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icroRNA4293基因多态性与女性肝癌易感性相关

蔡敏;郑万威;张骏;程烽涛;李力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易感性, MicroRNA-4923, SNP(rs12220909)
摘要:目的 研究microRN A-4293的SNP(rs12220909)与原发性肝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人体血液样本1788份,样本取自健康对照者884名,原发性肝癌患者904例.抽提血液样本中基因组DNA,应用MassARRAY法对microRNA-4293的SNP(rs12220909)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应用二元逻辑回归法分析microRNA-4293的SNP(rs12220909)位点与肝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女性肝癌患者microRNA-4293的SNP(rs12220909)中CC基因型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P=0.04),在HBV相关肝癌中显著性进一步增加(P=0.02),提示CC基因可能增加女性肝癌尤其是HBV相关肝癌的易感性.而在男性患者中,microRNA-4293的SNP(rs 12220909)与肝癌易感性并不相关(P=0.33).结论 microRNA-4293的SNP(rs12220909)与女性肝癌易感性相关.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肝细胞肝癌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变化

    目的 探讨肝细胞肝癌(HCC)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NK细胞含量的变化,进一步了解HCC患者的免疫功能状况.方法 收集181例HCC患者作为试验组,其中小HCC 39例、中等HCC 64例、大HCC 46例、巨块型HCC 32例;有肝硬化基础的HCC 150例,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96例、丙型肝炎肝硬化49例、酒精性肝硬化3例、自身免疫性肝硬化2例.无肝硬化基础的HCC 31例,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20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8例、无原因的3例.对1 50例有肝硬化基础的患者按Child-Pugh分成A、B、C三级,其中A级37例、B级47例、C级66例.选择46名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的含量.结果 随着HCC体积的增大,外周血中CD3+T细胞、CD4+T细胞和NK细胞的含量明显降低,而CD8+T细胞含量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肝硬化基础的HCC患者,随着Child-Pugh分级的增加,CD3+T细胞、CD4+T细胞和NK细胞的含量也明显降低,而CD8+T细胞含量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C患者的T细胞和NK细胞的变化不但与肿瘤大小相关,还与HCC的肝硬化背景及分级相关.HCC患者机体免疫状况的变化,对判断HCC患者的免疫功能、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晓云;于晓辉;王维;戴飞;武承凤;孙延荣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Fibroscan的临床应用

    肝纤维化是各种病因导致肝损伤修复的结果,是各类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演变过程,可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等.早期肝纤维化具有可逆性,所以及早判断纤维化的有无及分期对整个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极为重要.目前,肝活检是判断纤维化程度的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性,取样误差,判读误差等不足,临床上亟需可以动态、重复、准确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无创检查方法.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scan)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诊断新术,具有可靠、安全、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等特点,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

    作者:袭渤人;陈蓓;严萍;叶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超声造影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超声造影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确诊为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增生结节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超声造影特征.结果 超声造影显示,病灶于12~16 s内开始增强,32例患者动脉相均为快速增强,且为均匀高增强.其中24例为中央型,8例为整体型(5例偏心性增强及3例团状增强),病灶呈整体快速增强.门脉相大多数病例均为高回声,少数为等回声及低回声,其中1例可见中央瘢痕低回声;延迟相18例FNH增强呈高回声,10例呈等回声,4例呈低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结果,32例患者共发现阳性病灶37个,其中28例为单发病灶,4例为多发病灶;增生结节多数位于肝右叶(位于左叶9例、位于右叶22例),分布较为均匀;肝内结节大直径5 cm,小直径2.5 cm,平均直径3.4 cm;肝内低回声结节4例,偏低回声结节3例,高回声结节8例,偏高回声结节1 4例,等回声结节2例;结节呈类圆形的26例,不规则形结节6例;19例结节的边界清晰、10例边界欠清晰、3例可见周围声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全部病灶均可显示动脉血流信号,其中22例可显示典型的“轮辐”状分布的血流特征,全部血流均为低阻动脉血流频谱.结论 超声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血管造影能动态显示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的血流灌注情况,尤其是动脉相的“轮辐”状快速离心性增强特征,以及延迟相中央瘢痕低增强特征是FNH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作者:张姝;赵洪震;兰海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应用抗病毒治疗对预后的影响

    我国乙型肝炎患者较多,且乙型肝炎患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乙型肝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继发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治疗中,以抑制HBV复制是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改善临床症状的关键[2].核苷(酸)类抗病毒药可抑制HBV复制,改善肝功能,使得肝功能失代偿得到纠正,延长患者生存年限.为了探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应用抗病毒治疗对预后的影响,笔者选取10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60例患者采取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庞鹏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长期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停药研究新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卫生问题,全球大约有3.5亿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每年大约有50-100万患者死于CHB及其相关并发症[1,2].常见的死亡原因包括肝衰竭及肝细胞肝癌.持续性的病毒复制在CHB的发生及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4].

    作者:曹佳伟;彭劼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肌酸激酶增高现象分析

    目的 研究替比夫定(LdT)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肌酸激酶(CK)增高情况、增高后的处理及危险因素,评估LdT使用的安全性.方法 纳入LdT治疗CHB患者527例,其中联合阿德福韦酯(ADV)91例、LdT单独治疗436例.合并慢性肾脏病(CKD) 19例,孕妇58例.观察CK动态变化,肌肉症状,基线及观察结束时病毒、免疫、生化学指标等.结果 321例患者出现CK升高,1~2级增高281例,3~4级增高40例,发生肌炎14例.CK 3~4级增高后换药与不换药组CK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男性是CK增高的危险因素(P<0.01),妊娠与CKD为保护因素(P<0.01;P=0.003).结论 LdT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CK增高是普遍现象(孕妇及合并CKD患者除外),加强监测能提高LdT应用的安全性.

    作者:陈娟;赵洪雯;邓玲;朱研;张长江;王小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免疫介导的药物性肝损伤

    近年来,新研发的单克隆抗体为免疫介导的疾病(强直性脊柱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及恶性肿瘤(小细胞肺癌、原发性肝癌、黑色素瘤等)患者的治疗带了新的希望,但免疫介导的肝损伤却成为单克隆抗体在临床运用中的主要障碍之一,认识并深入研究单克隆抗体所致免疫损伤将为DILI预警机制的建立、免疫治疗策略的改进以及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潜在的理论依据.会议第3部分主题围绕“单克隆抗体所致免疫性肝损伤”展开.

    作者:赖荣陶;陈军;郭晓燕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慢性乙型肝炎前C区G1896A基因变异对HBV复制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G1896A变异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43例慢性乙型肝炎及4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PCR技术检测HBV前C区G1896A位点变异及乙型肝炎基因分型.同时检测HBeAg、HBV DNA定量、肝功能血清生化指标.结果 (1)发生HBV前C区G1896A变异患者的年龄大于野生株感染者(P<0.01),发生肝硬化的可能性更大(P<0.01).(2)随着变异株感染率的增加,HBeAg阴性率较野生株组增加(P<0.01),基因C型较野生株组增加(P<0.05),HBV DNA水平降低差异意义(P>0.05).结论 HBV前C区G1896A变异与HBeAg的状态,HBV DNA的复制及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瞿卫东;胡晨波;方敏;朱君效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对慢性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TE)技术在慢性肝纤维化病程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从我院2014年3月 2015年3月消化内科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随机性抽取60例作为研究组,另从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中抽取50名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RTE检查并测量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指数(APRI),将诊断结果与肝组织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分期进行比较.结果 各肝纤维化分期的弹性图像定量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纤维化指数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78.57%,APRI的敏感度为87.68%、特异度为84.63%.结论 RTE技术在慢性肝纤维化病变的诊断价值较APRI高,可以明确诊断肝纤维化程度,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是一种评价肝纤维化分期的无创方法.

    作者:赵珊珊;胡伟林;王贤明;梅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MicroRNA4293基因多态性与女性肝癌易感性相关

    目的 研究microRN A-4293的SNP(rs12220909)与原发性肝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人体血液样本1788份,样本取自健康对照者884名,原发性肝癌患者904例.抽提血液样本中基因组DNA,应用MassARRAY法对microRNA-4293的SNP(rs12220909)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应用二元逻辑回归法分析microRNA-4293的SNP(rs12220909)位点与肝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女性肝癌患者microRNA-4293的SNP(rs12220909)中CC基因型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P=0.04),在HBV相关肝癌中显著性进一步增加(P=0.02),提示CC基因可能增加女性肝癌尤其是HBV相关肝癌的易感性.而在男性患者中,microRNA-4293的SNP(rs 12220909)与肝癌易感性并不相关(P=0.33).结论 microRNA-4293的SNP(rs12220909)与女性肝癌易感性相关.

    作者:蔡敏;郑万威;张骏;程烽涛;李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磷和骨密度的影响

    目的 观察分析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时低血磷血症发生情况及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口服阿德福韦酯治疗2年以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48例,测定患者血磷浓度,分析低血磷血症发生高危因素,探讨其骨密度异常相关影响.结果 阿德福韦酯治疗148例患者共发生低血磷血症42例(28.4%),骨密度异常35例(23.6),年龄>60岁、连续用药超过48个月是低血磷血症发生的高危因素.低血磷血症患者骨密度异常发生率高于非低血磷血症患者(x2=60.101,P<0.05),随着低血磷血症程度的增高,骨密度异常发生率有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服用阿德福韦酯可导致肾损伤,表现为低磷血症及低磷血性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等骨密度异常症状.

    作者:刘玉柱;闵祥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DILI研究领域热点:新研究和临床突破

    本次会议后一个主题为“DILI研究领域热点:新研究和临床突破”.关于DILI相关新的生物学标记物在疾病早期的预测作用、DILI发生机制及临床转化医学应用专题等进行了研讨.一、乙酰化高迁移族蛋白(Acetyl-HMGB1)在DILI早期可预测严重程度及可能的慢性化进展目前,传统生化学指标对于DILI预后判断具有较好的敏感性,但特异性不高.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是一种重要的炎性介质,细胞坏死或凋亡时HMGB1释放进入血液,免疫细胞激活后通过损伤相关分子模式,释放乙酰化HMGB1(Acetyl-HMGB1)进入血液,因此HMGB1和Acetyl-HMGB1可以作为DILI的免疫损伤指标,对判断DILI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作者:谢雯;赵红;蔡大川;陈军;杨永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ARFI评价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RFI)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89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损伤组)及60名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超声造影检查及ARFI检查,并检测肝功能指标.比较肝损伤组及健康对照组肝左叶、肝右前叶、肝右后叶剪切波速度.将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分为3个亚组,比较3亚组剪切波速度及肝功能指标.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剪切波速度与肝功能指标相关性.结果 肝损伤组肝左叶、肝右前叶、肝右后叶剪切波速度高于健康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左叶、肝右前叶、肝右后叶剪切波速度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药物性肝损伤3个亚组剪切波速度及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剪切波速度从低到高依次为:C组

    作者:杨柯柯;廖锦堂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关于加快根治丙型肝炎药物审评注册及降低价格的建议

    丙型肝炎是一种1989年才被发现的血源性传染病,迄今全世界均未研制出丙型肝炎疫苗,目前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加强输血及血制品管理、大力推广安全注射.据相关调查和估算,我国约有600万~1000万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其中急需治疗者可能为200万~300万人.如果不经治疗,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后20年内,15%~30%发展成肝硬化;肝硬化患者中每年约2%~4%发生原发性肝癌[1-4].据此推算,未来10年在我国由丙型肝炎导致的肝硬化及肝癌医疗费用将高达千亿元.由此可见,丙型肝炎防治已成为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作者:中华肝脏病杂志社;临床肝胆病杂志社;《肝脏》杂志社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疗效、生存率及γ-GT、AFP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三维适形放疗(3-DCRT)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疗效、生存率及γ-GT、AFP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TACE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3-DCRT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预后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疗程结束后客观缓解率(OR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疗程结束后γ-GT、AFP水平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内肿瘤进展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次要原因.结论 在TACE基础上联用3-DCRT能够有效提高原发性肝癌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率,但与单纯TACE比较,在γ-GT、AFP的影响上差异并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作者:彭国林;蒋益兰;邓兰;宋建文;周美秀;江摩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DCP联合AF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联合AF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100例原发性肝癌、48例消化系统肿瘤、53例继发性肝癌、49例慢性肝病、69例其他肝脏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的62名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使用化学发光法对全部研究对象的血清DCP和AFP浓度进行检测,使用ROC曲线描述研究对象特征,得出原发性肝癌的佳诊断值.结果 ①相较于消化系统肿瘤、继发性肝癌、慢性肝病、其他肝病疾病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阳性率显著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消化系统肿瘤、慢性肝病、其他肝脏疾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之间的阳性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1);②ROC曲线显示,DC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佳临界值为45.6 mAU/mL,其灵敏度为73.3%、特异度为87.1%;③联合DCP、AFP的检测结果阳性率与诊断金标准一致,其特异度、灵敏度、Kappa值可分别高达90.24%,91.30%,0.815,明显优于单项诊断;④在所有研究对象的相关分析中,r=0.062,P=0.227,表明DCP和AFP无相关性;在原发性肝癌患者,r=0.022,P=0.669,表明DCP和AFP无相关性.结论 DCP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具有较优的效果,联合DCP和AFP可有效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果,有助于患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作者:黄存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对乙酰氨基酚诱导急性肝衰竭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 通过腹腔注射高剂量对乙酰氨基酚(APAP)构建稳定的用于研究药物导致急性肝衰竭的动物模型.方法 本研究首先进行生存率实验,取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分别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及不同剂量(300 mg/kg、500 mg/kg、750 mg/kg) APAP后,观察不同组别72 h内小鼠的精神、活动状态和生存率.根据生存率分析结果,另选取18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低剂量(300 mg/kg)和高剂量(750 mg/kg)APAP,每组分别在0、1、3、6、12h等时间点随机选取12只小鼠,留取血清和肝组织,验证小鼠的生化和组织学是否符合急性肝衰竭的表现.结果 生存率实验结果显示,0.9%氯化钠溶液组、300 mg/kg以及500 mg/kg组72 h内无小鼠死亡;750 mg/kg组72 h死亡率为100%,推测750 mg/kg组可能为急性肝衰竭导致的死亡.生化和组织学验证实验结果发现,对照组各时间点转氨酶均无明显升高;APAP处理的两组动物模型ALT3h时开始升高,6h时低剂量组ALT升高达到峰值[(6766.5±2001.27) IU/L],而高剂量组ALT于12h达到(11707.58±1882.45) U/L(P<0.01).从HE病理染色来看,0.9%氯化钠溶液组各时间点肝脏形态结构正常.APAP处理的两组动物模型的肝组织学,主要表现为以中央静脉为中心的肝细胞变性坏死,并随时间延长,损伤范围逐渐扩大.低剂量组坏死周围界限清楚,汇管区肝细胞结构形态正常,12h可见坏死区周围肝细胞增生表现.高剂量组表现为典型的急性大片状坏死特点,仅汇管区残存少量变性的肝细胞,细胞快速坏死后,留下空的网状纤维支架,肝窦淤积大量红细胞,未见肝细胞增生.HAI评分结果显示,高剂量组的HAI得分(7.33±1.5)显著高于低剂量组(5.25±2.26,P<0.05).结论 C57BL/6小鼠腹腔注射高剂量APAP(750 mg/kg)后,生化和组织学改变与急性肝衰竭相似,本研究构建的动物模型对于探索APAP导致的AHF的发病及进展机制研究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明雅南;李春敏;张静怡;刘晓琳;茅益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母胎血清胆汁酸谱研究进展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以妊娠中晚期发生皮肤瘙痒、黄疸为主要症状[1].ICP孕妇的预后良好,但是对胎儿危害很大,容易发生早产、胎儿窘迫,死胎、死产等不良结局.ICP的重要特点是孕妇及胎儿的血循环中的胆汁酸水平明显增高.多种不同类型的胆酸存在于血液中,共同构成胆汁酸谱.研究表明,不同疾病时血清胆汁酸谱各不相同.现就近年母胎血清胆汁酸谱特征可为ICP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信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凯莉;邵勇;吴味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如何评判已有慢性肝病患者参加临床药物试验时DILI的发生

    本次会议中,如何评价已有慢性肝病患者参加临床药物试验时DILI的发生引起了与会者极大的兴趣,现概括如下.一、如何评估慢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药物试验?针对新药上市前临床试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DILI,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已提供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评估框架和操作指南,以避免潜在的中毒性肝损伤的发生.但仍需从以下方面更新:(1)必须具备专业的临床医生和系统的实验室检测设施;(2)对已有肝病的病种分类和病情分层,以保证药物试验正常进行;(3)监察DILI发生;(4)确诊DILI和细致观察急性肝损伤;(5)定义试验暂停、中断或剂量调整的肝生化指标;(6)建立高效且可信的DILI发生风险的评估工具.

    作者:杨长青;于岩岩;李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DILI临床研究和实践面临的挑战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第16届药物性肝损伤(DILI)专题研讨会于2015年3月23至24日在美国华盛顿马里兰大学顺利召开,今年的主题为“如何在临床试验中检测、评估药物导致的肝损伤和肝功能不全,并付诸实践”.包括中国专家在内的全球数白名学术机构专家、FDA审评官员及来自制药企业的新药研发人员聚焦近年DIM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展开了充分、热烈的讨论.

    作者:茅益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