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癌中Survivin表达与PCNA和AFP的关系及意义

陈明;伊新;林木生;缪辉来;陈念平;包仕庭

关键词:肝细胞癌, Survivin基因, 增殖细胞核抗原, 甲胎蛋白, 基因表达
摘要:目的:探讨Survivin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PCNA和AFP的关系.方法: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43例肝癌组织、20例癌旁组织和11例正常肝组织中Survivin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SP法)检测Survivin、PCNA和AFP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43例HCC标本中分别有30例表达Survivin蛋白(69.8%),除1例癌旁组织外,其它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未见Survivin蛋白表达.Survivin表达与肝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AFP的表达等无明显相关.Survivin表达与肝癌细胞增殖活性(PCNA-LI)显著相关(P<0.05).结论:Survivin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提示Survivin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Survivin的表达与肝癌细胞增殖活性(PCNA-LI)显著相关,提示Sur-vivin可能促进肝癌细胞的恶性增殖.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1401例住院病人营养不良的分布规律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营养不良在我院各病区的分布规律.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1401例住院病人进行人体测量及实验室检查.结果:①体质指数低于18.0kg/m2的病人主要分布于外科;而体质指数大于25.0kg/m2者分布于大部分科室,约占全部住院病人的1/3.②血清总蛋白低于60g/L、血清白蛋白低于35g/L及血总淋巴细胞数低于1.5×109/L的病人主要分布于内科.③低血红蛋白、高血尿酸的病人主要分布于特一病区.④血胆固醇>6.0mmol/L的病人占近1/10,特二病区高;血胆固醇<2.83mmol/L的病人不足1/20;而血甘油三酯>1.24mmol/L的病人高达1/2以上,主要分布于特一病区及内科.⑤在评价病人营养不良发生率参数方面,各指标依次为TG(>1.24mmol/L)、TLC、BMI(≥25kg/m2)、HGB、ALB.其次为TP、Ua(男性>416μmol/L,女性>356μmol/L)、Cho(>6.0mmol/L)、BMI(<18kg/m2,对外科较敏感).结论:营养不良发病率较高的病区主要为内科、特一病区.消瘦的病人主要集中于外科.肥胖占全部住院病人的1/3,特一病区多.在评价病人营养不良时宜多项指标综合判断.

    作者:康照梅;薛长勇;刘新焕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罗格列酮治疗30例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罗格列酮组(30例)在原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罗格列酮4mg,qd,po,对照组(30例)维持原治疗方案.试验历时52周,观察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血脂的变化.结果:罗格列酮组空腹血糖、HbA1 c、空腹胰岛素和HOMA-IR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分别下降了(1.4±1.3)mmol·L-1,(0.8±1.0)%,(3±6)mU·L-1和(1.93±3.13),均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2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罗格列酮组的高密度脂蛋白(HDL-ch)、HDL-ch总胆固醇变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P<0.01和P<0.05).结论:罗格列酮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长期、有效地控制血糖,并能改善脂代谢,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安全性好.

    作者:周崓;滕香宇;吴培红;周佳雯;刘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计算机分析胎心率监护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计算机分析电子胎心率监护(EFM)与围产儿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2935份胎心监护曲线(CTG)的计算机评分及其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按不同的CTG评分分5组:≥8分组,7分组,6分组,5分组和≤4分组.分别对各组新生儿出生后记录Apgar评分、羊水量、羊水污染度及围产儿预后不良发生率等项进行统计对比.结果:CTG评分7分组和≥8分组各项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6分组与≥7分组相比,新生儿Apgar低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羊水污染及围产儿预后不良发生率有极显著差异(P<0.01);5分组与≥6分组相比,羊水污染、Apgar低评分及围产儿预后不良发生率各项对比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4分组,围产儿预后全部不良,各项指标与其他组相比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计算机分析电子胎心率监护(EFM)对预测围产儿预后有重要价值.

    作者:潘晓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肝脏囊性病变外科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肝脏囊性病变(囊肿≥4cm)的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983年~2003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外科治疗的肝脏囊性病变的病因、外科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肝脏囊性病变64例,其中单纯性肝囊肿57例,肝棘球蚴病4例,肝胆管囊腺瘤2例,肝胆管囊腺癌1例.囊肿平均大小10.4cm.16例单纯性肝囊肿行经皮囊肿穿刺抽液术,术后所有病人囊肿复发.52例单纯性肝囊肿病人施行了手术治疗,方法有囊肿去顶术(28例剖腹行囊肿去顶术,6例术后复发;18例腹腔镜辅助下手术,2例术后复发),囊肿切除术2例,肝叶或肝部分切除术4例.4例肝棘球蚴病行包虫囊肿内囊摘除术,无复发.2例肝胆管囊腺瘤和1例肝胆管囊腺癌,均行肝叶切除术.结论:巨大(≥4cm)、有临床症状的单纯性肝囊肿行经皮囊肿穿刺抽液术均复发;囊肿去顶术复发率低,腹腔镜辅助下手术较剖腹手术创伤小.肝棘球蚴病行包虫囊肿内囊摘除术是有效的,复发率低.肝胆管囊腺瘤可能恶变,应早期手术切除.

    作者:陈卫;张生来;王雪峰;董平;张勇;全志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产时子宫肌层厚度变化的动态观察

    目的:探讨分娩时宫底优势的形成机理.方法:B超监测26例进入活跃期的足月初产妇女的子宫肌层厚度的动态变化,由专人测量其子宫下段、前壁、宫底部和后壁的子宫肌层厚度,宫缩时测量子宫前壁肌层的厚度及人工破膜后测量子宫肌层的厚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活跃期的产妇子宫前壁、宫底部和后壁子宫肌层均明显变薄(P<0.01).活跃期子宫下段肌层的厚度无明显变化(P>0.05).子宫前壁肌层厚度不受宫缩的影响(P>0.05).人工破膜时尽管羊水指数明显减少,但各观察部位子宫肌层厚度无变化(P>0.05).第二产程胎先露下降至棘下3cm时前壁和宫底部肌层较活跃期明显增厚(P<0.01).第三产程结束后,宫底部肌层仍较前壁和后壁薄(P<0.01).结论:本研究提示子宫收缩力的大小和方向并不是由子宫肌层的不对称性增厚决定的,而可能与宫底表面积的增加导致肌力的增加有关.

    作者:周荣向;陈洪贵;孙成玲;秦棠妮;王瑞;胡伟青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甲状腺肿瘤初次手术切除范围探讨

    目的:分析甲状腺肿瘤再次手术原因,探讨初次手术甲状腺腺叶切除范围.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1988年1月~2003年1月收治的101例甲状腺肿瘤再次手术病人.结果:男性14例,女性87例,中位年龄41岁(18~69岁).甲状腺肿瘤再次手术率为12.9%(101/781),肿瘤残留或复发占67.3%(68/101),初次手术病理为良性肿瘤,再次手术癌检出率为20.7%(17/82),再次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2.9%(13/101).结论:甲状腺肿瘤初次手术腺叶切除范围不够是导致肿瘤残留或复发的主要原因,甲状腺良性肿瘤术后再次手术有较高的癌检出率,再次手术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建议甲状腺肿瘤初次手术行单侧腺叶+峡部切除+术中冰冻.

    作者:宗兵;朱江帆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头颈部皮肤恶性肿瘤的手术切除与修复

    目的:总结头颈部皮肤恶性肿瘤手术和修复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手术治疗的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患者125例,术中作冰冻切片监测手术切缘,术后缺损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邻近随意皮瓣、直接拉拢、血管化游离皮瓣、带蒂皮瓣、植皮方法修复.结果:本组所有病例均一期修复,甲级愈合.结论: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术中作冰冻切片监测手术切缘有助于保证肿瘤的彻底切除.术后缺损的修复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其中以邻近随意皮瓣的效果较好.

    作者:黄玲莉;严文洪;丁浩;崔西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误诊分析

    目的: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提高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诊断水平,降低误诊率.方法:收集1993年12月~2003年12月收治的55例NHL患者,对误诊的疾病、首诊的症状进行统计记录,对误诊原因进行归类总结,探索减少误诊的经验.结果:55例NHL患者首次确诊13例(23.6%),误诊率高.结论:对NHL认识不足,看问题片面局限、缺乏全面分析,缺少耐心、不注意随访,活检取材部位不准确、检查技术落后,忽视全面检查是NHL误诊的主要原因.熟悉早期症状,掌握NHL的生物学行为,正确的活组织取材和免疫组化检查,充分利用各项检查可提高NHL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刘鑫国;白宏伟;刘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494例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调查与分析

    目的:分析总结近年来药物性肝病的情况,提高本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调查1994~2004年各种药物致药物性肝病494例,分析统计每年发病例数的变迁及临床情况.结果:抗结核药、中草药、抗生素、抗肿瘤药、抗甲亢药是主要的损肝药物,本病近10年来每年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平均发病时间63.52d,用药1个月内发病的占61.34%,2个月内的占70.24%,无症状者占45.14%,有症状者占54.86%,治疗后总有效率93.18%.结论:临床应重视本病,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肝功能.

    作者:周世明;贾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方法:大隐静脉原位转流,同时行输入道或输出道动脉重建及溃疡清创术.结果:ABI平均值由术前的0.40上升至0.87,缺血肢体挽救率为100%.结论: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是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理想术式.

    作者:穆殿超;王大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血液流变学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血液流变学的相互关系.方法:测定114例糖尿病患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和腓浅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其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SNCV异常率为59.4%,MNCV异常率为53.6%,(P<0.01).随病程越长,NCV异常率逐渐升高.NCV异常组的全血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高于NCV正常组.结论:改善血液流变学有助于延缓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发生.

    作者:施晓红;周湘兰;诸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阿奇霉素与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对照观察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与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明确诊断为支原体肺炎的70例住院患儿随机分成阿奇霉素组(治疗组)和红霉素组(对照组),比较分析2组患儿的平均住院天数、退热时间、咳嗽好转时间、罗音消失时间、不良反应率以及住院总费用.结果: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平均住院天数、咳嗽好转时间、罗音消失时间、不良反应率均较红霉素治疗组明显减少或缩短,有显著差异,而退热时间、住院总费用则无显著差异.结论: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明显,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陈海生;濮泽琼;张梅虹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气管插管和喉罩通气对部分CO2重吸入法测心排血量值的影响

    目的:比较气管插管和喉罩插管两种通气方式对部分CO2重吸入法测心排血量值的影响.方法:22例烧伤面积小于5%,行择期清创植皮术患者,随机分为气管插管组和喉罩插管组.所有患者入室后接胸阻抗监测仪,常规麻醉诱导后行部分CO2重吸入测心排血量.分别于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时、手术45min时间点记录相应的心排血量值.结果:两组患者组内呼出末CO2心排血量值(RBCO)与胸阻抗心排血量值(ICCO)相比,前者均略高于后者,但组内数据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且组内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检验在各时间点均有显著意义.组间比较显示气管插管组T-ICCO与喉罩组L-ICCO之间均无显著差异.虽然气管插管组的RBCO值较喉罩组略高,但两组间比较仍无显著差异.结论:两种通气方式(气管插管和喉罩)对部分CO2重吸入法测心排血量值的结果没有显著影响.

    作者:张爱萍;于布为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鳞癌患者血清中鳞状细胞癌抗原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Ag)在鳞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与放疗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IMX微粒子酶免疫分析系统检测141例鳞癌患者SCC-Ag表达水平.结果:鳞癌患者血清SCC-Ag表达水平高于正常人;宫颈鳞癌及食管鳞癌SCC-Ag表达在放疗前后有明显差异;食管鳞癌SCC-Ag表达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呈正相关.结论:血清SCC-Ag可作为宫颈、食管鳞癌诊断和放疗疗效观察的可靠指标.

    作者:陈谦;钱建升;姜缨;张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胃肠道肿瘤术后经腹腔化疗泵化疗的并发症及对策

    目的:探讨皮下植入式化疗泵在联合腹腔化疗中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999年1月~2003年12月经治的186例中晚期胃肠道肿瘤行术中植入化疗泵,随访并总结植泵近期及化疗期间的并发症、引起原因及措施.结果:共出现与化疗泵有关的并发症28例,发生率15.2%%,其中化疗泵周围并发症12例,发生率为6.4%,包括泵周积液、局部感染、药泵渗漏、导管堵塞及药泵翻转.腹腔内并发症16例,发生率为8.8%,包括腹痛、包裹性积液、腹腔感染.结论:植入式化疗泵引起并发症应引起重视,应就不同的并发症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作者:安大玖;毛锋;曲兴龙;陈新平;郁瑾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On-X机械主动脉瓣膜临床血流动力学观察

    目的:研究On-X双叶机械主动脉瓣膜的临床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从1999年12月~2001年6月,以22例应用On-X机械主动脉瓣膜的主动脉瓣替换术病人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接受St.Jude双叶机械主动脉瓣(18例)和MedtronicHall单叶机械主动脉瓣(20例)病人为对照组.通过术后体表心动超声和彩色多谱勒检查,观察三种人工心脏瓣膜的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3组病例术前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均无手术死亡及术后近期死亡发生.术后3~6月心动超声随访,On-X组Pmax为20.3±6.2 mmHg,与St.Jude组25.4±6.7mmHg,Medtronic Hall组31.8±17.0mmHg,有显著统计学差异.3组Pmean、Vmax和Vmean无统计学差异.结论:On-X机械主动脉瓣膜具有优良的血流动力学特性.

    作者:刘俊;赵强;陈志强;王宜青;夏利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血清一氧化氮及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影响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血清一氧化氮(NO)和十二指肠胃反流(DGR)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5例慢性胃炎患者,用同位素99MTC-EHIDA测定十二指肠胃胆汁反流,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NO含量,采用胃黏膜经Giemsa染色后检测H.pylori,用ELISA法测定血清H.pylori-IgG.结果:H.pylori阳性组血清NO含量(113.45±24.89μmol/L)显著高于H.pylori阴性组血清NO含量(86.34±19.7μmol/L,P<0.05);H.pylori阳性组十二指肠胃反流率68.6%(24/35)显著高于H.pylori阴性组十二指肠胃反流率40.0%(12/30)(P<0.05);H.pylori阳性组中DGR阳性组患者血清NO含量(121.08±21.27μmol/L)显著高于DGR阴性组患者(86.23±18.12μmol/L,P<0.05);H.pylori阴性组中DGR阳性组的血清NO含量与DGR阴性组及对照组相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NO可能是DGR形成的重要介质,除H.pylori感染之外,可能有其他因素参与DGR形成,并与H.pylori有明显协同作用.

    作者:王如华;陈尼维;朱金水;罗小蓉;陈维雄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苦参素联合拉米呋定对YMDD变异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苦参素联合拉米呋定(贺普丁)治疗慢性肝炎YMDD变异的影响.方法:6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给予贺浦丁100mg·d-1,po,同时加用苦参素600mg·d-1,iv,疗程2个月,后600mg·d-1,po,疗程4个月;对照组30例单用拉米呋定100mg·d-1,po.结果:疗程结束时(2年),观察HBV-YMDD变异率、HBeAg转换率的变化.两组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40.0%和16.7%,HBV-YMDD变异率分别为20.0%和33.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苦参素联合拉米呋定能够显著提高HBeAg血清转换率,降低HBV-YMDD变异发生率,建议两者联合应用以作为慢性肝炎的一种治疗方案.

    作者:申悦平;张圆海;王晨红;张莉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踝关节骨折腓骨钢板的后方固定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中腓骨钢板固定的位置.方法:2001年1月~2003年1月共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75例,仅对其中随访资料完整的48例患者进行分析.随访10~24个月,平均1 5个月.采用Baird和Jackson的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踝关节术后疗效.结果:所有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骨折愈合.术后疗效为优24例,良17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85.4%.结论:腓骨钢板的后方放置可以减少缝合时的张力,钢板有更好的软组织覆盖,钢板无须过多塑形,固定比较牢固.

    作者:范永前;梁承伟;沈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哮喘患者IgE基因表达及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作用

    目的:体外刺激IgE胚系基因的表达,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IgE产生的影响,阐明其作用机理.方法:通过对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行体外培养,培养体系中加入IL-4和抗CD40单抗,模拟IgE胚系基因合成的适合环境.在治疗组中加入(BCG-PSN)或地塞米松,观察各培养组细胞生长的差异.通过总细胞抽提RNA后逆转录成cDNA,进行PCR扩增,以半定量的方法比较不同培养组在IgEε胚系基因和IFN-γ基因表达.结果:1)IL-4和抗CD40单抗的协同作用可刺激哮喘患者PBMC的生长和转化,BCG-PSN组对该体系的细胞生长无抑制作用,地塞米松组对细胞生长和转化有显著抑制作用.2)BCG-PSN组和地塞米松组均对IgEε胚系基因表达有抑制作用,两种治疗组及空白组之间在抑制基因表达程度上无显著差异.3)BCG-PSN组的抑制作用是部分通过IFN-γ表达增加实现的.结论:BCG-PSN与地塞米松均可抑制哮喘患者(PBMC)IgEε胚系基因表达,前者不同于后者,其部分通过IFN-γ表达增加而起作用.

    作者:高正仪;汤葳;罗海燕;李云珠;俞善昌;邓伟吾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