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王寿明;王敏;张馨;董源;何长伦;耿家宝
特发性眼眶炎性假瘤是一种类似于肿瘤、位于眼眶内的非特异性增殖性炎症,是引起眼球突出的常见原因,发病率仅次于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和淋巴增生性疾病。眼眶炎性假瘤可引起眼球突出、眼部疼痛、视力下降和眼球活动受限等,现认为是一种免疫反应性疾病,临床治疗一般从降低免疫反应、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和消除局部肿块等方面入手[1]。临床药物治疗大多以采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为主,但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大,长期大量使用后对肝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治疗依从性下降增加疾病的复发率。近年来,我们对眼眶炎性假瘤采用小剂量强的松递增疗法,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和对肝功能的影响,现总结分析并报道如下。
作者:徐常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低钠血症临床常见,其发病诱因与其他并发症有关。肝硬化腹水、水肿等极易诱发水及电解质紊乱,导致低钠血症。治疗比较棘手,临床上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不能奏效,新的治疗方法有待探讨。
作者:刘春华;王千钧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 FibroScan?实施受控衰减参数(controlled attenuation parameter,CAP)无创定量检测肝脂肪变的影响因素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46例,慢性乙型肝炎并肝脂肪变患者31例。以肝活检为“金标准”评价肝脂肪含量,其中肝脂肪变分级 S0:<5%;S1:5%~33%;S2:34%~66%;S3:>66%。使用 FibroScan-502机型及 M 探头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 CAP 值测定。分析 CAP 值与肝脂肪含量、人体学指标及生化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肝脂肪变处于 S0、S1、S2、S3的患者分别有12例、29例、31例、5例。CAP 值随着肝脂肪变分级增加而增大,各级肝脂肪变患者 CAP 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6.990,P =0.000),相邻两级间 CAP 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Spearman 相关分析表明,CAP 值与体质指数(BMI)(r=0.368,P =0.001)、腰围(r=0.298,P =0.008)、肝脂肪变分级(r=0.696,P =0.000)呈正相关,与年龄(r=-0.335,P =0.003)呈负相关。当控制了肝脂肪变分级后,偏相关分析显示,CAP值仍与 BMI(r=0.242,P =0.035)、腰围(r =0.243,P =0.034)呈正相关,与年龄(r =-0.142,P =0.222)的相关关系消失;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仅肝脂肪变分级是肝脏 CAP 值的独立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发现,CAP 诊断肝脂肪变程度≥5%、≥34%、≥67%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1(P =0.000)、0.862(P =0.000)、0.889(P =0.004),佳临界值分别为279、318、332 dB/m。结论 FibroScan?实施 CAP 无创定量检测肝脂肪变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肝脂肪变分级是肝脏 CAP 值的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陈建能;陈爱萍;潘勤;郭其裕;沈峰;郑瑞丹;范建高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随着阿德福韦酯(ADV)在临床上长期广泛的应用,目前小剂量的 ADV 相关性肾损害的报道日趋增多,但临床医生对阿德福韦酯相关性肾损害的认识不足,本文报道2011年3月至2016年3月于我科确诊为本病的15例患者,并进行文献分析,探讨阿德福韦酯相关性肾损害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阿德福韦酯相关性肾损害的认识,警惕 ADV 的不良反应,定期监测,早期发现、及时停药,以免误诊误治。
作者:白留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的超声造影检查结果,分析造影表现特征,并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结果证实。结果以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结果为标准,超声造影检查对良、恶性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率分别为97.5%、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良性病变的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及消退时间均明显晚于恶性病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本组110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超声造影检查诊断出病变114个,表现特征分别为:肝内胆管细胞癌47个,为快进快出特征;肝细胞癌5个,为快进慢出特征;肝转移癌22个,为快进快出特征;肝血管癌20个,为快进快出特征;肝硬化结节7个,为快进快出特征;局灶性脂肪肝8个,为等进等出特征;局灶性结节增生2个,为快进慢出特征;肝脓肿3个,为快进快出特征。结论超声造影对良性和恶性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准确率较高,并能清晰反映出不同性质病变的造影增强特征,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作者:汤颖;刘彦君;温瑜鹏;崔海峡;任群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通过监测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HE)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的变化,探讨 PCT 对合并细菌感染的HE 患者早期诊断价值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随机选取80例肝硬化 HE 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抗感染治疗;同时监测两组患者治疗第1、3、6天 PCT、血氨的变化,评价肝硬化 HE 患者 PCT与感染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第1、3、6天 PCT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而 AMMO 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第1、3、6天 PCT 水平与 AMMO 均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死亡病例第1天、第3天、第6天 PCT 均高于生存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对照组死亡病例第1、3、6天 PCT与生存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且观察组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监测 PCT 水平对判断肝硬化 HE 患者是否存在感染及其抗感染疗效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作者:柯文炳;沈震;黄新造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后乙型肝炎再活动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利妥昔单抗治疗后乙型肝炎再活动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结果。结果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入院时均有尿黄,皮肤、巩膜黄染及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病程中患者出现感染表现者7例(70%),肝肾综合征者6例(60%);患者 HBV 血清学标志物表现为 HBsAg(+),抗 HBe(+),抗 HBc(+)者7例(70%);入院时患者平均 ALT(768.7±473.0) U/L,AST(771.7±498.0)U/L,TBil(245.8±155.8)μmol/L;入院时5例(50%)患者 PTA<40%;治疗后,7例(70%)患者死亡。结论利妥昔单抗治疗后乙型肝炎再活动住院患者肝衰竭比例高,临床症状重,并发症多,进展迅速,疗效差,死亡率高。
作者:叶伟;杜建霞;张宁;艾敏;李芳;陶晨;赵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不同抗病毒治疗方式与疗程对肝组织学的影响,探讨临床用药的佳方案。方法回顾性总结14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析其用药方式、疗程、肝脏生化学、病毒学、血清学、肝组织学等相关指标。结果病毒学完全应答:干扰素组58.93%(33/56),核苷(酸)类似物组90.20%(46/51),未抗病毒组0;HBeAg 转阴率:干扰素组39.29%(22/56),核苷(酸)类似物组15.68%(7/51),未抗病毒组6%(2/35);HBsAg 转阴率:干扰素组21.43%(12/56),核苷(酸)类似物组1.96%(1/51),未抗病毒组0;组织学应答:炎症改善方面,疗程≤1年者为干扰素组>核苷(酸)类似物组>未抗病毒组,疗程>1年者为核苷(酸)类似物组>干扰素组>未抗病毒组,而肝组织纤维化改善方面,不论疗程长短均为核苷(酸)类似物组>干扰素组>未抗病毒组。结论抗病毒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者肝脏组织学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2年以上者肝组织学改善程度优于干扰素。
作者:陈育霞;李东良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药物极易引发药物性肝损伤,慢性肝病是其主要临床表现病情轻微,可自行恢复;严重者威胁生命[1]。本研究统计分析了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对血必净注射液联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作者:牛宝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究血清载脂蛋白水平用于临床判断 HBV 慢性肝病的肝损伤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 HBV 相关慢性肝病患者79例,随机将其分为3组,其中 A 组为乙型肝炎患者23例,B 组为肝硬化患者31例,C 组为重型肝炎伴肝衰竭患者25例。检测患者在入院时的空腹血清中载脂蛋白 A1和载脂蛋白 B 水平,进行对比,并计算出患者的 Child-Pugh 及 MELD 评分,比较分析血清载脂蛋白 A1、载脂蛋白 B 的比值与 Child-Pugh 及MELD 评分关系。结果3组患者血清中载脂蛋白 A1及载脂蛋白 B 均下降,且比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与 B组在血清载脂蛋白 A1、载脂蛋白 A1/载脂蛋白 B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 组与 A 组及 B 组分别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 组与 C 组在血清载脂蛋白 B 上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与 B 组及 C 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患者的 MELD 及 Child-Pugh 评分均逐渐增高,并与血清载脂蛋白 A1、载脂蛋白 B 水平及载脂蛋白 A1/载脂蛋白 B 呈相反关系。结论血清载脂蛋白 A1、载脂蛋白 B 含量及两者比值可作为临床HBV 慢性肝病肝损伤严重程度的评价指标,且应用 Child-Pugh 和 MELD 评分作为评定参照,使结果更具有可信度,对临床上 HBV 慢性肝病的诊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晓华;彭雁忠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合并布氏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特征。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31日收治的24例慢性肝病合并布氏杆菌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流行病学资料、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生化指标、血培养等。结果男性15例,女性9例。16例患者有密切牛、羊接触史,5例患者嗜好进食烤羊肉串或者喝生牛奶,3例患者接触途径不明。24例患者全部伴有发热,高热16例,热型以弛张热多见,波状热仅见于2例患者。乏力20例,多汗18例,腹痛12例,脾大20例。血小板减少20例,所有病例 C 反应蛋白均升高,白蛋白均下降,转氨酶多轻度升高,以 AST 升高为主。腹水检查中细胞数多轻度增加,波动在206~358×106/L 之间,均以单核细胞升高为主,与自发性腹膜炎患者不同。试管凝集试验阳性11例,阴性5例,8例患者未行此项检查。所有病例血培养阳性,血培养天数短3 d,长9 d,多数在4~5 d。治疗上多选择多西环素联合庆大霉素或者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共6周。21例患者痊愈,2例患者复发,1例患者因并发重症肝炎死亡。结论慢性肝病合并布氏杆菌感染患者临床表现多不典型,部分患者试管凝集试验假阴性,而血培养周期长;治疗上常规抗生素效果差,敏感抗生素有并发重症肝炎的风险,应避免选用肝毒性较大药物,密切监测肝功能。
作者:江小柯;范竹萍;张炳勇;白阳秋;李修岭;王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中 CD14high CD16+单核细胞频率、功能特点以及与疾病进程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荧光抗体标记结合多色流式技术,检测 CHB 患者外周血 CD14high CD16+单核细胞频率及表面TLR2分子的表达,用 LPS 刺激及细胞内染色方法检测 CHB 患者外周血 CD14high CD16+单核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结果 CHB 患者外周血的 CD14high CD16+单核细胞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CHB 患者 CD14high CD16+单核细胞频率与ALT 呈负相关(R=0.739,P <0.01),与 HBV DNA 载量成正相关(R =-0.283,P =0.008);CHB 患者外周血 CD14high CD16+单核细胞上 TLR2的表达高于其他两个亚群;免疫活化 CHB 患者外周血在 LPS 刺激后,CD14high CD16+单核细胞亚群分泌 IL-6的能力均高于 CD14high CD16-和 CD14low CD16+单核细胞亚群。结论 CD14high CD16+单核细胞可能在清除肝炎病毒及肝脏免疫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黄昂;闫伟伟;张纪元;王福生;邹正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针对 HBV-LP 与 HBV 复制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2月至2015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HBV 感染患者120例、健康体检患者120例,HBV 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健康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针对两组患者血清进行检测,包括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测定 HBV-LP 与 HBV DNA,比较 HBV-LP 与 HBV DNA 的相关、阳性率等指标。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的 HBV-LP 浓度与观察组 HBV DNA<103拷贝/mL 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的 HBV-LP 浓度与观察组 HBV DNA 103~105拷贝/mL 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的 HBV-LP 浓度与观察组 HBV DNA≥105拷贝/mL 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 HBV DNA 103~105拷贝/mL 组的 HBV-LP 浓度与观察组 HBV DNA<103拷贝/mL 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 HBV DNA<103拷贝/mL 组的 HBV-LP 浓度与观察组 HBV DNA≥105拷贝/mL 组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 HBV DNA≥105拷贝/mL 组的 HBV-LP 浓度与观察组 HBV DNA 103~105拷贝/mL 组的 HBV-LP 浓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HBV 感染 HBV DNA 阳性患者血清HBV-LP 之间存在相关性,HBV-LP 阳性率为92.50%(111/120),HBV DNA 阳性患者血清的 HBV-LP 阳性率为94.12%(96/102),HBV DNA 阴性患者血清的 HBV-LP 阳性率为83.33%(15/18)。HBV-LP 与 HBV DNA 阳性率之间存在相关性,HBV-LP 随着 HBV DNA 拷贝数升高,阳性率增加。随着 HBV DNA 复制数增加,HBV-LP 浓度升高,两者之间为正相关。结论在 HBV 感染患者中 HBV DNA、HBV-LP 检测,可有效判断患者体内 HBV 病毒进展、复制、及疗效和预后。
作者:王山军;赵文轩;张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小儿重症感染性疾病并发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将我院在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30例小儿重症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行肝功能检查,对本组患儿的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测结果、治疗及转归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0例患儿中,有111例发生肝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85.38%。肝功能损害患儿的男女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岁患儿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患儿(P <0.05)。肝功能损害患儿中,重症呼吸道感染占比例高,为52.25%,其次为重症消化道感染(26.1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6.22%)。肝功能损害患儿中89.19%均为病毒感染,显著高于细菌感染(6.31%)、支原体感染(3.60%)及弓形虫感染(0.90%)(P 均<0.05)。结论小儿重症感染性疾病常引起肝功能损害,临床在治疗重症感染患儿时要注意避免使用会对肝脏造成损害的药物,以免加重肝功能损害而影响患儿的预后效果。
作者:黄文红;刘光华;林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BALB/C 小鼠48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替比夫定组和环磷酰胺模型组。正常对照组与环磷酰胺模型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0.2 mL/只)灌胃,替比夫定组小鼠给予替比夫定(86.5 mg/kg)灌胃,每日1次,共35 d。自第29天起,环磷酰胺模型组、替比夫定组小鼠给予环磷酰胺(30 mg/kg)腹腔注射,每日1次,连续7 d。末次给药后第2天,处死所有小鼠并取标本待检。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以 GM-CSF (20 ng/mL)和 IL-4(10 ng/mL)培养7 d 以诱导树突状细胞(DC)。DC 细胞表面分子 MHC-Ⅱ、CD40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s 与 C57BL/6鼠 T 淋巴细胞混合培养4 d 后,采用 MTT 比色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状况。小鼠血清中 IL-4、IFN-γ浓度采用 ELISA 检测。结果替比夫定组小鼠 DC 细胞表面分子 MHC-Ⅱ、CD40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环磷酰胺模型组(P MHC-Ⅱ<0.05,P CD40<0.01)。DCs 与脾 T 淋巴细胞混合例为1∶10、1∶20,替比夫定组小鼠 DCs 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均高于环磷酰胺模型组(P 1∶10<0.01,P 1∶20<0.05)。替比夫定组小鼠血清中 IFN-γ的浓度高于环磷酰胺模型组(PIFN-γ<0.05),但两组的血清 IL-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IL-4>0.05)。结论替比夫定对细胞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增强作用。
作者:顾宇峰;黄莉莉;孙伟;宗雪萍;谭晓慧;汤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肝细胞癌(HCC)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1]。有53%的肝细胞癌患者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密切关系[2]。晚期 HCC 的预后通常较差,所以早期检测 HCC具有重要意义。对 HCC 发生率高的人群进行监测可使得病人可在早期阶段进行更优化的治疗,如射频消融、肝切除、栓塞、移植等,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3]。在以往研究发现许多HBV 感染发展成 HCC 的高危因素,包括:高龄,男性,肝硬化,糖尿病,肥胖,血清 ALT 升高,HBeAg 阳性、高 HBV DNA 水平、基因 C 型和病毒突变等[4]。学者利用这些高危因素进行多因素整合建立模型用于预测 HCC 的发生。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另一方面,针对高危人群进行监测,有利于降低成本效益,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本文现就已开发的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并简要分析各项指标加入模型的利弊作如下综述。
作者:黄夕夏;顾而立;王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探讨非手术切除肝癌患者血浆 EGFR 放疗前后变化及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8月至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63例非手术肝癌患者,在实施放疗之前先测定所有患者的血浆表皮生长因子(EGFR)水平,按照血浆 EGFR 水平将患者分为血浆 EGFR 水平高的甲组,血浆 EGFR 水平低的乙组,测量两组患者放疗后第7天以及放疗1个月后的血浆 EGFR 水平,比较两组患者血浆 EGFR 水平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根据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甲组患者近期疗效的有效率为30.0%,明显低于乙组患者的有效率60.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乙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明显长于甲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7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82,P <0.05);且根据多因素 Cox 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 EGFR 水平、Child-Pugh 分级均与患者的预后有关。结论非手术切除肝癌患者放疗后血浆 EGFR 水平较放疗前低,且血浆 EGFR 水平较低的患者放疗效果较血浆 EGFR 水平高的患者好。
作者:毛磊;朱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白介素(IL)-33和 IL-35在乙型肝炎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收集4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治疗前血清,并同时收集成功随访规律恩替卡韦分散片抗病毒治疗6月后患者血清,另外选择18例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清,采用 ELISA 方法检测外周血 IL-33和 IL-35水平表达情况。结果正常组和 CHB 组 IL-33水平分别为5.1±2.9 pg/mL 和11.7±7.6 pg/mL,IL-35水平分别为28.9±24.7 pg/mL 和271.8±480.4 pg/mL,两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3.438和2.140,P 值分别为0.002和0.039)。抗病毒治疗6月后血清 IL-33和 IL-35水平均明显下降,分别为7.1±3.8 pg/mL 和46.1±29.4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2.345和2.044,P 值分别为0.025和0.048)。结论IL-33和 IL-35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高表达,且治疗好转后均明显下降,提示 IL-33和 IL-35参与乙型肝炎的发病过程。
作者:赖道权;邓勇;邱艳;邱自辉;欧书强;陈宇;邓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肝脏纤维化是多种致病因素持续作用于肝脏,导致慢性肝脏损伤后的共同结果。主要表现为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生成过多,降解相对不足,在肝脏内大量沉积,导致肝脏纤维化,此病理过程是可逆的。目前认为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是肝脏纤维化发生时 ECM 的主要来源。肝脏中各种细胞生长因子、血管活性因子及脂肪因子均参与了肝脏纤维化的形成与进展,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是导致肝脏纤维化的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本文将在已知的 TGF-β1在肝脏纤维化中的作用基础上,对近3~5年来有关调控因子对 TGF-β1/Smads 信号通路的影响及靶向 TGF-β1信号通路的抗肝脏纤维化治疗策略进行如下综述。
作者:赵卫华;王燕红;丛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评估恩替卡韦、拉米夫定治疗 HBV 相关重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本科住院治疗 HBV 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157例,分3组,恩替卡韦组52例,拉米夫定组55例,对照组50例。3组患者均接受内科综合治疗,恩替卡韦、拉米夫定组分别口服恩替卡韦、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观察指标包括:24周生存率,12周 HBV DNA 转阴率、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变化,住院时间,腹水、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恩替卡韦、拉米夫定组患者的24周生存率分别为69.2%(36/52)、72.7%(40/55),高于对照组56%(28/50)(P 均<0.05)。治疗12周,恩替卡韦、拉米夫定组较对照组患者的 TBil、ALT、AST 均显著下降(P 均<0.05)、PTA 显著升高(P <0.05);HBV DNA 的转阴率分别为88.5%(46/52)、85.5%(47/55),高于对照组10%(5/50)(P 均<0.05)。恩替卡韦、拉米夫定组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腹水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均<0.05),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85±48.6)d、(79±44.3)d,低于对照组(124.3±58.5)d(P 均<0.05)。结论恩替卡韦、拉米夫定可提高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安全性良好。
作者:李鑫;王寿明;王敏;张馨;董源;何长伦;耿家宝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