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胆汁酸代谢的负反馈调节:对肝脏代谢和疾病的影响

周双男;刘鸿凌

关键词:
摘要:近一项研究显示,肝脏farnesoid X受体(FXR)介导的转录抑制子,即V-Maf鸟类肌筋膜纤维肉瘤癌基因同系G(MAFG),可直接抑制胆汁酸合成相关基因,并且调节胆汁酸的成份,可能对肝脏代谢和疾病存在重大影响[1].胆汁酸是脂溶性维生素、脂肪、固醇类在肠道内吸收,以及药物在肝脏代谢的生理调节剂,同时也是激活FXR和膜G蛋白偶联受体(TGR5)来调节肝脏代谢的信号分子[2].FXR和TGR5受体激动剂在肠胃系统中具有抗炎作用,并且对胆汁酸受体具有活化作用,从而可能防止非酒精性脂肪肝、糖尿病等疾病发生.经典胆汁酸合成途径在人类肝脏中占主导地位,由CYP 7A1发起,合成胆酸(CA)和鹅去氧胆酸(CDCA)两种初级胆汁酸,见图1.CYP 8B1是CA合成必需酶.CYP 27A1催化3碳类固醇形成C24胆汁酸.旁路途径由CYP27A1发起,CYP 7B1伴随,两者负责胆固醇氧化,肝细胞的氧化胆固醇则转化为胆汁酸.小鼠肝脏中CDCA转化为α-鼠胆酸(MCAs)和β-鼠胆酸以及合成胆汁酸这两种途径作用相等.胆汁酸在肠道内被重吸收,肠道菌群会把一些初级胆汁酸改变为次级胆汁酸,后者经肠肝循环再次进入肝脏,抑制CYP 7A1和CYP 8B1的基因转录和胆汁酸合成.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胆汁酸代谢的负反馈调节:对肝脏代谢和疾病的影响

    近一项研究显示,肝脏farnesoid X受体(FXR)介导的转录抑制子,即V-Maf鸟类肌筋膜纤维肉瘤癌基因同系G(MAFG),可直接抑制胆汁酸合成相关基因,并且调节胆汁酸的成份,可能对肝脏代谢和疾病存在重大影响[1].胆汁酸是脂溶性维生素、脂肪、固醇类在肠道内吸收,以及药物在肝脏代谢的生理调节剂,同时也是激活FXR和膜G蛋白偶联受体(TGR5)来调节肝脏代谢的信号分子[2].FXR和TGR5受体激动剂在肠胃系统中具有抗炎作用,并且对胆汁酸受体具有活化作用,从而可能防止非酒精性脂肪肝、糖尿病等疾病发生.经典胆汁酸合成途径在人类肝脏中占主导地位,由CYP 7A1发起,合成胆酸(CA)和鹅去氧胆酸(CDCA)两种初级胆汁酸,见图1.CYP 8B1是CA合成必需酶.CYP 27A1催化3碳类固醇形成C24胆汁酸.旁路途径由CYP27A1发起,CYP 7B1伴随,两者负责胆固醇氧化,肝细胞的氧化胆固醇则转化为胆汁酸.小鼠肝脏中CDCA转化为α-鼠胆酸(MCAs)和β-鼠胆酸以及合成胆汁酸这两种途径作用相等.胆汁酸在肠道内被重吸收,肠道菌群会把一些初级胆汁酸改变为次级胆汁酸,后者经肠肝循环再次进入肝脏,抑制CYP 7A1和CYP 8B1的基因转录和胆汁酸合成.

    作者:周双男;刘鸿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对慢性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TE)技术在慢性肝纤维化病程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从我院2014年3月 2015年3月消化内科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随机性抽取60例作为研究组,另从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中抽取50名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RTE检查并测量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指数(APRI),将诊断结果与肝组织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分期进行比较.结果 各肝纤维化分期的弹性图像定量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纤维化指数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78.57%,APRI的敏感度为87.68%、特异度为84.63%.结论 RTE技术在慢性肝纤维化病变的诊断价值较APRI高,可以明确诊断肝纤维化程度,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是一种评价肝纤维化分期的无创方法.

    作者:赵珊珊;胡伟林;王贤明;梅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重视药物性肝损伤免疫机制的研究

    近年来,特异质性药物性肝损伤(IDILI)的免疫学机制倍受关注.本次会议首日,第一个主题就围绕“药物再激发的危险性”展开.而药物再激发反应所致肝损伤正印证了DILI的免疫机制,是由记忆性T细胞介导的一个经典的免疫记忆反应;另一方面,尽管继续药物治疗,轻度的特异质性药物反应(IDRs)通常可自愈,被认为是机体的适应性反应,可能涉及记忆性T细胞的清除.如再次用药后未迅速激发,可能表明记忆性T细胞缺乏、清除或者失能,同时也清除了免疫记忆.

    作者:陈成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DILI研究领域热点:新研究和临床突破

    本次会议后一个主题为“DILI研究领域热点:新研究和临床突破”.关于DILI相关新的生物学标记物在疾病早期的预测作用、DILI发生机制及临床转化医学应用专题等进行了研讨.一、乙酰化高迁移族蛋白(Acetyl-HMGB1)在DILI早期可预测严重程度及可能的慢性化进展目前,传统生化学指标对于DILI预后判断具有较好的敏感性,但特异性不高.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是一种重要的炎性介质,细胞坏死或凋亡时HMGB1释放进入血液,免疫细胞激活后通过损伤相关分子模式,释放乙酰化HMGB1(Acetyl-HMGB1)进入血液,因此HMGB1和Acetyl-HMGB1可以作为DILI的免疫损伤指标,对判断DILI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作者:谢雯;赵红;蔡大川;陈军;杨永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替米沙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hs-CRP及TNF-α的影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ID)是目前全世界常见的肝脏疾病,它的患病率占总人口的10%~24%[1],大约有30%可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隐源性肝硬化的主要原因.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已证实替米沙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及脂肪性炎症的作用[2,3].本研究观察替米沙坦对NASH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期探索NASH的治疗方案.

    作者:沈毅慧;夏冬;迟洪霞;刘小娟;安冀坤;刘江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左侧门脉高压症

    左侧门脉高压症(left-sided portal hypertension,LSPH)亦常称作“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区域性门脉高压症”“脾胃区门脉高压症”,其病因多样,但根本原因为脾静脉阻塞,脾静脉血液回流障碍,继发脾胃区静脉压增高,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因其临床表现较隐匿,与肝硬化所致的门脉高压症在临床症状上有一定的相似性,病例相对少见,加之对该疾病认识不足,较易误诊.目前国内外对LSPH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并未形成一致的共识意见,为进一步了解国内外LSPH诊治相关情况,现就LSPH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相关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文峰;陈东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腹水透析量对腹水浓缩回输治疗顽固性腹水的疗效影响

    目的 探讨腹水透析量对腹水浓缩回输治疗顽固性腹水的疗效影响.方法 应用腹水超滤浓缩回输系统对49例顽固性腹水患者进行123次腹水浓缩回输治疗,通过腹水透析量4~5L或8~10L了解不同的透析量回输后的疗效.结果 对于不同的腹水透析量,4~5 L治疗组和8~10L治疗组总有效率均为78%左右(P>0.05);两组治疗后体重、腹围和24 h尿量,8~10L治疗组有较明显缓解(P<0.01),但是两组治疗后血钾、钠、氯、钙未见明显变化(P>0.05),虽然血浆中白蛋白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可能与术后透析量较大而输注白蛋白有关.结论 提高腹水透析液后浓缩回输腹腔可能也是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刘岩红;史慧晶;沈思兰;张琴;钱方兴;李颖;张万菊;胡芸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超声造影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超声造影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确诊为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增生结节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超声造影特征.结果 超声造影显示,病灶于12~16 s内开始增强,32例患者动脉相均为快速增强,且为均匀高增强.其中24例为中央型,8例为整体型(5例偏心性增强及3例团状增强),病灶呈整体快速增强.门脉相大多数病例均为高回声,少数为等回声及低回声,其中1例可见中央瘢痕低回声;延迟相18例FNH增强呈高回声,10例呈等回声,4例呈低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结果,32例患者共发现阳性病灶37个,其中28例为单发病灶,4例为多发病灶;增生结节多数位于肝右叶(位于左叶9例、位于右叶22例),分布较为均匀;肝内结节大直径5 cm,小直径2.5 cm,平均直径3.4 cm;肝内低回声结节4例,偏低回声结节3例,高回声结节8例,偏高回声结节1 4例,等回声结节2例;结节呈类圆形的26例,不规则形结节6例;19例结节的边界清晰、10例边界欠清晰、3例可见周围声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全部病灶均可显示动脉血流信号,其中22例可显示典型的“轮辐”状分布的血流特征,全部血流均为低阻动脉血流频谱.结论 超声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血管造影能动态显示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的血流灌注情况,尤其是动脉相的“轮辐”状快速离心性增强特征,以及延迟相中央瘢痕低增强特征是FNH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作者:张姝;赵洪震;兰海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腺苷蛋氨酸对小儿重度黄疸性肝炎肝功能的影响

    小儿重度黄疸性肝炎是儿科常见的肝脏疾病,病情进展快、病程长,短时间内可造成肝细胞坏死[1].临床对小儿重度黄疸性肝炎的治疗原则是改善肝功能、迅速有效退黄[2].门冬氨酸钾镁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小儿重度黄疸性肝炎常见的措施,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是该方案的退黄速度较慢,且疗程长[3].有报道显示,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腺苷蛋氨酸不仅能清除肝内的胆汁淤积,快速退黄,而且能有效改善肝功能[4].本研究采用门冬氨酸钾镁分别联合腺苷蛋氨酸与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小儿重度黄疸性肝炎,旨在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患儿肝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向君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安全性及其在肝细胞再生方面的应用潜能

    2006年,Takahashi等[1]运用逆转录病毒将4个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多能性密切相关的基因Oct-4、Sox2、c-Myc及Klf4导入到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和小鼠尾尖成纤维细胞中,成功将其重编程为具有ESCs多能性的细胞,命名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2007年,Yamanaka研究小组进一步利用Nanog代替Fbx15进行筛选,得到了Nanog+的iPSCs系,这样取得的iPSCs更接近于胚胎干细胞[2].研究表明,iPSCs在体外可诱导分化成诸多目的细胞,如原始生殖细胞[3]、神经细胞[4]、心血管细胞[5,6]以及肝脏细胞[7]等,在疾病治疗中具有巨大应用价值.iPSCs优势明显,不仅继承了成体干细胞和ESCs各自的优点,且来源比成体干细胞丰富,并克服了与ESCs相关的免疫原性和伦理学争议,成为再生医学领域有潜力的种子细胞[8].但是,iPSCs诱导分化的安全性(如致瘤性)却是其临床运用的一大障碍[9].

    作者:张雪;明雅南;张岚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腹腔镜下小切口术与传统开腹术治疗肝囊肿的优劣对比

    目的 对比观察腹腔镜下小切口术与传统开腹术治疗肝囊肿的方法及临床效果,分析优劣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单纯性肝囊肿手术治疗患者11 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腹腔镜下小切口术治疗)63例和对照组(传统开腹术治疗)54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方法、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随访半年的复发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半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小切口治疗肝囊肿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术中创伤较小,术后恢复速度较快,术后并发症较少,复发率低,临床应用时应注意其适应证和禁忌证.

    作者:秦胜旗;张忠涛;李建设;李培鑫;孟宪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64层螺旋CT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选取45例FNH患者及45例肝细胞癌(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比较FNH和HCC的大小、分布情况、CT平扫及增强的扫描特征.结果 位于肝包膜下的FNH的比例高于HCC(P<0.05);CT平扫显示,FNH密度略低,中心部表现为星芒状低密度区,HCC密度略低,内部呈现低密度囊变坏死和高密度出血.FNH及HCC均为快进快出强化,FNH在延迟期的中心星芒状瘢痕区域得到强化;FNH的中心瘢痕比例高于HCC(P<0.05),而门静脉癌栓和肝硬化的比例低于HCC(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能清晰地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影像学特征,诊断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宝玲;周连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血清IL-22水平与急性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功能损害、疾病进展及转归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血清白介素-22(IL-22)水平同急性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患者肝功能损害、病情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62例急性HEV感染患者,其中32例伴有肝硬化(A组),30例为单纯性HEV感染(B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及20例单纯性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作为肝硬化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血清干扰素-γ(IFN-γ)、IL-22、白介素-6(IL-6)检验,对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B两组的IL-22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及肝硬化对照组(P<0.05);A组的IL-6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及肝硬化对照组(P<0.05);A组患者中,有14例出现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18例未出现ACLF.伴ACLF患者的IL-22、IL-6水平均显著高于不伴ACLF患者(P<0.05).伴ACLF组患者治疗9周后的IL-22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急性HEV感染引起的肝脏炎性损伤有IL-22的参与,IL-22水平的高低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预后情况存在密切联系,临床可将其作为评估HEV患者病情转归的有效指标.

    作者:宋玉莲;白若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ARFI评价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RFI)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89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损伤组)及60名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超声造影检查及ARFI检查,并检测肝功能指标.比较肝损伤组及健康对照组肝左叶、肝右前叶、肝右后叶剪切波速度.将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分为3个亚组,比较3亚组剪切波速度及肝功能指标.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剪切波速度与肝功能指标相关性.结果 肝损伤组肝左叶、肝右前叶、肝右后叶剪切波速度高于健康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左叶、肝右前叶、肝右后叶剪切波速度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药物性肝损伤3个亚组剪切波速度及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剪切波速度从低到高依次为:C组

    作者:杨柯柯;廖锦堂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表现为类白血病反应的肝癌伴脓肿1例

    患者,老年男性,因“肝区胀痛不适1月”入院,既往体健康,否认肝炎病史.入院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一般,皮肤黏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软,肝肋下可及5 cm,质中等,有触痛、压痛,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区叩痛阳性.实验室检查:肝功示:TBil 17.8 μmoL/L、DBil 6.0μmoL/L、ALT 7 U/L、AST 9 U/L、ALB 35.4 g/L、 A/G 1.3、GGT 187 U/L、AKP 277 U/L;HBV-M(2)阳性、HAV-IgM、HCV-IgG、HEV-IgM均阴性;肿瘤指标:CEA 55.3 ng/mL、CA 199 342.1 U/mL、AFP 3.0ng/mL.血常规示:WBC 30.7×109/L、N 92.6%、Hb 109 g/L、PLT 530×109/L,CRP 106.8 mg/L.影像学检查:B超示:肝区回声粗密不均,肝占位伴液化.CT检查示:肝内巨大占位,考虑恶性肿瘤伴坏死可能性大(图1).初步诊断:肝占位(肝脓肿?肝恶性肿瘤?).予泰能2g q8h抗炎,1周复查血常规示:WBC 48.3×109/L、N 97.8%、Hb 112 g/L、PLT 482×109/L,CRP 142 mg/L.肝脏占位穿刺引流常规示:血性、浑浊、李凡他氏实验阳性、红细胞满视野、白细胞满视野、淋巴细胞1 5%、中性粒细胞84%、间皮细胞1%;生化示:ADA 130.3 U/L、蛋白52.8 g/L、糖0.4 mmol/L、氯91 mmol/L;引流液培养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引流液病理找脱落细胞为阴性.按药敏结果抗生索调整为替加环素50 mg 2/日.3d后复查血常规示:WBC 67.6 × 109/L、N95.5%、HB 95 g/L、PLT 385×109/L,CRP 262 mg/L.行骨穿检查提示:类白血病反应.再次复查CT示:肝内巨大病灶穿刺引流术后,病灶大小较前片基本相似.患者肝脓肿治疗效果欠佳,后转至外科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肝右前叶可触及巨大肿块,大小约26 cm×15 cm,质中,表面光滑,界限不清,与腹膜、横结肠、胃、十二指肠有明显粘连.病理示:肝胆管细胞癌(中-低分化),伴大片坏死,脉管内栓及癌栓(图2).术后次日复查血常规示:WBC 22.1×109/L、N 93.1%、HB 112 g/L、PLT 169×109/L,CRP 321 mg/L.术后第3天患者因多器官衰竭死亡.

    作者:董源;杨志慧;李平;谢芳;耿家宝;隋云华;汪茂荣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Fibroscan的临床应用

    肝纤维化是各种病因导致肝损伤修复的结果,是各类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演变过程,可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等.早期肝纤维化具有可逆性,所以及早判断纤维化的有无及分期对整个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极为重要.目前,肝活检是判断纤维化程度的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性,取样误差,判读误差等不足,临床上亟需可以动态、重复、准确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无创检查方法.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scan)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诊断新术,具有可靠、安全、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等特点,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

    作者:袭渤人;陈蓓;严萍;叶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磷和骨密度的影响

    目的 观察分析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时低血磷血症发生情况及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口服阿德福韦酯治疗2年以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48例,测定患者血磷浓度,分析低血磷血症发生高危因素,探讨其骨密度异常相关影响.结果 阿德福韦酯治疗148例患者共发生低血磷血症42例(28.4%),骨密度异常35例(23.6),年龄>60岁、连续用药超过48个月是低血磷血症发生的高危因素.低血磷血症患者骨密度异常发生率高于非低血磷血症患者(x2=60.101,P<0.05),随着低血磷血症程度的增高,骨密度异常发生率有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服用阿德福韦酯可导致肾损伤,表现为低磷血症及低磷血性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等骨密度异常症状.

    作者:刘玉柱;闵祥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MicroRNA4293基因多态性与女性肝癌易感性相关

    目的 研究microRN A-4293的SNP(rs12220909)与原发性肝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人体血液样本1788份,样本取自健康对照者884名,原发性肝癌患者904例.抽提血液样本中基因组DNA,应用MassARRAY法对microRNA-4293的SNP(rs12220909)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应用二元逻辑回归法分析microRNA-4293的SNP(rs12220909)位点与肝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女性肝癌患者microRNA-4293的SNP(rs12220909)中CC基因型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P=0.04),在HBV相关肝癌中显著性进一步增加(P=0.02),提示CC基因可能增加女性肝癌尤其是HBV相关肝癌的易感性.而在男性患者中,microRNA-4293的SNP(rs 12220909)与肝癌易感性并不相关(P=0.33).结论 microRNA-4293的SNP(rs12220909)与女性肝癌易感性相关.

    作者:蔡敏;郑万威;张骏;程烽涛;李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DCP联合AF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联合AF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100例原发性肝癌、48例消化系统肿瘤、53例继发性肝癌、49例慢性肝病、69例其他肝脏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的62名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使用化学发光法对全部研究对象的血清DCP和AFP浓度进行检测,使用ROC曲线描述研究对象特征,得出原发性肝癌的佳诊断值.结果 ①相较于消化系统肿瘤、继发性肝癌、慢性肝病、其他肝病疾病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阳性率显著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消化系统肿瘤、慢性肝病、其他肝脏疾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之间的阳性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1);②ROC曲线显示,DC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佳临界值为45.6 mAU/mL,其灵敏度为73.3%、特异度为87.1%;③联合DCP、AFP的检测结果阳性率与诊断金标准一致,其特异度、灵敏度、Kappa值可分别高达90.24%,91.30%,0.815,明显优于单项诊断;④在所有研究对象的相关分析中,r=0.062,P=0.227,表明DCP和AFP无相关性;在原发性肝癌患者,r=0.022,P=0.669,表明DCP和AFP无相关性.结论 DCP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具有较优的效果,联合DCP和AFP可有效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果,有助于患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作者:黄存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母胎血清胆汁酸谱研究进展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以妊娠中晚期发生皮肤瘙痒、黄疸为主要症状[1].ICP孕妇的预后良好,但是对胎儿危害很大,容易发生早产、胎儿窘迫,死胎、死产等不良结局.ICP的重要特点是孕妇及胎儿的血循环中的胆汁酸水平明显增高.多种不同类型的胆酸存在于血液中,共同构成胆汁酸谱.研究表明,不同疾病时血清胆汁酸谱各不相同.现就近年母胎血清胆汁酸谱特征可为ICP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信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凯莉;邵勇;吴味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