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文松;吴建新;陈颖伟;范建高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是存在于活化的成纤维细胞上的一种膜整合糖蛋白,属于丝氨酸蛋白酶家族,与二肽肽酶家族成员二肽基肽酶Ⅳ(DPPⅣ)具有52%的同源性,但同时具有二肽肽酶和胶原酶活性.研究发现FAP在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肝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张烨琼;卢建溪;李刚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患者,女性,43岁,因“反复双下肢水肿2月,乏力、纳差1周”于2008年8月28日入院.患者于2008年6月底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就诊当地诊所,静脉滴注人血白蛋白治疗好转1周后再次出现双下肢水肿,未行进一步检查及治疗,并于8月21日感乏力、纳差,进食量减至平时的1/3.查体:神志清楚、面色晦暗、全身皮肤无黄染、未见皮疹、无肝掌、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手静止性颤抖、巩膜轻度黄染;颈软、甲状腺无肿大、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腹部平坦、腹壁静脉无曲张、腹部软,无压痛、反跳痛,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肝、脾肋下无触及,墨菲氏征阴性,肝区、脾区、双肾区无叩击痛,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2.75×109/L、NEU 1.43×109/L、NEU% 52.1%、RBC 3.7×1012/L、Hb 115 g/L、PLT 58×109/L;PT 19.8 s;血沉15 mm/h;甲状腺指标T3 1.23 mg/mL、T4 8.3 μg/dL、TSH 0.55 IU/mL、FT3 1.91 pg/mL、FT4 1.20 ng/dL;血生化Alb 26.5 g/L、Glb32.8 g/L、TC 4.34 mmol/L、GLU 4.47 mmol/L、UREA 4.92 μmol/L、 CRE 64.4 μmol/L、UA 146.2 μmol/L、TBil 25.98 μmol/L、DBil 10.76 μmol/L、ALT 23 U/L、AST 63.4 U/L、ALP 110.9 U/L、GGT 185 U/L;HBV DNA阴性;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抗-HBs、抗-HBe、抗-HBc阳性;AFP16.23 μg/L;抗-HCV阴性;抗-SSB(-)、抗-SSA(-)、ANA(+)、AMA-M2弱阳性、2周后复检AMA-M2阴性.
作者:郑瑞丹;孟明;卢燕辉;徐成润;郎振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由于腹部CT和MRI的广泛应用和慢性肝病患者影像学随访的机会增多,偶然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是临床日常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在这些偶然发现的肝脏肿块性病变中,良性病变多达20%,其中海绵状血管瘤和局灶性结节增生常见.肝脏良性肿块细分为需要随访或介入治疗和无需进一步研究两组病变.后者包括肝囊肿,海绵状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正常肝脏的局灶性脂肪和脂肪肝时的“肝岛”.肝脏腺瘤虽是良性病变,但因潜在恶变和出血,需要随访,介入治疗或手术切除.
作者:冯峰;张昊凌;王青乐;张志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前全世界约有20亿人曾感染HBV,其中3.5亿为慢性HBV感染,我国HBV携带者约为1.2亿,现患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多达3 000多万[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为HBV感染以及病毒复制的主要病原标志,对血清HBsAg和HBeAg的有效检测,在临床诊断、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对60例不同治疗时段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sAg及HBeAg含量进行检测,对两治疗组的疗效进行评估.
作者:刘岩红;钱方兴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患者,男性,38岁,因“乏力、纳差、腹胀、尿黄14d”于2010年11月15日入院.入院前4月感乏力、低热、盗汗及咯血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肺结核”,予异烟肼、利福平、对氨基水杨酸、链霉素及卷曲霉素等药物抗结核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用药6个月后,患者出现乏力、纳差、恶心、厌油腻,干呕,尿黄似浓茶色,大便颜色发白、皮肤瘙痒等症状.化验肝功异常,以急性重型肝炎(药物性肝炎)、肺结核收住院.入院查体:皮肤、巩膜重度黄染,未触及肿大的淋巴结,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细湿罗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肝上界在右侧锁骨中线第5肋间,肝脾区无叩痛(+).入科查:血常规WBC6.18×109/L,RBC4.43×1012/L,PLT 143×109/L;肝生化指标:ALT553 U/L,AST 345 U/L,TBil 326.4 μmol/L,DBil 211.3 μmol/L,GGT 159 u/L,PTA 40%;病原学检查:HBeAg(+)、抗-HBe(+)、抗-HBc(+);HBV DNA(-).甲、丙、戊、检测均为(-).血沉3 mm/h,结核抗体(+),PPD试验(+).B超:肝脏弥漫性病变,肝病胆囊;初步诊断:1、亚急性重症肝炎;2、肺结核;3、乙型肝炎.
作者:焦建中;魏亚君;韩梅英;王秀丽;张文敬;郭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HIV/HCV重叠感染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HCV准种的影响.方法 通过PCR、测序及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建立HCV高变1区(HVR1)准种变异率检测方法,运用该方法对我国上海地区48例HIV/HCV重叠感染者HCV准种变异的分子流行病学进行研究.结果 与单独HCV感染组和HIV/HCV重叠感染且已行HAART组相比较,HIV/HCV重叠感染但未行HAART组的HCV准种变异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独HCV感染组与HIV/HCV重叠感染且已行HAART组之间作比较,HCV准种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IV感染可降低HCV准种变异率.随着HAART长期应用,HIV/HCV重叠感染者的HCV准种率增加.
作者:胡越凯;齐唐凯;张云智;张仁芳;刘莉;郑毓芳;蒋卫民;张继明;潘孝彰;卢洪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患者,男性,45岁,因“乏力、纳差2月,尿黄7d”于2010年8月27日入住我院肝病科.患者于入院前2月无明显诱因下感全身疲乏,懒于活动,胃纳差,食欲减退,饭量减少为原1/3,厌油腻饮食,无腹胀或腹痛,无恶心、呕吐,无返酸、嗳气,休息后乏力、纳差不适无明显缓解,近1周来尿色逐渐变黄,色如浓茶水样,尿量无减少,外院就诊查TBil 427.4μmol/L,ALT2 620 IU/L,AST 2 708 IU/L,乙型肝炎标记物阴性,为进一步诊治转来我院,门诊拟“病毒性肝炎”收入院.病程中无畏寒发热,无皮肤瘙痒,无鼻腔及齿龈出血,无头晕心悸,无意识障碍,睡眠可,大便正常.患者既往健康状况良好,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疾病.否认肝炎,肺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磺胺类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史,否认花粉食物过敏史.否认有手术史,外伤史,无不洁注射及口腔操作史,无输血史,无外地久居史,无服药史,近期未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否认经常在外就餐史,否认冶游史,否认近期同肝炎患者密切接触.适龄结婚,育子女二人,妻子及子女均体健.父母体健,兄弟子女体健,否认有家族性、遗传性疾病.
作者:胡晨波;李仲平;陈秀红;潘洁萍;储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腺苷蛋氨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疗效确切[1-6].本研究观察不同剂量腺苷蛋氨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胆汁淤积性肝病临床疗效是否存在差异.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病例来源于我科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收治慢性乙型肝炎伴肝内胆汁淤积65例患者,诊断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7].随机分为两组,A组32例,B组3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肝功能异常程度方面具有均衡可比性(见表1,表2).人选病例血清总胆红素高于正常值5倍以上,排除肝外阻塞性黄疸(结石、肿瘤等)和重型肝炎.
作者:罗超;赵勤;范晓棠;哈丽达;马海林;石绣江;希尔娜依·阿不都黑力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不同国家中的患病率为10%~24%,而在肥胖人群中可达57%~74%[1].部分NAFLD患者可合并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甚至发展为肝硬化,肝癌.本研究采用腺苷蛋氨酸治疗NAFLD,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廖柏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患者,男性,12岁,山西籍人.因“查出乙型肝炎8年,近半月来间断呕血两次”于2009年4月14日急诊入院.患者于2001年体检时查出发现乙型肝炎,2004年7月7号在我院查肝生化指标正常,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示HBsAg、抗-HBe、抗HBc阳性.HBV DNA<1.0×103拷贝/mL;B超示肝实质光点密集.2009年4月1日患者在学校无明显诱因突然吐血约20 mL,未在意.14日上午8时患者再次无明显诱因突然吐血约400 mL,故急来我院就诊.既往无其他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无输血及手术史.家族史:其母亲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出生并居住于本地,无疫水接触史.
作者:肖玉珍;邵鸣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前公认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的关键[1].本研究采用阿德福韦酯联合胸腺肽α1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以探讨其抗病毒疗效.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128例CHB均为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柳州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08例,女性20例,年龄19~65岁,平均38.6岁.诊断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西安会议制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1].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对照组6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肝功能、HBV DNA水平等方面均有可比性(P<0.05).入选病例符合以下条件:(1) HBsAg、HBeAg阳性,HBV DNA阳性且<1.00×105拷贝/mL;(2) ULN<ALT<10 ULN;总胆红素<75.5 μmol/L;(3)无HAV、HCV、HDV、HEV重叠感染;(4)无明显心脑血管病、肾病、精神病、糖尿病,无酗酒和吸毒史;(5)非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6)半年内未使用过抗病毒药及免疫调节药.
作者:郁国强;李红军;符立贤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病期的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变化.方法 收集慢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四组患者及健康人群的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细胞、CD4+T细胞及NK细胞的表达量和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并检测NK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各组患者CD8+T细胞计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所下降;但CD4+T细胞计数较健康对照组均无显著变化;NK细胞计数除慢性乙型肝炎组外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各组患者NK细胞分泌IFN-γ、TNF-α的能力及CD8+T细胞分泌TNF-α的能力均低于健康对照(P<0.05).NK细胞杀伤活性随疾病进展程度有逐渐减低的趋势(健康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慢性重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结论 慢性HBV感染者NK细胞功能降低,且与病情进展有一定关联.
作者:李媛;王久君;高珊;刘娜;郝友华;丁红晖;杨东亮;赵西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 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是目前CHC抗病毒治疗的标准方案[1],近年来,应答指导治疗(RGT)研究进展迅速,患者因此取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血清HCV R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例大幅提高.但临床中我们观察到,即使应用RGT策略抗病毒治疗,并获得SVR,仍有极少数CHC患者复发.病例取自2007-2010年在我院及解放军三○二医院就诊的CHC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刁恩军;毕京峰;陈大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医院检测HBsAg和抗-HBs采用ELISA法.该法虽操作简单、价格便宜,但灵敏度较低、重复性差.检测HBsAg时,当标本中的HBsAg浓度过高时会因钩状效应(hook effect)而出现假阴性.而ECLIA法作为近年来标记免疫学发展的新产物,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精密度好等优点.现就两种方法所得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丁贤;刘树业;周淑芬;宋佐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为探讨中药茵陈汤治疗慢乙肝重度的临床疗效,我们检测了208例慢性乙型肝炎(CHB)重度患者TBil、PTA,以评价前者临床的意义.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2009年3月-2010年10月,从我院感染科收治的病例中,按2000年西安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学和肝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按自愿及随机抽样分成中药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无糖尿病、冠心病、肝硬化等其他基础疾病,共收集CHB重度患者208例,其中治疗组115例,年龄(38±13)岁,男85例,女30例;对照组93例,年龄(40±15)岁,男65例,女28例.两组基础治疗基本相同,治疗组加中药:茵陈、栀子、大黄.两组病例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黎志良;李金庚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在酒依赖患者中,酒精性肝炎可发生在酒精性肝病的不同阶段.由于缺乏良好的评估指标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容易出现急性重症酒精性肝炎(SAH),死亡率极高.一、SAH的概念重型酒精性肝炎是肝衰竭常见的,危及生命的重要原因之一,曾称为慢性嗜酒者急性肝衰竭[1].常发生在长期过量饮酒所致的脂肪肝或肝硬化的基础上,或短期内大量酗酒的患者,以迅速出现发热、黄疸、腹水以及肝性脑病、肺炎、急性肾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等多器官功能障碍为特征[2-3],因此被称为急性重型酒精性肝炎.实际上患者在出现明显的肝炎症状之前,可能已经有数周至数月的“亚急性”发展过程.
作者:王菲;王炳元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患者,女,56岁.2004年2月因“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戊型病毒性肝炎”入我院,当时HBV DNA 4.5×105拷贝/mL,出院时HBV DNA 3.3×103拷贝/mL,未接受抗病毒治疗.2004年10月因ALT反复波动,予护肝对症治疗,疗效不佳.至2005年7月,检测HBV DNA 2.3×107拷贝/mL,ALT 200 U/L,TBil30 μmol/L,开始接受拉米夫定(LAM)抗病毒治疗.2005年8月,AL T复常,9月HBV DNA<500拷贝/mL.2006年10月,出现胃肠道症状,检测HBV DNA 3.4×107拷贝/mL,2007年1月在LAM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ADV)联合治疗,联合治疗3周后,患者周身出现散在性斑丘疹,并逐渐增多.联合治疗至第7周时,HBV DNA降至5.6×105拷贝/mL.
作者:蒋音;陈良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我国慢性HBV感染者约30%~50%通过母婴传播[2].垂直传播是人群中慢性HBV感染和HBV储存库的主要途径之一[3-5].有报道,HBV在传播与临床肝炎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6-7].因此,研究HBV传播的机制,探讨阻断各种传播的有效方法对于减少HBV感染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娜;徐光华;曾庆磊;李春霞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包括多柔比星(阿霉素)、表柔比星(表阿霉素)、柔红霉素、米托蒽醌等,对实体肿瘤和血液系统肿瘤均有高效杀伤作用.目前吡柔比星和表柔比星也被广泛用于动脉灌注治疗原发性肝癌以及胃肠道恶性肿瘤、乳腺癌、卵巢癌等引起的转移性肝癌[1].但是,该类药物有一定的心脏毒性,而动脉灌注药物往往在短时间(5~10 min)内注入,在术中发生心脏事件较多,尤其对老年患者产生的后果更为严重.近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有效降低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药物[2].左卡尼汀(左旋肉碱)是一种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的营养药[3],实验研究证实,它能有效拮抗多柔比星所致的心脏毒性[4],但该药在动脉灌注化疗中的应用鲜见报道.本研究主要观察表柔比星在肝动脉灌注化疗中对老年患者的心脏毒性反应及左卡尼汀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咏梅;徐蕾;王革芳;姜程远;陆海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若患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明显升高,而其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也排除了其他引起AST升高的原因,且患者无任何临床表现,那么AST升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巨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macro-AST)的存在.
作者:杨爱婷;尤红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