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头状汗管囊腺瘤1例

马杰;张晓燕;李青;高立勇;赵建斌

关键词:自觉症状, 皮损, 临床资料, 激光治疗, 患者, 侧腰部, 部肿块, 增长, 渗液, 疗效, 黄豆, 红色
摘要:临床资料患者男,35岁.因腰部肿块30余年来我院就诊.患者出生时即发现右侧腰部两处黄豆大红色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皮损渐增大.近10年来,皮损增长较快,常破溃渗液.曾在外院行激光治疗,疗效不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第二代抗组胺药非索非那定中枢安全性研究进展

    抗组胺药(H1受体拮抗剂)是对症治疗荨麻疹、变应性鼻炎、哮喘以及瘙痒等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主要药物.第一代抗组胺药因其镇静和抗胆碱能等副作用,已被相对无镇静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所替代.非索非那定是第二代H1抗组胺药,无镇静、抗胆碱能作用,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因此该药能够在外周组织有效阻断H1受体,但无损害中枢神经系统(CNS)功能的作用.本文就非索非那定中枢安全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琨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裸鼠脂溢性角化病造模初探

    目的:评价体外皮肤移植法建立脂溢性角化病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在裸鼠背部一侧掀起约10 mm×10mm的全层皮瓣,将制备好的10 mm×10 mm的脂溢性角化病组织块移植于创面上.观察裸鼠移植的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的大体形态学变化,观察至1个月后将皮损切除行病理组织学检查,HE染色后观察皮损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20只裸鼠中有15只出现了肉眼可见的脂溢性角化病样皮损(15/20,75%),组织学上与人脂溢性角化病的形态相一致.结论:体外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移植的裸鼠模型建模方法可靠,能比较真实地模拟脂溢性角化病的组织学形态,可为脂溢性角化病的研究提供平台.

    作者:陈明;盛晚香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麻风病人心理障碍研究进展

    作者对近10年来国内外麻风病人心理障碍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从研究的情况来看,麻风病人心理障碍的发生率较高,但是大样本的精神卫生流行病学研究仍然比较缺乏,其实际的流行情况及其特征仍有待深入研究.在麻风病人心理障碍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陆续发现了一些内外界的影响因素,但结果并不一致,可以证实的是麻风病人心理障碍的发生是生物和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麻风病人心理卫生保健方面,麻风咨询得到一定程度的使用,但是还是比较零散和初级,加强对麻风病人精神卫生流行病学的深入研究对于提高麻风病人心理康复的水平显得尤其重要.

    作者:王景权;王强;周爱林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角质形成细胞的体外培养及NF-κB的表达

    目的:检测体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的核因子(NF-κB)的表达,以探讨NF-κB在银屑病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法获得角质形成细胞,与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混合培养,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NF-κB表达.结果:角质形成细胞在5天可见明显的集落,10天左右可长满单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银屑病患者混合培养细胞较对照角质形成细胞NF-κB表达显著增高.结论:NF-κB活性增强是银屑病炎症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高军;任万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住院银屑病患者健康教育的需求及效果调查分析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并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目前认为银屑病是由多基因遗传、心理、环境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虽不导致死亡,但明显的鳞屑性红斑与瘙痒对患者的身心影响甚大,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降低,属于典型的心身疾病.

    作者:王广进;冯桂荣;张爱华;初同胜;田洪青;张福仁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蕈样肉芽肿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58岁.因全身反复出现红斑、丘疹伴瘙痒8年,结节、肿瘤3年于2010年1月就诊.患者8年前无明显诱因后背出现一手掌大片状红斑,微痒,后逐渐扩散到面部及躯干、四肢,呈泛发性红斑、丘疹,表面覆糠状鳞屑,瘙痒明显.

    作者:于秉伦;王瑞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女性生殖道人型支原体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MH)可寄居于人的生殖道,是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之一,可引起盆腔炎、急性肾盂肾炎、前庭大腺炎、产后热等.1近几年,MH感染率有上升趋势,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了解其流行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的预防对策与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张志云;李永双;冉灵芝;林定庄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妊娠期IgA天疱疮1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27岁.因停经27周,全身反复起红斑、水疱,伴瘙痒2个月就诊.皮疹初起为前胸后背的小片状红斑,中央水疱,水疱破后可结痂,结痂脱落后遗留色素沉着,伴明显瘙痒.后红斑、水疱、结痂反复发作,呈环状向外扩展.

    作者:刘雯敏;杨安波;李圆圆;陈腊梅;张莉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寻常型天疱疮并发多发性脑脓肿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45岁.因全身反复发生水疱、糜烂、结痂1年,加重2个月于2010年6月26日入院.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饭量、尿量增多,当时未介意及治疗,50多天后觉咽部进食时疼痛不适,应用环丙沙星、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治疗10天症状无改善,且舌体两侧及颊黏膜出现糜烂、溃疡,应用中药(具体不详)治疗半月,口腔糜烂面逐渐扩大增多,影响进食,头面部、躯干、四肢相继出现数十个散在的绿豆至蚕豆大水疱,疱壁薄而易破溃,难愈合.

    作者:于维恒;王晓云;殷月慧;郑艳华;李金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阴囊特发性皮肤钙质沉着症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35岁.阴囊多发性无痛性结节10年.10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阴囊部位出现数个皮色绿豆大丘疹,质韧,无自觉症状,未予处理后丘疹逐渐增多增大,形成多个质硬的结节,部分结节融合成斑块.

    作者:刘排;陈浩;张韡;孙建方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性病门诊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耐药监测

    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主要是由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及生殖支原体1,2感染引起.近年来,支原体感染发病率在我国不断上升,为了解广西崇左市性病门诊患者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近3年我们对3256例NGU患者进行了支原体培养,并对阳性标本进行了药敏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卫国;粱永才;陆小燕;罗小丹;李剑鹏;朱邦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种痘样水疱病1例

    患者女,19岁.因面部、颈部、前胸V型区及四肢反复起水疱17年来我院就诊.患者目2岁起不明原因的面部、颈部、前胸V型区及四肢暴露部位出现红斑、水疱、丘疹,日晒后尤为明显,愈后留有萎缩性瘢痕.

    作者:王红梅;张文;马丽;孙在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UVB对皮肤成纤维细胞相关骨架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确定UVB对皮肤成纤维细胞骨架蛋白的影响.方法:用150 mJ/cm2的UVB照射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用Western blot法检测α-微管蛋白、β-微管蛋白、β-肌动蛋白和波形蛋白的含量.结果:150 mJ/cm2 UVB照射后β-微管蛋白含量逐渐降低,波形蛋白逐渐升高,α-微管蛋白和β-肌动蛋白改变不明显.结论:在UVB诱导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光损伤过程中,β-微管蛋白和波形蛋白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徐浩翔;闫言;李莉;曾跃平;王宝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疱疹样天疱疮1例

    疱疹样天疱疮是天疱疮的一种异型,现报道我科收治的1例疱疹样天疱疮.临床资料患者男,36岁,建筑工人.因周身红斑水疱伴痒2个月来诊.

    作者:权锦花;王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假体隆乳术33例疗效观察及护理

    2011年2~5月我们共行假体隆乳术33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人共33例,均为女性,年龄22~47岁,平均31.36岁.其中乳房发育不良,胸部扁平者17例,哺乳后乳房变小、下垂松弛者16例.

    作者:宋玉芳;郑淑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瘤型麻风1例

    患者女,26岁.因全身结节1年余就诊.患者1年多前先于右前臂屈侧出现一黄豆粒大红色结节,无明显痒痛,因当时已怀孕,一直未就诊.8个月前分娩后,结节逐渐增大、增多,累及面部、躯干和四肢等部位.7天前就诊于当地市人民医院皮肤科,诊断不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后怀疑麻风转诊至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乏力,皮损疼痛等症状,无肢体疼痛.

    作者:初同胜;马百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中西药联合治疗阴囊激素依赖性皮炎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为我院2006年9月至2008年2月的门诊病人,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资料完整病例93例.治疗组47例,平均年龄24.5岁(9-68岁),病程1个月~3年;对照组46例,平均年龄25岁(10~ 67岁),病程3周-3年.

    作者:陈晓旭;陈国羽;党林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阿维A联合干扰素封闭治疗多发性跖疣疗效观察

    笔者于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采用阿维A胶囊联合干扰素α-2b局部封闭治疗多发性跖疣40例,效果显著,报道如下.1资料及方法1.1病例入选标准70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符合跖疣的诊断标准,且疣体数目≥5个.

    作者:梅册芳;温景;林宝珠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多西环素治疗早期梅毒血清固定疗效评价

    目的:观察多西环素治疗早期梅毒血清固定的近期疗效.方法:对38例血清固定的早期梅毒患者随机分成3组,治疗组予以多西环素治疗,对照组予以苄星青霉素及阿奇霉素治疗.治疗后分别于3、6个月复查RPR,以RPR转阴为痊愈.结果:治疗6个月后,多西环素治疗组痊愈7例,有效3例,有效率78.57%;苄星青霉素组痊愈5例,有效3例,有效率61.23%;阿奇霉素组痊愈2例,有效2例,有效率36.36%.多西环素治疗组与阿奇霉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0,P<0.05).结论:多西环素治疗早期梅毒血清固定有一定的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万军;刘丽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艾滋病知识行为及梅毒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近年来,性病艾滋病的报告发病率逐年上升,利用本所国家级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艾滋病监测哨点数据,通过分析该人群的人口学信息、行为学信息、艾滋病知识和血清学检测数据,掌握相关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实施有效的性病艾滋病防治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胡丽华;赵建妹;林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