情越重升高越明显;酸中毒组心肌酶较无酸中毒组心肌酶明显升高.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婴幼儿的心肌酶升高多为一过性,特异性不高,与脱水、酸中毒密切相关,少数患儿存在严重的心肌损害,需加强监护和治疗.

    作者:姚泽忠;梁国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小剂量氯胺酮抑制内脏牵拉反应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下辅助小剂量氯胺酮和咪唑安定用于抑制内脏牵拉反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其对增加患者舒适性和术者满意度的作用.方法:100例急诊硬膜外阻滞下行阑尾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在术前5min依次给予咪唑安定0.04mg·kg,iv,氯胺酮0.5mg·kg,iv.,对照组给予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观察并比较两者抑制内脏牵拉反应的效果.术毕由患者和手术医师对麻醉的满意度进行VAS评分.麻醉期间监测生命体征,随访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抑制内脏牵拉反应的效果优于对照组(90%vs 45%,P<0.01),观察组患者及手术医师对麻醉的满意度V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麻醉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和咪唑安定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静脉辅助药,用于抑制单纯硬膜外阻滞下内脏牵拉反应的发生.

    作者:裘卫东;梁雅芬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不同免疫抑制方案对高龄肾移植受者长期存活的临床研究

    目的:回顾分析不同免疫抑制方案对高龄肾移植受者长期人/肾存活的影响.方法:54例高龄肾移植患者分为两组:组1术后用药方案为环孢素A(CsA)+硫唑嘌呤(Aza)+泼尼松(Pred)30例;组2术后用药方案为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CsA+霉酚酸酯(MMF)+Pred 24例.观察患者1、3、5年的人/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发生率,移植肾功能,病毒感染发生率以及血脂情况.结果:组1与组2相比,1、3、5年的人/肾存活率分别为86.7%/80%、76.7%/60%、60%/43.3%vs 95.8%/95.8%、91.7%/87.5%、83.3%/75%,两组病人同一时期人/肾存活率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急性排斥率分别为40%vs 25%,(P<0.05);1、3、5年时血清肌酐(SCr)值92±15.3μmmol/L,118±23.5μmmol/L,163±31.9μmmol/L vs 88±17.4μmmol/L,102±21.7μmmol/L,124±26.3μmmol/L,两组病人分别在第3、5年时的Cr值有显著差异(P<0.05);5年内病毒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3.3%vs 20.8%,无显著差异(P>0.05);高脂血症发生率70%vs 45.8%,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ALG+CsA+MMF+Pred方案安全、有效,优于CsA+Aza+Pred方案.

    作者:丰贵文;赵显国;王跃;魏金星;高建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上前牙严重舌倾的澳丝与镍钛丝矫正比较

    目的:了解使用垂直曲的澳丝与镍钛丝在矫正上前牙严重舌倾的区别.方法:对27例上前牙严重舌倾的患者分别使用垂直曲的澳丝与镍钛丝矫正并对比矫正时间的长短.结果:使用垂直曲的澳丝矫正效率更高.结论:使用垂直曲的澳丝是矫正上前牙舌倾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李雪艳;吴斌;俞立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血液流变学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血液流变学的相互关系.方法:测定114例糖尿病患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和腓浅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其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SNCV异常率为59.4%,MNCV异常率为53.6%,(P<0.01).随病程越长,NCV异常率逐渐升高.NCV异常组的全血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高于NCV正常组.结论:改善血液流变学有助于延缓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发生.

    作者:施晓红;周湘兰;诸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甲状腺肿瘤初次手术切除范围探讨

    目的:分析甲状腺肿瘤再次手术原因,探讨初次手术甲状腺腺叶切除范围.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1988年1月~2003年1月收治的101例甲状腺肿瘤再次手术病人.结果:男性14例,女性87例,中位年龄41岁(18~69岁).甲状腺肿瘤再次手术率为12.9%(101/781),肿瘤残留或复发占67.3%(68/101),初次手术病理为良性肿瘤,再次手术癌检出率为20.7%(17/82),再次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2.9%(13/101).结论:甲状腺肿瘤初次手术腺叶切除范围不够是导致肿瘤残留或复发的主要原因,甲状腺良性肿瘤术后再次手术有较高的癌检出率,再次手术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建议甲状腺肿瘤初次手术行单侧腺叶+峡部切除+术中冰冻.

    作者:宗兵;朱江帆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1401例住院病人营养不良的分布规律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营养不良在我院各病区的分布规律.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1401例住院病人进行人体测量及实验室检查.结果:①体质指数低于18.0kg/m2的病人主要分布于外科;而体质指数大于25.0kg/m2者分布于大部分科室,约占全部住院病人的1/3.②血清总蛋白低于60g/L、血清白蛋白低于35g/L及血总淋巴细胞数低于1.5×109/L的病人主要分布于内科.③低血红蛋白、高血尿酸的病人主要分布于特一病区.④血胆固醇>6.0mmol/L的病人占近1/10,特二病区高;血胆固醇<2.83mmol/L的病人不足1/20;而血甘油三酯>1.24mmol/L的病人高达1/2以上,主要分布于特一病区及内科.⑤在评价病人营养不良发生率参数方面,各指标依次为TG(>1.24mmol/L)、TLC、BMI(≥25kg/m2)、HGB、ALB.其次为TP、Ua(男性>416μmol/L,女性>356μmol/L)、Cho(>6.0mmol/L)、BMI(<18kg/m2,对外科较敏感).结论:营养不良发病率较高的病区主要为内科、特一病区.消瘦的病人主要集中于外科.肥胖占全部住院病人的1/3,特一病区多.在评价病人营养不良时宜多项指标综合判断.

    作者:康照梅;薛长勇;刘新焕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骨髓基质细胞形态学改变的观察

    目的:进一步探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损伤的机理.方法:采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单纯化疗或放化疗结合预处理前后骨髓基质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①光镜和扫描电镜:与预处理前骨髓基质细胞相比,单化组和放化组出现不同特征的形态学变化;②透射电镜观察:放化组骨髓基质细胞的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基质变淡,嵴消失;单化组基质细胞的线粒体重度退行性变,结构紊乱.结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经单化或放化预处理后骨髓基质细胞形态的改变可能是导致造血微环境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张曦;王苹;陈幸华;彭贤贵;刘林;孔佩艳;刘红;张怡;王庆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泌尿外科手术及操作致输尿管损伤17例分析

    目的:探讨泌尿外科手术及操作致输尿管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分析17例泌尿外科手术及操作致输尿管损伤的原因,总结其治疗方法.开放手术修补损伤8例,黏膜脱垂剥脱3例,复位后置双J管引流,单纯置双J管引流2例,4例碎石后再置双J管引流.结果:13例患者输尿管连续性、完整性恢复良好,4例患者肾轻度积水,其中3例肾功能正常.结论:泌尿外科手术及操作致输尿管损伤应重在预防,争取早发现,及时处理,预后良好.

    作者:江先汉;李清荣;郭燕东;邓立文;张文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计算机分析胎心率监护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计算机分析电子胎心率监护(EFM)与围产儿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2935份胎心监护曲线(CTG)的计算机评分及其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按不同的CTG评分分5组:≥8分组,7分组,6分组,5分组和≤4分组.分别对各组新生儿出生后记录Apgar评分、羊水量、羊水污染度及围产儿预后不良发生率等项进行统计对比.结果:CTG评分7分组和≥8分组各项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6分组与≥7分组相比,新生儿Apgar低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羊水污染及围产儿预后不良发生率有极显著差异(P<0.01);5分组与≥6分组相比,羊水污染、Apgar低评分及围产儿预后不良发生率各项对比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4分组,围产儿预后全部不良,各项指标与其他组相比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计算机分析电子胎心率监护(EFM)对预测围产儿预后有重要价值.

    作者:潘晓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