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垂体瘤转化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不良的关系

梁明;李晶媛;黄海英;于建武;王晓燕;李晓光;高杰

关键词:垂体瘤转化基因, 原发性肝癌, 表达, 预后不良, 细胞周期调节蛋白, 抑癌基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非整倍体, 荧光实时定量, 染色体不稳定, 免疫组织化学, 肿瘤细胞, 治疗靶点, 正常组织, 临床指标, 抗癌基因, 检测, 肝细胞癌, 复杂过程
摘要:肝癌是全世界范围的高发恶性肿瘤,其发生是多基因、多步骤、多阶段的复杂过程[1].对于肝癌的发病机制,目前普遍认为与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及染色体的非整倍体的出现、细胞周期及细胞周期调节点失控关系密切.垂体瘤转化基因( PTTG1)是细胞周期调节蛋白,能抑制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染色体不稳定,形成非整倍体.在成人大多数正常组织中PTTG1表达较弱,甚至检测不到,而在垂体肿瘤、肺癌、乳癌、结肠癌、食管癌等肿瘤细胞中均有高表达[2].PTTG1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抗癌基因治疗靶点[3].本研究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方法检测65例配对的肝细胞癌及其癌旁组织中PTTG1表达情况,并分析PTTG1蛋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胆汁性肝硬化中胆管细胞增生的调节因子

    胆管细胞增生的调节因子包括生长抑素、胃泌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等胃肠道激素,血管活性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肾上腺素、乙酰胆碱、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神经递质,雌激素、孕酮等类固醇激素,以及胆酸、组胺等.而增生的胆管细胞具有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表型,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诱导肝纤维化.因此,对胆管细胞增生调节因子和相应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或可为胆汁性肝纤维化提供新的治疗靶位.

    作者:王嘉森;刘昆;姚定康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肺结核合并重型肝炎、肺曲霉菌感染1例

    患者,男性,38岁,因“乏力、纳差、腹胀、尿黄14d”于2010年11月15日入院.入院前4月感乏力、低热、盗汗及咯血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肺结核”,予异烟肼、利福平、对氨基水杨酸、链霉素及卷曲霉素等药物抗结核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用药6个月后,患者出现乏力、纳差、恶心、厌油腻,干呕,尿黄似浓茶色,大便颜色发白、皮肤瘙痒等症状.化验肝功异常,以急性重型肝炎(药物性肝炎)、肺结核收住院.入院查体:皮肤、巩膜重度黄染,未触及肿大的淋巴结,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细湿罗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肝上界在右侧锁骨中线第5肋间,肝脾区无叩痛(+).入科查:血常规WBC6.18×109/L,RBC4.43×1012/L,PLT 143×109/L;肝生化指标:ALT553 U/L,AST 345 U/L,TBil 326.4 μmol/L,DBil 211.3 μmol/L,GGT 159 u/L,PTA 40%;病原学检查:HBeAg(+)、抗-HBe(+)、抗-HBc(+);HBV DNA(-).甲、丙、戊、检测均为(-).血沉3 mm/h,结核抗体(+),PPD试验(+).B超:肝脏弥漫性病变,肝病胆囊;初步诊断:1、亚急性重症肝炎;2、肺结核;3、乙型肝炎.

    作者:焦建中;魏亚君;韩梅英;王秀丽;张文敬;郭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联合治疗发生过敏1例

    患者,女,56岁.2004年2月因“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戊型病毒性肝炎”入我院,当时HBV DNA 4.5×105拷贝/mL,出院时HBV DNA 3.3×103拷贝/mL,未接受抗病毒治疗.2004年10月因ALT反复波动,予护肝对症治疗,疗效不佳.至2005年7月,检测HBV DNA 2.3×107拷贝/mL,ALT 200 U/L,TBil30 μmol/L,开始接受拉米夫定(LAM)抗病毒治疗.2005年8月,AL T复常,9月HBV DNA<500拷贝/mL.2006年10月,出现胃肠道症状,检测HBV DNA 3.4×107拷贝/mL,2007年1月在LAM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ADV)联合治疗,联合治疗3周后,患者周身出现散在性斑丘疹,并逐渐增多.联合治疗至第7周时,HBV DNA降至5.6×105拷贝/mL.

    作者:蒋音;陈良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91例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特征和治疗分析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引起慢性肝炎的主要病因[1].HCV感染途径主要是经输入血液和血制品、注射违禁药物、性传播及母婴传播.HCV感染后约55%~85%患者可持续存在病毒血症[2-4].不少学者提出,在未来20年内HCV感染的疾病负担(死于肝功能衰竭或肝细胞癌)将会持续增加[5].本研究拟通过对9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特征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阐明及早和规范治疗的重要性.

    作者:徐国光;巫善明;蒋音;戚勋;王磊;周晓明;乐卫东;任晓静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的原因:巨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若患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明显升高,而其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也排除了其他引起AST升高的原因,且患者无任何临床表现,那么AST升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巨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macro-AST)的存在.

    作者:杨爱婷;尤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糖皮质激素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临床体会附3例分析

    本院于2007年11月-2010年3月收治3例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患者,现报道如下,并对免疫抑制治疗致HBV再激活的表现形式、临床特点、预防HBV再激活治疗的疗程等进行综述.病例资料病例1,患者,女性,18岁.因患慢性乙型肝炎(CHB),当地医院予干扰素治疗4月,后因癫痫发作而停用.予丙戊酸钠、苯巴比妥口服2月,入院前1周出现发热皮疹,大便次数增多,于2007年11月26日来我院就诊收住入院.患者有乙型肝炎家族史.入院后查体:体温37.8℃,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皮肤散在红色斑丘疹,以四肢为甚,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压痛(-),反跳痛(-),余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8.7×109/L,N 28.6%,L 50.4%,E 17.2%;肝生化指标:Alb 37.6 g/L,TBil 14.1 μmol/L,DBil 2.7 μmol/L,ALT 60 U/L,AST 93 U/L,ALP 108 U/L,GGT 129 U/L;PT 14 s,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sAg(+),抗-HBe(+),抗-HBc(+);甲、丙、戊型肝炎抗体均为阴性;HBV DNA<1.0×103拷贝/mL;腹部B超示肝弥漫性病变、脾大;骨髓穿刺示:增生性贫血,自身免疫抗体(-).入院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药物热,药物疹.入院后立即予抗感染、护肝等对症处理,并使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200mg静脉滴注7d,体温下降,皮疹减少,激素减量过程中皮疹增多,将琥珀酸氢化可的松加至200mg/d,3d后皮疹有所消退.考虑到患者皮疹顽固、有反复,激素短期难以停用,加替比夫定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后改用地塞米松并逐渐减量为3mg/d口服维持,皮疹渐消,有脱皮.出院前复查肝生化指标及血常规正常,患者于2008年1月16日出院,嘱患者出院后坚持抗病毒治疗,激素逐渐减量.

    作者:江守伟;周仲松;程君;徐楠;孙秋林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低钠血症108例临床分析

    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低钠血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情况,本文对我院2006年7月至2010年12月22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6年7月至2010年12月22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108例并发低钠血症,男性78例,女性30例;肝炎后肝硬化82例,酒精性肝病20例,胆汁淤积性肝病1例,原因不明者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1].

    作者:张迎春;宋霆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与慢性肝脏病变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是存在于活化的成纤维细胞上的一种膜整合糖蛋白,属于丝氨酸蛋白酶家族,与二肽肽酶家族成员二肽基肽酶Ⅳ(DPPⅣ)具有52%的同源性,但同时具有二肽肽酶和胶原酶活性.研究发现FAP在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肝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张烨琼;卢建溪;李刚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PTCD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临床观察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组由胆管系统管腔内、外或管壁本身的恶性病变引起的胆管机械性阻塞.临床表现主要有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变深、粪色变浅呈陶土色,皮肤瘙痒,伴或不伴肝区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实验室检查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如不能及时控制黄疸,则可发生脓毒血症、胆汁性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肝肾综合征等,直接危及患者生命.

    作者:孙宏亮;许林锋;陈耀庭;谭绮尹;胡仁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不同剂量腺苷蛋氨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内胆汁淤积疗效

    腺苷蛋氨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疗效确切[1-6].本研究观察不同剂量腺苷蛋氨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胆汁淤积性肝病临床疗效是否存在差异.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病例来源于我科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收治慢性乙型肝炎伴肝内胆汁淤积65例患者,诊断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7].随机分为两组,A组32例,B组3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肝功能异常程度方面具有均衡可比性(见表1,表2).人选病例血清总胆红素高于正常值5倍以上,排除肝外阻塞性黄疸(结石、肿瘤等)和重型肝炎.

    作者:罗超;赵勤;范晓棠;哈丽达;马海林;石绣江;希尔娜依·阿不都黑力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HBV感染者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病期的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变化.方法 收集慢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四组患者及健康人群的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细胞、CD4+T细胞及NK细胞的表达量和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并检测NK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各组患者CD8+T细胞计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所下降;但CD4+T细胞计数较健康对照组均无显著变化;NK细胞计数除慢性乙型肝炎组外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各组患者NK细胞分泌IFN-γ、TNF-α的能力及CD8+T细胞分泌TNF-α的能力均低于健康对照(P<0.05).NK细胞杀伤活性随疾病进展程度有逐渐减低的趋势(健康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慢性重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结论 慢性HBV感染者NK细胞功能降低,且与病情进展有一定关联.

    作者:李媛;王久君;高珊;刘娜;郝友华;丁红晖;杨东亮;赵西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免疫清除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程序性坏死因子-1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明确程度性坏死因子(PD-1)在免疫清除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表达状态及其对患者病毒载量水平和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45例ALT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术对所有患者的外周血总CD8+T细胞和CD4+T细胞PD-1表达百分比和表达强度进行检测,其中18例患者接受肝组织活检,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肝内PD-1配体(PD-L1)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免疫清除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总CD8+T细胞和CD4+T细胞PD1表达百分比以及单细胞PD-1表达强度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外周血总T细胞PD-1表达百分比和单细胞表达强度与患者病毒载量间均无明显相关性;ALT水平与外周血总CD8+T细胞单细胞PD-1表达强度之间有明显正相关性(r=0.338,P=0.02);ALT水平以400 IU/L为分界线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病例外周血总CD8+T细胞PD-1单细胞表达强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但两组CD4+T细胞PD-1单细胞表达强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内PD-L1高表达,且与肝脏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正相关.结论 在免疫清除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细胞免疫调节中,PD-1单细胞表达强度起着重要作用,而并非由PD-1表达与否或表达百分比决定.PD-1单细胞表达强度与宿主炎症反应强度之间具有正相关性.

    作者:李成忠;张迁;薛建亚;梁雪松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美国肝病学会2011年血色病诊疗指南要点

    铁过度沉积综合征按照病因可分为遗传性血色病(HH,即狭义的血色病,HFE或非-HFE基因缺陷)、继发性铁过度沉积(常见的病因为无效红细胞造血、胃肠外铁超负荷和慢性肝病等)和混合性,其中HH是白种人常见的遗传病,在北欧的流行率可达1/220~1/250.机体对铁的吸收异常增加,在体内过度沉积,终导致肝硬化、肝细胞癌、糖尿病、心脏病等致命并发症.HH按病程可分为3期:1期为患者具有“遗传易感性”,但尚未发生铁过度沉积;2期为患者具有铁过度沉积的显型证据,尚无组织或器官损害;3期为患者铁过度沉积,导致组织和器官损害.该病在我国少见,往往不易得到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

    作者:张福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管理和面临的挑战

    近10年来,口服核苷类似物(NAs)的应用使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许多研究表明NAs可以有效地抑制CHB患者体内HBV DNA 复制,从而延缓甚至阻断疾病进展.在国际上,已有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替比夫定(LdT)、替诺福韦(TDF)和恩曲他滨(FTC)6种药物被批准用于治疗CHB,其中前4种已在我国上市,替诺福韦也正在我国开展临床试验[1].

    作者:陈成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研究

    我国慢性HBV感染者约30%~50%通过母婴传播[2].垂直传播是人群中慢性HBV感染和HBV储存库的主要途径之一[3-5].有报道,HBV在传播与临床肝炎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6-7].因此,研究HBV传播的机制,探讨阻断各种传播的有效方法对于减少HBV感染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娜;徐光华;曾庆磊;李春霞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六味五灵片联合阿德福韦酯片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100例

    自2007年11月起我院应用六味五灵片联合阿德福韦酯片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取得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选择近两年来门诊病例20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诊断依据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男78例,女22列,年龄38~70岁,平均54岁.对照组男80例,女20例,年龄(36~68)岁,平均52岁.

    作者:孟保利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应用RGT策略抗病毒获得SVR后复发的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临床分析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 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是目前CHC抗病毒治疗的标准方案[1],近年来,应答指导治疗(RGT)研究进展迅速,患者因此取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血清HCV R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例大幅提高.但临床中我们观察到,即使应用RGT策略抗病毒治疗,并获得SVR,仍有极少数CHC患者复发.病例取自2007-2010年在我院及解放军三○二医院就诊的CHC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刁恩军;毕京峰;陈大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siRNA沉默β-Catenin对肝星状细胞工、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siRNA干扰β-Catenin表达、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肝星状细胞(HSC)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化学合成siRNA β-Catenin以Lipofectamine包裹,转染HSC-T6细胞,设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抽提细胞总RNA及蛋白质,收集培养上清液,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β-Catenin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Ⅰ、Ⅲ型胶原表达情况;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Ⅰ、Ⅲ型胶原表达与定位;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Ⅰ、Ⅲ型胶原含量.结果 转染siRNA的HSC-T6细胞β-Catenin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Ⅰ、Ⅲ型胶原表达显著下调,免疫细胞化学提示转染siRNA β-Catenin后的Ⅰ、Ⅲ型胶原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弱;48 h和72 h时培养上清液中Ⅰ型胶原表达水平显著减少,分别比阴性对照下降(23.68±7.96)%和(38.42±6.58)%(F= 18.26,P<0.01;F= 26.38,P<0.01),Ⅲ型胶原含量于72 h时降低(39.68±4.92)% (F= 37.68,P<0.0t).结论 siRNAβ-Catenin能高效抑制HSC-T6细胞β-Catenin表达,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从而抑制HSC-T6细胞增殖,显著减少Ⅰ、Ⅲ型胶原的合成和分泌,具有预防及治疗肝纤维化的潜力.

    作者:葛文松;吴建新;陈颖伟;范建高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腺苷蛋氨酸在肝移植术后早期的应用

    多个移植中心的医生观察到,肝移植术后患者可能出现一过性高胆红素血症.传统保肝利胆药中S-腺苷蛋氨酸(SAM)对肝细胞性淤胆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为此,我中心在肝移植术后早期针对SAM展开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其在肝移植术后早期应用的效果进行评价.

    作者:朱晓丹;臧运金;陈新国;杨洋;朱雄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1989至2009年江苏省海门市居民肝脏疾病死亡率变化

    目的 分析江苏省海门市居民1989-2009年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死亡率,为今后制定防治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海门市居民全死因资料和历年人口资料,计算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疾病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和调整死亡率.结果 海门市居民肝癌死亡率1989年开始下降,1996-2003年又呈现上升趋势,2009年下降到49.43/10万.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等肝脏良性疾病死亡率1989-1997年呈上升趋势,1997-2009年呈下降趋势.2009年肝脏疾病第一次死亡高峰年龄比1989年推迟,肝癌死亡率随年龄组增大呈上升趋势.肝癌死亡率在40~50岁开始明显超过肝脏良性疾病.结论 海门市肝脏疾病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肝癌仍是严重危害海门市居民特别是40岁以上人群的重要肝脏疾病.

    作者:陈燕熙;倪倬健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