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肝脏疾病血清GP73、AFP-L3、AFP及AFU水平的表达

满冬亮;王齐晖

关键词:肝脏疾病, GP73, AFP-L3, AFP, AFU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肝脏疾病血清高尔基蛋白73(GP73)、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 L3)、甲胎蛋白(AFP)及α-L-岩藻糖苷酶(AFU)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61例急性肝炎组,89例慢性肝炎组,26例肝硬化组,32例肝癌组及同期进行体检的60名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对5组分别进行单项血清GP73、AFP L3、AFP及AFU检测和联合检测,并使用ROC曲线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肝癌组GP73、AFP-L3、AFP及AFU水平与其他肝脏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检测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比单项检测都高,其中灵敏度达90.6%,特异度达89.0%.GP73、AFP-L3、AFP及AFU指标的ROC曲线面积分别为0.811、0.774、0.643、0.609;3项联合指标的ROC曲线面积为0.957.结论 GP73、AFP-L3、AFP及AFU在肝脏疾病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联合检测区分肝癌与其他肝脏疾病价值显著,能显著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精确度,ROC曲线评价能直观呈现诊断结果.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母胎血清胆汁酸谱研究进展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以妊娠中晚期发生皮肤瘙痒、黄疸为主要症状[1].ICP孕妇的预后良好,但是对胎儿危害很大,容易发生早产、胎儿窘迫,死胎、死产等不良结局.ICP的重要特点是孕妇及胎儿的血循环中的胆汁酸水平明显增高.多种不同类型的胆酸存在于血液中,共同构成胆汁酸谱.研究表明,不同疾病时血清胆汁酸谱各不相同.现就近年母胎血清胆汁酸谱特征可为ICP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信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凯莉;邵勇;吴味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如何评判已有慢性肝病患者参加临床药物试验时DILI的发生

    本次会议中,如何评价已有慢性肝病患者参加临床药物试验时DILI的发生引起了与会者极大的兴趣,现概括如下.一、如何评估慢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药物试验?针对新药上市前临床试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DILI,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已提供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评估框架和操作指南,以避免潜在的中毒性肝损伤的发生.但仍需从以下方面更新:(1)必须具备专业的临床医生和系统的实验室检测设施;(2)对已有肝病的病种分类和病情分层,以保证药物试验正常进行;(3)监察DILI发生;(4)确诊DILI和细致观察急性肝损伤;(5)定义试验暂停、中断或剂量调整的肝生化指标;(6)建立高效且可信的DILI发生风险的评估工具.

    作者:杨长青;于岩岩;李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DCP联合AF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联合AF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100例原发性肝癌、48例消化系统肿瘤、53例继发性肝癌、49例慢性肝病、69例其他肝脏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的62名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使用化学发光法对全部研究对象的血清DCP和AFP浓度进行检测,使用ROC曲线描述研究对象特征,得出原发性肝癌的佳诊断值.结果 ①相较于消化系统肿瘤、继发性肝癌、慢性肝病、其他肝病疾病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阳性率显著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消化系统肿瘤、慢性肝病、其他肝脏疾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之间的阳性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1);②ROC曲线显示,DC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佳临界值为45.6 mAU/mL,其灵敏度为73.3%、特异度为87.1%;③联合DCP、AFP的检测结果阳性率与诊断金标准一致,其特异度、灵敏度、Kappa值可分别高达90.24%,91.30%,0.815,明显优于单项诊断;④在所有研究对象的相关分析中,r=0.062,P=0.227,表明DCP和AFP无相关性;在原发性肝癌患者,r=0.022,P=0.669,表明DCP和AFP无相关性.结论 DCP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具有较优的效果,联合DCP和AFP可有效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果,有助于患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作者:黄存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ARFI评价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RFI)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89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损伤组)及60名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超声造影检查及ARFI检查,并检测肝功能指标.比较肝损伤组及健康对照组肝左叶、肝右前叶、肝右后叶剪切波速度.将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分为3个亚组,比较3亚组剪切波速度及肝功能指标.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剪切波速度与肝功能指标相关性.结果 肝损伤组肝左叶、肝右前叶、肝右后叶剪切波速度高于健康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左叶、肝右前叶、肝右后叶剪切波速度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药物性肝损伤3个亚组剪切波速度及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剪切波速度从低到高依次为:C组

    作者:杨柯柯;廖锦堂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超声造影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超声造影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确诊为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增生结节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超声造影特征.结果 超声造影显示,病灶于12~16 s内开始增强,32例患者动脉相均为快速增强,且为均匀高增强.其中24例为中央型,8例为整体型(5例偏心性增强及3例团状增强),病灶呈整体快速增强.门脉相大多数病例均为高回声,少数为等回声及低回声,其中1例可见中央瘢痕低回声;延迟相18例FNH增强呈高回声,10例呈等回声,4例呈低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结果,32例患者共发现阳性病灶37个,其中28例为单发病灶,4例为多发病灶;增生结节多数位于肝右叶(位于左叶9例、位于右叶22例),分布较为均匀;肝内结节大直径5 cm,小直径2.5 cm,平均直径3.4 cm;肝内低回声结节4例,偏低回声结节3例,高回声结节8例,偏高回声结节1 4例,等回声结节2例;结节呈类圆形的26例,不规则形结节6例;19例结节的边界清晰、10例边界欠清晰、3例可见周围声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全部病灶均可显示动脉血流信号,其中22例可显示典型的“轮辐”状分布的血流特征,全部血流均为低阻动脉血流频谱.结论 超声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血管造影能动态显示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的血流灌注情况,尤其是动脉相的“轮辐”状快速离心性增强特征,以及延迟相中央瘢痕低增强特征是FNH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作者:张姝;赵洪震;兰海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慢性乙型肝炎前C区G1896A基因变异对HBV复制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G1896A变异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43例慢性乙型肝炎及4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PCR技术检测HBV前C区G1896A位点变异及乙型肝炎基因分型.同时检测HBeAg、HBV DNA定量、肝功能血清生化指标.结果 (1)发生HBV前C区G1896A变异患者的年龄大于野生株感染者(P<0.01),发生肝硬化的可能性更大(P<0.01).(2)随着变异株感染率的增加,HBeAg阴性率较野生株组增加(P<0.01),基因C型较野生株组增加(P<0.05),HBV DNA水平降低差异意义(P>0.05).结论 HBV前C区G1896A变异与HBeAg的状态,HBV DNA的复制及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瞿卫东;胡晨波;方敏;朱君效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不同肝脏疾病血清GP73、AFP-L3、AFP及AFU水平的表达

    目的 研究不同肝脏疾病血清高尔基蛋白73(GP73)、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 L3)、甲胎蛋白(AFP)及α-L-岩藻糖苷酶(AFU)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61例急性肝炎组,89例慢性肝炎组,26例肝硬化组,32例肝癌组及同期进行体检的60名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对5组分别进行单项血清GP73、AFP L3、AFP及AFU检测和联合检测,并使用ROC曲线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肝癌组GP73、AFP-L3、AFP及AFU水平与其他肝脏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检测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比单项检测都高,其中灵敏度达90.6%,特异度达89.0%.GP73、AFP-L3、AFP及AFU指标的ROC曲线面积分别为0.811、0.774、0.643、0.609;3项联合指标的ROC曲线面积为0.957.结论 GP73、AFP-L3、AFP及AFU在肝脏疾病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联合检测区分肝癌与其他肝脏疾病价值显著,能显著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精确度,ROC曲线评价能直观呈现诊断结果.

    作者:满冬亮;王齐晖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关于加快根治丙型肝炎药物审评注册及降低价格的建议

    丙型肝炎是一种1989年才被发现的血源性传染病,迄今全世界均未研制出丙型肝炎疫苗,目前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加强输血及血制品管理、大力推广安全注射.据相关调查和估算,我国约有600万~1000万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其中急需治疗者可能为200万~300万人.如果不经治疗,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后20年内,15%~30%发展成肝硬化;肝硬化患者中每年约2%~4%发生原发性肝癌[1-4].据此推算,未来10年在我国由丙型肝炎导致的肝硬化及肝癌医疗费用将高达千亿元.由此可见,丙型肝炎防治已成为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作者:中华肝脏病杂志社;临床肝胆病杂志社;《肝脏》杂志社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左侧门脉高压症

    左侧门脉高压症(left-sided portal hypertension,LSPH)亦常称作“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区域性门脉高压症”“脾胃区门脉高压症”,其病因多样,但根本原因为脾静脉阻塞,脾静脉血液回流障碍,继发脾胃区静脉压增高,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因其临床表现较隐匿,与肝硬化所致的门脉高压症在临床症状上有一定的相似性,病例相对少见,加之对该疾病认识不足,较易误诊.目前国内外对LSPH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并未形成一致的共识意见,为进一步了解国内外LSPH诊治相关情况,现就LSPH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相关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文峰;陈东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肝细胞肝癌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变化

    目的 探讨肝细胞肝癌(HCC)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NK细胞含量的变化,进一步了解HCC患者的免疫功能状况.方法 收集181例HCC患者作为试验组,其中小HCC 39例、中等HCC 64例、大HCC 46例、巨块型HCC 32例;有肝硬化基础的HCC 150例,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96例、丙型肝炎肝硬化49例、酒精性肝硬化3例、自身免疫性肝硬化2例.无肝硬化基础的HCC 31例,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20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8例、无原因的3例.对1 50例有肝硬化基础的患者按Child-Pugh分成A、B、C三级,其中A级37例、B级47例、C级66例.选择46名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的含量.结果 随着HCC体积的增大,外周血中CD3+T细胞、CD4+T细胞和NK细胞的含量明显降低,而CD8+T细胞含量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肝硬化基础的HCC患者,随着Child-Pugh分级的增加,CD3+T细胞、CD4+T细胞和NK细胞的含量也明显降低,而CD8+T细胞含量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C患者的T细胞和NK细胞的变化不但与肿瘤大小相关,还与HCC的肝硬化背景及分级相关.HCC患者机体免疫状况的变化,对判断HCC患者的免疫功能、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晓云;于晓辉;王维;戴飞;武承凤;孙延荣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表现为类白血病反应的肝癌伴脓肿1例

    患者,老年男性,因“肝区胀痛不适1月”入院,既往体健康,否认肝炎病史.入院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一般,皮肤黏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软,肝肋下可及5 cm,质中等,有触痛、压痛,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区叩痛阳性.实验室检查:肝功示:TBil 17.8 μmoL/L、DBil 6.0μmoL/L、ALT 7 U/L、AST 9 U/L、ALB 35.4 g/L、 A/G 1.3、GGT 187 U/L、AKP 277 U/L;HBV-M(2)阳性、HAV-IgM、HCV-IgG、HEV-IgM均阴性;肿瘤指标:CEA 55.3 ng/mL、CA 199 342.1 U/mL、AFP 3.0ng/mL.血常规示:WBC 30.7×109/L、N 92.6%、Hb 109 g/L、PLT 530×109/L,CRP 106.8 mg/L.影像学检查:B超示:肝区回声粗密不均,肝占位伴液化.CT检查示:肝内巨大占位,考虑恶性肿瘤伴坏死可能性大(图1).初步诊断:肝占位(肝脓肿?肝恶性肿瘤?).予泰能2g q8h抗炎,1周复查血常规示:WBC 48.3×109/L、N 97.8%、Hb 112 g/L、PLT 482×109/L,CRP 142 mg/L.肝脏占位穿刺引流常规示:血性、浑浊、李凡他氏实验阳性、红细胞满视野、白细胞满视野、淋巴细胞1 5%、中性粒细胞84%、间皮细胞1%;生化示:ADA 130.3 U/L、蛋白52.8 g/L、糖0.4 mmol/L、氯91 mmol/L;引流液培养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引流液病理找脱落细胞为阴性.按药敏结果抗生索调整为替加环素50 mg 2/日.3d后复查血常规示:WBC 67.6 × 109/L、N95.5%、HB 95 g/L、PLT 385×109/L,CRP 262 mg/L.行骨穿检查提示:类白血病反应.再次复查CT示:肝内巨大病灶穿刺引流术后,病灶大小较前片基本相似.患者肝脓肿治疗效果欠佳,后转至外科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肝右前叶可触及巨大肿块,大小约26 cm×15 cm,质中,表面光滑,界限不清,与腹膜、横结肠、胃、十二指肠有明显粘连.病理示:肝胆管细胞癌(中-低分化),伴大片坏死,脉管内栓及癌栓(图2).术后次日复查血常规示:WBC 22.1×109/L、N 93.1%、HB 112 g/L、PLT 169×109/L,CRP 321 mg/L.术后第3天患者因多器官衰竭死亡.

    作者:董源;杨志慧;李平;谢芳;耿家宝;隋云华;汪茂荣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MicroRNA4293基因多态性与女性肝癌易感性相关

    目的 研究microRN A-4293的SNP(rs12220909)与原发性肝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人体血液样本1788份,样本取自健康对照者884名,原发性肝癌患者904例.抽提血液样本中基因组DNA,应用MassARRAY法对microRNA-4293的SNP(rs12220909)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应用二元逻辑回归法分析microRNA-4293的SNP(rs12220909)位点与肝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女性肝癌患者microRNA-4293的SNP(rs12220909)中CC基因型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P=0.04),在HBV相关肝癌中显著性进一步增加(P=0.02),提示CC基因可能增加女性肝癌尤其是HBV相关肝癌的易感性.而在男性患者中,microRNA-4293的SNP(rs 12220909)与肝癌易感性并不相关(P=0.33).结论 microRNA-4293的SNP(rs12220909)与女性肝癌易感性相关.

    作者:蔡敏;郑万威;张骏;程烽涛;李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Fibroscan的临床应用

    肝纤维化是各种病因导致肝损伤修复的结果,是各类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演变过程,可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等.早期肝纤维化具有可逆性,所以及早判断纤维化的有无及分期对整个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极为重要.目前,肝活检是判断纤维化程度的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性,取样误差,判读误差等不足,临床上亟需可以动态、重复、准确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无创检查方法.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scan)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诊断新术,具有可靠、安全、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等特点,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

    作者:袭渤人;陈蓓;严萍;叶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胆汁酸代谢的负反馈调节:对肝脏代谢和疾病的影响

    近一项研究显示,肝脏farnesoid X受体(FXR)介导的转录抑制子,即V-Maf鸟类肌筋膜纤维肉瘤癌基因同系G(MAFG),可直接抑制胆汁酸合成相关基因,并且调节胆汁酸的成份,可能对肝脏代谢和疾病存在重大影响[1].胆汁酸是脂溶性维生素、脂肪、固醇类在肠道内吸收,以及药物在肝脏代谢的生理调节剂,同时也是激活FXR和膜G蛋白偶联受体(TGR5)来调节肝脏代谢的信号分子[2].FXR和TGR5受体激动剂在肠胃系统中具有抗炎作用,并且对胆汁酸受体具有活化作用,从而可能防止非酒精性脂肪肝、糖尿病等疾病发生.经典胆汁酸合成途径在人类肝脏中占主导地位,由CYP 7A1发起,合成胆酸(CA)和鹅去氧胆酸(CDCA)两种初级胆汁酸,见图1.CYP 8B1是CA合成必需酶.CYP 27A1催化3碳类固醇形成C24胆汁酸.旁路途径由CYP27A1发起,CYP 7B1伴随,两者负责胆固醇氧化,肝细胞的氧化胆固醇则转化为胆汁酸.小鼠肝脏中CDCA转化为α-鼠胆酸(MCAs)和β-鼠胆酸以及合成胆汁酸这两种途径作用相等.胆汁酸在肠道内被重吸收,肠道菌群会把一些初级胆汁酸改变为次级胆汁酸,后者经肠肝循环再次进入肝脏,抑制CYP 7A1和CYP 8B1的基因转录和胆汁酸合成.

    作者:周双男;刘鸿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免疫介导的药物性肝损伤

    近年来,新研发的单克隆抗体为免疫介导的疾病(强直性脊柱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及恶性肿瘤(小细胞肺癌、原发性肝癌、黑色素瘤等)患者的治疗带了新的希望,但免疫介导的肝损伤却成为单克隆抗体在临床运用中的主要障碍之一,认识并深入研究单克隆抗体所致免疫损伤将为DILI预警机制的建立、免疫治疗策略的改进以及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潜在的理论依据.会议第3部分主题围绕“单克隆抗体所致免疫性肝损伤”展开.

    作者:赖荣陶;陈军;郭晓燕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长期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停药研究新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卫生问题,全球大约有3.5亿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每年大约有50-100万患者死于CHB及其相关并发症[1,2].常见的死亡原因包括肝衰竭及肝细胞肝癌.持续性的病毒复制在CHB的发生及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4].

    作者:曹佳伟;彭劼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64层螺旋CT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选取45例FNH患者及45例肝细胞癌(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比较FNH和HCC的大小、分布情况、CT平扫及增强的扫描特征.结果 位于肝包膜下的FNH的比例高于HCC(P<0.05);CT平扫显示,FNH密度略低,中心部表现为星芒状低密度区,HCC密度略低,内部呈现低密度囊变坏死和高密度出血.FNH及HCC均为快进快出强化,FNH在延迟期的中心星芒状瘢痕区域得到强化;FNH的中心瘢痕比例高于HCC(P<0.05),而门静脉癌栓和肝硬化的比例低于HCC(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能清晰地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影像学特征,诊断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宝玲;周连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肝性脊髓病3例

    例1:男,62岁,因间歇性腹胀伴进行性双下肢无力7年入院,既往先后4次在我院就诊,2009午在肝胆外科行“脾脏部分栓塞术”.本次入院查体:神志清楚,肝病面容,可见肝掌、蜘蛛痣,肌力Ⅱ级,呈痉挛性步态,巴宾斯基征阳性,扑翼样震颤阳性,腹平软,移动性浊音阴性,脾肋下未触及.胸腰段MRI提示L2平面下缘可疑脊髓等T1长T2信号,腹部B超检查提示肝硬化,脾大.双下肢超声检查提示双下肢动脉未见狭窄及闭塞,双下肢深静脉主干血流通畅,未见血栓形成,右下肢胫后静脉血流淤滞.实验室检查,肝炎系列化验提示乙型肝炎HBsAg(+)、HBeAg(+)、抗HBc(+),WBC 3.9×109/L,RBC 3.25×1012/L,HB 111 g/L,PLT正常,ALB 20.9 g/L,ALT和AST正常.AMON 129 μmmol/L,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Child-PughA级);并发肝性脊髓病.

    作者:李初谊;李雪嫣;于舒芃;卢利霞;晏双龙;秦士钊;于晓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对乙酰氨基酚诱导急性肝衰竭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 通过腹腔注射高剂量对乙酰氨基酚(APAP)构建稳定的用于研究药物导致急性肝衰竭的动物模型.方法 本研究首先进行生存率实验,取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分别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及不同剂量(300 mg/kg、500 mg/kg、750 mg/kg) APAP后,观察不同组别72 h内小鼠的精神、活动状态和生存率.根据生存率分析结果,另选取18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低剂量(300 mg/kg)和高剂量(750 mg/kg)APAP,每组分别在0、1、3、6、12h等时间点随机选取12只小鼠,留取血清和肝组织,验证小鼠的生化和组织学是否符合急性肝衰竭的表现.结果 生存率实验结果显示,0.9%氯化钠溶液组、300 mg/kg以及500 mg/kg组72 h内无小鼠死亡;750 mg/kg组72 h死亡率为100%,推测750 mg/kg组可能为急性肝衰竭导致的死亡.生化和组织学验证实验结果发现,对照组各时间点转氨酶均无明显升高;APAP处理的两组动物模型ALT3h时开始升高,6h时低剂量组ALT升高达到峰值[(6766.5±2001.27) IU/L],而高剂量组ALT于12h达到(11707.58±1882.45) U/L(P<0.01).从HE病理染色来看,0.9%氯化钠溶液组各时间点肝脏形态结构正常.APAP处理的两组动物模型的肝组织学,主要表现为以中央静脉为中心的肝细胞变性坏死,并随时间延长,损伤范围逐渐扩大.低剂量组坏死周围界限清楚,汇管区肝细胞结构形态正常,12h可见坏死区周围肝细胞增生表现.高剂量组表现为典型的急性大片状坏死特点,仅汇管区残存少量变性的肝细胞,细胞快速坏死后,留下空的网状纤维支架,肝窦淤积大量红细胞,未见肝细胞增生.HAI评分结果显示,高剂量组的HAI得分(7.33±1.5)显著高于低剂量组(5.25±2.26,P<0.05).结论 C57BL/6小鼠腹腔注射高剂量APAP(750 mg/kg)后,生化和组织学改变与急性肝衰竭相似,本研究构建的动物模型对于探索APAP导致的AHF的发病及进展机制研究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明雅南;李春敏;张静怡;刘晓琳;茅益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血清IL-22水平与急性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功能损害、疾病进展及转归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血清白介素-22(IL-22)水平同急性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患者肝功能损害、病情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62例急性HEV感染患者,其中32例伴有肝硬化(A组),30例为单纯性HEV感染(B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及20例单纯性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作为肝硬化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血清干扰素-γ(IFN-γ)、IL-22、白介素-6(IL-6)检验,对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B两组的IL-22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及肝硬化对照组(P<0.05);A组的IL-6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及肝硬化对照组(P<0.05);A组患者中,有14例出现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18例未出现ACLF.伴ACLF患者的IL-22、IL-6水平均显著高于不伴ACLF患者(P<0.05).伴ACLF组患者治疗9周后的IL-22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急性HEV感染引起的肝脏炎性损伤有IL-22的参与,IL-22水平的高低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预后情况存在密切联系,临床可将其作为评估HEV患者病情转归的有效指标.

    作者:宋玉莲;白若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