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家庭病床精神病患者的护理

许有芹

关键词:精神疾病, 社区服务, 护理
摘要:家庭病床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有其特殊性,本文根据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家庭病床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家庭病床的护理应达到以下护理目标:保证患者的服药,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预防疾病的复发;促进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防止意外的发生.为此,必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开展行之有效的家庭干预,充分发挥患者家属的作用,针对患者的家庭背景和病情情况,制定合理的社会功能训练计划,以促进其社会功能的康复.家庭病床精神科护理这一护理模式符合生物-心理-社会这一新的医学模式的发展方向,是精神疾病社区护理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主要模式.
精神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利培酮治疗4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利培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佳剂量.方法对符合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标准的40例病人换用利培酮治疗8周,采用PANSS量表和TESS量表观察疗效和副反应.结果PANSS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治疗前后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总有效率为62.5%,起效时间较晚,第8周才见明显疗效;剂量越大,出现副反应越多.结论利培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疗效肯定,但剂量不必太大.

    作者:伍毅;陈一郡;孙明;袁新芬;肖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智商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子女智商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研究组)及正常居民子女(对照组)进行测验,两组各为108人,对其智力及相关因素进行对照性研究.结果研究组智商中相似性(S)平均得分(8.72±3.31)、背数(D)平均得分(8.26±2.58)、积木图(BD)平均得分(9.05±2.17)低于对照组(9.56±2.57,t=2.85,P<0.05;9.85±2.59,t=2.20,P<0.05;9.87±3.00,t=2.06,P<0.05).研究组亲子关系、学校表现和学习成绩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的智商与正常人子女之间存有部分差异,可能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孔令生;李静;张秀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脑血管病患者的述情障碍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的述情障碍及严重程度.方法对82例确诊的脑血管病患者运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进行测试,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脑血管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述情障碍,TAS总分及各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女性高于男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诊断及严重程度与述情障碍无关.结论脑血管病患者存在较多的述情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而且可导致医源性疾病或延长住院时间,临床医师若能及时确切地了解患者有无述情障碍,可帮助选择心理治疗的种类指导康复期治疗.

    作者:李作佳;周秋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精神科门诊分诊护士的职业素质

    本文总结了精神科门诊分诊护士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强调加强岗位责任意识;仪表端庄,态度温和,主动热情服务;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及相关知识;要重视语言艺术及体态语言技巧;要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敏锐的观察能力;要合理安排病人就诊;加强精神病人的病历管理;及时开展健康教育,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加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性.

    作者:冯启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氯氮平治疗与糖耐量异常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住院病人服用氯氮平与糖耐量异常(IGT)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精神分裂症病人294例,按所服用药物分为氯氮平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糖耐量异常发生率差异及氯氮平组中糖耐量异常患者与服药时间的相关性.结果氯氮平组中糖耐量异常发生率19.1%,对照组糖耐量异常发生率7.2%,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5).氯氮平组中的糖耐量异常患者,其服药时间明显长于非糖耐量异常患者,两者经t检验比较,t=3.14(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氯氮平与糖耐量异常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服用氯氮平时间越长,糖耐量异常(IGT)发生的可能性增高,终可能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

    作者:奚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吡拉西坦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吡拉西坦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效果.方法对6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治疗组.治疗前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韦氏记忆量表(WMS)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等评定,然后经利培酮(2.7±0.8)mg/d治疗8周.研究组与利培酮治疗同步使用吡拉西坦1200mg/d治疗,治疗组仅用利培酮治疗.治疗后第8周末再次进行上述评定,将结果与正常人组成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研究组和治疗组的MMSE、WMS及WAIS-R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提示患者组的认知功能呈广泛性损害;研究组治疗后认知功能评定MMSE、MCST、WMS、WAIS-RC分数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认知功能测定MCST、WMS、WAIS-RC分数与治疗前比较无差异性(P>0.05).结论吡拉西坦对神经细胞有激活、保护和修复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疗效确切.

    作者:许丕江;李作佳;王力刚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奎的平与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奎的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患者按住院号的奇偶数分为两组,分别用奎的平或氯丙嗪治疗8周,用PANSS量表减分率评定疗效,用TESS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奎的平组有效率90%,奎的平组PANSS中的P分减分值大于氯丙嗪组.氯丙嗪组有效率为85.7%,二组无明显差异.奎的平组副反应少.结论奎的平与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相当,但对阳性症状的改善优于氯丙嗪,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刘振亮;田伟;安申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小儿高血压脑病一例报告

    患儿,男,10岁,小学四年级.因发作性意识不清、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小便失禁7天,于1999年8月30日首次入本院精神科.家族中其父亲患有高血压.既往无癫痫病史.个人史:母孕期健康,足月顺产,幼年生长发育良好,智力一般.人院前7天开始出现轻微头痛、头晕,发作性意识不清、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小便失禁,历时1~3分钟.3日来每日发作1~2次.

    作者:邢玉芹;慈艳红;周德洁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住院精神病人自杀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精神病人自杀的原因,找出规律,制定防范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例自杀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例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年龄以20~、30~年龄组多;自缢是自杀的常见方式.结论及早对病人实施护理干预,可将病人自杀率减少到低限度.

    作者:李国红;邱焕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10年间住院病人疾病构成分析

    为了解我院住院病人的病种来源,更好地为疾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现将我院1992~2001年10年间的住院病人疾病构成进行分析.

    作者:毛爱萍;李作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蓄意自伤综合征1例报告

    患者,男性,44岁,已婚.因多次情绪低落时使用针刺伤小腿20余年,于2001年11月20日来门诊咨询.20年前,患者复员退伍回家,由于家境差,婚姻受挫,加之患者有手淫的习惯,便出现自卑,情绪低落,活动减少,整日无精打彩,时有轻生的念头.

    作者:杨秀成;宋文慧;程尊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不同年代南京市民对健康教育需求的比较分析

    目的通过了解不同年代市民对精神疾病健康知识的需求情况,为开展精神疾病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分别于1996年和2001年对前来咨询的人员进行调查.结果2001年因精神疾病咨询的比例明显升高,市民的医学科普知识水平明显提高,医院的健康讲座是受市民欢迎的服务形式.结论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市民对精神疾病的认识,有利于精神疾病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作者:王广琴;于述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1例抑郁症病人随机分为阿米替林组31例,帕罗西汀组30例,共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临床总体评定量表(CGI)评定临床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帕罗西汀组与阿米替林组治疗前后HAMD和CGI-SI分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组减分相比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帕罗西汀组副作用明显比阿米替林组轻,在植物神经、心血管以及神经系统方面二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好,副反应小,服用方便,依从性好,是治疗抑郁症的理想药物.

    作者:李卫东;李志刚;吕纪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家庭病床精神病患者的护理

    家庭病床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有其特殊性,本文根据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家庭病床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家庭病床的护理应达到以下护理目标:保证患者的服药,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预防疾病的复发;促进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防止意外的发生.为此,必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开展行之有效的家庭干预,充分发挥患者家属的作用,针对患者的家庭背景和病情情况,制定合理的社会功能训练计划,以促进其社会功能的康复.家庭病床精神科护理这一护理模式符合生物-心理-社会这一新的医学模式的发展方向,是精神疾病社区护理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主要模式.

    作者:许有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万拉法新与马普替林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目的研究万拉法新的抗抑郁疗效及副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以马普替林为对照组,应用HAMD、HAMA、TESS量表,在疗前、疗后1、2、4、6周进行疗效及副反应评定.结果万拉法新的痊愈率(63.6%)高于马普替林(45.5%),但无显著性差异(x2=0.825,P>0.05);其显效率(81.8%)与马普替林(77.3%)相近.万拉法新见效快,副作用发生率低而轻微.结论万拉法新抗抑郁疗效肯定、副作用少.

    作者:唐振坤;邵珠芹;陈德彩;杨永信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利培酮合并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临床观察

    目的了解利培酮合并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及难治性标准,分别单用氯氮平与利培酮治疗超过6个月而无效的32例病人,给予两药合并治疗,在治疗后第4、8、12周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分,用t检验分析联合用药前及用药后第4、8、12周BPRS减分率.结果合并治疗12周后有效率75%,治疗中无因明显副作用而中止治疗者.结论两药合并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凤桥;孝金萍;高慧智;王泉英;房崇村;封晓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对有自杀观念与行为病人体温、脉搏、血压

    在对具有自杀观念与行为的180例精神病人的护理实践中,除严格遵循防自杀护理常规外,还着意对病人的T、P、Bp进行了动态观察与分析,发现实施自杀行为的病人在自杀实施前48小时T、P、Bp的超常变化率明显高于未实施自杀行为者,给医护人员防范此类病人实施自杀提供了客观依据,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爱华;曹庆景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难治性抑郁症

    抑郁症的患病率为2%~4%,约20%~40%的病人用一种抗抑郁药治疗无效.故难治性抑郁症是一重要的临床课题.本文拟对难治性抑郁症的相关问题做一回顾.

    作者:喻东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舒必利导致贪食一例报告

    范某,男,34岁,汉族,已婚,工人.患者因少眠妄闻,行为异常10年,加重伴伤人一个月首次住院.家族史阴性,病前性格内向,无烟酒嗜好,无贪食习惯,无重大躯体病史.

    作者:朱爱云;张敦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万拉法新致多饮、多尿、尿频1例报告

    患者,女,38岁,工人,已婚.因少语、乏力、犯愁6个月,门诊诊断为抑郁症,给万拉法新治疗,首日75 mg,分三次服用.服药当日即出现烦渴、多饮、多尿及尿频,日饮水量达6000~8000 ml,尿量达5000~7000ml.

    作者:孟宪明;王相立;麻爱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精神医学杂志

精神医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