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颖;张淑清;于俊义
目的::探讨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 BNP)及肌钙蛋白( hs-cTnT)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5年11月在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接受的慢性心力衰竭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在常规方式前提下加服芪苈强心胶囊进用常规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浆BNP、hs-cTnT、hs-CRP、IL-1、IL-6、TNF-α水平、6 min的步行试验距离及心脏相关彩超指标以及临床总有效率。结果:2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血浆BNP及hs-cTnT水平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在接受治疗之后6 min的步行试验距离均有所增加,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相关彩超指标明显优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接受治疗之后hs-CRP、IL-1、IL-6及TNF-α水平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6.67%),2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苈强心胶囊可以有效地使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能够使患者的血浆BNP及hs-cTnT水平显著降低,其有助于慢性心力衰竭进行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作者:利玲;戴晓彬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评价苓桂术甘汤配方颗粒与传统饮片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盲态评价、等效性临床研究设计方法,拟将28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配方颗粒剂组和传统饮片水煎剂组,通过16周的治疗,观察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血糖、代谢综合征指标组分及安全性指标等在组间的分布差异,评价苓桂术甘汤配方颗粒与传统饮片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是否相同。结论: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盲态评价、等效性设计的方法,同时规范合并用药与饮食锻炼的要求,能够较好的控制患者个体因素和不同医生诊疗差异的影响,提高临床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性,验证配方颗粒的疗效及安全性,为配方颗粒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作者:赵阳;付静;陆芳;李博;赵迎盼;李睿;李庆娜;曹唯仪;高蕊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山木瓜枝中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活性导向分离,筛选山木瓜枝中具有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粗提物及组分,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对活性部位进行系统分离,通过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结合相关文献确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并对所得化合物进行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的研究。结果:从山木瓜枝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桑橙素(1)、4,6,3′,4′-tetrahydroxy-2-methoxybenzophenone(2)、2,4,6,3′-tetrahydroxy-benzo-phenone(3)、3,6,7-trihydroxy-1-methoxyxanthone(4)、2S,3S-3,5,7,3′,5′-pentahydroxyflavane(5)、丁香酸(6);实验研究证实化合物1对黄嘌呤氧化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IC50=28.9μM)。结论:从活性部位鉴定的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是主要的活性成分。
作者:唐跃勋;祝伦伦;张洪;谭红胜;付文卫 刊期: 2016年第07期
藤黄科植物藤黄( Garciniahanburyi Hook. f.)原产于印度、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地区,目前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和海南等地被广泛引种栽培。该植物分泌的干燥树脂被称为藤黄(Gamboge),作为传统的民间用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外用对于痈疽、肿毒、溃疡、湿疮、烫伤和跌打肿痛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近年来,藤黄及其活性成分藤黄酸等化合物被发现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成为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对藤黄的传统药用历史及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郑赵情;张莉;沈凯凯;蔡双璠;谭红胜;徐宏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西黄丸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严重不良反应和对患者生活质量及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已发生无法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同步放化疗,观察组予西黄丸联合同步放化疗,比较2组近期疗效、严重不良反应、生活质量,并比较2组患者细胞免疫状态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近期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延缓肿瘤进展时间、减少(血液、放射性损伤及疲劳等)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及抗肿瘤细胞免疫状态等方面优于对照组( P均<0.05)。结论:西黄丸联合同步放化疗可改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激活抗肿瘤细胞免疫反应。
作者:陈清梅;李纪强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桂枝茯苓丸辅助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 n=52例)及对照组( n=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桂枝茯苓丸辅助治疗,2组均以6周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红细胞沉降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血液流变学指标、妇科B超检查情况;并记录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血清hs-CRP、红细胞沉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红细胞比积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妇科B超检查提示盆腔积液、附件增粗及盆腔包块等体征的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 P <0.05);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4% vs 75.0%,χ2值=4.349,P值=0.036)。结论:桂枝茯苓丸辅助抗生素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慢性盆腔炎患者炎性状态、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并且安全可靠。
作者:李春香;王春燕;武淑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中药丹参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丹参、5-FU及二者联合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凋亡率影响。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丹参、5-FU及二者联合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数量的影响。结果:1)不同浓度丹参溶液作用于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后,细胞的凋亡率大于阴性对照组,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2)丹参、5-FU联合用药作用于人胃癌SGC-7901细胞后,细胞的凋亡率大于单纯丹参组和5-FU组,且随丹参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3)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联合用药组细胞数量少于阴性对照组,凋亡细胞数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多。结论:丹参能引起人胃癌SGC-7901细胞形态变化,能促进5-FU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且有剂量依赖性。
作者:于庆生;经文善;宋加奎;张琦;刘举达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清宫祛瘀汤治疗药物流产后出血患者对出血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5年6月于本院自愿接受药物流产的69例健康孕妇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时不同用药方案分为2组,将采用常规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治疗的3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其余3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清宫祛瘀汤治疗患者设为研究组,对比2组临床具体治疗情况。结果:研究组完全流产率高达94.87%显著高于对照组63.33%,阴道出血时间(7.49±3.02)d,显著短于对照组(14.26±3.66)d,出血量少患者占66.67%低于对照组的33.33%,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未超过15.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研究组在2组治疗后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基础上,其改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P<0.01)。结论:在常规药物流产治疗基础上,加用清宫祛瘀汤治疗药物流产后出血患者可促进孕囊排出,显著改善药物流产效果,具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吴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益气化瘀汤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残留腰腿痛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诊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残留腰腿痛患者13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7例行功能锻炼治疗,观察组67例行益气化瘀汤联合功能锻炼治疗,于治疗前后行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SF-36评分、ADL评分。结果:随时间延长,2组VAS评分、ODI评分降低( P<0.05),2组JOA评分、SF-36评分、ADL评分增加( P<0.05)。观察组治疗1周、2周、3周时VAS评分、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周、2周、3周时JOA评分、SF-36评分、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化瘀汤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残留腰腿痛的疗效显著,可减轻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彭志财;徐荣华;游钦键;刘启春;陶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藤黄属植物分布广泛,资源丰富,有着悠久的民间用药历史。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该属植物具有抗肿瘤、抗炎和抗菌等多种药理作用。其中,酮( Xanthones)、多环多异戊烯基间苯三酚( Polycyclic Polyprenylated Acylphoroglucinols, PPAPs)及双黄酮类化合物是其主要化学成分。文章对中国藤黄属植物的代表性活性成分及药效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和综述,为该属植物的充分利用及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张莉;蔡双璠;孔思远;谭红胜;徐宏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血府逐瘀汤始载于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中,具有调气活血功效,是临床祛瘀的常用方剂,现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高思华教授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黄褐斑、失眠、抑郁症、闭经的4则医案充分体现其临证用方谨守病机,随证施治的诊疗特色。
作者:左加成;于娜;赵丹丹;安宏;马越;穆倩倩;张毅;莫芳芳;高思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藤黄属植物中提取的多环多异戊烯基间苯三酚类天然小分子化合物oblongifolin C( OC)对细胞线粒体功能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野生型和促凋亡基因 bax/bak 双敲除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 MEF 和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为研究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共聚焦显微术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OC对ROS,线粒体功能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OC能够诱导细胞产生ROS,破坏线粒体结构,降低线粒体膜电位,终造成线粒体降解和细胞内ATP耗竭,使细胞走向凋亡。结论:OC能通过多条途径诱导细胞凋亡,是一种极有抗癌潜力的天然化合物。
作者:程敏;许玮;刘磊;谢伟东;徐宏喜;许乃寒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观察组、针刺空白组和药物组,针刺观察组根据中医辨证取穴:曲池,臂臑,内关,蠡沟,列缺,丰隆,委中,局部可触及结节者,局部围刺;不能触及者,加患侧扶突,手法:泻法。针刺空白组取穴:中脘,气海,足三里,手法:针刺时尽量轻柔,不施任何补泻手法。两针刺组均每周治疗3次,30次为1个疗程;药物组口服左旋甲状腺素片,50μg/次,1次/d,疗程10周。结果:针刺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针刺空白组和药物组(P<0.05),针刺观察组治疗前后甲状腺结节体积明显缩小(P<0.05),针刺观察组治疗后结节体积明显小于针刺空白组和药物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刺观察组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针刺可以有效地抑制和缩小早期良性甲状腺结节,改善临床症状,对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无影响。
作者:李晨;黄坚;张亚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具有柔脉功用之参芪柔脉合剂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及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Fg)的影响,以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1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胶囊20 mg,1次/晚口服;治疗组加用参芪柔脉合剂100 mL,2次/d口服;2组均持续用药6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积分均减少,血清TNF-α、Fg含量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积分以及血清TNF-α含量均显著降低。结论:具有柔脉功用之参芪柔脉合剂可显著调节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炎性细胞因子,通过抑制炎性反应损伤发挥抗颈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作者:靳秀明;郭晓芳;刘侠;宋智慧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多环多异戊烯基间苯三酚类化合物( PPAPs)为中国藤黄属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类型,其结构新颖复杂,生物活性多样,是目前天然产物研究的热点之一。结合作者在该领域的多年研究,对该类化合物在中国藤黄属植物中的分布和结构分类、波谱特征、提取分离方法以及生源合成途径进行归纳总结,为中国藤黄属植物中PPAPs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奠定基础。
作者:李浩浩;张洪;付文卫;谭红胜;徐宏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上报的23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段、报告人员身份、发生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药品剂型、给药途径、发生时间、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应措施,预防和减少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再次发生。结果:男性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但差异并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年龄段是大于60的患者;报告人员比例较大的是医生,药师的报告比例低;引起不良反应比例高的剂型为注射剂;静脉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外敷、肌注等给药途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剂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集中在30 min以内,非注射剂患者不良反应多在1~24 h内发生;皮肤及附件损害是主要累及器官。结论:中药制剂引发的不良反应具有明显的特点性,针对不良反应集中发生的年龄段、中药剂型、给药途径等制定相应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作者:贾振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中药灌肠对于(Ⅲ型)前列腺炎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将80例(Ⅲ型)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及常规西药治疗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治疗组),评价2组经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前列腺液白细胞、卵磷脂小体含量及血清中雌二醇( E2)、睾酮( T)改善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t=4.2425,P<0.05);2组前列腺液白细胞、卵磷脂小体含量及血清E2、T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中药灌肠治疗可有效提高(Ⅲ型)前列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可有效改善患者体内性激素水平。
作者:万水;王玉清;贺明盟;耿勇;谷炎;周发友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联合五加生化胶囊治疗对人工流产不全的效果。方法:将316例人工流产吸刮术后不全流产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给予米非司酮联合五加生化胶囊治疗,清宫组给予二次清宫治疗,对照组予五加生化胶囊治疗疗,观察3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月经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清宫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1.1%(86/106)、52.3%(55/105)和93.3%(98/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治疗组和清宫组,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清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治疗组、清宫组、对照组治疗后阴道出血时间分别为(9.3 ±2.6)d、(10.3 ±3.4)d和(13.6 ±4.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显示,治疗组治疗后阴道出血时间明显少于清宫组和对照组,清宫组治疗后阴道出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清宫组、对照组治疗后月经复潮时间分别为(27.6 ± 4.4 ) d、(34.5±5.6) d和(36.8 ± 7.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两比较显示,治疗组治疗后月经复潮时间明显少于清宫组和对照组,清宫组治疗后月经复潮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米非司酮联合五加生化胶囊用于人工流产不全治疗,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小,治疗后的月经恢复较再次清宫及中药组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玥红;李莉;蔡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证素分布特点,为本病的临床辨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408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Hp阳性组161例,Hp阴性组247例,采用证素辨证法对其证候进行分析,比较2组中常见的病位病性,探讨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证素特点。结果:1)Hp阳性组的证素特点:病位证素主要为胃、脾、肝;病性证素常涉及气滞、热、湿、阴虚、痰、阳虚、气虚。 Hp阴性组的证素特点:病位证素主要为胃、脾、肝;病性证素常涉及热、气滞、湿、阴虚、痰、气虚、阳虚。2)2组证素频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Hp阴性组湿证素积分高于Hp阳性组(P=0.036<0.05),其余各证素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病位主要在胃、脾、肝;病性上以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为主,病性气滞与湿热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病理因素。2)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Hp阴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证素分布特点无明显差异,证素分布与Hp感染无明显关系。
作者:万信;梁丽丽;郭森仁;林雪娟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