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周血Th17及Th22对HBV相关肝硬化失代偿期的预测作用

张志锋;孙业富;夏爱萍

关键词:
摘要:在HBV感染性肝脏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包括Th22、Th17在内的多种辅助T细胞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关于它们对失代偿期肝硬化的预测的研究却较少.本研究通过检测HBV相关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h22和Th17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它们在失代偿期肝硬化预测方面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肝癌肝移植前射波刀降期治疗(附2例报道)

    目的 探讨射波刀在原发性肝癌肝移植前降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例行射波刀降期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mRESISI标准评价降期治疗后的肿瘤退缩情况,以及治疗后接受肝移植的时间、肝移植术后病理诊断,并对肝移植后随访1年以上评估移植后无疾病生存期.根据放疗前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变化来评估射波刀降期治疗的安全性.结果 病例1为BCLC-C期,肝内肿瘤放疗剂量为50 Gy/10f,治疗后疗效评价:PR,放疗结束3月后接收肝移植,随访1年以上,无转移及复发征象.病例2为BCLC-B期,肝内肿瘤放疗剂量48 Gy/8f,疗效评价:PR,放疗结束1年后接收肝移植,移植前定期复查病情平稳;移植术后随访1年以上,无转移及复发征象.2例患者移植术后病理均提示肿瘤明显缩小.2例患者放疗前后肝功能分别为A6和B7,肝功能损伤轻微.结论 立体定向射波刀治疗因不良作用轻微、降期效果明显,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肝移植前降期治疗方案.

    作者:杜玉娟;王佳;段学章;孙静;何卫平;张弢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阿霉素与沙利度胺联合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及对甲胎蛋白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阿霉素联合沙利度胺对肝细胞癌(HCC)的疗效,及对甲胎蛋白(AFP)等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给予沙利度胺治疗)和观察组(给予阿霉素联合沙利度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采用ELISA法检测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18(IL-18)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标志物[癌抗原19-9(CA19-9)和AF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RR)为3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50% (P<0.05).两组治疗前IL-6、IL-18、hs-CRP、CA19-9和AFP等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6、IL-18、hs-CRP、CA19-9和AFP等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的IL-6(12.05±2.01) mg/L、IL-18(72.33±5.38) mg/L、hsCRP(6.75±1.02) mg/L、CA19-9(29.45±3.23) U/mL和AFP(22.15±3.02) μg/L均低于对照组的(17.43±2.44) mg/L、(90.44±11.35) mg/L、(10.11±2.06) mg/L、(38.33±4.16) U/mL和(30.63±4.18)μg/L(P<0.05).结论 阿霉素联合沙利度胺治疗HCC疗效理想,可有效调节细胞因子,下调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生存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许子度;韦璐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胸部硬膜外麻醉联合静脉复合麻醉对肝癌切除术患者免疫功能和机体应激的影响

    目的 探讨胸部硬膜外麻醉联合静脉复合麻醉对肝癌切除术患者免疫功能和机体应激的影响.方法 入组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采用肝癌切除术治疗的61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给予静脉复合麻醉,观察组给予胸部硬膜外麻醉联合静脉复合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麻醉有效率为96.67% (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19%(23/31) (P<0.05);在T0时,两组的脉搏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及T2时,两组的脉搏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但观察组的改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T0时,两组的细胞免疫功能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及T2时,两组的CD4+、CD3+、CD8+以及CD4+/CD8+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升高,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T0时,两组的去甲肾上腺素以及肾上腺素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及T2时,两组的去甲肾上腺素以及肾上腺素水平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升高,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胸部硬膜外麻醉联合静脉复合麻醉是肝癌切除术患者较为合适的麻醉方法,可以有效促进免疫系统功能的恢复,减轻患者围术期的应激反应.

    作者:袁颖平;张汉湘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出血与静脉曲张出血的比较研究

    消化性溃疡出血(PUB)是常见疾病之一.随着内镜技术和药物研发技术的提高,其病死率已下降至2.1%,而肝硬化合并急性静脉曲张出血(AVB)患者6周内病死率高达20%.肝硬化患者中消化性溃疡发病率达6%~33%,其发病机制仍未明确,溃疡出血的复发率高,病死率与肝硬化合并急性静脉曲张出血无显著差异,死亡原因多与肝衰竭或多脏器功能衰竭有关.肝硬化患者合并PUB是否与静脉曲张出血一样凶险是当前受关注的问题.

    作者:陈颖;陈世耀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治愈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进程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性、非细胞毒性、部分双链DNA病毒,其通过比基因组长度大的前基因组RNA(pgRNA)进行反转录复制.HBV感染可引起急性和慢性肝炎,也可进展为失代偿肝硬化和肝衰竭等终末期肝病,并与肝细胞癌(HCC)密切相关.目前,全球约有20亿人感染过HBV,其中2.5亿人成为慢性HBV现症感染者.现有的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地抑制HBV复制,延缓疾病进展,但大多仍无法获得治愈,所以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很多患者需终生用药,或面对不菲价格的药物负担.

    作者:詹淑华;陈青;马世武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头孢曲松和氧氟沙星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效果分析

    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临床急危重症[1].肝硬化患者肝细胞严重受损,蛋白合成减少,免疫功能差,在上消化道急性出血应激的基础上可以加重损害患者的免疫功能,显著增加了患者治疗期间医院感染的发病风险[2].临床统计显示20%~40%的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患者会伴发医院内感染,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的临床治疗难度和成本,甚至引起患者病情的恶化[3].本研究比较了头孢曲松和氧氟沙星对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致院内感染的预防作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子清;陈永华;赖世铿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异甘草酸镁与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化疗后肝损伤治疗的效果比较

    癌症是现今中国城乡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化疗是治疗癌症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长期、不可逆转的、化疗相关的肝毒性在许多药物治疗后被报道,主要表现为AST、ALT及TBil水平显著上升[1].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是治疗化疗后肝损伤的常用药物,近年来异甘草酸镁(MGIG)作为新的治疗化疗后肝损伤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比较GSH与MGIG对化疗后肝损伤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凌凌;王皓;武振明;齐秀恒;郭茜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肝脏组织学检查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管理中仍具有重要意义

    肝组织学检查不仅能够评价肝脏的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还能够观察肝脏原位淋巴细胞、HBV特异T细胞等肝脏特有的免疫病理特征,以及肝细胞原位的HBV表面抗原、核心抗原的表达和亚细胞定位、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定量检测等病毒学特征.近年来,反映肝脏cccDNA水平和转录活性的新的血清学标志物和用于肝脏纤维化评估的血清标志物和瞬时弹性成像(TE)等在慢性乙型肝炎(CHB)诊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作者:廖昊;鲁凤民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2017年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研究进展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是一种少见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其典型的病理学改变为胆管周围纤维化而呈洋葱皮样,典型的影像学改变为肝内和(或)肝外胆管狭窄与扩张相间而呈串珠状.2017年,国内外在本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均取得一定进展,本文简要介绍如下.

    作者:李淑香;贾继东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外周血Th17及Th22对HBV相关肝硬化失代偿期的预测作用

    在HBV感染性肝脏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包括Th22、Th17在内的多种辅助T细胞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关于它们对失代偿期肝硬化的预测的研究却较少.本研究通过检测HBV相关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h22和Th17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它们在失代偿期肝硬化预测方面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志锋;孙业富;夏爱萍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HBV感染者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及与血清HBV DNA的关系

    目的 探讨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以及与血清HBV DNA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HBV感染者1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另选取20名正常居民作为正常组.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恩替卡韦与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以及常规治疗.观察不同治疗方式对慢性HBV感染者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及与血清HBV DNA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8.3%(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IFN-γ、IL-4、IFN-γ/IL-4表达水平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FN-γ表达水平、IFN-γ/IL-4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4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正常组比较,3组不同HBV DNA水平患者IFN-γ表达水平显著降低,IL-4表达水平显著升高,IFN-γ/IL-4比值也显著降低(P<0.05).HBV DNA为<3 lg IU/mL组患者IFN-γ表达水平显著高于HBV DNA为3~6 lg IU/mL组与>6 lg IU/mL组(P<0.05),IL-4表达水平显著低于HBV DNA为3~6 lg IU/mL组与>6 lg IU/mL组(P<0.05),IFN-γ/IL-4比值显著高于HBV DNA为3~6 lg IU/mL组与>6 lg IU/mL组(P<0.05),而HBV DNA为3~6 lg IU/mL组患者IFN-γ表达水平高于>6 Ig IU/mL组,IL-4表达水平低于>6 lg IU/mL组,IFN-γ/IL-4比值高于>6 lg IU/mL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显示:血清HBV DNA水平与IFN-γ呈负相关(r=-0.526,P<0.05),与IL-4呈正相关(r=0.417,P<0.05).结论(1)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能有效改善Th1/Th2类各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缓解患者的病情;(2)Th1/Th2类细胞因子中,血清HBV DNA水平与IFN-γ呈负相关,与IL-4呈正相关.

    作者:贾春辉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磁共振成像对肝细胞癌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的疗效及预后评估价值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评估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接受TACE联合RFA治疗的120例HCC患者,收治时间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MRI对患者进行观察,对比治疗前、后病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弥散加权成像(DWI)、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的信号特点.结果 经过治疗,完全缓解(CR)26例、部分缓解(PR)51例、疾病稳定(SD) 30例、疾病进展(PD) 13例,治疗有效患者77例、无效患者43例.有效患者在治疗前的ADC值与无效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有效患者的ADC值显著地高于无效患者(P<0.05);治疗有效的HCC患者T1WI信号、T2WI信号及DWI信号特征与无效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可以动态观察TACE联合RFA治疗HCC患者的临床疗效,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林静;张贤龙;游建;黎淑娟;王正磊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血清促甲状腺激素、胆汁酸表达水平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表达及联合检测意义

    目的 分析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总胆汁酸(TBA)表达水平及联合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间我中心检查的50例ICP患者及50名正常健康妊娠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所有受试者血中TSH及TBA水平,并以病理诊断标准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单独诊断及联合诊断的效能.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中TBA及TSH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BA及TSH系列联合诊断敏感度高,平行联合诊断特异度高,且平行联合诊断及系列联合诊断准确率均高于两指标单独诊断;平行联合及系列联合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5和0.898,均显著高于TBA及TSH单独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3及0.778(P<0.05).结论 采用TBA及TSH对ICP患者进行诊断时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

    作者:朱旭东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CT灌注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CT灌注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行TACE治疗的PLC患者48例为PLC组,同期确诊的癌前病变患者17例为癌前病变组,健康体检者20名为健康对照组,均行CT灌注扫描成像检查,比较3组血清VEGF、肝动脉灌注量(HAP)、肝血流量(HBF)、肝动脉灌注指数(HPI)、门静脉灌注量(PVP)水平差异,分析VEGF与HAP、HBF、HPI、PVP的相关性.PLC组根据治疗结果分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两组各指标水平的差异.结果 PLC组治疗前血清VEGF水平及HAP、HBF、HPI水平均高于癌前病变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3组PV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诊断PLC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小于HAP、HBF、HPI(P<0.05).有效组与无效组血清VEGF水平及HAP、HBF、HPI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PVP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后30~40 d血清VEGF水平及HAP、HBF、HPI水平有效组显著低于无效组(P<0.05);但PVP水平有效组与无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C组治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与HAP、HBF、HPI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但血清VEGF水平与PVP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PLC患者血清VEGF及HAP、HBF、HPI水平增高,TACE治疗后降低,VEGF与HAP、HBF、HPI均呈正相关,可为PLC的诊断及TACE治疗提供丰富的信息.

    作者:付彩文;王文兰;张晓红;齐国海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血浆脂肪细胞因子Chemerin及炎性因子TNF-α与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血浆脂肪细胞因子Chemerin及炎性因子TNF-α与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方法 50例明确诊断NAFLD患儿为观察组,50名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分别测量和计算两组患儿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体质指数(BMI)及腰臀比等指标,同时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Chemerin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两组患儿上述指标的差异,同时分析其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儿在BMI、腰围、臀围、腰臀比、ALT、AST、TG、TC、Chemerin及TNF-α等指标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LT、TG、BMI、Chemerin及TNF-α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线性回归结果提示Chemerin与TNF-α间呈正相关关系(R2=0.6171,P<0.01).结论 Chemerin与TNF-α的异常表达可能是参与儿童NAFLD的发病重要因素.

    作者:杨思谋;李少雄;王岳;庄太平;符辉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发热待查患者43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发热待查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33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发热待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入选患者分为A组(2012年至2014年)194例及B组(2015年至2017年)239例,对其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33例发热待查患者中,A组感染性疾病154例(79.38%),结缔组织疾病7例(3.61%),肿瘤性疾病8例(4.12%),其他病因7例(3.61%),原因不明18例(9.28%);B组感染性疾病192例(80.33%),结缔组织疾病17例(7.11%),肿瘤性疾病12例(5.02%),其他病因6例(2.51%),原因不明12例(5.02%).结论 发热待查的原因以感染性疾病为主,其次为结缔组织疾病及肿瘤性疾病,近3年结缔组织疾病及肿瘤性疾病有增加趋势.

    作者:李娟;李永芳;朱传武;谢青;蔡伟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FibroTouch、ARFI及血清学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 旨在探讨FibroTouch、声辐射力脉冲成像(ARFI)及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透明质酸(HA)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8例,收集所有患者各项临床资料,比较患者FibroTouch、ARFI、HA检测水平及FIB-4评分结果,分析不同检测方式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 HA指标及FIB-4评分水平随肝组织病理分期的增加而上升(P<0.01);肝硬度测定(LSM)值和声触诊组织量化(VTQ)值在各病理分期存在明显变化,随肝组织病理分期的增加而数值上升(P<0.05);在同一病理分期中,LSM值和VTQ值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LSM值和VTQ值与肝纤维化程度均呈正相关性,与肝穿刺病理分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0、0.713(P<0.01);HA检测曲线下面积(AUC)明显低于FibroTouch、ARFI及FIB-4评分(P<0.05).结论 FibroTouch、ARFI检测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效能优于血清学指标.

    作者:张卓恒;闫媛媛;史海宏;曹砚杰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病理生理过程的新认识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伴有胆汁淤积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炎症性肝病,其特征为非化脓性小胆管炎症及破坏、胆管增生和界面炎.随着人们对该病认识的深入、诊断工具的进步以及不断变化的环境因素,PBC的发病率与日俱增,但具体原因仍未明确.PBC可进展为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肝衰竭,并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肝性脑病相关.肝移植为失代偿肝硬化PBC患者的标准治疗,虽然PBC是罕见疾病,但却是中年女性患者肝移植的首要因素[1].

    作者:黎寒梅;施漪雯;尤红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发展中国家消除丙型肝炎威胁的经验

    目前,全球每天因肝癌死亡的人数近4000人,每年达到140万.为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威胁,2016年5月28日,在第69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WHO) 194个成员国投票通过了《2016-2021年全球卫生部门病毒性肝炎战略》,并达成一项历史性承诺,即“至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公共健康威胁”.这项策略包含一系列的预防与治疗目标.如果实现上述目标,至2030年全球肝炎新发感染病例数将减少90%;因肝炎病毒感染及其相关疾病死亡人数将减少65%;规范化抗病毒治疗率将提高至80%;全球病毒性肝炎感染将被控制在极低的流行水平.全球各国都在为实现上述目标不懈努力,现就发展中国家埃及和格鲁吉亚消除丙型肝炎威胁的国家行动计划作一介绍.

    作者:任宏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小肝癌MR信号特征与手术切除术后复发时间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小肝癌MR信号特征与手术切除术后无瘤生存期的相关性.方法 随访观察2010年12月至2017年1月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手术切除初发小肝癌且于术前1周至1月进行MR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的病例,选取术后复查MR发现肝脏新发癌灶或随访时间大于36个月复查MR肝脏无新发癌灶病例26例,测量并计算术前MR T1WI、T2WI、DWI序列及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病变信号值与相邻肝背景信号值的比值.结果 26例患者中9例无瘤生存期≥36个月,10例12个月≤无瘤生存期<36个月,7例无瘤生存期<12个月.无瘤生存期≥36个月组和12个月≤无瘤生存期<36个月组间T2WI序列病灶信号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1WI序列、DWI序列和动态增强扫描各期病变信号特征与不同无瘤生存期组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肝癌MR信号特征可用于手术切除术后无瘤生存期的预测.

    作者:王巍巍;任洪伟;张见增;安维民;董景辉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