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辅助疗效观察

田新华;高兴花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 抑郁症状, 护理学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康复作用.方法筛选了72例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在常规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心理疏导治疗;对照组只采用脑血管疾病常规治疗.治疗前后两组分别应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自我评定.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状、SDS的评分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自身前后对照也明显好转(P<0.001).结论对脑血管疾病后出现抑郁症状的病人,不失时机地积极进行心理护理,对缓解病人抑郁症状可发挥重要作用.
精神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癔症16例临床分析

    电休克(ECT)治疗精神疾病历史悠久,疗效也受到广大医务人员的肯定,既往多用于重型抑郁病人治疗.随着无抽搐电休克(MECT)的改进,ECT的安全、有效、经济等特点更为突出,临床适用范围也在扩大,对抑郁、躁狂、分裂症、反应性意识模糊,甚至一些器质性精神障碍都可以应用.鉴于癔症与反应性精神障碍具有某些相似性,所以本院在引进新的MECT治疗仪后,对一些不合作的癔症病人进行了首选MECT治疗.现对过去在我院首选MECT治疗的16例癔症病人进行了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刘焕军;刘东红;杜红兴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强迫症治疗的定性评估和难治性强迫症的治疗策略

    本文综述了强迫症治疗定性评估的新认识和难治性强迫症治疗策略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苏中华;成义仁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57例厌学中学生MMPI测试分析

    目的研究中学生厌学者个性特征.方法采用MMPI对57例厌学中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并与全国常模对照.结果厌学中学生表现为Hs、D、Hy、Pt等临床量表分显著升高.结论厌学中学生存在多项心理障碍和不同程度的人格偏离.

    作者:王冠军;景艳玲;石少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产后抑郁对母乳喂养的影响

    为探讨产后抑郁对母乳喂养的影响,对206例初产妇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江慎辉;肖爱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心理干预对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父母心理状况的影响

    目的探讨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父母存在的心理问题,观测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由病区护师或主管护师对50名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父母进行相关的心理护理干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在护理干预前后分别进行测评,然后,将护理干预前的测评结果分别同全国常模、护理干预后的测评结果加以比较.结果两组对比数据均显示-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父母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父母的心理障碍.

    作者:张海杰;彭锡玲;蔡兴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西酞普兰合并氯丙咪嗪治疗难治性强迫症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以及西酞普兰合并氯丙咪嗪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16例难治性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n=8),分别给予西酞普兰,西酞普兰合并氯丙咪嗪治疗.采用耶鲁布朗强迫症量表(YBOC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西酞普兰合并氯丙咪嗪组的所有病人的YBOCS减分率均大于35%,有6例出现副反应.西酞普兰组仅有一例患者的YBOCS减分率大于35%,有3例出现副反应.结论西酞普兰合并氯丙咪嗪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疗效优于单用西酞普兰,但副反应明显多于西酞普兰组.

    作者:王立涛;潘惟华;温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髓鞘碱性蛋白的研究

    目的探讨儿童精神分裂症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含量及其与精神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选择儿童精神分裂症患儿32例(患者组)与30例正常儿童作对照(对照组),采用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的NSE100-RLA试剂和上海产SN-682型全自动r记数仪,测定其血清中NSE和MBP含量.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儿童精神分裂症患儿的精神症状.结果患者组NSE[(20.6±7.2)Μl/L]和MBP[(8.1±4.8)Μl/L]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8.2±3.0)Μl/L和(4.4±0.4)Μl/L],(经t检验,P均<0.01).在患者组中,血清NSE与MBP呈正相关(r=0.69,P<0.01);血清NSE和MBP与PANSS总分均呈正相关(NSE:r=0.66,MBP:r=0.68,P均<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儿血清NSE和MBP含量均升高,并与精神病理性变化密切相关.

    作者:董占华;魏可煌;赵永芬;马玉凤;张穗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辅助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康复作用.方法筛选了72例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在常规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心理疏导治疗;对照组只采用脑血管疾病常规治疗.治疗前后两组分别应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自我评定.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状、SDS的评分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自身前后对照也明显好转(P<0.001).结论对脑血管疾病后出现抑郁症状的病人,不失时机地积极进行心理护理,对缓解病人抑郁症状可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田新华;高兴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个性特征的关系

    目的了解医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探讨医学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成人个性问卷(EPQ)对507名医学大学生进行心理卫生评估.结果三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常模和大学生样本,精神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外倾和对精神卫生知识的了解程度呈正相关,与个性不稳定呈负相关.结论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特征相关,高等院校应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

    作者:翟爱玲;李珍华;崔爱环;张金响;陈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抗抑郁药联合甲状腺片治疗难治性抑郁症二例报告

    病例报告例1患者男性,40岁,因反复情绪低落、多次有自杀念头10年,第4次入院.患者既往曾因相同症状入我院三次,均诊断为抑郁症.曾服阿米替林、帕罗西汀等药物,获进步疗效出院.本次入院前,患者已停药一月,且与妻子离婚,生气后病情复发.入院时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30分.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甲状腺功能、心电图等正常.给予阿米替林逐渐加量三周后为300mg/d,并做改良电休克治疗6次,病情无明显好转.后逐渐停用阿米替林,改用文拉法辛渐加量至375mg/d治疗4周后,病情仍无改善.渐停文拉法辛,仍用阿米替林225mg/d,加用甲状腺片40mg/d治疗两周后,病情明显好转.维持该剂量治疗一月后,获显进疗效出院.出院时HAMD评分7分,复查甲状腺功能、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均正常.院外维持阿米替林200mg/d,甲状腺片40mg/d.门诊随访病情未复发.

    作者:陈姝;梁秀君;张映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肺癌患者的社会支持与希望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的社会支持与希望的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Herth希望量表对50例肺癌患者进行调查,并以50名正常人做对照,应用SPSS-11.5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肺癌患者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分值与希望总体呈正相关.结论通过增强肺癌患者的社会支持,可以增强肺癌患者的希望水平.

    作者:董俊玲;崔义才;孙振晓;于相芬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卡马西平治疗躁狂发作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卡马西平治疗躁狂发作的临床疗效和副反应.方法随机对62例躁狂发作患者分别以卡马西平及碳酸锂治疗,采用Bech-Rafaelson躁狂量表(BRMS)评定临床疗效,并对治疗期间出现的药物副反应逐一登记.结果两组疗后BRMS分值均大幅度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卡马西平副反应发生率低而轻微.结论卡马西平用于治疗躁狂发作,疗效肯定,与碳酸锂疗效相近,且副反应较轻,安全性好.

    作者:裴树景;杨红卫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精神分裂症遗传学研究进展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由多种因素所致的精神障碍,其特征是思维、情感与行为的相互分裂.家系调查、双生子及寄养子研究均支持遗传因素与发病有关.近年来发现人类染色体上一些区域和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有关.

    作者:陈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利培酮与舒必利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利培酮与舒必利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5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组和舒必利组,用简明精神病症状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S)分别于疗前、疗后12周末进行疗效及副反应评定.结果治疗结束时BPRS总分、SAN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疗前明显下降,两组疗效和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利培酮、舒必利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均有一定疗效,利培酮依从性好、副作用轻,舒必利经济负担轻,两者可作为不同患者首选.

    作者:汪宏才;韩从社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为获取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形式,对城区东姚居委780名社区老年人(≥60岁)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采用自制调查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老年抑郁量表(GDS)、自尊评价量表(SEI),进行评定分析.结果74岁以前MMSE总分值均在正常范围,认知功能大部分保持完整,75岁以后有不同程度改变.18.7%(146人)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较高,低龄、患慢性病、日常开支不够、家庭社会支持差、独居、生活自理困难者抑郁发生率高于全样本老年人水平(χ2=27.84,P<0.001).76.8%的老年人自尊评价没有问题,15.7%有些问题,3%有严重问题.结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应引起社会的关注.

    作者:张华;崔玉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目的研究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对本地区302名幼儿教师进行SCL-90和EPQ测试,将结果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幼儿教师SCL-90总分≥160分34人(11.9%),因子分≥3的因子有人际关系敏感(12.2%)、抑郁(10.8%)、强迫(10.1%)、焦虑(9.4%)、敌对(6.3%),各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差异非常显著.结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全国常模,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幼儿教师的个性特征及压力有关.

    作者:李艳;尹华;卜雪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62例脑器质性人格改变患者司法鉴定资料分析

    目的研究脑器质性人格改变违法行为时辨认能力、控制能力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对62例脑器质性人格改变患者犯罪鉴定案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影响其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主要因素有是否伴有智能障碍及程度、精神病性症状、意识障碍、作案动机及危害行为的关系等.结论责任能力的评定要满足医学要件和法学要件标准,案发时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作者:张志华;王仁峰;宋振铎;满昌华;王庚鑫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帕罗西汀治疗偏头痛疗效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偏头痛患者使用帕罗西汀治疗,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量表评定.结果经帕罗西汀治疗后,32例患者28例头痛明显改善,有效率87.5%;32例患者SDS、SAS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帕罗西汀治疗偏头痛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王刚平;颉瑞;裴根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早期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0例),对照组(50例),研究组除常规治疗外,早期即给予心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疗程12周;观察两组病人在一般项目、服药依从性、自知力恢复及BPRS评分等方面的变化.结果早期心理干预能尽早地改善病人的睡眠、饮食、服药依从性,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率,促进病人自知力的早期恢复.结论早期心理治疗能加快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

    作者:沈秀梅;王志广;姚传彬;宋振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利培酮与舒必利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利培酮与舒必利对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62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组与舒必利组,疗程12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4、8、12周末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定临床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副反应.结果利培酮组与舒必利组治疗前后SANS、BPRS总分及减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治疗后SANS、BPRS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而利培酮的副反应较舒必利少而轻.结论利培酮对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有肯定疗效,且安全性高.

    作者:孙良民;刘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精神医学杂志

精神医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