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莲;王茂桦
目的测试TS患者的智力水平及分测验结构.方法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对64例患儿和60例正常小儿进行智力评估.结果 Tourette综合征患者的智商多在正常范围或边缘水平,除词汇、知识外,其余各分测验及PIQ、VIQ、FIQ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IQ与VIQ之间的平衡性较差.结论Tourette综合征患者的智商较正常少儿平均水平为低,且智力发展不平衡者较多.
作者:陈景清;李功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搞好科室核算,是医院实行分配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本文介绍了我院提高科室核算质量,取得分配制度改革较为成功的做法,简述了实施科室核算后的效果及体会.
作者:张超敬;于建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与病人进行良好心理沟通是做好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关键.作者从护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心理沟通方式和技巧,阐述了熟悉病人基本情况、掌握病人病情、尊重病人人格、关心体贴病人以及充分发挥言语性和非言语性沟通的重要性.
作者:徐清芝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老年性谵妄的临床特点,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老年性谵妄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中33例有原发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病、感染、中毒、水电解质紊乱等,临床表现为在意识障碍基础上的广泛认知障碍,如注意迟钝,定向、记忆障碍,幻觉妄想、恐惧、焦虚、行为障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结论老年性谵妄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生物、心理、社会等,在综合治疗的同时,加强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作者:卢世臣;张晓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小学生学习困难与行为及父母素质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调查行为问题,并调查父母素质情况.结果学习困难与行为问题及父母素质呈显著相关性,其中与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年限相关,与父母收入高低无关.结论儿童行为问题及父母素质与学习困难的发生有关.
作者:张荣莲;王茂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64岁,因反复发作傻笑、幼稚动作3天于2000年3月2日来我院就诊.近3天来患者无明显诱因常于夜间出现傻笑、作鬼脸、向家人吐口水,伴大汗,持续约2~5min可自行缓解.缓解后患者神志清,仍感头晕、心悸、反应迟钝,不能回忆起发病当时的情况,遂至我院精神科就诊.在症状发作时急查血糖为1.6mmol/L,免疫反应性胰岛素251pmol/L,胰岛素C肽449pmol/L,脑CT、FT3、FT4、TSH均正常,心电图示非特异性ST-T改变,腹部B超发现胰体部有一直径约3cm的不均匀低回声灶,腹部CT示:胰体部可见一2.9cm×2.6cm的不均匀低密度影,诊断为胰腺癌.遂收入外科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胰岛β细胞腺癌.
作者:张燕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曲唑酮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52例随机分为曲唑酮治疗组(n=28)和对照组(n=24),治疗前、治疗后4周及6周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改良斯堪的那维亚量表(SSS)评分.结果治疗4周及6周后,治疗组抑郁症状改善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曲唑酮治疗组SS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曲唑酮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促进其神经功能的康复.
作者:周刚;邵荣;韩伯军;盛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比较氟西汀与多塞平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60例符合CCMD-2-R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HAMD评分≥18,经6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并给予HAMD、CGI、TESS量表及临床疗效评估.结果氟西汀组显效率73.3%,多塞平组显效率63.3%,两者无显著性差异.氟西汀不良反应较多塞平少而轻.结论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孙树花;史青;张陆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18岁,农民,住院号3596.患者2000年6月在某娱乐场所打工时,老板诱其服用甲基苯丙胺药丸,每日4-6粒,分1-2次服用.服用后自觉思维活跃,工作效率提高,长时间工作无疲劳感.持续服用一周后,不服就出现疲劳,情绪低沉、饥饿感,服药后上述症状即缓解.为得到满足快乐,避免痛苦,患者继续服用此药.
作者:刘铭涛;赵汝铭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23岁,未婚.于1995年2月初无明显诱因急性发病,表现紧张恐惧、沉默寡言、疑人议论、伴严重失眠.当年5月到市精神病医院就诊,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用氯丙嗪(大量300mg/日)、舒必利(大量0.4g/日)治疗,症状很快消失.同年12月因停药而复发,表现基本同前.
作者:张泉水;夏莉;罗小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用大黄苏打片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大便秘结,效果很好,现将30例的结果报告如下.30例病人均为我院首次住院患者,以往无便秘史,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后3天内无大便或排便费力者.开始用大黄苏打片治疗,5片/次,每日3次.规定治疗后2天内症状消失且无反复者为显效,4天内症状消失且无反复者为有效,4天后大便仍不通畅者为无效.结果显效20例,有效6例,无效4例,有效率(显效+有效)86.7%.其中有2例出现腹泻,停药后恢复,3例有大便前下坠感.维持治疗试病情而定,可减量,也可停用.停用后复发者再用仍有效.
作者:孙守宪;马洪涛;林中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剥夺睡眠诱发法是否可提高癫痫病人脑电图癫痫样波的阳性率.方法对临床拟诊为癫痫,常规脑电图描记正常的100例病人行剥夺睡眠诱发试验,并选择46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100例癫痫病人剥夺睡眠诱发脑电图呈现爆发性癫痫样波者42例(42%),46例正常人脑电图无1例呈爆发波,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别(P<0.001).结论脑电图有轻度改变者,剥夺睡眠诱发试验可提高癫痫病人脑电图癫痫样波的阳性率.
作者:宗文斌;张桂娟;张志成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自杀原因,为减少和预防自杀提出相应对策.方法收集本市范围内区县级以上医院,抢救过的自杀死亡的482例的详细资料,对自杀原因及有关项目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482例中,男139人,女343人,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年龄以20-、30-年龄组较多;季节以春夏两季较多;自杀原因以心理社会因素多,服毒是自杀的常见方式.结论心理社会因素是自杀的常见原因.
作者:祝英禄;张玲;祝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符合CCMD-2-R诊断标准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组,研究组根据护理诊断确定认知行为治疗的靶症状,每周2次实施认知行为心理护理.两组病人入院时及以后每20天进行BPRS、SANS、SAPS、NOSIE评定一次.结果实施认知行为心理护理病人的BPRS、SANS量表评分逐渐下降,NOSIE量表评分逐渐提高,SAPS评分无显著的变化.结论认知行为心理护理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有明显的辅助治疗效果,能较早地减轻病人的疾病严重程度.
作者:龙瑞芳;李连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Klinefelter综合征又称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现报告一例如下.患者男,51岁,于二十年前突然出现兴奋、话多、冲动、打人,曾先后多次住精神病院诊治,分别诊断为躁狂症或小睾丸症.本次入院主要表现为沉闷少语,偶有冲动行为.查意识清晰,接触被动,情绪低落,高级意向活动减低,本能活动增强,自知力部分存在.患者既往体健,病前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胆小.家族史中其祖母、姐及弟弟均有精神病史.
作者:孔永彪;孙洪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症状的认识及其与自知力、精神病理症状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由患者和医生分别评定4个阳性症状和4个阴性症状在患者身上的表现程度.同时由医生对患者进行ITAQ、BPRS、SANS、SAPS、CGI评定.结果患者对自身阳性和阴性症状的总评分分别为(16.79±3.67)和(16.02±3.81),明显高于医生评定的(15.46±4.25)和(13.22±4.22),患者对自身症状的评分ITAQ、BPRS、SANS、SAPS、CGI均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结论患者对自身症状的认识明显不足,特别是阴性症状.患者对症状的认识与其自知力、疾病严重程度、精神病理症状有关.
作者:王汝展;张敬悬;原伟;唐济生;刘金同;李宪伟;邱慧敏;王松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综述了氯氮平所致糖尿病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可能的发病机制等.在应用氯氮平治疗期间应注意血糖监测,同时临床医生应对慢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以减少应用氯氮平治疗患者的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孙振晓;于相芬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述情障碍情况.方法以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对6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测评并与正常人作对照.结果高血压患者TAS总分为(74.06±8.7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6.06±6.38)分,因子分中以Ⅰ、Ⅱ、Ⅳ因子为显著,男,女患者之间无差异.结论述情障碍常见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医师应预以重视.
作者:刘晓鹏;林莉;田刚;王东;刁俊荣;魏秀芹;王怀霞;范玉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美沙酮替代递减疗法目前广泛用于脱毒治疗,然而大多数美沙酮脱毒者停药后,仍存有程度不一的戒断症状和延长性戒断综合征,导致脱毒者难以经受这种慢性折磨而重蹈覆辙.为了缓解停药后的戒断症状,顺利向纳屈酮巩固治疗过渡,我们对此组经美沙酮脱毒后的海洛因瘾者,采取停药后继续口服中小剂量凯尔丁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罗学东;何纯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本文采用国内12地区神经症流行学调查相似的方法,对城区1698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一次神经衰弱患病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中神经衰弱患病率为5.06%,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中小学教师神经衰弱症状的发生不是孤立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与其心理健康水平、遭遇生活事件及个性特征密切相关.提示在中小学教师中开展心理卫生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李建辉;胡夫东;李淑敏;孙慧娟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