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普伐他汀对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用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普伐他汀, 低密度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摘要: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高张盐水治疗严重心衰患者的临床观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非空腹甘油三酯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大于空腹甘油三酯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无痛性心肌梗死

    无痛性心肌梗死由于表现隐匿且不典型,容易被临床医生和患者忽视,造成诊治延误,导致严重后果.本文结合近几年有关研究进展,就无痛性心肌梗死的特点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严章林;陶谦民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血清胆红素及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及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程度及稳定性的关系. 方法:将186例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20例)和对照组(66例),测定血清胆红素及血脂水平.结果:(1)冠心病组的胆红素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ox-L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总胆固醇(TC)较对照组增高(P<0.05);(2)冠状动脉病变范围越大、狭窄程度越重、病变越不稳定,总胆红素(TBIL)水平越低、ox-LDL浓度越高(P<0.05). 结论:血清胆红素浓度降低使体内抗氧化活性减弱,可能引起LDL-C氧化修饰形成ox-LDL增多,从而促使冠心病的发生;TBIL及ox-LDL与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程度及稳定性相关,对评价冠心病的预后和疗效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赵晓燕;苏金林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和处理要点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中绝大多数是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约为5%.由于继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和处理有特殊性,故本文着重概述由环孢素、妊娠、肾动脉狭窄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的处理.

    作者:孙宝贵;汪玮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冠心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冠心病的病残率及病死率较高,因其缺血性胸痛的症状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所引起的心包炎相混淆,故临床极易漏诊.本文就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冠心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

    作者:王骏;王鸣和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先天性心脏病右心功能的研究

    随着先天性心脏病诊疗技术的发展,右心室功能的研究已越来越受重视.在不同的先天性心脏畸形中,右心室可以分别成为肺循环或体循环的泵血腔,同样也可能面临压力负荷和容量负荷.本文对目前右心室在压力和容量负荷过大情况下的功能研究作一综述,以期进一步促进对右心功能的认识和重视.

    作者:朱丽敏;史珍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氯沙坦和依那普利降低血压和尿酸作用的比较

    目的:比较氯沙坦和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及两者对血尿酸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研究,59例高血压病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氯沙坦50mg,qd;另一组给予依那普利5mg,bid.12周后观察二种药物的降压效果和对血尿酸的影响及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血压均显著下降.氯沙坦组高血压由(167.45±10.70/100.90±10.47)降为(146.14±14.40/83.24±9.24)mmHg;24h平均收缩压由(148.93±8.91/92.31±10.43)mmHg降为(132.62±14.40/83.24±9.24)mmHg;依那普利组高血压由(165.17±10.16/100.60±14.49)降为(147.23±14.14/89.2±7.14)mmHg;24h平均压由(149.32±9.29/91.47±12.97)mmHg降为(133.87±13.02/83.17±8.92)mrmHg;氯沙坦组血尿酸治疗后由(446.48±118.55)μmol降为(379.52±74.59)μmol,依那普利组血尿酸治疗前后为(441.30±112.15)μmol和(433.77±113.96)μmol. 结论:氯沙坦和依普利那降压疗效相似,但氯沙坦有降低尿酸的作用,对于血尿酸增高的高血压病人建议选用氯沙坦.

    作者:陈跃光;朱根发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降胆固醇疗效的动脉生物学研究:对应用阿伐他汀和普伐他汀治疗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疗效的随机对比试验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血管平滑肌钾离子通道的增龄变化及其研究

    21世纪人群的老龄化问题将越来越严重,随之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也将越来越高,近年人们发现增龄变化对血管平滑肌离子通道有明显影响,从而促进血管硬化.本文对血管平滑肌K+通道的分子结构与电生理特性、调节因素及其增龄变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罗兴林;李秀琴;曾晓荣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早期扩张型心肌病心室重构内皮素转换酶的活性及其mRNA表达水平变化

    目的:探讨内皮素转换酶(ECE)在早期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室重构中的变化,进一步研究DCM心室重构的发病机制. 方法:两肾一夹术制备早期DCM大鼠模型后,通过RT-PCR-半定量法观察ECE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并测定ECE活性以了解其蛋白质水平的变化. 结果:早期DCM大鼠模型左室ECE mRNA表达水平为:1.25±0.37,ECE活性水平为:(58.3±9.1)pmol/L,二者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 结论:早期DCM大鼠模型左室心肌ECE活性及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上调,提示ECE可能参与了心室重构的形成.

    作者:吴晓晖;朱健华;张寄南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对青壮年冠心病患者的长期随访研究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脑钠素在心功能不全诊断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脑钠素是心肌分泌的重要肽类激素之一.心功能不全时,由于室壁压力的增加,导致其分泌和释放反应性增加.近年来,血清脑钠素的检测在诊断和治疗心功能不全中得到了重视,本文就其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彭夫松;李瑞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Fas系统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细胞凋亡与许多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Fas受体及其配体在细胞凋亡的调控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简述Fas系统及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作者:王明亮;刘奇良;张大维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压力感受器失活反射性地加速了倾斜诱发的晕厥反应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利用超声应变率及其显像评价局部心肌功能

    应变率和应变率显像是通过超声多普勒组织成像评价局部心肌速度梯度的一种超声影像新技术,可以评价局部心肌的功能,对临床治疗和进一步干预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涓;吴雅峰;杨新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白藜芦醇抗心血管疾病作用的研究进展

    多酚类植物抗毒素白藜芦醇是一种植物雌激素,它对心血管系统具有抗缺血后再灌注损伤和促进血管松弛、保护和维持内皮完整性、抗动脉粥样硬化、抑制LDL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雌激素样作用等保护特性.本文旨在综述其作用的分子机制.

    作者:郝捍东;何立人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肺动脉高压免疫学研究进展

    肺动脉高压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未完全明了.免疫学机制介入了肺动脉高压的病理生理过程.自身免疫紊乱、HLA相关分子、以及细胞因子在其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免疫抑制疗法为肺动脉高压提供了新的途径.

    作者:朱平;范玲玲;周敬群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左房容积是AMI后死亡的强力预测因子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低T3综合征:心脏病患者死亡的有力预测因素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