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视药物性肝损伤免疫机制的研究

陈成伟

关键词:
摘要:近年来,特异质性药物性肝损伤(IDILI)的免疫学机制倍受关注.本次会议首日,第一个主题就围绕“药物再激发的危险性”展开.而药物再激发反应所致肝损伤正印证了DILI的免疫机制,是由记忆性T细胞介导的一个经典的免疫记忆反应;另一方面,尽管继续药物治疗,轻度的特异质性药物反应(IDRs)通常可自愈,被认为是机体的适应性反应,可能涉及记忆性T细胞的清除.如再次用药后未迅速激发,可能表明记忆性T细胞缺乏、清除或者失能,同时也清除了免疫记忆.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应用抗病毒治疗对预后的影响

    我国乙型肝炎患者较多,且乙型肝炎患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乙型肝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继发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治疗中,以抑制HBV复制是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改善临床症状的关键[2].核苷(酸)类抗病毒药可抑制HBV复制,改善肝功能,使得肝功能失代偿得到纠正,延长患者生存年限.为了探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应用抗病毒治疗对预后的影响,笔者选取10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60例患者采取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庞鹏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腹腔镜下小切口术与传统开腹术治疗肝囊肿的优劣对比

    目的 对比观察腹腔镜下小切口术与传统开腹术治疗肝囊肿的方法及临床效果,分析优劣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单纯性肝囊肿手术治疗患者11 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腹腔镜下小切口术治疗)63例和对照组(传统开腹术治疗)54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方法、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随访半年的复发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半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小切口治疗肝囊肿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术中创伤较小,术后恢复速度较快,术后并发症较少,复发率低,临床应用时应注意其适应证和禁忌证.

    作者:秦胜旗;张忠涛;李建设;李培鑫;孟宪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慢性乙型肝炎前C区G1896A基因变异对HBV复制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G1896A变异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43例慢性乙型肝炎及4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PCR技术检测HBV前C区G1896A位点变异及乙型肝炎基因分型.同时检测HBeAg、HBV DNA定量、肝功能血清生化指标.结果 (1)发生HBV前C区G1896A变异患者的年龄大于野生株感染者(P<0.01),发生肝硬化的可能性更大(P<0.01).(2)随着变异株感染率的增加,HBeAg阴性率较野生株组增加(P<0.01),基因C型较野生株组增加(P<0.05),HBV DNA水平降低差异意义(P>0.05).结论 HBV前C区G1896A变异与HBeAg的状态,HBV DNA的复制及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瞿卫东;胡晨波;方敏;朱君效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64层螺旋CT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选取45例FNH患者及45例肝细胞癌(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比较FNH和HCC的大小、分布情况、CT平扫及增强的扫描特征.结果 位于肝包膜下的FNH的比例高于HCC(P<0.05);CT平扫显示,FNH密度略低,中心部表现为星芒状低密度区,HCC密度略低,内部呈现低密度囊变坏死和高密度出血.FNH及HCC均为快进快出强化,FNH在延迟期的中心星芒状瘢痕区域得到强化;FNH的中心瘢痕比例高于HCC(P<0.05),而门静脉癌栓和肝硬化的比例低于HCC(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能清晰地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影像学特征,诊断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宝玲;周连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长期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停药研究新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卫生问题,全球大约有3.5亿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每年大约有50-100万患者死于CHB及其相关并发症[1,2].常见的死亡原因包括肝衰竭及肝细胞肝癌.持续性的病毒复制在CHB的发生及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4].

    作者:曹佳伟;彭劼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不同肝脏疾病血清GP73、AFP-L3、AFP及AFU水平的表达

    目的 研究不同肝脏疾病血清高尔基蛋白73(GP73)、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 L3)、甲胎蛋白(AFP)及α-L-岩藻糖苷酶(AFU)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61例急性肝炎组,89例慢性肝炎组,26例肝硬化组,32例肝癌组及同期进行体检的60名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对5组分别进行单项血清GP73、AFP L3、AFP及AFU检测和联合检测,并使用ROC曲线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肝癌组GP73、AFP-L3、AFP及AFU水平与其他肝脏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检测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比单项检测都高,其中灵敏度达90.6%,特异度达89.0%.GP73、AFP-L3、AFP及AFU指标的ROC曲线面积分别为0.811、0.774、0.643、0.609;3项联合指标的ROC曲线面积为0.957.结论 GP73、AFP-L3、AFP及AFU在肝脏疾病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联合检测区分肝癌与其他肝脏疾病价值显著,能显著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精确度,ROC曲线评价能直观呈现诊断结果.

    作者:满冬亮;王齐晖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胆汁酸代谢的负反馈调节:对肝脏代谢和疾病的影响

    近一项研究显示,肝脏farnesoid X受体(FXR)介导的转录抑制子,即V-Maf鸟类肌筋膜纤维肉瘤癌基因同系G(MAFG),可直接抑制胆汁酸合成相关基因,并且调节胆汁酸的成份,可能对肝脏代谢和疾病存在重大影响[1].胆汁酸是脂溶性维生素、脂肪、固醇类在肠道内吸收,以及药物在肝脏代谢的生理调节剂,同时也是激活FXR和膜G蛋白偶联受体(TGR5)来调节肝脏代谢的信号分子[2].FXR和TGR5受体激动剂在肠胃系统中具有抗炎作用,并且对胆汁酸受体具有活化作用,从而可能防止非酒精性脂肪肝、糖尿病等疾病发生.经典胆汁酸合成途径在人类肝脏中占主导地位,由CYP 7A1发起,合成胆酸(CA)和鹅去氧胆酸(CDCA)两种初级胆汁酸,见图1.CYP 8B1是CA合成必需酶.CYP 27A1催化3碳类固醇形成C24胆汁酸.旁路途径由CYP27A1发起,CYP 7B1伴随,两者负责胆固醇氧化,肝细胞的氧化胆固醇则转化为胆汁酸.小鼠肝脏中CDCA转化为α-鼠胆酸(MCAs)和β-鼠胆酸以及合成胆汁酸这两种途径作用相等.胆汁酸在肠道内被重吸收,肠道菌群会把一些初级胆汁酸改变为次级胆汁酸,后者经肠肝循环再次进入肝脏,抑制CYP 7A1和CYP 8B1的基因转录和胆汁酸合成.

    作者:周双男;刘鸿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肌酸激酶增高现象分析

    目的 研究替比夫定(LdT)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肌酸激酶(CK)增高情况、增高后的处理及危险因素,评估LdT使用的安全性.方法 纳入LdT治疗CHB患者527例,其中联合阿德福韦酯(ADV)91例、LdT单独治疗436例.合并慢性肾脏病(CKD) 19例,孕妇58例.观察CK动态变化,肌肉症状,基线及观察结束时病毒、免疫、生化学指标等.结果 321例患者出现CK升高,1~2级增高281例,3~4级增高40例,发生肌炎14例.CK 3~4级增高后换药与不换药组CK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男性是CK增高的危险因素(P<0.01),妊娠与CKD为保护因素(P<0.01;P=0.003).结论 LdT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CK增高是普遍现象(孕妇及合并CKD患者除外),加强监测能提高LdT应用的安全性.

    作者:陈娟;赵洪雯;邓玲;朱研;张长江;王小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左侧门脉高压症

    左侧门脉高压症(left-sided portal hypertension,LSPH)亦常称作“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区域性门脉高压症”“脾胃区门脉高压症”,其病因多样,但根本原因为脾静脉阻塞,脾静脉血液回流障碍,继发脾胃区静脉压增高,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因其临床表现较隐匿,与肝硬化所致的门脉高压症在临床症状上有一定的相似性,病例相对少见,加之对该疾病认识不足,较易误诊.目前国内外对LSPH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并未形成一致的共识意见,为进一步了解国内外LSPH诊治相关情况,现就LSPH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相关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文峰;陈东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安全性及其在肝细胞再生方面的应用潜能

    2006年,Takahashi等[1]运用逆转录病毒将4个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多能性密切相关的基因Oct-4、Sox2、c-Myc及Klf4导入到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和小鼠尾尖成纤维细胞中,成功将其重编程为具有ESCs多能性的细胞,命名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2007年,Yamanaka研究小组进一步利用Nanog代替Fbx15进行筛选,得到了Nanog+的iPSCs系,这样取得的iPSCs更接近于胚胎干细胞[2].研究表明,iPSCs在体外可诱导分化成诸多目的细胞,如原始生殖细胞[3]、神经细胞[4]、心血管细胞[5,6]以及肝脏细胞[7]等,在疾病治疗中具有巨大应用价值.iPSCs优势明显,不仅继承了成体干细胞和ESCs各自的优点,且来源比成体干细胞丰富,并克服了与ESCs相关的免疫原性和伦理学争议,成为再生医学领域有潜力的种子细胞[8].但是,iPSCs诱导分化的安全性(如致瘤性)却是其临床运用的一大障碍[9].

    作者:张雪;明雅南;张岚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DCP联合AF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联合AF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100例原发性肝癌、48例消化系统肿瘤、53例继发性肝癌、49例慢性肝病、69例其他肝脏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的62名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使用化学发光法对全部研究对象的血清DCP和AFP浓度进行检测,使用ROC曲线描述研究对象特征,得出原发性肝癌的佳诊断值.结果 ①相较于消化系统肿瘤、继发性肝癌、慢性肝病、其他肝病疾病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阳性率显著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消化系统肿瘤、慢性肝病、其他肝脏疾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之间的阳性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1);②ROC曲线显示,DC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佳临界值为45.6 mAU/mL,其灵敏度为73.3%、特异度为87.1%;③联合DCP、AFP的检测结果阳性率与诊断金标准一致,其特异度、灵敏度、Kappa值可分别高达90.24%,91.30%,0.815,明显优于单项诊断;④在所有研究对象的相关分析中,r=0.062,P=0.227,表明DCP和AFP无相关性;在原发性肝癌患者,r=0.022,P=0.669,表明DCP和AFP无相关性.结论 DCP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具有较优的效果,联合DCP和AFP可有效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果,有助于患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作者:黄存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DILI临床研究和实践面临的挑战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第16届药物性肝损伤(DILI)专题研讨会于2015年3月23至24日在美国华盛顿马里兰大学顺利召开,今年的主题为“如何在临床试验中检测、评估药物导致的肝损伤和肝功能不全,并付诸实践”.包括中国专家在内的全球数白名学术机构专家、FDA审评官员及来自制药企业的新药研发人员聚焦近年DIM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展开了充分、热烈的讨论.

    作者:茅益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DILI研究领域热点:新研究和临床突破

    本次会议后一个主题为“DILI研究领域热点:新研究和临床突破”.关于DILI相关新的生物学标记物在疾病早期的预测作用、DILI发生机制及临床转化医学应用专题等进行了研讨.一、乙酰化高迁移族蛋白(Acetyl-HMGB1)在DILI早期可预测严重程度及可能的慢性化进展目前,传统生化学指标对于DILI预后判断具有较好的敏感性,但特异性不高.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是一种重要的炎性介质,细胞坏死或凋亡时HMGB1释放进入血液,免疫细胞激活后通过损伤相关分子模式,释放乙酰化HMGB1(Acetyl-HMGB1)进入血液,因此HMGB1和Acetyl-HMGB1可以作为DILI的免疫损伤指标,对判断DILI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作者:谢雯;赵红;蔡大川;陈军;杨永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肝细胞肝癌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变化

    目的 探讨肝细胞肝癌(HCC)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NK细胞含量的变化,进一步了解HCC患者的免疫功能状况.方法 收集181例HCC患者作为试验组,其中小HCC 39例、中等HCC 64例、大HCC 46例、巨块型HCC 32例;有肝硬化基础的HCC 150例,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96例、丙型肝炎肝硬化49例、酒精性肝硬化3例、自身免疫性肝硬化2例.无肝硬化基础的HCC 31例,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20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8例、无原因的3例.对1 50例有肝硬化基础的患者按Child-Pugh分成A、B、C三级,其中A级37例、B级47例、C级66例.选择46名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的含量.结果 随着HCC体积的增大,外周血中CD3+T细胞、CD4+T细胞和NK细胞的含量明显降低,而CD8+T细胞含量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肝硬化基础的HCC患者,随着Child-Pugh分级的增加,CD3+T细胞、CD4+T细胞和NK细胞的含量也明显降低,而CD8+T细胞含量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C患者的T细胞和NK细胞的变化不但与肿瘤大小相关,还与HCC的肝硬化背景及分级相关.HCC患者机体免疫状况的变化,对判断HCC患者的免疫功能、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晓云;于晓辉;王维;戴飞;武承凤;孙延荣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血清IL-22水平与急性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功能损害、疾病进展及转归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血清白介素-22(IL-22)水平同急性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患者肝功能损害、病情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62例急性HEV感染患者,其中32例伴有肝硬化(A组),30例为单纯性HEV感染(B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及20例单纯性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作为肝硬化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血清干扰素-γ(IFN-γ)、IL-22、白介素-6(IL-6)检验,对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B两组的IL-22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及肝硬化对照组(P<0.05);A组的IL-6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及肝硬化对照组(P<0.05);A组患者中,有14例出现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18例未出现ACLF.伴ACLF患者的IL-22、IL-6水平均显著高于不伴ACLF患者(P<0.05).伴ACLF组患者治疗9周后的IL-22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急性HEV感染引起的肝脏炎性损伤有IL-22的参与,IL-22水平的高低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预后情况存在密切联系,临床可将其作为评估HEV患者病情转归的有效指标.

    作者:宋玉莲;白若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磷和骨密度的影响

    目的 观察分析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时低血磷血症发生情况及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口服阿德福韦酯治疗2年以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48例,测定患者血磷浓度,分析低血磷血症发生高危因素,探讨其骨密度异常相关影响.结果 阿德福韦酯治疗148例患者共发生低血磷血症42例(28.4%),骨密度异常35例(23.6),年龄>60岁、连续用药超过48个月是低血磷血症发生的高危因素.低血磷血症患者骨密度异常发生率高于非低血磷血症患者(x2=60.101,P<0.05),随着低血磷血症程度的增高,骨密度异常发生率有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服用阿德福韦酯可导致肾损伤,表现为低磷血症及低磷血性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等骨密度异常症状.

    作者:刘玉柱;闵祥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腹水透析量对腹水浓缩回输治疗顽固性腹水的疗效影响

    目的 探讨腹水透析量对腹水浓缩回输治疗顽固性腹水的疗效影响.方法 应用腹水超滤浓缩回输系统对49例顽固性腹水患者进行123次腹水浓缩回输治疗,通过腹水透析量4~5L或8~10L了解不同的透析量回输后的疗效.结果 对于不同的腹水透析量,4~5 L治疗组和8~10L治疗组总有效率均为78%左右(P>0.05);两组治疗后体重、腹围和24 h尿量,8~10L治疗组有较明显缓解(P<0.01),但是两组治疗后血钾、钠、氯、钙未见明显变化(P>0.05),虽然血浆中白蛋白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可能与术后透析量较大而输注白蛋白有关.结论 提高腹水透析液后浓缩回输腹腔可能也是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刘岩红;史慧晶;沈思兰;张琴;钱方兴;李颖;张万菊;胡芸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超声造影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超声造影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确诊为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增生结节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超声造影特征.结果 超声造影显示,病灶于12~16 s内开始增强,32例患者动脉相均为快速增强,且为均匀高增强.其中24例为中央型,8例为整体型(5例偏心性增强及3例团状增强),病灶呈整体快速增强.门脉相大多数病例均为高回声,少数为等回声及低回声,其中1例可见中央瘢痕低回声;延迟相18例FNH增强呈高回声,10例呈等回声,4例呈低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结果,32例患者共发现阳性病灶37个,其中28例为单发病灶,4例为多发病灶;增生结节多数位于肝右叶(位于左叶9例、位于右叶22例),分布较为均匀;肝内结节大直径5 cm,小直径2.5 cm,平均直径3.4 cm;肝内低回声结节4例,偏低回声结节3例,高回声结节8例,偏高回声结节1 4例,等回声结节2例;结节呈类圆形的26例,不规则形结节6例;19例结节的边界清晰、10例边界欠清晰、3例可见周围声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全部病灶均可显示动脉血流信号,其中22例可显示典型的“轮辐”状分布的血流特征,全部血流均为低阻动脉血流频谱.结论 超声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血管造影能动态显示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的血流灌注情况,尤其是动脉相的“轮辐”状快速离心性增强特征,以及延迟相中央瘢痕低增强特征是FNH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作者:张姝;赵洪震;兰海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ARFI评价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RFI)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89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损伤组)及60名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超声造影检查及ARFI检查,并检测肝功能指标.比较肝损伤组及健康对照组肝左叶、肝右前叶、肝右后叶剪切波速度.将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分为3个亚组,比较3亚组剪切波速度及肝功能指标.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剪切波速度与肝功能指标相关性.结果 肝损伤组肝左叶、肝右前叶、肝右后叶剪切波速度高于健康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左叶、肝右前叶、肝右后叶剪切波速度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药物性肝损伤3个亚组剪切波速度及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剪切波速度从低到高依次为:C组

    作者:杨柯柯;廖锦堂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免疫介导的药物性肝损伤

    近年来,新研发的单克隆抗体为免疫介导的疾病(强直性脊柱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及恶性肿瘤(小细胞肺癌、原发性肝癌、黑色素瘤等)患者的治疗带了新的希望,但免疫介导的肝损伤却成为单克隆抗体在临床运用中的主要障碍之一,认识并深入研究单克隆抗体所致免疫损伤将为DILI预警机制的建立、免疫治疗策略的改进以及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潜在的理论依据.会议第3部分主题围绕“单克隆抗体所致免疫性肝损伤”展开.

    作者:赖荣陶;陈军;郭晓燕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