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柱;闵祥玺
小儿重度黄疸性肝炎是儿科常见的肝脏疾病,病情进展快、病程长,短时间内可造成肝细胞坏死[1].临床对小儿重度黄疸性肝炎的治疗原则是改善肝功能、迅速有效退黄[2].门冬氨酸钾镁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小儿重度黄疸性肝炎常见的措施,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是该方案的退黄速度较慢,且疗程长[3].有报道显示,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腺苷蛋氨酸不仅能清除肝内的胆汁淤积,快速退黄,而且能有效改善肝功能[4].本研究采用门冬氨酸钾镁分别联合腺苷蛋氨酸与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小儿重度黄疸性肝炎,旨在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患儿肝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向君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肝纤维化是肝脏持续发生组织损伤、修复反应时因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合成降解与沉积不平衡而引起的病理过程,是慢性肝病的病理特征,也是进一步向肝硬化发展的主要环节.肝星状细胞的活化、MMPs/ TIMPs平衡失调、转化生长因子(TGF-β)均被证明在导致肝纤维化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且三种因素之间可以相互调节,形成复杂网络系统.现就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新进展对寻找缓解和逆转肝纤维化发生的重要临床意义综述如下.
作者:朱亚平;卜淑蕊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肝细胞肝癌(HCC)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NK细胞含量的变化,进一步了解HCC患者的免疫功能状况.方法 收集181例HCC患者作为试验组,其中小HCC 39例、中等HCC 64例、大HCC 46例、巨块型HCC 32例;有肝硬化基础的HCC 150例,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96例、丙型肝炎肝硬化49例、酒精性肝硬化3例、自身免疫性肝硬化2例.无肝硬化基础的HCC 31例,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20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8例、无原因的3例.对1 50例有肝硬化基础的患者按Child-Pugh分成A、B、C三级,其中A级37例、B级47例、C级66例.选择46名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的含量.结果 随着HCC体积的增大,外周血中CD3+T细胞、CD4+T细胞和NK细胞的含量明显降低,而CD8+T细胞含量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肝硬化基础的HCC患者,随着Child-Pugh分级的增加,CD3+T细胞、CD4+T细胞和NK细胞的含量也明显降低,而CD8+T细胞含量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C患者的T细胞和NK细胞的变化不但与肿瘤大小相关,还与HCC的肝硬化背景及分级相关.HCC患者机体免疫状况的变化,对判断HCC患者的免疫功能、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晓云;于晓辉;王维;戴飞;武承凤;孙延荣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例1:男,62岁,因间歇性腹胀伴进行性双下肢无力7年入院,既往先后4次在我院就诊,2009午在肝胆外科行“脾脏部分栓塞术”.本次入院查体:神志清楚,肝病面容,可见肝掌、蜘蛛痣,肌力Ⅱ级,呈痉挛性步态,巴宾斯基征阳性,扑翼样震颤阳性,腹平软,移动性浊音阴性,脾肋下未触及.胸腰段MRI提示L2平面下缘可疑脊髓等T1长T2信号,腹部B超检查提示肝硬化,脾大.双下肢超声检查提示双下肢动脉未见狭窄及闭塞,双下肢深静脉主干血流通畅,未见血栓形成,右下肢胫后静脉血流淤滞.实验室检查,肝炎系列化验提示乙型肝炎HBsAg(+)、HBeAg(+)、抗HBc(+),WBC 3.9×109/L,RBC 3.25×1012/L,HB 111 g/L,PLT正常,ALB 20.9 g/L,ALT和AST正常.AMON 129 μmmol/L,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Child-PughA级);并发肝性脊髓病.
作者:李初谊;李雪嫣;于舒芃;卢利霞;晏双龙;秦士钊;于晓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肝纤维化是各种病因导致肝损伤修复的结果,是各类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演变过程,可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等.早期肝纤维化具有可逆性,所以及早判断纤维化的有无及分期对整个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极为重要.目前,肝活检是判断纤维化程度的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性,取样误差,判读误差等不足,临床上亟需可以动态、重复、准确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无创检查方法.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scan)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诊断新术,具有可靠、安全、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等特点,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
作者:袭渤人;陈蓓;严萍;叶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替比夫定(LdT)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肌酸激酶(CK)增高情况、增高后的处理及危险因素,评估LdT使用的安全性.方法 纳入LdT治疗CHB患者527例,其中联合阿德福韦酯(ADV)91例、LdT单独治疗436例.合并慢性肾脏病(CKD) 19例,孕妇58例.观察CK动态变化,肌肉症状,基线及观察结束时病毒、免疫、生化学指标等.结果 321例患者出现CK升高,1~2级增高281例,3~4级增高40例,发生肌炎14例.CK 3~4级增高后换药与不换药组CK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男性是CK增高的危险因素(P<0.01),妊娠与CKD为保护因素(P<0.01;P=0.003).结论 LdT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CK增高是普遍现象(孕妇及合并CKD患者除外),加强监测能提高LdT应用的安全性.
作者:陈娟;赵洪雯;邓玲;朱研;张长江;王小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我国乙型肝炎患者较多,且乙型肝炎患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乙型肝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继发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治疗中,以抑制HBV复制是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改善临床症状的关键[2].核苷(酸)类抗病毒药可抑制HBV复制,改善肝功能,使得肝功能失代偿得到纠正,延长患者生存年限.为了探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应用抗病毒治疗对预后的影响,笔者选取10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60例患者采取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庞鹏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联合AF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100例原发性肝癌、48例消化系统肿瘤、53例继发性肝癌、49例慢性肝病、69例其他肝脏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的62名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使用化学发光法对全部研究对象的血清DCP和AFP浓度进行检测,使用ROC曲线描述研究对象特征,得出原发性肝癌的佳诊断值.结果 ①相较于消化系统肿瘤、继发性肝癌、慢性肝病、其他肝病疾病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阳性率显著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消化系统肿瘤、慢性肝病、其他肝脏疾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之间的阳性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1);②ROC曲线显示,DC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佳临界值为45.6 mAU/mL,其灵敏度为73.3%、特异度为87.1%;③联合DCP、AFP的检测结果阳性率与诊断金标准一致,其特异度、灵敏度、Kappa值可分别高达90.24%,91.30%,0.815,明显优于单项诊断;④在所有研究对象的相关分析中,r=0.062,P=0.227,表明DCP和AFP无相关性;在原发性肝癌患者,r=0.022,P=0.669,表明DCP和AFP无相关性.结论 DCP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具有较优的效果,联合DCP和AFP可有效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果,有助于患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作者:黄存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血清白介素-22(IL-22)水平同急性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患者肝功能损害、病情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62例急性HEV感染患者,其中32例伴有肝硬化(A组),30例为单纯性HEV感染(B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及20例单纯性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作为肝硬化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血清干扰素-γ(IFN-γ)、IL-22、白介素-6(IL-6)检验,对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B两组的IL-22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及肝硬化对照组(P<0.05);A组的IL-6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及肝硬化对照组(P<0.05);A组患者中,有14例出现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18例未出现ACLF.伴ACLF患者的IL-22、IL-6水平均显著高于不伴ACLF患者(P<0.05).伴ACLF组患者治疗9周后的IL-22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急性HEV感染引起的肝脏炎性损伤有IL-22的参与,IL-22水平的高低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预后情况存在密切联系,临床可将其作为评估HEV患者病情转归的有效指标.
作者:宋玉莲;白若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2006年,Takahashi等[1]运用逆转录病毒将4个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多能性密切相关的基因Oct-4、Sox2、c-Myc及Klf4导入到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和小鼠尾尖成纤维细胞中,成功将其重编程为具有ESCs多能性的细胞,命名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2007年,Yamanaka研究小组进一步利用Nanog代替Fbx15进行筛选,得到了Nanog+的iPSCs系,这样取得的iPSCs更接近于胚胎干细胞[2].研究表明,iPSCs在体外可诱导分化成诸多目的细胞,如原始生殖细胞[3]、神经细胞[4]、心血管细胞[5,6]以及肝脏细胞[7]等,在疾病治疗中具有巨大应用价值.iPSCs优势明显,不仅继承了成体干细胞和ESCs各自的优点,且来源比成体干细胞丰富,并克服了与ESCs相关的免疫原性和伦理学争议,成为再生医学领域有潜力的种子细胞[8].但是,iPSCs诱导分化的安全性(如致瘤性)却是其临床运用的一大障碍[9].
作者:张雪;明雅南;张岚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近年来,新研发的单克隆抗体为免疫介导的疾病(强直性脊柱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及恶性肿瘤(小细胞肺癌、原发性肝癌、黑色素瘤等)患者的治疗带了新的希望,但免疫介导的肝损伤却成为单克隆抗体在临床运用中的主要障碍之一,认识并深入研究单克隆抗体所致免疫损伤将为DILI预警机制的建立、免疫治疗策略的改进以及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潜在的理论依据.会议第3部分主题围绕“单克隆抗体所致免疫性肝损伤”展开.
作者:赖荣陶;陈军;郭晓燕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G1896A变异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43例慢性乙型肝炎及4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PCR技术检测HBV前C区G1896A位点变异及乙型肝炎基因分型.同时检测HBeAg、HBV DNA定量、肝功能血清生化指标.结果 (1)发生HBV前C区G1896A变异患者的年龄大于野生株感染者(P<0.01),发生肝硬化的可能性更大(P<0.01).(2)随着变异株感染率的增加,HBeAg阴性率较野生株组增加(P<0.01),基因C型较野生株组增加(P<0.05),HBV DNA水平降低差异意义(P>0.05).结论 HBV前C区G1896A变异与HBeAg的状态,HBV DNA的复制及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瞿卫东;胡晨波;方敏;朱君效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本次会议后一个主题为“DILI研究领域热点:新研究和临床突破”.关于DILI相关新的生物学标记物在疾病早期的预测作用、DILI发生机制及临床转化医学应用专题等进行了研讨.一、乙酰化高迁移族蛋白(Acetyl-HMGB1)在DILI早期可预测严重程度及可能的慢性化进展目前,传统生化学指标对于DILI预后判断具有较好的敏感性,但特异性不高.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是一种重要的炎性介质,细胞坏死或凋亡时HMGB1释放进入血液,免疫细胞激活后通过损伤相关分子模式,释放乙酰化HMGB1(Acetyl-HMGB1)进入血液,因此HMGB1和Acetyl-HMGB1可以作为DILI的免疫损伤指标,对判断DILI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作者:谢雯;赵红;蔡大川;陈军;杨永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RFI)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89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损伤组)及60名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超声造影检查及ARFI检查,并检测肝功能指标.比较肝损伤组及健康对照组肝左叶、肝右前叶、肝右后叶剪切波速度.将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分为3个亚组,比较3亚组剪切波速度及肝功能指标.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剪切波速度与肝功能指标相关性.结果 肝损伤组肝左叶、肝右前叶、肝右后叶剪切波速度高于健康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左叶、肝右前叶、肝右后叶剪切波速度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药物性肝损伤3个亚组剪切波速度及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剪切波速度从低到高依次为:C组
作者:杨柯柯;廖锦堂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本次会议中,如何评价已有慢性肝病患者参加临床药物试验时DILI的发生引起了与会者极大的兴趣,现概括如下.一、如何评估慢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药物试验?针对新药上市前临床试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DILI,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已提供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评估框架和操作指南,以避免潜在的中毒性肝损伤的发生.但仍需从以下方面更新:(1)必须具备专业的临床医生和系统的实验室检测设施;(2)对已有肝病的病种分类和病情分层,以保证药物试验正常进行;(3)监察DILI发生;(4)确诊DILI和细致观察急性肝损伤;(5)定义试验暂停、中断或剂量调整的肝生化指标;(6)建立高效且可信的DILI发生风险的评估工具.
作者:杨长青;于岩岩;李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近一项研究显示,肝脏farnesoid X受体(FXR)介导的转录抑制子,即V-Maf鸟类肌筋膜纤维肉瘤癌基因同系G(MAFG),可直接抑制胆汁酸合成相关基因,并且调节胆汁酸的成份,可能对肝脏代谢和疾病存在重大影响[1].胆汁酸是脂溶性维生素、脂肪、固醇类在肠道内吸收,以及药物在肝脏代谢的生理调节剂,同时也是激活FXR和膜G蛋白偶联受体(TGR5)来调节肝脏代谢的信号分子[2].FXR和TGR5受体激动剂在肠胃系统中具有抗炎作用,并且对胆汁酸受体具有活化作用,从而可能防止非酒精性脂肪肝、糖尿病等疾病发生.经典胆汁酸合成途径在人类肝脏中占主导地位,由CYP 7A1发起,合成胆酸(CA)和鹅去氧胆酸(CDCA)两种初级胆汁酸,见图1.CYP 8B1是CA合成必需酶.CYP 27A1催化3碳类固醇形成C24胆汁酸.旁路途径由CYP27A1发起,CYP 7B1伴随,两者负责胆固醇氧化,肝细胞的氧化胆固醇则转化为胆汁酸.小鼠肝脏中CDCA转化为α-鼠胆酸(MCAs)和β-鼠胆酸以及合成胆汁酸这两种途径作用相等.胆汁酸在肠道内被重吸收,肠道菌群会把一些初级胆汁酸改变为次级胆汁酸,后者经肠肝循环再次进入肝脏,抑制CYP 7A1和CYP 8B1的基因转录和胆汁酸合成.
作者:周双男;刘鸿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三维适形放疗(3-DCRT)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疗效、生存率及γ-GT、AFP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TACE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3-DCRT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预后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疗程结束后客观缓解率(OR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疗程结束后γ-GT、AFP水平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内肿瘤进展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次要原因.结论 在TACE基础上联用3-DCRT能够有效提高原发性肝癌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率,但与单纯TACE比较,在γ-GT、AFP的影响上差异并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作者:彭国林;蒋益兰;邓兰;宋建文;周美秀;江摩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丙型肝炎是一种1989年才被发现的血源性传染病,迄今全世界均未研制出丙型肝炎疫苗,目前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加强输血及血制品管理、大力推广安全注射.据相关调查和估算,我国约有600万~1000万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其中急需治疗者可能为200万~300万人.如果不经治疗,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后20年内,15%~30%发展成肝硬化;肝硬化患者中每年约2%~4%发生原发性肝癌[1-4].据此推算,未来10年在我国由丙型肝炎导致的肝硬化及肝癌医疗费用将高达千亿元.由此可见,丙型肝炎防治已成为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作者:中华肝脏病杂志社;临床肝胆病杂志社;《肝脏》杂志社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选取45例FNH患者及45例肝细胞癌(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比较FNH和HCC的大小、分布情况、CT平扫及增强的扫描特征.结果 位于肝包膜下的FNH的比例高于HCC(P<0.05);CT平扫显示,FNH密度略低,中心部表现为星芒状低密度区,HCC密度略低,内部呈现低密度囊变坏死和高密度出血.FNH及HCC均为快进快出强化,FNH在延迟期的中心星芒状瘢痕区域得到强化;FNH的中心瘢痕比例高于HCC(P<0.05),而门静脉癌栓和肝硬化的比例低于HCC(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能清晰地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影像学特征,诊断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宝玲;周连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近年来,特异质性药物性肝损伤(IDILI)的免疫学机制倍受关注.本次会议首日,第一个主题就围绕“药物再激发的危险性”展开.而药物再激发反应所致肝损伤正印证了DILI的免疫机制,是由记忆性T细胞介导的一个经典的免疫记忆反应;另一方面,尽管继续药物治疗,轻度的特异质性药物反应(IDRs)通常可自愈,被认为是机体的适应性反应,可能涉及记忆性T细胞的清除.如再次用药后未迅速激发,可能表明记忆性T细胞缺乏、清除或者失能,同时也清除了免疫记忆.
作者:陈成伟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