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皮质激素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死亡1例并文献复习

廖献花;马博;林菁华;徐雅;刘思纯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 再激活, 死亡, HBV, 细胞毒性药物, 免疫抑制治疗, HBsAg阳性率, 诊断及治疗, 细胞毒药物, 免疫抑制剂, 急性肝衰竭, 肝功能损害, 治疗期间, 一般人群, 危险因素, 临床医师, 感染者, 病例报道, 流行区
摘要: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流行区,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高达9.09%.HBV感染者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药物治疗期间或之后,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HBV再激活,导致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轻者表现为肝炎症状,重者出现急性肝衰竭而死亡.近年来关于此类病例报道有增多趋势,引起了临床医师的重视.本院于2008年12月收治1例糖皮质激素治疗致HBV再激活患者,报道如下,探讨对细胞毒性药物或免疫抑制治疗致HBV再激活的发生率、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的认识.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胆囊炎胆石症关系探讨

    2005-2008年,我院收治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7例,收住胆囊炎胆石症患者94例,观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患胆囊炎胆石症情况及胆囊炎胆石症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现报道如下:

    作者:都芳鹃;朱玉森;敬长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氩氦冷冻消融治疗进展期肝癌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氩氦冷冻消融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进展期肝细胞癌(HCC)的临床疗效和影响生存期的因素.方法 采用临床列队对照研究190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进展期HCC患者,其中147例行氩氦冷冻消融治疗,43例未行局部消融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结果 氩氦冷冻消融乙型肝炎相关性进展期HCC患者生存期为10.11个月,未治疗者生存期仅为4.73个月,氩氦冷冻消融治疗进展期HCC严重肝损伤发生率为5.4%, Child-Pugh分级≥B8的病例占87.5%,胆红素水平>51.3 μmol/ L者占75%;在HBV相关性进展期HCC中, HBV DNA载量中、低水平占91%,HBeAg阴性患者占66.67%,两者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无关;肝硬化程度及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是影响进展期HCC患者生存期的关键因素.结论 冷冻消融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进展期HCC能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是影响进展期HCC生存期的独立因素;Child-Pugh分级≥B8,伴有胆红素水平>51.3 μmol/ L的进展期HCC患者不适宜行冷冻消融;肝硬化程度及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是影响进展期HCC患者生存期的关键因素.

    作者:常秀娟;陆荫英;白文林;陈艳;安林静;周霖;吴煜;王鋐;楼敏;苏淑慧;杨永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HBx和VEGF与HBV相关性肝癌组织血管生成及转移的关系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与HBV相关性肝癌组织血管生成及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择84例HBV相关性肝癌组织和22例非HBV相关性肝癌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Bx、VEGF及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抗原(CD34)表达,光镜下记录微血管计数(MVD).结果 84例HBV相关性肝癌组织中HBx阳性表达率为73.81 % (62/84),阴性率为26.19% (22/84);62例HBx阳性表达组中的VEGF阳性率为74.19% (46/62),明显高于22例HBx阴性组36.36%(8/22)和非HBV相关性肝癌组36.36%(8/22) (P<0.05);HBx阴性表达的HBV相关性肝癌组和非HBV相关性肝癌组中VEGF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x和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552,P<0.01);二者在高分化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高于低分化组织(P<0.05),且转移组表达高于无转移组; HBx阳性表达组平均MVD值明显高于HBx阴性组和非HBV相关性肝癌组(P<0.01),有转移组MVD高于无转移组(P<0.01);有门脉侵犯组高于非侵犯组(P<0.05).结论 HBx和VEGF广泛表达于HBV相关性肝癌组织中,二者呈正相关;HBx可能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在HBV相关性肝癌组织血管生成及转移中起促进作用.

    作者:赵慧;刘凯歌;尚红利;高红艳;汪雯;吴方雄;李莉;牛春燕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安全性与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等核苷类似物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抗病毒治疗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 6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给予恩替卡韦、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两种方案,观察所有病例症状、体征、生化学指标、HBV DNA阴转、HBeAg阴转、抗-Hbe阳转以及Child-Pugh评分分级变化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无一例死亡,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均有明显改善,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42.1%、4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阴转率两组分别为92.1%、84.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选用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安全性及疗效无显著差异.

    作者:李冰;李梵;纪冬;张健;邵清;韩萍;李永纲;陈国凤;王慧芬;陈菊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肝纤维化诊治研究进展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于1991年由Bradham DM等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诱导下的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条件培养基中发现,因能刺激纤维母细胞DNA合成及促进趋化作用而得名[1].CTGF又名CCN2,属于CYR61/CTGF/NOV/WISP-1/WISP-2/WISP-3(即刻早期基因CCN)家族,在细胞粘附、基质形成、组织重建、再生及分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

    作者:张诚;夏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98例乙型肝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本文通过对98例乙型肝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探讨不同临床类型HBV感染者免疫失衡的规律.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病例均为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期间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75例,女23例,共98例,平均年龄42.12±13.14岁.诊断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分会和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标准[1],其中急性乙型肝炎9例,慢性乙型肝炎5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25例,慢性重症肝炎6例.排除合并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及HAV、HCV、HDV、HEV感染.其中9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2月后均出现HBsAg血清学转换,另外,健康献血员16例.

    作者:马建明;施海东;张黎;王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后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下降

    目的 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24例, 并以27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作为对照.在入院抗病毒治疗前、治疗后第2周、第3周和第4周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reg比例.结果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Treg比例治疗前为(1.7±2.2)%,明显高于CHB组(0.5±0.6)%(t=2.652,P=0.013).随访过程中存活组Treg比例随病情好转呈下降趋势,而死亡组Treg比例则随着病情的恶化呈上升趋势.存活组治疗后第2周与4周Treg比例比较P=0.05,3周与4周间比较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reg可能参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调节,在本病转归中起重要作用,可以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张继承;鲁晓擘;张跃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NHE-1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及姜黄素的影响

    姜黄素(Curcumin,CUR)是从中药姜黄中提取的一种酚类色素,其对四氯化碳、D-氨基半乳糖及卡介苗加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有治疗作用,可显著抑制肝星形细胞(HSC)的增殖和分泌细胞外基质,并诱导其凋亡[1-3].本研究观察肝纤维化大鼠肝脏Na+/H-交换泵(NHE)与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ERK-1、NF-κB表达关系及姜黄素的影响,探讨姜黄素对肝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胡泰洪;黄利华;徐微;朱清静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嗜酒与慢性病毒性肝炎

    在我国,慢性肝病以病毒性肝炎为主,其中HBV各个国家和地区酒精消耗量与肝硬化的发病率之间呈明显线性关系,而嗜酒者感染肝炎病毒则使肝脏损伤加重、并发症增加、病程缩短.在我国,酒精性肝硬化(ALC)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的几率很高,东北地区饮酒合并肝炎病毒感染已成为肝硬化的第三大病因[1].酒精是肝炎病毒的易感因素,二者对肝细胞的损伤可能存在协同作用.因此,酒精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龚晓莹;王炳元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烟台地区HBV基因型分析与临床特点

    HBV基因型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根据国内的研究资料,我国主要以B、C型为主.其中北方以C型为主,南方以B型为主.有学者认为C型HBV易导致严重的肝损伤.Kao等[1]认为B型可能与年轻人的肝癌存在相关性.本研究就近3年来烟台地区的HBV基因分型进行临床总结.

    作者:丁坤;陈士俊;王建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HCV与HBV重叠感染与单纯慢性乙、丙型肝炎对照研究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重叠感染比较常见,其对肝病的慢性化、严重化及癌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探讨HBV、HCV重叠感染相互关系及对病情转归的影响,我们对32例HBV、HCV重叠感染病例与单纯慢性乙、丙型肝炎病例进行对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徐晓琦;徐立新;邢海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影响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自然史因素的研究进展

    我国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地区(HBsAg 8%~20%,抗-HBs 20%~55%)[1].全球慢性HBV携带者有3.6亿人,主要分布于亚太、非洲及北美部分地区,这一地区HBsAg携带率为5%~35%( 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 2%)[2].其中50%~75%表现为活跃的病毒复制和肝脏炎症改变,部分慢性肝炎可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原发性肝癌[3].

    作者:刘娜;徐光华;张雅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武汉市成年人群抗-HAV IgG和HBsAg阳性率的调查

    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传染病之一,在目前已知的几种病毒性肝炎中,只有甲型肝炎及乙型肝炎是疫苗可预防性疾病.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国才将甲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纳入新生儿计划免疫管理,累积疫苗接种的时间还不到20年.虽然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已取得了很好的免疫效果,但在成年人群中是否有影响还不是很清楚.为进一步了解武汉市成年人群的甲型肝炎病毒血清抗体水平及乙型肝炎病毒的携带状态,我们于2008年2月-5月对在我院进行体检的500名成人进行了相关调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丁红方;马科;徐莉;李杰;刘学恩;宁琴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干细胞治疗肝脏疾病的新进展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根据其生存阶段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虽具有全能性,可分化为体内所有组织细胞,因伦理问题应用受到限制.成体干细胞具有多能性,它包括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肝干细胞等.

    作者:林沪;陈黎明;施明;王福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糖皮质激素治疗非感染性亚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观察

    国内外尚无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的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既往文献报道糖皮质激素治疗肝衰竭无效,可能存在选择偏倚,未将肝衰竭患者按病因、临床类型进行分层观察分析.自2003年始,我们系统观察了糖皮质激素对非感染性亚急性肝衰竭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广利;王伟;刘同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促肝细胞生长素肠溶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的临床观察

    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是从新鲜乳猪肝脏中提取纯化制备而成的小分子多肽类活性物质,本研究旨在观察促肝细胞生长素肠溶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张琴;巫善明;王介非;陈晓蓉;耿俊霞;王磊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高血糖与非肥胖糖尿病小鼠肝脏病变的关系

    目的 观察非肥胖糖尿病(NOD)小鼠的肝脏损伤,探讨高血糖与肝脏病变的关系.方法 53只雌性NOD小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组(NC组,n=23)和高脂饲料组(HF组,n=30).所有小鼠均在确诊为糖尿病后2周或观察至9月龄时处死.检测各组的肝指数、生化指标及肝脏组织学改变. 结果 NC组小鼠均无肝细胞脂肪变性发生,但糖尿病组(NC-DM组)肝指数、血糖、TG及ALT、AST均高于非糖尿病组(NC-ND组)小鼠(P<0.05).HF组小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脂肪变性,糖尿病组(HF-DM)重于非糖尿病组(HF-ND)(P<0.01),所有小鼠均表现为肝脏轻度非特异性炎症.DM组小鼠肝细胞胞质有糖原蓄积.结论 NOD小鼠肝细胞脂肪变性与高脂饮食有关,高血糖可引起胞质糖原蓄积及肝酶学异常,并加剧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程度.

    作者:田丽艳;范建高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选择性治疗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3年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选择性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长疗程疗效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65例,HBV DNA>5 log10拷贝/mL者服用拉米夫定(100 mg/d)或再联用阿德福韦酯(10 mg/d);HBV DNA<5 log10拷贝/mL者可单用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病毒持续不下降或反弹要求拉米夫定联用阿德福韦酯.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生化指标、病毒学改变情况.结果 65例患者中43例生存至研究结束,3年生存率为66.1%.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正常或好转,病情缓解稳定,生活质量改善,HBV DNA下降约3 log10拷贝/mL, Child-Pugh积分下降>3.结论 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选择性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肝功能,阻止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肖扬;郑金莉;周岳进;胡侠;张文静;卢成鸿;潘华将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妊娠急性脂肪肝4例临床病理分析

    妊娠急性脂肪肝(AFLP)是一种罕见病,早期诊断、尽早终止妊娠显著改善预后.例1,女性22岁,因孕1产0孕36+2 周、牙龈出血10 d、加重伴黄疸5 d急诊入院.入院前10 d无明显诱因牙龈出血,能自行停止,近5 d加重,血流不止,并出现全身黄疸,纳差,恶心、呕吐.无慢性肝炎、高血压病史.查体:BP 97/69 mmHg,神清,全身皮肤、巩膜黄染,产科情况:胎心率134次/min,心音弱,律不齐,无宫缩,宫颈管未消失.

    作者:杨才生;彭经宙;李东良;郑智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糖皮质激素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死亡1例并文献复习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流行区,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高达9.09%.HBV感染者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药物治疗期间或之后,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HBV再激活,导致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轻者表现为肝炎症状,重者出现急性肝衰竭而死亡.近年来关于此类病例报道有增多趋势,引起了临床医师的重视.本院于2008年12月收治1例糖皮质激素治疗致HBV再激活患者,报道如下,探讨对细胞毒性药物或免疫抑制治疗致HBV再激活的发生率、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的认识.

    作者:廖献花;马博;林菁华;徐雅;刘思纯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