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昌虎;刘晓晨;豆发福;丁建龙;段建峰;赵喜荣;周亚东;李光华;杨帆
目的 构建Bcl-2基因修饰慢病毒质粒,建立稳定表达Bcl-2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系,探讨Bcl-2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ALF的可行性.方法 PCR合成Bcl-2基因片段并插入GV287空载体后扩增进行慢病毒包装,使用Bcl-2慢病毒液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用单纯未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急性肝损伤模型大鼠,观察移植后大鼠存活情况及其肝脏病理改变.结果 得到纯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株;成功分离Bcl-2基因DNA片段并构建Bcl-2基因重组慢病毒质粒,并成功转染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经荧光显微镜检测GFP荧光及免疫印迹蛋白检测,转染后细胞可高表达Bcl-2基因,转染后细胞状态较好,可进行移植实验;模型鼠经过尾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肝脏冰冻切片病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定植到损伤肝脏组织.结论 初步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在急性肝损伤大鼠肝脏归巢,并且能发挥一定程度治疗作用.
作者:杨鹏飞;解景东;颜炳柱;杨宝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清CA125、胆碱酯酶、β2微球蛋白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意义及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3例肝硬化患者血清CA125、胆碱酯酶、β2微球蛋白水平及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并分析相关数据,运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来评估血清CA125、胆碱酯酶、β2微球蛋白对肝硬化失代偿期预测价值.结果 患者年龄、血清CA125、β2微球蛋白水平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明显升高,胆碱酯酶水平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明显降低.年龄与MELD相关性不明显(r=0.07,P=0.47),血清CA125、β2微球蛋白水平与MELD呈正相关性(r=0.29,P=0.00)、(r=0.55,P=0.00),胆碱酯酶水平与MELD呈负相关性(r=-0.43,P=0.00).CA125、胆碱酯酶、β2微球蛋白在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的RO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0(95% CI:0.817~0.923)、0.857(95% CI:0.799~0.915)、0.769(95% CI:0.697~0.842).结论 CA125、胆碱酯酶、β2微球蛋白可能作为临床肝硬化失代偿期的预测指标.
作者:杨东;邵花平;闫京京;赵海燕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加用和换用核苷(酸)类似物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发生耐药的频率及变异模式.方法 回顾性整理并分析2010至2014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进行耐药变异检测的CHB患者临床资料,筛选出符合标准的加药或换药患者共349例,加药组有1 77例,换药组有172例.利用geno2pheno工具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测出20种不同的拉米夫定(LAM)耐药变异模式,常见的耐药变异模式是180M+ 204V(105例),其次是204I(65例);共检测出10种不同的阿德福韦酯(ADV)耐药变异模式,常见的耐药变异模式是181T(33例),其次是181V(29例);共检测出8种不同的恩替卡韦(ETV)耐药变异模式,常见的耐药变异模式是204V+ 180M+ 202G(16例),其次是204V+ 180M+ 184S(10例).在ADV疗效不佳的患者,加用组发生的逃逸变异较换药组少(x2=4.49,P<0.05).结论加用和换用核苷(酸)类药物在治疗CHB患者的变异模式趋向复杂化和多样化;对于ADV耐药的患者,建议改为ADV联合ETV治疗.
作者:陈芬兰;陈丽萍;赵红;程计林;艾迎春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回顾性研究我院近3年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为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统计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住院治疗的已明确诊断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698例患者的完整病例资料,分析其发病特征及病因.结果 698例患者中,男581例,占83.24%,女1 17例,占16.76%,男∶女=4.97∶1.年龄24~81岁,平均年龄(52.88±11.58)岁.其中,24~38岁71例,占10.17%,男64例,女7例;39~53岁216例,占30.95%,男181例,女35例;54~68岁268例,占38.40%,男212例,女56例;69~81岁143例,占20.49%,男124例,女19例.发病率男>女(P<0.05);39~68岁(中、老年)为高发年龄段,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春季(3~5月)发病患者21 5例,占30.80%;夏季(6~8月)发病患者78例,占11.17%;秋季(9~11月)发病患者130例,占18.62%;冬季(12~2月)发病患者275例,占39.40%.春、冬季发病率明显高于夏、秋季(P<0.05);以呕血为首发症状者412例,占59.03%;以黑便为首发症状者168例,占24.07%;以呕血+黑便为首发症状者118例,占16.91%.以呕血为首发症状者明显高于以黑便和以呕血+黑便为首发症状者(P<0.05).乙型肝炎521例,占74.64%;酒精性肝硬化112例,占16.05%;丙型肝炎27例,占3.87%;胆汁淤积性肝硬化1 8例,占2.58%;药物性肝硬化13例,占1.86%;隐源性肝硬化7例,占1.00%.结果显示,乙型肝炎为肝硬化首要病因,肝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病因(P<0.05).结论 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发病情况中,男>女,39~68岁(中、老年)为高发年龄段;春、冬季好发;首发症状多为呕血;乙型肝炎为肝硬化首要病因.
作者:宋慧东;陈沅然;罗国彪;聂玉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辞旧岁,由中国肝脏病杂志联盟主办、《肝脏》杂志社承办的2016上海肝病论坛圆满落幕.本次论坛在形式和议题选择上均有所创新,采用A、B两角,以分别亮观点、摆证据的形式,选择九大临床颇具争议问题,以“展示证据,推动思考,启迪思维,促进认识”为宗旨,推动与会者据讲者提供的证据积极思考,会议互动讨论异常热烈.
作者:《肝脏》编辑部 刊期: 2017年第01期
HIV合并HCV可加快肝纤维化进程,增加肝功能失代偿风险[1],尤其是CD4细胞计数下降的患者,是HIV感染肝脏相关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考虑到HIV介导的免疫缺陷在促进HIV/HCV患者肝纤维化进展中的作用,早期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持续抑制HIV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延缓肝纤维化进展具有重要意义[2],是治疗指南一致推荐的HIV/HCV合并感染的关键治疗原则.
作者:肖宏;卢洪洲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肝脏移植术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脏疾病和急性肝功能衰竭有效的方法,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肝移植术后长期存活率不断提高,但其1年生存率仍然低于85%,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是提高肝移植效果的重要手段[1].由于我国大陆肝移植手术普及开展明显晚于国外,供体受体的客观条件与国外不尽相同,因此,总结分析我国目前条件下肝移植术后早期(存活期<1年)的死亡原因,及早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对提高肝移植长期生存率尤显重要.
作者:彭闪闪;陈虹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我院近3年脾动脉部分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脾功能亢进的50例患者,全部进行PSE,观察治疗前后外周血像、门静脉、脾静脉管径的动态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 患者进行PSE治疗后的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均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门静脉和脾静脉的管径缩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PSE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创伤小、操作简单,可以有效控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引起的急性大出血,老年患者不宜应用此手术.
作者:王一飞;刘利珍;朱峰;万坚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丙型病毒性肝炎呈全球性流行,2006年全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59岁人群抗-HCV流行率为0.43%,由此推算,我国一般人群HCV感染者约560万[1].HCV lb和2a基因型在我国较为常见,其中以1b型为主(56.8%),其次为2型(24.1%)和3型(9.1%),我国HCV感染者白细胞介素(IL)-28B基因型以rsl2979860 CC型为主(84.1%),而该基因型对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 IFN)α抗病毒治疗应答较好[2].
作者:薄怀来;范治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患者,女,67岁.主诉“腹胀2月,黑便1月,呕血1d”.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进食后加重,排便后稍缓解.无反酸、嗳气、恶心、呕吐,不伴腹痛,未行相关检查及治疗.1月前解柏油样大便3次,50g/次,排便后感头晕,不伴头痛.1天前呕血1次,量约10 mL,伴昏迷,遂入院.该患者10年前发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7年前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均未正规抗病毒治疗.
作者:郭严;陈东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保守估计约有3.5亿为慢性感染者[1-2],人群基数大,感染率高.我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9.72%[3].此外,近年来各类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人类对肿瘤机制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抗肿瘤药物及生物制剂被研制并应用于抗肿瘤治疗.由于HBV感染的隐匿性、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普遍性以及部分科室对这类特殊人群认识的欠缺,导致越来越多的患者出现HBV再激活(HBVr).因HBVr具有发病急骤、不易控制、死亡率高及预后较差等特点,临床上对此类患者需要特别关注.
作者:范文瀚;尤本明;李成忠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临床常见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在育龄期女性中发病率极高,约5%~60%[1].PCOS除原发症状外,患者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高雄性激素血症、血脂代谢异常以及肥胖等.临床研究表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发生及发展与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以及肥胖等,而上述因素均与PCOS密切相关.因此,两种疾病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因素,可能PCOS患者将增加NAFLD发病风险.本文对PCOS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旨在评价PCOS患者的NAFLD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作者:安邦;艾清秀;胡剑;段宝全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中晚期特发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和胆汁酸升高,主要危害胎儿,使围生儿的早产率和死亡率显著升高[1].ICP的发病率在0.8%~12.0%,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女性激素、某些药物、遗传和环境等因素相关,可以在本次妊娠分娩后迅速消失,当再次妊娠或者口服雌激素避孕药等时,常可复发.ICP的出现对妊娠期预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胎儿宫内窘迫、早产、死胎、产后出血及产科并发症等.ICP的临床治疗比较棘手,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多以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苯巴比妥以及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来减轻孕妇的临床症状,降低胆汁淤积的生化指标,延缓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改善围生儿的预后等.但较多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产科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绝大多数需要提高终止妊娠和行剖宫产手术,减少因胎儿宫内窘迫引发的早产和死胎.近年来,我们对ICP采用思美泰粉剂联合茵陈退黄汤加减的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冒亚琴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肝脏肿瘤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肿瘤性疾病,通常分为良性及恶性两种,较为常见的类型包括肝脏局灶性增生结节,原发性肝细胞癌、血管瘤等.在我国良性肿瘤中以肝血管瘤为常见,而原发性肝癌于我国肝脏恶性肿瘤中为常见,前者因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B超检查及手术中发现,经过早期治疗可获得较高的治愈率,但后者易转移,合并症较多,预后较差,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较大威胁[1-2].因此,对于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至关重要.现我院针对收治的9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其检出率进行研究,以对比其多层螺旋CT及MRI的诊断价值,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牛亚峰;项坤;孙秋原;安永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FR)与年龄、肌酐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对照组228例,慢性肝炎(CH)组563例,早期肝硬化(ELC)组98例,肝癌(HCC)组41例,肝硬化失代偿(HLC)组130例的GFR.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独立样本x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结果 对照组GFR轻度减低与中度减低分别38例(16.8%)、4例(1.7%);CH组GFR轻中度减低分别108例(19.2%)、3例(0.5%);ELC组GFR轻中度减低分别26例(26.5%)、6例(6.1%);HCC组GFR轻中度减低分别8例(19.5%)、0例;HLC组GFR轻中度减低分别43例(33.1%)、16例(12.3%)(x2=84.1,P<0.01);ELC与HLC组比较,(x2分别23.159和71.985,均P<0.01).年龄、肌酐、尿素氮、尿酸与GFR相关系数为-0.369、-0.597、-0.282、-0.2.结论 GFR评估肾功能可发现早期、轻度的肾功能下降,临床应该高度关注核苷(酸)类似物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GFR的影响,GFR与血磷等检测不能互相取代.
作者:顾生旺;周曙;刘欢;赵亚萍;陈楚楚;朱谦;刘春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丙型肝炎肝硬化(无论是否合并肝细胞癌)是原位肝移植常见的指征.移植后丙型肝炎病毒复发可导致移植肝失活,也可以导致患者出现罕见且严重的纤维淤胆性肝炎.之前,人们曾采取过多种治疗措施预防肝移植后HCV的再感染,然而,因干扰素可以导致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所以对于该部分人群的治疗,人们曾经束手无策.然而,2013年12月随着索非布韦批准上市和利巴韦林联合使用,预示着无需干扰素全口服的直接抗病毒治疗(DAA)时代的到来,DAA给肝移植手术后及未行肝移植手术的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作者:刘玉凤;谢雯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新研究数据表明全球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人数在1.03亿人左右[1].既往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抗病毒药物是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有效率约为50%,而因为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有近一半的患者不能完成或接受该治疗[2].随着小分子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的出现,CHC患者的治疗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治疗后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高达90%,抗病毒人群的适应证较既往放宽,同时治疗期间患者耐受性更好,使更多HCV感染患者获益[3].
作者:李元元;史继静;吴娟;王福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及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的病理特点,寻找有效的病理诊断指标.方法 选择2006年至2012年昆明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肝穿活检病例,从中筛选病理诊断为PBC,且血清检测抗线粒体M2亚型(AMA-M2)阳性病例30例、AMA-M2阴性病例17例及病理确诊为AIH病例20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组织内PDC-E2的表达情况.结果 PBC AMA-M2阳性组、PBC AMA M2阴性组、AIH组两两相比,PDC-E2阳性单位(PU)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E2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PBC的诊断,且在AMA-M2阳性和AMA-M2阴性的PBC表达有一定的差异.
作者:方静怡;朱正鹏;李凯;罗锦;马建波;张睿;申丽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ICG)清除试验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71例肝癌患者和50名健康体检人员,用日本DDG-3300K分析仪及配套分析软件检测ICG15分钟清除率(ICGR15),同时检测肝功能、血常规、腹部B超等,计算肝功能Child Turcotte Pugh(CTP)评分并分级.两组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均值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采用线性相关分析或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肝癌患者的ICGR 15为(18.7±4.3)%较正常对照组(4.7±1.2)%升高,(t=22.39,P<0.05).CTP分级越高,肝癌患者ICGR 15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43,P<0.05),ICGR15与CTP分级呈正相关(r=0.722,P<0.05),与肝血流量、血浆清除率呈负相关(r=-0.889、-0.753,P<0.05).不同ICGR15的肝癌患者的PT、INR、ALT、AST、Alb、TB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61.9、2.62、3.19、69.0、40.5,P<0.05),ICGR15与PT、INR、AST、TBil呈正相关(r=0.665、0.527、0.316、0.721,P<0.05),与白蛋白呈负相关(r=-0.507,P<0.05),其中与PT、TBil相关性强.结论 ICG清除试验能够较准确地动态反映肝脏储备功能,使用ICGR15评估肝脏储备功能优于CTP分级.
作者:黄文琪;许金超;闵峰;吴卫兵;范荣华;张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肝巨大血管瘤实时超声造影的影像特征及具体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进行实时超声造影的60例肝巨大血管瘤患者,观察不同时相的减退特点及动态变化与肿瘤回声的联系.结果 60例肝巨大血管瘤患者的超声造影都有不同程度增强,有40个动脉期周边结节状增强,20个动脉期周边环状增强;所有病灶门脉期向内逐渐增强.25个病灶延迟期整体填充,所占比例为41.70%;35个不完全填充占总数的58.33%,肝巨大血管瘤不完全填充的比例与肿瘤回声无关,高回声完全填充的比例显著低于低回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可清楚地显示肝巨大血管瘤动态增强的特点,有利于提高超声诊断的鉴别.
作者:郑柏;杨明武;栾飞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