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六味五灵片联合阿德福韦酯片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100例

孟保利

关键词:灵片, 阿德福韦酯片, 治疗组, 肝硬化患者, 乙型肝炎, 对照组, 资料与方法, 中华医学会, 病毒性肝炎, 诊断依据, 诊断标准, 门诊病例, 防治方案, 病例选择, 活动性, 总结, 修订, 西安, 随机, 疗效
摘要:自2007年11月起我院应用六味五灵片联合阿德福韦酯片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取得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选择近两年来门诊病例20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诊断依据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男78例,女22列,年龄38~70岁,平均54岁.对照组男80例,女20例,年龄(36~68)岁,平均52岁.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Dieulafoy1例

    患者,男性,12岁,山西籍人.因“查出乙型肝炎8年,近半月来间断呕血两次”于2009年4月14日急诊入院.患者于2001年体检时查出发现乙型肝炎,2004年7月7号在我院查肝生化指标正常,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示HBsAg、抗-HBe、抗HBc阳性.HBV DNA<1.0×103拷贝/mL;B超示肝实质光点密集.2009年4月1日患者在学校无明显诱因突然吐血约20 mL,未在意.14日上午8时患者再次无明显诱因突然吐血约400 mL,故急来我院就诊.既往无其他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无输血及手术史.家族史:其母亲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出生并居住于本地,无疫水接触史.

    作者:肖玉珍;邵鸣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的生存分析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人工肝治疗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在福州市传染病医院住院的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157例,根据患者意愿分成两组:治疗组93例,对照组64例.两组均给予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人工肝治疗.记录两组基线时的临床基本资料,并进行随访.用Kaplan-Meier分别绘制两组整体及早、中、晚期患者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生存率差异;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人工肝治疗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整体、早期、中期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晚期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年龄、肝性脑病、血清铁、胆碱酯酶、血钠是人工肝治疗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论 人工肝能提高晚期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存率;年龄、肝性脑病、高血清铁、低胆碱酯酶、低血钠是影响人工肝治疗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作者:周锐;甘巧蓉;郑彩霞;李红霞;周文;黄建荣;潘晨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1989至2009年江苏省海门市居民肝脏疾病死亡率变化

    目的 分析江苏省海门市居民1989-2009年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死亡率,为今后制定防治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海门市居民全死因资料和历年人口资料,计算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疾病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和调整死亡率.结果 海门市居民肝癌死亡率1989年开始下降,1996-2003年又呈现上升趋势,2009年下降到49.43/10万.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等肝脏良性疾病死亡率1989-1997年呈上升趋势,1997-2009年呈下降趋势.2009年肝脏疾病第一次死亡高峰年龄比1989年推迟,肝癌死亡率随年龄组增大呈上升趋势.肝癌死亡率在40~50岁开始明显超过肝脏良性疾病.结论 海门市肝脏疾病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肝癌仍是严重危害海门市居民特别是40岁以上人群的重要肝脏疾病.

    作者:陈燕熙;倪倬健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HBsAg和HBeAg定量检测对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评估

    目前全世界约有20亿人曾感染HBV,其中3.5亿为慢性HBV感染,我国HBV携带者约为1.2亿,现患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多达3 000多万[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为HBV感染以及病毒复制的主要病原标志,对血清HBsAg和HBeAg的有效检测,在临床诊断、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对60例不同治疗时段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sAg及HBeAg含量进行检测,对两治疗组的疗效进行评估.

    作者:刘岩红;钱方兴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联合治疗发生过敏1例

    患者,女,56岁.2004年2月因“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戊型病毒性肝炎”入我院,当时HBV DNA 4.5×105拷贝/mL,出院时HBV DNA 3.3×103拷贝/mL,未接受抗病毒治疗.2004年10月因ALT反复波动,予护肝对症治疗,疗效不佳.至2005年7月,检测HBV DNA 2.3×107拷贝/mL,ALT 200 U/L,TBil30 μmol/L,开始接受拉米夫定(LAM)抗病毒治疗.2005年8月,AL T复常,9月HBV DNA<500拷贝/mL.2006年10月,出现胃肠道症状,检测HBV DNA 3.4×107拷贝/mL,2007年1月在LAM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ADV)联合治疗,联合治疗3周后,患者周身出现散在性斑丘疹,并逐渐增多.联合治疗至第7周时,HBV DNA降至5.6×105拷贝/mL.

    作者:蒋音;陈良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胆汁性肝硬化中胆管细胞增生的调节因子

    胆管细胞增生的调节因子包括生长抑素、胃泌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等胃肠道激素,血管活性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肾上腺素、乙酰胆碱、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神经递质,雌激素、孕酮等类固醇激素,以及胆酸、组胺等.而增生的胆管细胞具有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表型,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诱导肝纤维化.因此,对胆管细胞增生调节因子和相应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或可为胆汁性肝纤维化提供新的治疗靶位.

    作者:王嘉森;刘昆;姚定康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阿德福韦酯联合胸腺肽α1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前公认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的关键[1].本研究采用阿德福韦酯联合胸腺肽α1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以探讨其抗病毒疗效.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128例CHB均为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柳州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08例,女性20例,年龄19~65岁,平均38.6岁.诊断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西安会议制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1].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对照组6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肝功能、HBV DNA水平等方面均有可比性(P<0.05).入选病例符合以下条件:(1) HBsAg、HBeAg阳性,HBV DNA阳性且<1.00×105拷贝/mL;(2) ULN<ALT<10 ULN;总胆红素<75.5 μmol/L;(3)无HAV、HCV、HDV、HEV重叠感染;(4)无明显心脑血管病、肾病、精神病、糖尿病,无酗酒和吸毒史;(5)非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6)半年内未使用过抗病毒药及免疫调节药.

    作者:郁国强;李红军;符立贤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肝内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 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外周血及肝内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数量和功能变化.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比较正常人(2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8例)和AIH患者(25例)外周血中Treg细胞的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进行Foxp3染色,比较CHB患者(15例)和AIH患者(25例)肝穿刺标本中Treg细胞的变化.结果 AIH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数较正常人和CHB患者无显著差别.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研究发现,在肝组织中AIH患者Treg细胞/CD3+T细胞的比例显著低于CHB患者.结论 AIH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与正常人或CHB患者比较无显著变化,而AIH患者肝内Treg细胞/CD3+T细胞的比例显著低于CHB患者.

    作者:何双军;叶丽静;魏珏;彭延申;邱德凯;马雄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垂体瘤转化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不良的关系

    肝癌是全世界范围的高发恶性肿瘤,其发生是多基因、多步骤、多阶段的复杂过程[1].对于肝癌的发病机制,目前普遍认为与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及染色体的非整倍体的出现、细胞周期及细胞周期调节点失控关系密切.垂体瘤转化基因( PTTG1)是细胞周期调节蛋白,能抑制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染色体不稳定,形成非整倍体.在成人大多数正常组织中PTTG1表达较弱,甚至检测不到,而在垂体肿瘤、肺癌、乳癌、结肠癌、食管癌等肿瘤细胞中均有高表达[2].PTTG1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抗癌基因治疗靶点[3].本研究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方法检测65例配对的肝细胞癌及其癌旁组织中PTTG1表达情况,并分析PTTG1蛋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作者:梁明;李晶媛;黄海英;于建武;王晓燕;李晓光;高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不同剂量腺苷蛋氨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内胆汁淤积疗效

    腺苷蛋氨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疗效确切[1-6].本研究观察不同剂量腺苷蛋氨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胆汁淤积性肝病临床疗效是否存在差异.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病例来源于我科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收治慢性乙型肝炎伴肝内胆汁淤积65例患者,诊断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7].随机分为两组,A组32例,B组3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肝功能异常程度方面具有均衡可比性(见表1,表2).人选病例血清总胆红素高于正常值5倍以上,排除肝外阻塞性黄疸(结石、肿瘤等)和重型肝炎.

    作者:罗超;赵勤;范晓棠;哈丽达;马海林;石绣江;希尔娜依·阿不都黑力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PTCD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临床观察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组由胆管系统管腔内、外或管壁本身的恶性病变引起的胆管机械性阻塞.临床表现主要有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变深、粪色变浅呈陶土色,皮肤瘙痒,伴或不伴肝区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实验室检查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如不能及时控制黄疸,则可发生脓毒血症、胆汁性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肝肾综合征等,直接危及患者生命.

    作者:孙宏亮;许林锋;陈耀庭;谭绮尹;胡仁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肝硬化心肌病

    早在1953年Kowalski等[1]首次发现,肝硬化患者中存在心功能的异常.随着对肝硬化患者实施肝移植及分流手术的增加,人们逐渐进一步认识到肝硬化患者存在心脏功能的异常,特别是心肌收缩力下降.随后大量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循环系统处于高动力状态,表现为心输出量、心率、血容量增加,动脉压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这种循环系统的高动力状态可由血容量分布异常、神经体液调节紊乱、血管活性物质水平异常、周围血管阻力下降引起,并进一步导致心肌结构异常.经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肝硬化患者心肌收缩力和心肌对刺激的反应减弱,尤其是在应激状态下更为明显,严重时导致心力衰竭,该现象称为肝硬化心肌病[2].但是因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管阻力减小,心脏后负荷显著下降,从而掩盖严重心功能衰竭表现,导致临床表现隐匿.

    作者:江登丰;毛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两种方法检测血清HBsAg和抗-HBs的比较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医院检测HBsAg和抗-HBs采用ELISA法.该法虽操作简单、价格便宜,但灵敏度较低、重复性差.检测HBsAg时,当标本中的HBsAg浓度过高时会因钩状效应(hook effect)而出现假阴性.而ECLIA法作为近年来标记免疫学发展的新产物,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精密度好等优点.现就两种方法所得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丁贤;刘树业;周淑芬;宋佐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研究

    我国慢性HBV感染者约30%~50%通过母婴传播[2].垂直传播是人群中慢性HBV感染和HBV储存库的主要途径之一[3-5].有报道,HBV在传播与临床肝炎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6-7].因此,研究HBV传播的机制,探讨阻断各种传播的有效方法对于减少HBV感染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娜;徐光华;曾庆磊;李春霞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HBV感染者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病期的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变化.方法 收集慢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四组患者及健康人群的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细胞、CD4+T细胞及NK细胞的表达量和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并检测NK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各组患者CD8+T细胞计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所下降;但CD4+T细胞计数较健康对照组均无显著变化;NK细胞计数除慢性乙型肝炎组外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各组患者NK细胞分泌IFN-γ、TNF-α的能力及CD8+T细胞分泌TNF-α的能力均低于健康对照(P<0.05).NK细胞杀伤活性随疾病进展程度有逐渐减低的趋势(健康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慢性重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结论 慢性HBV感染者NK细胞功能降低,且与病情进展有一定关联.

    作者:李媛;王久君;高珊;刘娜;郝友华;丁红晖;杨东亮;赵西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应用RGT策略抗病毒获得SVR后复发的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临床分析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 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是目前CHC抗病毒治疗的标准方案[1],近年来,应答指导治疗(RGT)研究进展迅速,患者因此取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血清HCV R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例大幅提高.但临床中我们观察到,即使应用RGT策略抗病毒治疗,并获得SVR,仍有极少数CHC患者复发.病例取自2007-2010年在我院及解放军三○二医院就诊的CHC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刁恩军;毕京峰;陈大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腺苷蛋氨酸在肝移植术后早期的应用

    多个移植中心的医生观察到,肝移植术后患者可能出现一过性高胆红素血症.传统保肝利胆药中S-腺苷蛋氨酸(SAM)对肝细胞性淤胆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为此,我中心在肝移植术后早期针对SAM展开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其在肝移植术后早期应用的效果进行评价.

    作者:朱晓丹;臧运金;陈新国;杨洋;朱雄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非甲-戊型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

    患者,男性,45岁,因“乏力、纳差2月,尿黄7d”于2010年8月27日入住我院肝病科.患者于入院前2月无明显诱因下感全身疲乏,懒于活动,胃纳差,食欲减退,饭量减少为原1/3,厌油腻饮食,无腹胀或腹痛,无恶心、呕吐,无返酸、嗳气,休息后乏力、纳差不适无明显缓解,近1周来尿色逐渐变黄,色如浓茶水样,尿量无减少,外院就诊查TBil 427.4μmol/L,ALT2 620 IU/L,AST 2 708 IU/L,乙型肝炎标记物阴性,为进一步诊治转来我院,门诊拟“病毒性肝炎”收入院.病程中无畏寒发热,无皮肤瘙痒,无鼻腔及齿龈出血,无头晕心悸,无意识障碍,睡眠可,大便正常.患者既往健康状况良好,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疾病.否认肝炎,肺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磺胺类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史,否认花粉食物过敏史.否认有手术史,外伤史,无不洁注射及口腔操作史,无输血史,无外地久居史,无服药史,近期未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否认经常在外就餐史,否认冶游史,否认近期同肝炎患者密切接触.适龄结婚,育子女二人,妻子及子女均体健.父母体健,兄弟子女体健,否认有家族性、遗传性疾病.

    作者:胡晨波;李仲平;陈秀红;潘洁萍;储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的原因:巨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若患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明显升高,而其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也排除了其他引起AST升高的原因,且患者无任何临床表现,那么AST升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巨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macro-AST)的存在.

    作者:杨爱婷;尤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肝脏肿块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由于腹部CT和MRI的广泛应用和慢性肝病患者影像学随访的机会增多,偶然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是临床日常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在这些偶然发现的肝脏肿块性病变中,良性病变多达20%,其中海绵状血管瘤和局灶性结节增生常见.肝脏良性肿块细分为需要随访或介入治疗和无需进一步研究两组病变.后者包括肝囊肿,海绵状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正常肝脏的局灶性脂肪和脂肪肝时的“肝岛”.肝脏腺瘤虽是良性病变,但因潜在恶变和出血,需要随访,介入治疗或手术切除.

    作者:冯峰;张昊凌;王青乐;张志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