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对肝硬化腹水并肝肾综合征几个商榷的问题

刘建军

关键词:肝硬化腹水, 肝肾, 综合, 问题, liver cirrhosis, 诊断与治疗, 基本内容, 发病原因, 发病机制, 相似, 文章, 人理, 国情, HRS
摘要:近年有关肝硬化腹水、肝肾综合征(HRS)的文章较多,但基本内容相似,对发病原因、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均为相同见解,现有必要根据我国国情及本人理解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进一步商榷.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糖皮质激素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1例

    患者,男性,70岁,因乏力、尿黄2月加重伴纳差、巩膜黄染10 d于2008年3月13日收入我院.患者HBsAg阳性病史30余年,患者单位每年体检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HBV DNA阴性,肝功检查正常,未予特殊治疗.无饮酒史,否认肝病家族史.

    作者:姚志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量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关系

    乙型肝炎是一种免疫相关性疾病,机体感染HBV后并不直接对肝细胞造成损伤,而是通过诱发机体免疫间接损伤肝细胞,同时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以清除病毒.这种免疫反应主要通过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来实现[1].本研究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定量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关系.

    作者:姚勤;闵晓春;陆伦根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联合拉米夫定3个月后单用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众所周知,抗病毒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拉米夫定抗HBV效果确实,起效快,安全性和耐受性好,但长期治疗会产生YMDD耐药变异.

    作者:辛建文;苏静;张鸿;武艳飞;刘瑞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蓝莓预防大鼠肝损伤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蓝莓对四氯化碳(CCl4)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预防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蓝莓汁低、高两个剂量预防组、齐墩果酸阳性药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采用CCh致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测定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肝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及丙二醛(MDA),光镜下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 蓝莓各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血清ALT及AST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齐墩果酸组、蓝莓汁高剂量组肝匀浆GSH、SOD、CAT明显升高,MDA明显降低(P<0.01或P<0.05);蓝莓汁低剂量组肝匀浆GSH升高不明显,肝匀浆SOD、CAT升高,MDA降低(P<0.05).结论 蓝莓对CCl4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具有良好的预防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王豫萍;张宝方;周明玉;易平;吴君;程明亮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向肝系细胞分化

    大多数肝脏疾病终末期并发严重肝功能障碍,肝移植是治愈的唯一办法.但是临床可供移植肝来源短缺、移植伦理以及移植后排异问题,限制了肝移植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细胞疗法的出现为肝脏疾病治疗提供了另一种可选途径.

    作者:殷莉波;王效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疾病和抗病毒治疗的认知程度调查

    目的 调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乙型肝炎和抗病毒治疗的认知程度.方法 通过中国搜狐网站作为期6周的网上问卷调查,包括16个问题,用卡方检验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收集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其家属的10 066份问卷.其中3 148份来自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占31.3%.其中77.6 0A(2 442/3 148)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必须长期治疗的疾病;46.3%(1 458/3 148)认为慢性乙型肝炎需要抗病毒治疗;对抗病毒治疗的大担心是病毒变异(41.3%,1 300/3 148),其次是经济负担(28.7%,904/3 148);59.5%(1 873/3 148)患者能接受每年5 000元以下的治疗费用;选择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对治疗6个月病毒抑制不理想时的依从性,明显高于选择其他药物治疗者.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乙型肝炎和抗病毒治疗的认知需进一步提高.

    作者:董南;何波;庄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肝脏干细胞与组织工程

    临床上,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等肝脏疾病的治疗一直是全球性难题.目前有希望的治疗方法有原位肝移植、肝细胞移植、生物人工肝等,但这些方式都面临着肝源短缺问题.随着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多学者寻找能分化为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的肝干细胞,以用于各种难治性肝病的治疗.能满足临床治疗需要的理想的肝细胞来源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来源广泛,易采集,制备程序较简单.干细胞由于分化能力强、安全、性能稳定,受到广泛关注.

    作者:杨柳;刘海林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急性丙型肝炎1例

    患者,女性,26岁,无业.因乏力、食欲不振4个月于2007年6月7日入院.患者于4个月前出现乏力、食欲不振,于外-地医院就诊时发现肝功能异常(具体数值不详),病毒分型均阴性,未予正规诊疗,症状未缓解.

    作者:王眷妍;胡友胜;李菲;刘建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表现

    为了解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理表现,本研究对48例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活检结果与生化检测结果作回顾性分析.

    作者:殷杰;冯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荷肝癌小鼠皮肤移植后肿瘤生长和相关免疫指标的比较研究

    原发性肝癌(HCC)在全球的每年新发病例数约130万余例[1],我国约占55%.现有的治疗手段(包括肝移植)对大部分发现时即为晚期的HCC无效.远期疗效也不理想,术后复发、转移和预防都存在许多困难[2].皮肤移植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烧伤、整形等治疗.各种皮肤移植,尤其异体皮肤移植(小鼠为同种异基因皮肤移植)产生的排斥反应可动员体内大量的T细胞参与其中[3],此过程是否会对原发性肝癌产生治疗性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本实验利用H22小鼠HCC皮下接种昆明(Km)小鼠作为动物模型,观察同种异基因皮肤移植对肿瘤生长的影响以及免疫和病理学指标的变化.

    作者:段学章;许海苗;陈婧;王慧芬;胡瑾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APASL、EASL、A.ASLD和Keeffe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共识(指南)的临床价值

    近10余年来,慢性乙型肝炎(CFIB)的抗病毒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也不断面临诸多挑战.随着对HBV感染自然史认识的深入,HBV血清学标志物和HBV DNA检测手段的改进,以及普通αa干扰素(IFNα)、聚乙二醇化α干扰素(PEG-IFNα)和多种核苷/核苷酸类似物(NUC)临床应用的增多,新的临床资料不断涌现,使得对抗病毒治疗利弊的认识、适应证和治疗时机及终点的把握、药物的选择及疗程、联合用药的必要性及其方式、耐药的监测和处理等认识不断发生更新.由于认识深度和广度、对相关临床资料的评判和解读角度等的不同,以及各国或地区HBV感染流行病学自然病程、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背景等的差异,基于循证医学和专家临床经验制定了各地区的有关指南、共识或流程,使临床医师在实践中有所参考和遵循.

    作者:于乐成;陈成伟;姚光弼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虫草菌丝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病例对照研究

    本研究选择目前临床常用的保肝药物还原型谷胱甘肽与传统中医认为有强大保肝作用的虫草菌丝联用,观察其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治疗效果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

    作者:辛永宁;宣世英;李长严;张健;张梅;刘玲;初蕾蕾;孙樱;张建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研究现状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一种妊娠特发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全身皮肤瘙痒,可伴有黄疸以及多项生化指标异常.后者可包括肝脏转氨酶升高、总胆汁酸升高、总胆红素升高.ICP孕妇预后良好.至今尚未有ICP引起肝功能衰竭的报道,但对围产儿威胁极大.可导致早产、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甚至发生没有任何先兆的死胎和死产.

    作者:李骏;蒋佩茹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肝衰竭相关致炎因子与TLR4的关系

    目前大量研究证实肝衰竭过程中存在多种细胞因子异常表达,认为内毒素一细胞因子一肝损伤是肝炎重型化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刘晓燕;王慧芬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BAFF及其受体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小鼠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以血清抗线粒体抗体阳性,胆汁淤滞和肝内小胆管非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2].

    作者:陈军;唐裕杰;吴传勇;蒋廷旺;邓安梅;仲人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氟伐他汀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作用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因此目前仍缺乏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观察氟伐他汀对大鼠NASH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晓兰;张志钢;闻勤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评价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2周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替比夫定治疗2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2周,对治疗前后ALT、HBV DNA、HBeAg消失、HBeAg血清转换、组织学改善、基因型耐药进行比较.同时根据患者治疗前状况的评估和治疗4周、8周、12周和24周的HBV DNA来预测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 治疗52周,HBV DNA和ALT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治疗前的评估对52周的疗效无明显影响,而治疗24周HBV DNA水平低于300拷贝/ml时,52周HBV检测不到、ALT复常、HBeAg消失和HBeAg血清转换的比例明显增高,基因型耐药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比夫定能明显抑制HBV DNA复制,使ALT复常,促进HBeAg血清转换.治疗24周的HBV DNA抑制水平可预测治疗52周的疗效.

    作者:蔡伟;谢青;安宝燕;赵国明;王晖;周霞秋;郭清;谷瑞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血管活性物质在肝脏微循环障碍中的作用

    肝脏微循环障碍是各种急慢性肝病中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肝脏在病毒、酒精及化学等作用下产生多种血管活性介质,这些介质作用于肝脏各种间质细胞,出现肝脏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进一步导致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刺激肝脏间质细胞、中性粒细胞及组织细胞等释放多种血管活性物质,诸如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内皮素、白细胞介素、细胞因子、氧自由基、血小板激活因子、前列腺素E、血栓素等,进一步加重微循环障碍.本文就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血管活性物质在肝脏微循环障碍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吕超;王俊学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外膜蛋白,由病毒S基因编码,含226个氨基酸残基,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在病毒感染肝细胞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人感染HBV后4~7 d,血清中出现HBsAg,且常伴有HBV存在,因此,可作为HBV感染的标志.在免疫耐受期、慢性乙型肝炎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携带状态期和再活动期,HBV感染以及部分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血清中均可检测到HBsAg.此外,在HBV感染的潜伏期后期、急性期也可检测到HBsAg.

    作者:卢锋;廖雪雁;石爽;庄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异甘草酸镁在肝移植术后的应用

    肝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和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而术后患者肝功能的尽快恢复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对异甘草酸镁在60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作者:赵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