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武;孙丽杰;赵勇华;康鹏;颜炳柱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而肝炎后肝硬化是严重和不可逆的疾病,尤其失代偿期患者预后差,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密切相关[1].S-腺苷蛋氨酸(SAMe)是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的天然物质,主要作为甲基供体参与各种酶促转甲基过程,并通过转巯基通路作为合成牛磺酸、半胱氨酸及谷胱甘肽的前体.研究显示S-腺苷蛋氨酸是一种有效的抗抑郁药[2],本研究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调查,并应用SAMe治疗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评估其疗效,以促进肝硬化患者的全面治疗和康复.
作者:褚爱霞;张爱军;许琳;王青 刊期: 2011年第05期
门脉高压性胃病(PHG)是指门脉高压基础上发生的胃粘膜病变,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严重时可危及生命.病变部位主要在胃底,常伴有胃底粘膜萎缩,通过内镜和组织学检查两种方法测得PHG的发病率分别为93.4%和76.1%[1].一、门静脉高压目前认为,门静脉高压是PHG发生的必要条件.吴凤婷[2]对226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现门静脉内径>1.35cm(尤其>1.47cm)时,发生PHG的可能极大.
作者:李瑞;毛华;黄纯炽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近来年,医院真菌感染的感染率逐年升高[1].重型病毒性肝炎免疫功能低下,对病原微生物易感性增高,更易合并真菌感染,预后差,病死率高.2006年至2010年我院共收治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52例,并发真菌感染48例,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48例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真菌感染患者中,男36例,女12例,年龄36~68岁,平均42.5岁.住院时间11~89 d,平均32 d.亚急性重型肝炎17例,慢性重型肝炎31例,均为HBV感染.符合中华医学会制订的《肝衰竭诊疗指南》诊断标准[2].
作者:刘俊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推荐的标准治疗方案是聚乙二醇干扰素( PeglFN)联合利巴韦林,其疗效较好,超过60%的患者可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对于曾接受过以IFN为基础抗病毒治疗失败的CHC患者,则需探索有效的治疗途径.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来自1995-2008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住院或门诊经普通干扰素治疗失败的CHC患者,年龄25~64岁,平均(38.6±10.3)岁,男17例,女14例,有输血史25例,诊断符合2009年中华医学会颁布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丙型肝炎诊断标准.所有患者未合并HBV、HIV感染,均曾采用普通IFN(300万IU或500万IU)单独或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
作者:肖宏;陶慧峰;陈楠;张宇一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其预后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在我科收治的178例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x 2和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年龄、腹水、感染、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甲胎蛋白、PT、WBC、TBil、DBil、Cr、BUN、血清钠在生存组与死亡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进一步显示,肝性脑病、感染、PT、TBil是影响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对所得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该人群的预后判断模型,通过计算预后指数并绘制ROC曲线,计算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931(95%CI:0.893~0.970).其评估价值优于CTP分级(0.862)、MELD评分(0.807)及MELD-Na评分(0.774).结论 肝性脑病、感染、PT、TBil是影响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预后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的短期预后,是一个较为理想的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预后评估系统.
作者:汤伟亮;赵钢德;董志霞;项晓刚;王晖;周惠娟;桂红莲;郭斯敏;庄焱;谢青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治疗严重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80例严重急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拉米夫定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HBV DNA、ALT、TBil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HBsAg、HBeAg血清转换率、HBV DNA阴转率.数据行t和x 2检验.结果 治疗1、2周时拉米夫定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70.0% (28/40)和95.0% (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5% (19/40)和80.0% (32/40)(x 2=4.178,4.114;P=0.041,0.043).1、2周时拉米夫定组PTA复常率为60.0%(24/40)和82.5%(33/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5%(15/40)和62.5% (25/40)(x 2=4.053,4.013;P=0.044,0.045).4周时拉米夫定组TBil复常率77.5%(31/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 (22/40)(x 2=4.528;P=0.033).1年时拉米夫定组HBsAg和HBeAg血清转换率为62.5% (25/40)和70.0% (28/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5.0% (34/40)和90.0%(36/40)(x 2=5.230,5.000;P=0.022,0.025).结论 早期应用拉米夫定治疗严重急性乙型肝炎,能迅速降低HBV DNA水平,改善肝功能,但HBsAg和HBeAg血清转换率降低.
作者:于建武;孙丽杰;赵勇华;康鹏;颜炳柱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患者,男,19岁,山西籍人.主因“乏力、间断腹泻伴肝功能异常两个月”于2010年8月13日就诊.患者两个月前因饮食不洁后出现乏力、纳差、腹泻、上腹部疼痛,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肝功能:TBil 30.6 μmol/L,ALT 46.0 U/L,AST 31.0 U/L.HBsAg(+),HBeAg(+),抗-HBc(+).B超:(1)肝脏肿大;(2)大量腹水.胃镜示食管静脉曲张(轻度).为明确诊断,转诊于某三甲医院,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腹水,予恩替卡韦抗病毒等治疗,效果不佳.于3天前饮食不洁后再次出现腹泻,门诊以“1.病毒性肝炎(乙型);2.腹水原因待查?”收入院.患者2岁时因大面积烧伤,曾输血1次.家族史中其伯父有乙型肝炎史,无药物过敏史,无毒物接触史,无酗酒史,无疫区居住史.
作者:邵鸣;肖玉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抗病毒治疗可明显提高乙型肝炎肝硬化失偿期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期.本研究应用阿德福韦与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偿期患者进行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通城县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偿期患者中,按随机抽样形式收集61例,其中阿德福韦组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48.1岁.Child-Pugh分级B级18例,C级13例.拉米夫定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34~66岁,平均年龄49.3岁.Child-Pugh分级B级18例,C级12例.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病例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
作者:黎志良;蔡天晶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类病因不明的肝脏慢性炎症疾病,典型表现为界面性肝炎、多克隆高γ球蛋白血症及诊断特异性肝脏自身抗体,如未予有效治疗,可因持续性坏死性炎症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1].AIH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及各种族,女性比男性更易患病[1,2].根据血清学标志物AIH可分为两型,1型约占80%,以ANA、抗SMA为主要血清学特征;2型好发于欧洲儿童,以抗LKM-1、抗LC-1及抗LKM-3阳性为主,且多合并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升高[1].AIH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是由于遗传易感性及环境诱发因素等共同作用引起自身免疫耐受缺失,从而诱导产生以T细胞介导为主的针对肝脏抗原的免疫反应,造成肝脏组织的破坏及慢性炎症形成.
作者:鲁沛;贾继东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或)细胞毒性化疗药物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HBV再激活的发生率及其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 预防组33例患者在接受免疫抑制剂和(或)细胞毒性化疗药物治疗前予拉米夫定(LAM) 100 mg/d并持续至治疗结束后6个月,对照组39例未接受预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HBV再激活的发生率和临床表现.统计学分析采用两种属性独立性x 2检验,进行危险比评估.结果 预防组HBV再激活发生率为12.12%(4/33),对照组为76.92%(30/39),预防组HBV再激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 2 =10.3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HBV再激活后患者死亡率、肝炎发生率高于预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药物性肝损伤、重型肝炎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有9例进展为重型肝炎,均死亡.结论 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或)细胞毒性化疗药物的HBV感染者预防性使用LAM可以有效防止HBV再激活,降低病死率.所有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或)化疗药物的患者在用药前须进行常规HBV筛查.
作者:任慧琼;闻炳基;王月兰;徐赛芳;张化好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预后差,5年的生存率仅14%[1].大部分患者多次发生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病情逐步恶化至慢性肝衰竭而死亡.近十年来,随抗病毒药物的广泛应用,部分患者病情明显控制.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收集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在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3例,诊断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2].其中男性59例,女性24例,年龄32~62岁.全部病例均为HBV单纯感染,入院前6个月内均未接受过抗病毒药物治疗.排除其他嗜肝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脂肪肝、代谢性肝病等.
作者:秦华;万红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人类感染病毒后可出现不同的临床结局,在宿主免疫功能健全的情况下,大部分感染都能被有效控制,但在控制病毒感染的同时可对组织产生轻微损伤,少数人在清除病毒的同时会产生严重的组织病理损伤.然而,当病毒感染后,若宿主免疫反应低下,则难以将病毒完全清除,虽然造成较小的组织损伤,但导致了病毒在人体内的慢性感染.如在我国有较高发病率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常造成患者的慢性感染,然而迄今还未能完全阐明病毒进入人体后造成慢性感染的确切机制.近年来随着免疫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宿主免疫与病原体感染相互作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将着重讨论病毒感染的环境和宿主个体因素对病毒感染后产生不同结局的影响,从而为将来控制和预防感染后组织损伤提供有利证据.
作者:陈璐;谢青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 (CEACAMl)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HBV相关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HBV相关性肝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1例HBV相关性肝癌组织中CEACAM1、VEGF的表达,光镜下计数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81例HBV相关性肝癌组织中CEACAM1表达阳性率为71.60% (58/81),VEGF表达阳性率为54.32% (44/81),二者分别与包膜浸润、门静脉侵袭、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P<0.05).CEACAM1阴性组MVD值明显高于阳性组(P<0.01),VEGF阳性组MVD值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CEACAM1的表达与VEGF表达呈负相关(rs=-0.358,P=0.001).结论 HBV相关性肝癌组织中CEACAM1表达下调可能通过促进VEGF的生成参与肝癌血管生成,促进其侵袭和转移.
作者:许刚柱;刘凯歌;赵慧;徐锐;徐莉;姚杨;任婷婷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替比夫定是人工合成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类抗HBV药物,通过与HBV天然底物胸腺嘧啶的5-腺苷竞争,从而抑制HBV DNA多聚酶的活性;通过整合到HBV DNA中造成乙肝病毒DNA链延长的终止,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达到快速、有效地使HBV DNA阴转[1],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证实其是一种特异而高效的抗HBV药,其耐药性更低[2-3].由于该药有服用时间长,药品费用高等特点,从而影响部分患者用药依从性.本研究对2009年2月到2011年3月来解放军一五九医院感染科治疗的58例慢性乙肝患者使用替比夫定的用药依从性进行调查,探讨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干预方法.
作者:袁红雯;刘俊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乳香中的主要成分为树脂(约占60%~70%),树脂中的成分主要是游离的α,β-乳香脂酸等[1].目前已有研究表明,乳香的提取物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2],且β乳香酸可能会对免疫系统起到一定的抑制性作用.本研究采用鸭作为动物模型,探讨β乳香酸对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治疗效果.
作者:郭晓东;熊璐;曹晨;刘树红;郭丹丹;赵雨来;刘栋楠;李文淑;赵景民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各种医源性因素在肝硬化腹水并发肝肾综合征患者中的不良影响,以便更好地加强医院管理及指导临床.方法 2005年8月至2010年10月在建湖县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142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将其中26例同时并发肝肾综合征的患者设为研究组,其余116例未并发肝肾综合征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一般资料及14种医源性因素;大量放腹水;院内感染;良好的医患沟通;肾毒性药物的使用;强力利尿;血容量纠正不足;腹部穿刺后局部感染;限钠饮食的标准;电解质紊乱发现与纠正的及时性;合并其他疾病的漏诊;降低门静脉高压药物的使用;低蛋白血症纠正的及时性;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α1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在良好的医患沟通、合并其他疾病的漏诊两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在院内感染、肾毒性药物的使用、强力利尿、腹部穿刺后局部感染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大量放腹水血容量纠正不足,限钠饮食的标准,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降低门静脉高压药物的使用,低蛋白血症纠正的及时性,电解质紊乱发现与纠正的及时性,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α1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等方面差异亦有统计学(P<0.05).结论 对肝硬化腹水患者而言,不良的医源性因素极易诱发肝肾综合征.
作者:肖海刚;郭津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根据临床和组织学表现可分为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后者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并且与心血管疾病及2型糖尿病也相关.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组织了一场关于NASH研究领域关键问题的研讨会,就NASH临床试验的设计和研究终点达成共识,该共识只是指导试验设计和实施的一般性指南文件,而并非临床诊疗指南.关于研究终点的建议证据参照AASLD指南应用的GRADE系统:建议的强度分为强(1)、弱(2),证据标准的质量分为高(A)、中(B)、低(C);关于临床试验设计的建议主要根据专家意见.
作者:马佳丽;张福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肝内中、小胆管非化脓性、进行性、炎症损伤为特征,以肝内胆汁淤积为临床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病.目前PBC流行病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非洲和亚洲尚缺乏相关资料.PBC在英国和美国的患病率和发生率较高,人群PBC流行率在37/100万至144/100万之间[1,2].PBC在我国的发病率目前尚无报道,随着诊断技术和研究水平的提高,我们发现PBC在我国肝病患者中并不少见.PBC的起病隐匿,自然病程个体差异大,因此早期诊断、早期预测和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刘红虹;福军亮;罗生强;施明;张纪元;王福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在不同国家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0%~24%.在肥胖人群中可达57%~74%[1].本研究采用六味五灵片治疗NAFLD患者26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患者,男,61岁,退休工人,因“反复腹胀2个月,加重伴尿黄、皮肤瘀斑10d”于2010年10月29日入院.入院时乏力,腹胀,食欲减退,齿龈、鼻腔渗血,尿量减少色黄.查体:肝病面容,皮肤黏膜、巩膜中度黄染,双上肢肘部、腕部及小腹部见散在片状紫癜、瘀斑,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膨隆,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轻度水肿.患者发现HBsAg阳性10年,至入院前一直未系统检查及诊治,既往无其他病史,个人史无特殊.辅助检查:HBsAg阳性,抗-HBc阳性;HBV DNA 7.0×104 IU/mL;ALT 71 U/L,AST108 U/L,GGT 128 U/L,DBil 74.2 μmol/L,IBil 60.5 μmol/L,Alb 28.4 g/L,电解质、肾生化指标正常;AFP 12 μg/L,PT15.9 s,Fib 1.607 g/L.血常规WBC 5.9×109/L,RBC 3.1×1012/L,Hb 112 g/L,PLT 2×109/L,腹部B超示肝硬化,脾大(厚5.0 cm),中量腹水.入院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血小板减少原因待查.
作者:牛术仙;杜忠海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