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绯;吴云林;吕婵;朱晖
乙型肝炎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未完全阐明.各种细胞因子共同参与并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网络系统.本研究对血清白细胞介素(IL)-15、IL-18和IL-10水平与乙型肝炎相关性进行探讨.
作者:窦宇明;沈美龙;沈桂堂;徐洪涛;咸建春;王开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通过血液或血液制品感染的输血后丙型肝炎(PTHC)在抗-HCV EIA检测方法运用于血液筛选后发病率已明显下降.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PTHC至今仍不能完全杜绝其感染危险性.隐匿性丙型肝炎病毒(OHCV)的发现和确定,为PTHC的发生提供了新证据,也将为进一步的防治工作提出策略.
作者:金生源;王晓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CT测量正常人肝脏体积及相关评估肝脏大小的方法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无肝脏疾病和引起肝脏增大因素的CT检查者241例,测量计算正常成人肝脏的体积、大平面面积和肝门平面面积.对不同性别、年龄组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22例男性和119例女性的肝脏体积分别为(1074.89±234.98)cm3和(954.53±195.22)cm3(P<0.001);大平面面积分别为(153.25±24.97)cm2和(136.28±18.39)cm2(P<0.001);肝门平面面积分别为(142.96±25.28)cm2和(128.63±16.83)cm2(P
作者:张闽光;黄学菁;邢东炜;张安君;耿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为研究病毒载量和免疫清除期肝脏生化应答的关系提供研究工具,本研究观察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HBV)代谢动力学和生化学改变.
作者:何小敏;何小峰;辛建兰;王继成 刊期: 2008年第04期
Sp1是Sp蛋白家族中的一员,是序列特异性的DNA结合蛋白,可与启动子中富含GC序列结合以调控细胞和病毒基因的转录过程,Sp1在肿瘤中表达明显增高.有报道5-羟色胺(5-HT)及其受体存在于肝细胞癌(HCC)上,提示HCC可能存在自分泌5-HT的机制[1].
作者:冯洁;汤正好;张荣贵;臧国庆;余永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对深部真菌和浅表真菌感染都具有良好的疗效.然而,随着该类药的广泛应用,其肝毒性日益显现,本研究对11例咪唑类抗真菌药所致药物性肝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作者:洪阳;叶琳;周晓倩;李菁;袁风仪;李永富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86例肝硬化腹水住院患者血清钠水平及反映肝病严重程度的Child-Pugh评分,观察低钠血症发生率,并分析血钠水平与Child-Pugh评分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健;王文虎;尹明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影响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75例重型肝炎患者(存活组39例,死亡组36例)28项临床指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研究影响重型肝炎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与生存状态及生存时间的综合性量化关系.结果 白细胞、血小板、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胆固醇、凝血酶原活动度、透明质酸、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电解质紊乱、腹水、感染在存活组和死亡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模型分析显示,凝血酶原活动度、肝性脑病、感染是影响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分别为O.963、4.107、O.258,P<0.05).结论 重型肝炎预后影响因素众多,凝血酶原活动度、肝性脑病和感染为主要危险因素,可望用于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
作者:时红波;陈煜;韩大康;赵军;段钟平;武志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拉米夫定作为一种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在中国上市已8年多,我们在临床上诊治拉米夫定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8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广利;侯敏;吴立强;马锋振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本研究对81例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的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及病原学特征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作者:任贵英;蒋音;宰淑培;刘莉;丁荣蓉;陈忠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拉米夫定治疗失效者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的近期疗效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 拉米夫定治疗失效患者115例前2月均联用拉米夫定100mg/d和阿德福韦酯10mg/d,此后一组61例单用阿德福韦酯10mg/d,继续治疗22个月;另一组54例继续联用,疗程22个月;对照组85例为初治患者,阿德福韦酯10mg/d治疗24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水平.结果 治疗后第24个月时,单用组、联合治疗组、对照组HBV DNA水平对数均值分别为5.9、4.5和4.2 log10 拷贝/ml;HBV DNA水平对数均值<3 log10 拷贝/ml者分别占18.0%、20.4%和23.5%,HBV DNA水平对数均值(3~4)log10拷贝/ml者分别占41.6%、48.1%和48.2%,HBV DNA水平对数均值≥5 log10拷贝/ml者分别占41.O%、31.5%和28.3%,单用组与其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组、联合治疗组、对照组ALT复常率分别为60.7%、64.8%和81.2%,对照组与其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失效患者可选用阿德福韦酯治疗,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效果更佳,但仍有相当部分患者失效或反弹.
作者:肖扬;郑金莉;张文静;周岳进;胡操寒;胡侠;卢成鸿;潘华将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女性,57岁.因反复巩膜黄染、尿黄2年余入院.患者2005年6月劳累后出现巩膜黄染、尿黄,伴轻度皮肤瘙痒,无明显乏力及肝区不适,无发热,无腹胀、腹痛、腹泻等不适,多次于当地医院治疗,期间查肝炎病毒学指标均阴性,CT示:脂肪肝、脾肿大.
作者:王婕;张仁芳;冯艳玲;卢洪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构建诊断慢性肝炎病理分级(G)和分期(S)的数学模型,评价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判别慢性肝炎病理分级和分期的价值.方法 慢性乙型肝炎172例,肝穿刺活检标本进行病理分级和分期;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以病理分级和分期作为因变量,血清IgG、IgA和IgM作为自变量,用Bayes逐步判别分析构建判别函数.结果 血清IgG和IgA水平与病理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324,P=0.000和r=0.468,P=0.000),与病理分期呈显著正相关(r=0.201,P=0.008和r=0.254,P=0.001);血清IgM水平与病理分级和分期均无显著相关性(r=0.046,P=0.547和r=0.104,P=0.176).符合模型纳入变量、进入判别模型的指标只有血清IgG,该模型判别病理分级G1、G2、G3、G4的正确率分别为66.67%、14.44%、30.61%、66.67%,总正确率29.07%;判别病理分期SO、S1、S2、s3、S4的正确率分别为50.00 %、2.94%、13.95%、27.12%、50.00%,总正确率60.71%.结论 血清IgG符合该数学模型纳入变量,对判别肝脏病理分级和分期有一定价值.
作者:张占卿;陆伟;饶敏;史连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女性,32岁.3年前因体检B超发现多囊肾合并多囊肝,当时因体积小、无任何不适症状,且不影响运动而未做任何治疗.近1年来自觉腹部增大明显.此次因剧烈运动时出现腹痛于2007年12月5日就诊.未诉发热、头晕、水肿,否认肾炎、肝炎及心脏病史.
作者:汪茂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随着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症、嗜肝病毒感染和酒精滥用共同成为当代肝病的三大病因,肥胖症及其伴随的胰岛素抵抗直接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及其重要类型脂肪性肝炎(NASH)的发病.
作者:钟妍;朱永湘;范建高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急性乙型肝炎发病过程中患者体内病毒特异性CD8+细胞(CTL)上免疫抑制性分子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I)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合成4种识别HBV不同抗原表位的五聚体,同时采集16例HLA-A2阳性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用五聚体染色后,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病毒特异性CTL细胞的频率及其表面PD-1分子的表达特点.同时进行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和血清HBV DNA检测.结果 所有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病早期均表现出多特异性的CTL反应,且PD-I在这些细胞上表达明显上调,显著高于来自同一患者的巨细胞病毒(CMV)和Flu特异性CTL上PD-1分子的表达水平.体外阻断PD-1/PD-L1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恢复HBV特异性CTL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相关性分析显示PD-1分子的上调表达与转氨酶水平正相关.结论 在HBV急性感染过程中,尤其是在HBV基本被清除后,HBV特异性CTL细胞PD-1分子表达明显升高,有效抑制病毒特异性CTL分泌IFN-γ的能力,后者可能有利于避免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遭受更为严重的免疫损伤.
作者:金波;张纪元;张政;王慧芬;王福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胆道闭锁是新生儿胆汁淤积的病因之一,其组织学特征为肝内和肝外胆管进行性炎症及纤维化.中国台湾和法国玻里尼西亚地区发病率高,在新生儿中约占1/3000[1],其中约80%的病例在围产期获得,在胚胎期较少,可合并多种先天性异常.
作者:魏珏;马雄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男性,49岁,已婚,农民.因巩膜黄染、尿黄伴皮肤黄染近40年加重半年入院.患者自幼皮肤黄染,一直未在意.半年前因劳累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加重伴尿黄,曾在多家医院检查肝功能示胆红素升高,一直按慢性肝炎予护肝治疗无好转.平素体健,可从事正常体力劳动.
作者:贾克东;刘东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既往资料显示,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与肝功能的变化没有明显的相关性[1].但对HBeAg阴性患者,尤其是同时抗-HBe阳性患者的血清HBV DNA含量与肝功能变化的相关性鲜见报道.
作者:王少扬;马卫闽;李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生命质量研究是随着人群健康改善情况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健康测量技术,作为患者躯体功能、心理状态、社会适应和环境因素指标的一种反映,能全面体现患者健康水平.生命质量正是在这种客观健康水平提高和主观健康观念更新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套评价健康水平的指标体系.
作者:保志军;邱德凯;马雄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