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如何评判已有慢性肝病患者参加临床药物试验时DILI的发生

杨长青;于岩岩;李军

关键词:
摘要:本次会议中,如何评价已有慢性肝病患者参加临床药物试验时DILI的发生引起了与会者极大的兴趣,现概括如下.一、如何评估慢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药物试验?针对新药上市前临床试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DILI,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已提供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评估框架和操作指南,以避免潜在的中毒性肝损伤的发生.但仍需从以下方面更新:(1)必须具备专业的临床医生和系统的实验室检测设施;(2)对已有肝病的病种分类和病情分层,以保证药物试验正常进行;(3)监察DILI发生;(4)确诊DILI和细致观察急性肝损伤;(5)定义试验暂停、中断或剂量调整的肝生化指标;(6)建立高效且可信的DILI发生风险的评估工具.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长期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停药研究新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卫生问题,全球大约有3.5亿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每年大约有50-100万患者死于CHB及其相关并发症[1,2].常见的死亡原因包括肝衰竭及肝细胞肝癌.持续性的病毒复制在CHB的发生及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4].

    作者:曹佳伟;彭劼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表现为类白血病反应的肝癌伴脓肿1例

    患者,老年男性,因“肝区胀痛不适1月”入院,既往体健康,否认肝炎病史.入院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一般,皮肤黏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软,肝肋下可及5 cm,质中等,有触痛、压痛,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区叩痛阳性.实验室检查:肝功示:TBil 17.8 μmoL/L、DBil 6.0μmoL/L、ALT 7 U/L、AST 9 U/L、ALB 35.4 g/L、 A/G 1.3、GGT 187 U/L、AKP 277 U/L;HBV-M(2)阳性、HAV-IgM、HCV-IgG、HEV-IgM均阴性;肿瘤指标:CEA 55.3 ng/mL、CA 199 342.1 U/mL、AFP 3.0ng/mL.血常规示:WBC 30.7×109/L、N 92.6%、Hb 109 g/L、PLT 530×109/L,CRP 106.8 mg/L.影像学检查:B超示:肝区回声粗密不均,肝占位伴液化.CT检查示:肝内巨大占位,考虑恶性肿瘤伴坏死可能性大(图1).初步诊断:肝占位(肝脓肿?肝恶性肿瘤?).予泰能2g q8h抗炎,1周复查血常规示:WBC 48.3×109/L、N 97.8%、Hb 112 g/L、PLT 482×109/L,CRP 142 mg/L.肝脏占位穿刺引流常规示:血性、浑浊、李凡他氏实验阳性、红细胞满视野、白细胞满视野、淋巴细胞1 5%、中性粒细胞84%、间皮细胞1%;生化示:ADA 130.3 U/L、蛋白52.8 g/L、糖0.4 mmol/L、氯91 mmol/L;引流液培养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引流液病理找脱落细胞为阴性.按药敏结果抗生索调整为替加环素50 mg 2/日.3d后复查血常规示:WBC 67.6 × 109/L、N95.5%、HB 95 g/L、PLT 385×109/L,CRP 262 mg/L.行骨穿检查提示:类白血病反应.再次复查CT示:肝内巨大病灶穿刺引流术后,病灶大小较前片基本相似.患者肝脓肿治疗效果欠佳,后转至外科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肝右前叶可触及巨大肿块,大小约26 cm×15 cm,质中,表面光滑,界限不清,与腹膜、横结肠、胃、十二指肠有明显粘连.病理示:肝胆管细胞癌(中-低分化),伴大片坏死,脉管内栓及癌栓(图2).术后次日复查血常规示:WBC 22.1×109/L、N 93.1%、HB 112 g/L、PLT 169×109/L,CRP 321 mg/L.术后第3天患者因多器官衰竭死亡.

    作者:董源;杨志慧;李平;谢芳;耿家宝;隋云华;汪茂荣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DILI临床研究和实践面临的挑战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第16届药物性肝损伤(DILI)专题研讨会于2015年3月23至24日在美国华盛顿马里兰大学顺利召开,今年的主题为“如何在临床试验中检测、评估药物导致的肝损伤和肝功能不全,并付诸实践”.包括中国专家在内的全球数白名学术机构专家、FDA审评官员及来自制药企业的新药研发人员聚焦近年DIM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展开了充分、热烈的讨论.

    作者:茅益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腹水透析量对腹水浓缩回输治疗顽固性腹水的疗效影响

    目的 探讨腹水透析量对腹水浓缩回输治疗顽固性腹水的疗效影响.方法 应用腹水超滤浓缩回输系统对49例顽固性腹水患者进行123次腹水浓缩回输治疗,通过腹水透析量4~5L或8~10L了解不同的透析量回输后的疗效.结果 对于不同的腹水透析量,4~5 L治疗组和8~10L治疗组总有效率均为78%左右(P>0.05);两组治疗后体重、腹围和24 h尿量,8~10L治疗组有较明显缓解(P<0.01),但是两组治疗后血钾、钠、氯、钙未见明显变化(P>0.05),虽然血浆中白蛋白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可能与术后透析量较大而输注白蛋白有关.结论 提高腹水透析液后浓缩回输腹腔可能也是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刘岩红;史慧晶;沈思兰;张琴;钱方兴;李颖;张万菊;胡芸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

    肝纤维化是肝脏持续发生组织损伤、修复反应时因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合成降解与沉积不平衡而引起的病理过程,是慢性肝病的病理特征,也是进一步向肝硬化发展的主要环节.肝星状细胞的活化、MMPs/ TIMPs平衡失调、转化生长因子(TGF-β)均被证明在导致肝纤维化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且三种因素之间可以相互调节,形成复杂网络系统.现就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新进展对寻找缓解和逆转肝纤维化发生的重要临床意义综述如下.

    作者:朱亚平;卜淑蕊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替米沙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hs-CRP及TNF-α的影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ID)是目前全世界常见的肝脏疾病,它的患病率占总人口的10%~24%[1],大约有30%可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隐源性肝硬化的主要原因.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已证实替米沙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及脂肪性炎症的作用[2,3].本研究观察替米沙坦对NASH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期探索NASH的治疗方案.

    作者:沈毅慧;夏冬;迟洪霞;刘小娟;安冀坤;刘江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慢性乙型肝炎前C区G1896A基因变异对HBV复制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G1896A变异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43例慢性乙型肝炎及4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PCR技术检测HBV前C区G1896A位点变异及乙型肝炎基因分型.同时检测HBeAg、HBV DNA定量、肝功能血清生化指标.结果 (1)发生HBV前C区G1896A变异患者的年龄大于野生株感染者(P<0.01),发生肝硬化的可能性更大(P<0.01).(2)随着变异株感染率的增加,HBeAg阴性率较野生株组增加(P<0.01),基因C型较野生株组增加(P<0.05),HBV DNA水平降低差异意义(P>0.05).结论 HBV前C区G1896A变异与HBeAg的状态,HBV DNA的复制及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瞿卫东;胡晨波;方敏;朱君效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腺苷蛋氨酸对小儿重度黄疸性肝炎肝功能的影响

    小儿重度黄疸性肝炎是儿科常见的肝脏疾病,病情进展快、病程长,短时间内可造成肝细胞坏死[1].临床对小儿重度黄疸性肝炎的治疗原则是改善肝功能、迅速有效退黄[2].门冬氨酸钾镁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小儿重度黄疸性肝炎常见的措施,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是该方案的退黄速度较慢,且疗程长[3].有报道显示,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腺苷蛋氨酸不仅能清除肝内的胆汁淤积,快速退黄,而且能有效改善肝功能[4].本研究采用门冬氨酸钾镁分别联合腺苷蛋氨酸与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小儿重度黄疸性肝炎,旨在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患儿肝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向君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胆汁酸代谢的负反馈调节:对肝脏代谢和疾病的影响

    近一项研究显示,肝脏farnesoid X受体(FXR)介导的转录抑制子,即V-Maf鸟类肌筋膜纤维肉瘤癌基因同系G(MAFG),可直接抑制胆汁酸合成相关基因,并且调节胆汁酸的成份,可能对肝脏代谢和疾病存在重大影响[1].胆汁酸是脂溶性维生素、脂肪、固醇类在肠道内吸收,以及药物在肝脏代谢的生理调节剂,同时也是激活FXR和膜G蛋白偶联受体(TGR5)来调节肝脏代谢的信号分子[2].FXR和TGR5受体激动剂在肠胃系统中具有抗炎作用,并且对胆汁酸受体具有活化作用,从而可能防止非酒精性脂肪肝、糖尿病等疾病发生.经典胆汁酸合成途径在人类肝脏中占主导地位,由CYP 7A1发起,合成胆酸(CA)和鹅去氧胆酸(CDCA)两种初级胆汁酸,见图1.CYP 8B1是CA合成必需酶.CYP 27A1催化3碳类固醇形成C24胆汁酸.旁路途径由CYP27A1发起,CYP 7B1伴随,两者负责胆固醇氧化,肝细胞的氧化胆固醇则转化为胆汁酸.小鼠肝脏中CDCA转化为α-鼠胆酸(MCAs)和β-鼠胆酸以及合成胆汁酸这两种途径作用相等.胆汁酸在肠道内被重吸收,肠道菌群会把一些初级胆汁酸改变为次级胆汁酸,后者经肠肝循环再次进入肝脏,抑制CYP 7A1和CYP 8B1的基因转录和胆汁酸合成.

    作者:周双男;刘鸿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ARFI评价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RFI)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89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损伤组)及60名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超声造影检查及ARFI检查,并检测肝功能指标.比较肝损伤组及健康对照组肝左叶、肝右前叶、肝右后叶剪切波速度.将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分为3个亚组,比较3亚组剪切波速度及肝功能指标.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剪切波速度与肝功能指标相关性.结果 肝损伤组肝左叶、肝右前叶、肝右后叶剪切波速度高于健康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左叶、肝右前叶、肝右后叶剪切波速度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药物性肝损伤3个亚组剪切波速度及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剪切波速度从低到高依次为:C组

    作者:杨柯柯;廖锦堂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DILI研究领域热点:新研究和临床突破

    本次会议后一个主题为“DILI研究领域热点:新研究和临床突破”.关于DILI相关新的生物学标记物在疾病早期的预测作用、DILI发生机制及临床转化医学应用专题等进行了研讨.一、乙酰化高迁移族蛋白(Acetyl-HMGB1)在DILI早期可预测严重程度及可能的慢性化进展目前,传统生化学指标对于DILI预后判断具有较好的敏感性,但特异性不高.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是一种重要的炎性介质,细胞坏死或凋亡时HMGB1释放进入血液,免疫细胞激活后通过损伤相关分子模式,释放乙酰化HMGB1(Acetyl-HMGB1)进入血液,因此HMGB1和Acetyl-HMGB1可以作为DILI的免疫损伤指标,对判断DILI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作者:谢雯;赵红;蔡大川;陈军;杨永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肌酸激酶增高现象分析

    目的 研究替比夫定(LdT)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肌酸激酶(CK)增高情况、增高后的处理及危险因素,评估LdT使用的安全性.方法 纳入LdT治疗CHB患者527例,其中联合阿德福韦酯(ADV)91例、LdT单独治疗436例.合并慢性肾脏病(CKD) 19例,孕妇58例.观察CK动态变化,肌肉症状,基线及观察结束时病毒、免疫、生化学指标等.结果 321例患者出现CK升高,1~2级增高281例,3~4级增高40例,发生肌炎14例.CK 3~4级增高后换药与不换药组CK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男性是CK增高的危险因素(P<0.01),妊娠与CKD为保护因素(P<0.01;P=0.003).结论 LdT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CK增高是普遍现象(孕妇及合并CKD患者除外),加强监测能提高LdT应用的安全性.

    作者:陈娟;赵洪雯;邓玲;朱研;张长江;王小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母胎血清胆汁酸谱研究进展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以妊娠中晚期发生皮肤瘙痒、黄疸为主要症状[1].ICP孕妇的预后良好,但是对胎儿危害很大,容易发生早产、胎儿窘迫,死胎、死产等不良结局.ICP的重要特点是孕妇及胎儿的血循环中的胆汁酸水平明显增高.多种不同类型的胆酸存在于血液中,共同构成胆汁酸谱.研究表明,不同疾病时血清胆汁酸谱各不相同.现就近年母胎血清胆汁酸谱特征可为ICP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信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凯莉;邵勇;吴味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肝细胞适应及再次给药可能的危险性

    本次会议对药物性肝损伤(DILI)中肝细胞适应现象、机制、再次用药危险性等高度重视,并由多位专家发表了专题报告.一、重视药物再激发反应近年来,新药研发及临床有效运用为许多难治疾病患者带来曙光,然而随之而来的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是药物再激发反应常导致治疗中断、甚至严重后果.如何认识再激发反应危险、识别中止治疗时机、权衡患者利益/风险等面临巨大挑战.与初始肝损伤相比,药物再激发所致的肝损伤更为迅速,常伴黄疸(64%)及超敏反应的临床特征(39%),大部分患者需要住院治疗(52%).药物再激发可无临床症状,也可致命.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DILI中可疑药物再激发与13%患者死亡率相关.再激发DILI需与慢性肝损伤(17%)、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征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等鉴别.因此应尽可能避免药物再激发,仅在利益明显大于风险时才考虑运用.

    作者:刘鸿凌;赖荣陶;温晓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Fibroscan的临床应用

    肝纤维化是各种病因导致肝损伤修复的结果,是各类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演变过程,可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等.早期肝纤维化具有可逆性,所以及早判断纤维化的有无及分期对整个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极为重要.目前,肝活检是判断纤维化程度的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性,取样误差,判读误差等不足,临床上亟需可以动态、重复、准确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无创检查方法.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scan)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诊断新术,具有可靠、安全、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等特点,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

    作者:袭渤人;陈蓓;严萍;叶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疗效、生存率及γ-GT、AFP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三维适形放疗(3-DCRT)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疗效、生存率及γ-GT、AFP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TACE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3-DCRT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预后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疗程结束后客观缓解率(OR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疗程结束后γ-GT、AFP水平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内肿瘤进展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次要原因.结论 在TACE基础上联用3-DCRT能够有效提高原发性肝癌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率,但与单纯TACE比较,在γ-GT、AFP的影响上差异并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作者:彭国林;蒋益兰;邓兰;宋建文;周美秀;江摩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肝细胞肝癌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变化

    目的 探讨肝细胞肝癌(HCC)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NK细胞含量的变化,进一步了解HCC患者的免疫功能状况.方法 收集181例HCC患者作为试验组,其中小HCC 39例、中等HCC 64例、大HCC 46例、巨块型HCC 32例;有肝硬化基础的HCC 150例,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96例、丙型肝炎肝硬化49例、酒精性肝硬化3例、自身免疫性肝硬化2例.无肝硬化基础的HCC 31例,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20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8例、无原因的3例.对1 50例有肝硬化基础的患者按Child-Pugh分成A、B、C三级,其中A级37例、B级47例、C级66例.选择46名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的含量.结果 随着HCC体积的增大,外周血中CD3+T细胞、CD4+T细胞和NK细胞的含量明显降低,而CD8+T细胞含量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肝硬化基础的HCC患者,随着Child-Pugh分级的增加,CD3+T细胞、CD4+T细胞和NK细胞的含量也明显降低,而CD8+T细胞含量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C患者的T细胞和NK细胞的变化不但与肿瘤大小相关,还与HCC的肝硬化背景及分级相关.HCC患者机体免疫状况的变化,对判断HCC患者的免疫功能、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晓云;于晓辉;王维;戴飞;武承凤;孙延荣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重视药物性肝损伤免疫机制的研究

    近年来,特异质性药物性肝损伤(IDILI)的免疫学机制倍受关注.本次会议首日,第一个主题就围绕“药物再激发的危险性”展开.而药物再激发反应所致肝损伤正印证了DILI的免疫机制,是由记忆性T细胞介导的一个经典的免疫记忆反应;另一方面,尽管继续药物治疗,轻度的特异质性药物反应(IDRs)通常可自愈,被认为是机体的适应性反应,可能涉及记忆性T细胞的清除.如再次用药后未迅速激发,可能表明记忆性T细胞缺乏、清除或者失能,同时也清除了免疫记忆.

    作者:陈成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应用抗病毒治疗对预后的影响

    我国乙型肝炎患者较多,且乙型肝炎患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乙型肝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继发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治疗中,以抑制HBV复制是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改善临床症状的关键[2].核苷(酸)类抗病毒药可抑制HBV复制,改善肝功能,使得肝功能失代偿得到纠正,延长患者生存年限.为了探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应用抗病毒治疗对预后的影响,笔者选取10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60例患者采取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庞鹏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64层螺旋CT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选取45例FNH患者及45例肝细胞癌(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比较FNH和HCC的大小、分布情况、CT平扫及增强的扫描特征.结果 位于肝包膜下的FNH的比例高于HCC(P<0.05);CT平扫显示,FNH密度略低,中心部表现为星芒状低密度区,HCC密度略低,内部呈现低密度囊变坏死和高密度出血.FNH及HCC均为快进快出强化,FNH在延迟期的中心星芒状瘢痕区域得到强化;FNH的中心瘢痕比例高于HCC(P<0.05),而门静脉癌栓和肝硬化的比例低于HCC(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能清晰地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影像学特征,诊断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宝玲;周连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