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山木瓜枝中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化学成分研究

唐跃勋;祝伦伦;张洪;谭红胜;付文卫

关键词:山木瓜, 化学成分,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 桑橙素
摘要:目的::研究山木瓜枝中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活性导向分离,筛选山木瓜枝中具有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粗提物及组分,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对活性部位进行系统分离,通过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结合相关文献确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并对所得化合物进行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的研究。结果:从山木瓜枝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桑橙素(1)、4,6,3′,4′-tetrahydroxy-2-methoxybenzophenone(2)、2,4,6,3′-tetrahydroxy-benzo-phenone(3)、3,6,7-trihydroxy-1-methoxyxanthone(4)、2S,3S-3,5,7,3′,5′-pentahydroxyflavane(5)、丁香酸(6);实验研究证实化合物1对黄嘌呤氧化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IC50=28.9μM)。结论:从活性部位鉴定的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是主要的活性成分。
世界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世界中医药》杂志中药研究栏目征稿通知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基于聚类分析探究中药复方治疗肺间质纤维化临床用药规律

    目的::探讨和总结中药复方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用药规律,探索名家经验整理方法。方法:临床应用治疗IPF的中药复方65首,选取记录频次≥4次的高频药物共43味药中药,对所选医案中符合纳入标准的药物运用Excel表进行收录,后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补气药、活血化瘀药、化痰药、补血药、补阴药为中药复方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常用配伍药类。结论:聚类分析客观反映了临床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痰通络为主要治疗方法。

    作者:刘耸峰;吕晓东;庞立健;刘创;郑炜东;臧凝子;滑振;赵仲雪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肾脏病的中医舌诊研究进展

    舌诊在中医“四诊”中作为望诊内容之一,是诊断疾病必备的要领和珍贵的经验总结。舌象改变可以判断病情并指导用药,各科疾病中已经有相当活跃的研究。在肾脏病领域,舌象变化与肾病中医辨证分型,肾病临床分期、预后和不同病理类型以及肾病辨证用药3方面关系密切,同时研究成果也日渐丰富并成熟。中医舌诊能够为临床肾脏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有力的帮助。

    作者:李双;张昱;翁维良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基于胃肠动力调节与透皮吸收探讨中药外用制剂消胀贴膏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作用机制

    基于“消胀贴膏”敷脐促进肝硬化腹水减退的临床疗效,及该药促进患者排气与减轻腹胀的作用特点,结合胃肠动力影响肝硬化腹水的研究进展,探讨消胀贴膏调节胃肠动力促进肝硬化腹水消退的作用机制及效应物质。首先观察药物敷贴对肝硬化腹水动物胃肠动力、腹内压、肾血流与腹水量的影响及其相关关系;分析药物对模型动物胃肠激素、血管活性因子及胃肠动力调节关键细胞-Cajal间质细胞数量与功能的作用。继之,观察药物对离体胃肠组织平滑肌收缩、对Ca-jal间质细胞SCF/c-kit信号通路等的影响。后,分析消胀贴膏的整体动物与离体皮肤透皮入血成分,并评价其影响小肠平滑肌收缩的活性。终验证“消胀贴膏主要通过促进胃肠动力,从而降低腹内压,增加肾血流量,促进腹水减退,并且具有透皮吸收的效应成分”的科学假说,部分诠释中医“气行则水行”的科学内涵,阐明消胀贴膏外用治疗肝硬化腹水主要作用原理,提高中医药外治法的基础研究水平。

    作者:邢枫;陶艳艳;李爽;杨涛;朱春雾;刘成海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稳心汤的急性毒理实验研究

    目的::稳心汤是治疗冠心病介入术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有效方剂。本研究旨在观察稳心汤的急性毒性,以评估其安全性。方法:以稳心汤的大给药浓度(5.2 g/mL)及大给药体积(0.7 L/20 g·次)予小鼠灌胃,分别于24 h内分3次灌胃,连续观察2周。详细记录实验小鼠的外观、行为、一般状态、呼吸、中毒反应及死亡状况;每天记录存活实验小鼠的体重及饲料量。实验结束后抽血检测肝肾功能。结果:实验小鼠灌胃稳心汤3次/d,大给药量为425 g/kg,未发现显著的急性毒性反应,肝肾功能检测亦未有异常异常。结论:稳心汤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段练;熊兴江;李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柔脉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TNF-α及Fg的影响

    目的::研究具有柔脉功用之参芪柔脉合剂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及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Fg)的影响,以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1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胶囊20 mg,1次/晚口服;治疗组加用参芪柔脉合剂100 mL,2次/d口服;2组均持续用药6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积分均减少,血清TNF-α、Fg含量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积分以及血清TNF-α含量均显著降低。结论:具有柔脉功用之参芪柔脉合剂可显著调节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炎性细胞因子,通过抑制炎性反应损伤发挥抗颈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作者:靳秀明;郭晓芳;刘侠;宋智慧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米非司酮联合五加生化胶囊治疗人工流产不全效果评价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联合五加生化胶囊治疗对人工流产不全的效果。方法:将316例人工流产吸刮术后不全流产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给予米非司酮联合五加生化胶囊治疗,清宫组给予二次清宫治疗,对照组予五加生化胶囊治疗疗,观察3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月经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清宫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1.1%(86/106)、52.3%(55/105)和93.3%(98/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治疗组和清宫组,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清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治疗组、清宫组、对照组治疗后阴道出血时间分别为(9.3 ±2.6)d、(10.3 ±3.4)d和(13.6 ±4.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显示,治疗组治疗后阴道出血时间明显少于清宫组和对照组,清宫组治疗后阴道出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清宫组、对照组治疗后月经复潮时间分别为(27.6 ± 4.4 ) d、(34.5±5.6) d和(36.8 ± 7.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两比较显示,治疗组治疗后月经复潮时间明显少于清宫组和对照组,清宫组治疗后月经复潮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米非司酮联合五加生化胶囊用于人工流产不全治疗,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小,治疗后的月经恢复较再次清宫及中药组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玥红;李莉;蔡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高思华教授血府逐瘀汤治验4则

    血府逐瘀汤始载于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中,具有调气活血功效,是临床祛瘀的常用方剂,现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高思华教授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黄褐斑、失眠、抑郁症、闭经的4则医案充分体现其临证用方谨守病机,随证施治的诊疗特色。

    作者:左加成;于娜;赵丹丹;安宏;马越;穆倩倩;张毅;莫芳芳;高思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加味良附丸联合5-FU对荷人胃癌裸鼠血清TGF-β1、IL-17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加味良附丸联合5-FU对荷人胃癌裸鼠血清TGF-β1、IL-17水平的影响。方法:60只裸鼠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5-FU组、加味良附丸中剂量+5-FU组(联合给药组)及加味良附丸高、中、低剂量组。加味良附丸高、中、低剂量组给药剂量分别为10 g/( d·kg)、5 g/( d·kg)、2.5 g/( d·kg);5-FU组给药剂量为17 mg/( d·kg);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联合给药组剂量为加味良附丸中剂量5 g/(d·kg)联合应用5-FU(17 mg/(d·kg)。连续给药10 d,眼球取血,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1、IL-17含量。结果:联合给药组、5-FU组、加味良附丸高、中、低剂量组裸鼠血清中TGF-β1、IL-17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联合给药组血清TGF-β1含量与新加良附高丸剂量组、5-FU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加味良附丸中、小大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干预组血清IL-17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性反应细胞因子TGF-β1、IL-17可能参与了胃癌发生发展,加味良附丸联合5-FU具有抑制人胃癌细胞SGC-7901移植瘤裸鼠血清中炎性反应细胞因子TGF-β1、IL-17的表达,其可能通过调节炎性反应细胞因子的表达来影响胃癌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赵林涛;宋延平;侯丽;陈信义;吴晓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针刺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观察组、针刺空白组和药物组,针刺观察组根据中医辨证取穴:曲池,臂臑,内关,蠡沟,列缺,丰隆,委中,局部可触及结节者,局部围刺;不能触及者,加患侧扶突,手法:泻法。针刺空白组取穴:中脘,气海,足三里,手法:针刺时尽量轻柔,不施任何补泻手法。两针刺组均每周治疗3次,30次为1个疗程;药物组口服左旋甲状腺素片,50μg/次,1次/d,疗程10周。结果:针刺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针刺空白组和药物组(P<0.05),针刺观察组治疗前后甲状腺结节体积明显缩小(P<0.05),针刺观察组治疗后结节体积明显小于针刺空白组和药物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刺观察组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针刺可以有效地抑制和缩小早期良性甲状腺结节,改善临床症状,对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无影响。

    作者:李晨;黄坚;张亚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山木瓜枝中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山木瓜枝中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活性导向分离,筛选山木瓜枝中具有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粗提物及组分,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对活性部位进行系统分离,通过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结合相关文献确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并对所得化合物进行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的研究。结果:从山木瓜枝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桑橙素(1)、4,6,3′,4′-tetrahydroxy-2-methoxybenzophenone(2)、2,4,6,3′-tetrahydroxy-benzo-phenone(3)、3,6,7-trihydroxy-1-methoxyxanthone(4)、2S,3S-3,5,7,3′,5′-pentahydroxyflavane(5)、丁香酸(6);实验研究证实化合物1对黄嘌呤氧化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IC50=28.9μM)。结论:从活性部位鉴定的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是主要的活性成分。

    作者:唐跃勋;祝伦伦;张洪;谭红胜;付文卫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桂枝茯苓丸辅助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桂枝茯苓丸辅助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 n=52例)及对照组( n=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桂枝茯苓丸辅助治疗,2组均以6周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红细胞沉降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血液流变学指标、妇科B超检查情况;并记录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血清hs-CRP、红细胞沉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红细胞比积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妇科B超检查提示盆腔积液、附件增粗及盆腔包块等体征的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 P <0.05);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4% vs 75.0%,χ2值=4.349,P值=0.036)。结论:桂枝茯苓丸辅助抗生素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慢性盆腔炎患者炎性状态、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并且安全可靠。

    作者:李春香;王春燕;武淑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六味地黄汤加减结合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六味地黄汤加减结合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糖、分娩方式、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妇产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诊治的120例确诊为肝肾亏虚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饮食联合胰岛素治疗,根据血糖控制情况适当调整胰岛素用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六味地黄汤治疗,入院确诊后即给予六味地黄汤口服治疗,2次/d,早晚各1次,7 d/疗程,2组均给予治疗至分娩结束后。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的控制情况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的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和剖宫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新生儿的早产儿、巨大儿、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六味地黄汤结合胰岛素能有效的控制肝肾亏虚型妊娠糖尿病孕妇的血糖,并能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及剖宫产率,同时能降低早产儿、巨大儿、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病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渠媛;康文艳;武淑霞;管贺;王静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清宫祛瘀汤治疗药物流产后出血患者对出血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清宫祛瘀汤治疗药物流产后出血患者对出血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5年6月于本院自愿接受药物流产的69例健康孕妇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时不同用药方案分为2组,将采用常规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治疗的3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其余3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清宫祛瘀汤治疗患者设为研究组,对比2组临床具体治疗情况。结果:研究组完全流产率高达94.87%显著高于对照组63.33%,阴道出血时间(7.49±3.02)d,显著短于对照组(14.26±3.66)d,出血量少患者占66.67%低于对照组的33.33%,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未超过15.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研究组在2组治疗后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基础上,其改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P<0.01)。结论:在常规药物流产治疗基础上,加用清宫祛瘀汤治疗药物流产后出血患者可促进孕囊排出,显著改善药物流产效果,具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吴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道藏·太平部》本草文献整理

    中药是方剂的基本单位,是中医辨证论治实施的体现。对中药功效的认识全面与否,决定了中医临床疗效的高低。加强对中国古籍中的本草整理和挖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学界对中医药古籍、少数民族中医药典籍及佛家经典中的医药知识均有较为深入的整理和研究,然而对于道家经典丛书《道藏》的本草整理与研究缺乏。本文立足于明《道藏》四辅之《太平部》有关本草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以期为现代药物研究和运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唐禄俊;张青颖;王娟娟;熊益亮;刘珊;王鸿弘;段晓华;张其成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三七总皂苷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脑含水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脑含水量的影响。方法:实验用健康Sprague-Dawley( SD)同系雄性大鼠350只,体重230~250 g,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简称CG),模型组(简称MG),用药组(简称TG)3个组,每组分6 h、24 h、48 h、72 h、7 d,5个时间点。造模用Ⅳ型胶原酶注入尾壳核,治疗组给予三七总皂苷腹腔注射,1次/d。在相应时间点,采用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NSS)对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价。结果:各时间点MG mNSS和CG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6 h外,各时间点MG和TG比,TG mNSS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MG脑含水量和CG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6 h、7 d外,各时间点MG和TG比,TG脑含水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脑出血模型组中,6 h开始, mNSS和脑含水量明显增高,到48 h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三七总皂苷可以明显下调 mNSS评分和脑含水量。

    作者:赵雪松;樊永平;陈志刚;高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中药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寻常型白癜风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中药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寻常型白癜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经我院皮肤科门诊治疗的80例寻常型白癜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他克莫司软膏外涂皮损处,2次/d;实验组除涂抹他克莫司软膏外加用中药方剂内服,3次/d,100 mL/次。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复色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过传统中医中药联合他克莫司软膏外用的3个疗程的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4.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0.4%,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个疗程和第2个疗程实验组复色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个疗程实验组与对照组复色率差异显著(36.7±12.4)vs(59.6 ± 13.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2组患者均有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使用他克莫司软膏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烧灼感等,大多数患者可以耐受,实验组内服中药不良反应主要是口舌干燥及1例胃肠不适,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药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寻常型白癜风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安全性高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皮肤科推广应用。

    作者:雷勇;万晶晶;张少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中国藤黄属植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藤黄属植物分布广泛,资源丰富,有着悠久的民间用药历史。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该属植物具有抗肿瘤、抗炎和抗菌等多种药理作用。其中,酮( Xanthones)、多环多异戊烯基间苯三酚( Polycyclic Polyprenylated Acylphoroglucinols, PPAPs)及双黄酮类化合物是其主要化学成分。文章对中国藤黄属植物的代表性活性成分及药效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和综述,为该属植物的充分利用及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张莉;蔡双璠;孔思远;谭红胜;徐宏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中国藤黄属植物中多环多异戊烯基间苯三酚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多环多异戊烯基间苯三酚类化合物( PPAPs)为中国藤黄属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类型,其结构新颖复杂,生物活性多样,是目前天然产物研究的热点之一。结合作者在该领域的多年研究,对该类化合物在中国藤黄属植物中的分布和结构分类、波谱特征、提取分离方法以及生源合成途径进行归纳总结,为中国藤黄属植物中PPAPs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奠定基础。

    作者:李浩浩;张洪;付文卫;谭红胜;徐宏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三阴三阳开阖枢机红外热像图模型的构建及其在六经辨证论治指导价值的初探

    《素问·阴阳离合论》指出“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作者利用经络红外热成像检测观察到天气对人体的影响会因体质的个体差异而表现不同,但在相同气运下人体脏腑及经络的偏颇是存在典型共性的,这种共性源于特殊运气格局对人体特定脏腑及经络的靶向影响。由此推知,在三阴三阳开阖枢机主事影响下人体必然有相应的脏腑及经络与之相感应,经过对2011—2015年五运六气影响下的各枢机主事阶段由于枢机不利而出现的特征性经络红外热像图特点分析的观察总结,作者初步构建了常态下三阴三阳开阖枢机人体经络气血状态的模型。同时,针对《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是一种时位辨证的论点,作者结合常态下三阴三阳开阖枢机经络气血状态的模型,捕捉不同气运格局影响下三阴三阳枢机开阖不利的特征性“伤寒热图”,对指导临床六经辨证论治具有客观的指导作用。

    作者:谢胜;刘园园;梁谊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世界中医药杂志

世界中医药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