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潇潇;陆伦根
胆道闭锁是新生儿胆汁淤积的病因之一,其组织学特征为肝内和肝外胆管进行性炎症及纤维化.中国台湾和法国玻里尼西亚地区发病率高,在新生儿中约占1/3000[1],其中约80%的病例在围产期获得,在胚胎期较少,可合并多种先天性异常.
作者:魏珏;马雄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男性,19岁,因乏力、皮下瘀斑5月余入院.2007年4月无明显诱因感乏力,皮肤轻碰后出现暗红色瘀斑.查体:发育正常,皮肤无黄染,巩膜稍黄染,未见肝掌、蜘蛛痣,无瘀点、瘀斑.心肺(-).腹壁静脉无曲张,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5 cm,边缘钝,无触痛.肝区轻叩击痛.腹部移动性浊音(-).
作者:郑瑞丹;徐成润;张闽峰;郎振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随着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症、嗜肝病毒感染和酒精滥用共同成为当代肝病的三大病因,肥胖症及其伴随的胰岛素抵抗直接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及其重要类型脂肪性肝炎(NASH)的发病.
作者:钟妍;朱永湘;范建高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男性,25岁,因乏力、纳差、尿色加深10d人院.近2年曾2次出现呕血、便血,经内科止血保守治疗,病情恢复顺利.无外伤、手术及输血史,未注射过乙型肝炎疫苗,无肝病家族史,结婚2月余.
作者:秦来英;王灿;杜文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女性,32岁.3年前因体检B超发现多囊肾合并多囊肝,当时因体积小、无任何不适症状,且不影响运动而未做任何治疗.近1年来自觉腹部增大明显.此次因剧烈运动时出现腹痛于2007年12月5日就诊.未诉发热、头晕、水肿,否认肾炎、肝炎及心脏病史.
作者:汪茂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前用肿瘤相关抗原CEA、AFP等特异性抗体作为肝靶向性药物的抗体载体,使化疗药物或同位素准确运送到肿瘤组织[1-2],显著提高了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但抗体联合化疗的前提要制备大剂量、高纯度的单抗,而目前的生物工程技术水平尚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且工艺复杂,成本高,抗体针对肿瘤细胞的某个特异性受体,难以穿透肿瘤细胞,因此治疗大体积实体肿瘤的疗效并不理想.
作者:郭宁刚;谢朝良;邵泽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女性,57岁.因反复巩膜黄染、尿黄2年余入院.患者2005年6月劳累后出现巩膜黄染、尿黄,伴轻度皮肤瘙痒,无明显乏力及肝区不适,无发热,无腹胀、腹痛、腹泻等不适,多次于当地医院治疗,期间查肝炎病毒学指标均阴性,CT示:脂肪肝、脾肿大.
作者:王婕;张仁芳;冯艳玲;卢洪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拉米夫定治疗失效者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的近期疗效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 拉米夫定治疗失效患者115例前2月均联用拉米夫定100mg/d和阿德福韦酯10mg/d,此后一组61例单用阿德福韦酯10mg/d,继续治疗22个月;另一组54例继续联用,疗程22个月;对照组85例为初治患者,阿德福韦酯10mg/d治疗24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水平.结果 治疗后第24个月时,单用组、联合治疗组、对照组HBV DNA水平对数均值分别为5.9、4.5和4.2 log10 拷贝/ml;HBV DNA水平对数均值<3 log10 拷贝/ml者分别占18.0%、20.4%和23.5%,HBV DNA水平对数均值(3~4)log10拷贝/ml者分别占41.6%、48.1%和48.2%,HBV DNA水平对数均值≥5 log10拷贝/ml者分别占41.O%、31.5%和28.3%,单用组与其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组、联合治疗组、对照组ALT复常率分别为60.7%、64.8%和81.2%,对照组与其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失效患者可选用阿德福韦酯治疗,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效果更佳,但仍有相当部分患者失效或反弹.
作者:肖扬;郑金莉;张文静;周岳进;胡操寒;胡侠;卢成鸿;潘华将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一、肝纤维化自然史目前对肝纤维化自然史了解多的是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其次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1].HCV感染者从病毒血症到肝纤维化后发展到肝硬化约需30年,但个体差异性大.
作者:陈潇潇;陆伦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一、健康和疾病状态下的胆汁酸胆汁酸是胆汁中主要的有机溶质,在正常牛理状况下,主要局限于肠肝循环中.然而,胆汁淤积时,肠肝循环受到干扰,胆汁酸在肝脏中淤积.
作者:陆伦根;曾民德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影响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75例重型肝炎患者(存活组39例,死亡组36例)28项临床指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研究影响重型肝炎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与生存状态及生存时间的综合性量化关系.结果 白细胞、血小板、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胆固醇、凝血酶原活动度、透明质酸、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电解质紊乱、腹水、感染在存活组和死亡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模型分析显示,凝血酶原活动度、肝性脑病、感染是影响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分别为O.963、4.107、O.258,P<0.05).结论 重型肝炎预后影响因素众多,凝血酶原活动度、肝性脑病和感染为主要危险因素,可望用于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
作者:时红波;陈煜;韩大康;赵军;段钟平;武志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乙型肝炎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未完全阐明.各种细胞因子共同参与并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网络系统.本研究对血清白细胞介素(IL)-15、IL-18和IL-10水平与乙型肝炎相关性进行探讨.
作者:窦宇明;沈美龙;沈桂堂;徐洪涛;咸建春;王开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中国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者重叠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的流行情况,并探讨重叠感染TTV对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HIV RNA病毒载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55例HIV-1感染者的血浆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TTV DNA,流式细胞法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bDNA方法检测HIV RNA.结果 HIV感染者中TTV DNA检出率及TTV DNA滴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HIV/TTV重叠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单纯HIV感染者,HIV RNA病毒载量高于单纯HIV感染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国地区HIV感染者易重叠感染TTV,且滴度较高.重叠感染TTV可能导致细胞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加快病毒复制,促进HIV病程的进展.
作者:欧强;周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本研究对81例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的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及病原学特征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作者:任贵英;蒋音;宰淑培;刘莉;丁荣蓉;陈忠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称慢乙肝)治疗路线图为临床医生合理应用药物提供了帮助,但其内涵重视了HBV在耐药性上的异质性而忽略了病毒在致病性上的异质性,将HBV DNA作为惟一用于指导治疗的指标.
作者:陈国民;袁平戈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通过血液或血液制品感染的输血后丙型肝炎(PTHC)在抗-HCV EIA检测方法运用于血液筛选后发病率已明显下降.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PTHC至今仍不能完全杜绝其感染危险性.隐匿性丙型肝炎病毒(OHCV)的发现和确定,为PTHC的发生提供了新证据,也将为进一步的防治工作提出策略.
作者:金生源;王晓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患者男性,49岁,已婚,农民.因巩膜黄染、尿黄伴皮肤黄染近40年加重半年入院.患者自幼皮肤黄染,一直未在意.半年前因劳累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加重伴尿黄,曾在多家医院检查肝功能示胆红素升高,一直按慢性肝炎予护肝治疗无好转.平素体健,可从事正常体力劳动.
作者:贾克东;刘东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不同方法及试剂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的差异.方法 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48例.经雅培12000配套试剂检测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测定值COI<50.依据HBsAg定量,将患者分为:A组,HBsAg≥250 IU/L,共26例;B组,HBsAg介于20~250 IU/L,共10例;C组,HBsAg≤20 IU/L,共12例.HBV-M检测采用3种方法:(1)ARCHITECT I2000型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2)ROCHE E170型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3)酶联免疫分析(ELlSA)试剂.结果 两种进口发光方法检测HBsAg全部吻合,但ELISA检测C组有4份为阴性.三种方法检测HBeAg与抗-HBe差异明显,国产ELISA试剂对HBeAg与抗-HBe检出率远远为低于发光法,对A组26份标本HBeAg全部漏检.三种方法检测48份血样抗-HBc的符合率为100%.结论 在HBV-M的5项指标中如有低值,使用不同试剂检测出现不同模式的机会升高.建议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患者尽量选择在同一家医院并使用同一种试剂作长期观察.
作者:赵秀英;陈俊梅;辛永梅;孙桂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86例肝硬化腹水住院患者血清钠水平及反映肝病严重程度的Child-Pugh评分,观察低钠血症发生率,并分析血钠水平与Child-Pugh评分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健;王文虎;尹明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为研究病毒载量和免疫清除期肝脏生化应答的关系提供研究工具,本研究观察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HBV)代谢动力学和生化学改变.
作者:何小敏;何小峰;辛建兰;王继成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