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平;卜淑蕊
目的 探讨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TE)技术在慢性肝纤维化病程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从我院2014年3月 2015年3月消化内科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随机性抽取60例作为研究组,另从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中抽取50名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RTE检查并测量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指数(APRI),将诊断结果与肝组织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分期进行比较.结果 各肝纤维化分期的弹性图像定量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纤维化指数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78.57%,APRI的敏感度为87.68%、特异度为84.63%.结论 RTE技术在慢性肝纤维化病变的诊断价值较APRI高,可以明确诊断肝纤维化程度,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是一种评价肝纤维化分期的无创方法.
作者:赵珊珊;胡伟林;王贤明;梅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对比观察腹腔镜下小切口术与传统开腹术治疗肝囊肿的方法及临床效果,分析优劣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单纯性肝囊肿手术治疗患者11 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腹腔镜下小切口术治疗)63例和对照组(传统开腹术治疗)54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方法、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随访半年的复发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半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小切口治疗肝囊肿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术中创伤较小,术后恢复速度较快,术后并发症较少,复发率低,临床应用时应注意其适应证和禁忌证.
作者:秦胜旗;张忠涛;李建设;李培鑫;孟宪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腹腔注射高剂量对乙酰氨基酚(APAP)构建稳定的用于研究药物导致急性肝衰竭的动物模型.方法 本研究首先进行生存率实验,取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分别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及不同剂量(300 mg/kg、500 mg/kg、750 mg/kg) APAP后,观察不同组别72 h内小鼠的精神、活动状态和生存率.根据生存率分析结果,另选取18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低剂量(300 mg/kg)和高剂量(750 mg/kg)APAP,每组分别在0、1、3、6、12h等时间点随机选取12只小鼠,留取血清和肝组织,验证小鼠的生化和组织学是否符合急性肝衰竭的表现.结果 生存率实验结果显示,0.9%氯化钠溶液组、300 mg/kg以及500 mg/kg组72 h内无小鼠死亡;750 mg/kg组72 h死亡率为100%,推测750 mg/kg组可能为急性肝衰竭导致的死亡.生化和组织学验证实验结果发现,对照组各时间点转氨酶均无明显升高;APAP处理的两组动物模型ALT3h时开始升高,6h时低剂量组ALT升高达到峰值[(6766.5±2001.27) IU/L],而高剂量组ALT于12h达到(11707.58±1882.45) U/L(P<0.01).从HE病理染色来看,0.9%氯化钠溶液组各时间点肝脏形态结构正常.APAP处理的两组动物模型的肝组织学,主要表现为以中央静脉为中心的肝细胞变性坏死,并随时间延长,损伤范围逐渐扩大.低剂量组坏死周围界限清楚,汇管区肝细胞结构形态正常,12h可见坏死区周围肝细胞增生表现.高剂量组表现为典型的急性大片状坏死特点,仅汇管区残存少量变性的肝细胞,细胞快速坏死后,留下空的网状纤维支架,肝窦淤积大量红细胞,未见肝细胞增生.HAI评分结果显示,高剂量组的HAI得分(7.33±1.5)显著高于低剂量组(5.25±2.26,P<0.05).结论 C57BL/6小鼠腹腔注射高剂量APAP(750 mg/kg)后,生化和组织学改变与急性肝衰竭相似,本研究构建的动物模型对于探索APAP导致的AHF的发病及进展机制研究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明雅南;李春敏;张静怡;刘晓琳;茅益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肝纤维化是肝脏持续发生组织损伤、修复反应时因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合成降解与沉积不平衡而引起的病理过程,是慢性肝病的病理特征,也是进一步向肝硬化发展的主要环节.肝星状细胞的活化、MMPs/ TIMPs平衡失调、转化生长因子(TGF-β)均被证明在导致肝纤维化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且三种因素之间可以相互调节,形成复杂网络系统.现就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新进展对寻找缓解和逆转肝纤维化发生的重要临床意义综述如下.
作者:朱亚平;卜淑蕊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以妊娠中晚期发生皮肤瘙痒、黄疸为主要症状[1].ICP孕妇的预后良好,但是对胎儿危害很大,容易发生早产、胎儿窘迫,死胎、死产等不良结局.ICP的重要特点是孕妇及胎儿的血循环中的胆汁酸水平明显增高.多种不同类型的胆酸存在于血液中,共同构成胆汁酸谱.研究表明,不同疾病时血清胆汁酸谱各不相同.现就近年母胎血清胆汁酸谱特征可为ICP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信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凯莉;邵勇;吴味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患者,老年男性,因“肝区胀痛不适1月”入院,既往体健康,否认肝炎病史.入院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一般,皮肤黏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软,肝肋下可及5 cm,质中等,有触痛、压痛,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区叩痛阳性.实验室检查:肝功示:TBil 17.8 μmoL/L、DBil 6.0μmoL/L、ALT 7 U/L、AST 9 U/L、ALB 35.4 g/L、 A/G 1.3、GGT 187 U/L、AKP 277 U/L;HBV-M(2)阳性、HAV-IgM、HCV-IgG、HEV-IgM均阴性;肿瘤指标:CEA 55.3 ng/mL、CA 199 342.1 U/mL、AFP 3.0ng/mL.血常规示:WBC 30.7×109/L、N 92.6%、Hb 109 g/L、PLT 530×109/L,CRP 106.8 mg/L.影像学检查:B超示:肝区回声粗密不均,肝占位伴液化.CT检查示:肝内巨大占位,考虑恶性肿瘤伴坏死可能性大(图1).初步诊断:肝占位(肝脓肿?肝恶性肿瘤?).予泰能2g q8h抗炎,1周复查血常规示:WBC 48.3×109/L、N 97.8%、Hb 112 g/L、PLT 482×109/L,CRP 142 mg/L.肝脏占位穿刺引流常规示:血性、浑浊、李凡他氏实验阳性、红细胞满视野、白细胞满视野、淋巴细胞1 5%、中性粒细胞84%、间皮细胞1%;生化示:ADA 130.3 U/L、蛋白52.8 g/L、糖0.4 mmol/L、氯91 mmol/L;引流液培养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引流液病理找脱落细胞为阴性.按药敏结果抗生索调整为替加环素50 mg 2/日.3d后复查血常规示:WBC 67.6 × 109/L、N95.5%、HB 95 g/L、PLT 385×109/L,CRP 262 mg/L.行骨穿检查提示:类白血病反应.再次复查CT示:肝内巨大病灶穿刺引流术后,病灶大小较前片基本相似.患者肝脓肿治疗效果欠佳,后转至外科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肝右前叶可触及巨大肿块,大小约26 cm×15 cm,质中,表面光滑,界限不清,与腹膜、横结肠、胃、十二指肠有明显粘连.病理示:肝胆管细胞癌(中-低分化),伴大片坏死,脉管内栓及癌栓(图2).术后次日复查血常规示:WBC 22.1×109/L、N 93.1%、HB 112 g/L、PLT 169×109/L,CRP 321 mg/L.术后第3天患者因多器官衰竭死亡.
作者:董源;杨志慧;李平;谢芳;耿家宝;隋云华;汪茂荣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不同肝脏疾病血清高尔基蛋白73(GP73)、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 L3)、甲胎蛋白(AFP)及α-L-岩藻糖苷酶(AFU)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61例急性肝炎组,89例慢性肝炎组,26例肝硬化组,32例肝癌组及同期进行体检的60名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对5组分别进行单项血清GP73、AFP L3、AFP及AFU检测和联合检测,并使用ROC曲线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肝癌组GP73、AFP-L3、AFP及AFU水平与其他肝脏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检测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比单项检测都高,其中灵敏度达90.6%,特异度达89.0%.GP73、AFP-L3、AFP及AFU指标的ROC曲线面积分别为0.811、0.774、0.643、0.609;3项联合指标的ROC曲线面积为0.957.结论 GP73、AFP-L3、AFP及AFU在肝脏疾病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联合检测区分肝癌与其他肝脏疾病价值显著,能显著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精确度,ROC曲线评价能直观呈现诊断结果.
作者:满冬亮;王齐晖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近年来,特异质性药物性肝损伤(IDILI)的免疫学机制倍受关注.本次会议首日,第一个主题就围绕“药物再激发的危险性”展开.而药物再激发反应所致肝损伤正印证了DILI的免疫机制,是由记忆性T细胞介导的一个经典的免疫记忆反应;另一方面,尽管继续药物治疗,轻度的特异质性药物反应(IDRs)通常可自愈,被认为是机体的适应性反应,可能涉及记忆性T细胞的清除.如再次用药后未迅速激发,可能表明记忆性T细胞缺乏、清除或者失能,同时也清除了免疫记忆.
作者:陈成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替比夫定(LdT)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肌酸激酶(CK)增高情况、增高后的处理及危险因素,评估LdT使用的安全性.方法 纳入LdT治疗CHB患者527例,其中联合阿德福韦酯(ADV)91例、LdT单独治疗436例.合并慢性肾脏病(CKD) 19例,孕妇58例.观察CK动态变化,肌肉症状,基线及观察结束时病毒、免疫、生化学指标等.结果 321例患者出现CK升高,1~2级增高281例,3~4级增高40例,发生肌炎14例.CK 3~4级增高后换药与不换药组CK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男性是CK增高的危险因素(P<0.01),妊娠与CKD为保护因素(P<0.01;P=0.003).结论 LdT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CK增高是普遍现象(孕妇及合并CKD患者除外),加强监测能提高LdT应用的安全性.
作者:陈娟;赵洪雯;邓玲;朱研;张长江;王小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丙型肝炎是一种1989年才被发现的血源性传染病,迄今全世界均未研制出丙型肝炎疫苗,目前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加强输血及血制品管理、大力推广安全注射.据相关调查和估算,我国约有600万~1000万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其中急需治疗者可能为200万~300万人.如果不经治疗,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后20年内,15%~30%发展成肝硬化;肝硬化患者中每年约2%~4%发生原发性肝癌[1-4].据此推算,未来10年在我国由丙型肝炎导致的肝硬化及肝癌医疗费用将高达千亿元.由此可见,丙型肝炎防治已成为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作者:中华肝脏病杂志社;临床肝胆病杂志社;《肝脏》杂志社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左侧门脉高压症(left-sided portal hypertension,LSPH)亦常称作“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区域性门脉高压症”“脾胃区门脉高压症”,其病因多样,但根本原因为脾静脉阻塞,脾静脉血液回流障碍,继发脾胃区静脉压增高,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因其临床表现较隐匿,与肝硬化所致的门脉高压症在临床症状上有一定的相似性,病例相对少见,加之对该疾病认识不足,较易误诊.目前国内外对LSPH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并未形成一致的共识意见,为进一步了解国内外LSPH诊治相关情况,现就LSPH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相关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文峰;陈东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RFI)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89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损伤组)及60名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超声造影检查及ARFI检查,并检测肝功能指标.比较肝损伤组及健康对照组肝左叶、肝右前叶、肝右后叶剪切波速度.将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分为3个亚组,比较3亚组剪切波速度及肝功能指标.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剪切波速度与肝功能指标相关性.结果 肝损伤组肝左叶、肝右前叶、肝右后叶剪切波速度高于健康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左叶、肝右前叶、肝右后叶剪切波速度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药物性肝损伤3个亚组剪切波速度及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剪切波速度从低到高依次为:C组
作者:杨柯柯;廖锦堂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水透析量对腹水浓缩回输治疗顽固性腹水的疗效影响.方法 应用腹水超滤浓缩回输系统对49例顽固性腹水患者进行123次腹水浓缩回输治疗,通过腹水透析量4~5L或8~10L了解不同的透析量回输后的疗效.结果 对于不同的腹水透析量,4~5 L治疗组和8~10L治疗组总有效率均为78%左右(P>0.05);两组治疗后体重、腹围和24 h尿量,8~10L治疗组有较明显缓解(P<0.01),但是两组治疗后血钾、钠、氯、钙未见明显变化(P>0.05),虽然血浆中白蛋白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可能与术后透析量较大而输注白蛋白有关.结论 提高腹水透析液后浓缩回输腹腔可能也是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刘岩红;史慧晶;沈思兰;张琴;钱方兴;李颖;张万菊;胡芸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第16届药物性肝损伤(DILI)专题研讨会于2015年3月23至24日在美国华盛顿马里兰大学顺利召开,今年的主题为“如何在临床试验中检测、评估药物导致的肝损伤和肝功能不全,并付诸实践”.包括中国专家在内的全球数白名学术机构专家、FDA审评官员及来自制药企业的新药研发人员聚焦近年DIM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展开了充分、热烈的讨论.
作者:茅益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超声造影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确诊为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增生结节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超声造影特征.结果 超声造影显示,病灶于12~16 s内开始增强,32例患者动脉相均为快速增强,且为均匀高增强.其中24例为中央型,8例为整体型(5例偏心性增强及3例团状增强),病灶呈整体快速增强.门脉相大多数病例均为高回声,少数为等回声及低回声,其中1例可见中央瘢痕低回声;延迟相18例FNH增强呈高回声,10例呈等回声,4例呈低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结果,32例患者共发现阳性病灶37个,其中28例为单发病灶,4例为多发病灶;增生结节多数位于肝右叶(位于左叶9例、位于右叶22例),分布较为均匀;肝内结节大直径5 cm,小直径2.5 cm,平均直径3.4 cm;肝内低回声结节4例,偏低回声结节3例,高回声结节8例,偏高回声结节1 4例,等回声结节2例;结节呈类圆形的26例,不规则形结节6例;19例结节的边界清晰、10例边界欠清晰、3例可见周围声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全部病灶均可显示动脉血流信号,其中22例可显示典型的“轮辐”状分布的血流特征,全部血流均为低阻动脉血流频谱.结论 超声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血管造影能动态显示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的血流灌注情况,尤其是动脉相的“轮辐”状快速离心性增强特征,以及延迟相中央瘢痕低增强特征是FNH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作者:张姝;赵洪震;兰海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卫生问题,全球大约有3.5亿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每年大约有50-100万患者死于CHB及其相关并发症[1,2].常见的死亡原因包括肝衰竭及肝细胞肝癌.持续性的病毒复制在CHB的发生及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4].
作者:曹佳伟;彭劼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本次会议对药物性肝损伤(DILI)中肝细胞适应现象、机制、再次用药危险性等高度重视,并由多位专家发表了专题报告.一、重视药物再激发反应近年来,新药研发及临床有效运用为许多难治疾病患者带来曙光,然而随之而来的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是药物再激发反应常导致治疗中断、甚至严重后果.如何认识再激发反应危险、识别中止治疗时机、权衡患者利益/风险等面临巨大挑战.与初始肝损伤相比,药物再激发所致的肝损伤更为迅速,常伴黄疸(64%)及超敏反应的临床特征(39%),大部分患者需要住院治疗(52%).药物再激发可无临床症状,也可致命.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DILI中可疑药物再激发与13%患者死亡率相关.再激发DILI需与慢性肝损伤(17%)、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征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等鉴别.因此应尽可能避免药物再激发,仅在利益明显大于风险时才考虑运用.
作者:刘鸿凌;赖荣陶;温晓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例1:男,62岁,因间歇性腹胀伴进行性双下肢无力7年入院,既往先后4次在我院就诊,2009午在肝胆外科行“脾脏部分栓塞术”.本次入院查体:神志清楚,肝病面容,可见肝掌、蜘蛛痣,肌力Ⅱ级,呈痉挛性步态,巴宾斯基征阳性,扑翼样震颤阳性,腹平软,移动性浊音阴性,脾肋下未触及.胸腰段MRI提示L2平面下缘可疑脊髓等T1长T2信号,腹部B超检查提示肝硬化,脾大.双下肢超声检查提示双下肢动脉未见狭窄及闭塞,双下肢深静脉主干血流通畅,未见血栓形成,右下肢胫后静脉血流淤滞.实验室检查,肝炎系列化验提示乙型肝炎HBsAg(+)、HBeAg(+)、抗HBc(+),WBC 3.9×109/L,RBC 3.25×1012/L,HB 111 g/L,PLT正常,ALB 20.9 g/L,ALT和AST正常.AMON 129 μmmol/L,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Child-PughA级);并发肝性脊髓病.
作者:李初谊;李雪嫣;于舒芃;卢利霞;晏双龙;秦士钊;于晓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肝纤维化是各种病因导致肝损伤修复的结果,是各类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演变过程,可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等.早期肝纤维化具有可逆性,所以及早判断纤维化的有无及分期对整个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极为重要.目前,肝活检是判断纤维化程度的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性,取样误差,判读误差等不足,临床上亟需可以动态、重复、准确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无创检查方法.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scan)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诊断新术,具有可靠、安全、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等特点,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
作者:袭渤人;陈蓓;严萍;叶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ID)是目前全世界常见的肝脏疾病,它的患病率占总人口的10%~24%[1],大约有30%可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隐源性肝硬化的主要原因.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已证实替米沙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及脂肪性炎症的作用[2,3].本研究观察替米沙坦对NASH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期探索NASH的治疗方案.
作者:沈毅慧;夏冬;迟洪霞;刘小娟;安冀坤;刘江奎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