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带状疱疹伴发内脏损害23例临床分析

张志娟

关键词:带状疱疹病毒, 内脏损害,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副交感神经, 后根神经节, 呼吸道症状, 自主神经, 神经纤维, 临床表现, 患者情况, 变态反应, 胃肠道, 泌尿道, 颅神经, 脊神经, 总结, 诊治, 误诊, 水痘, 侵犯
摘要:带状疱疹内脏损害,为病毒由脊髓神经节侵及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的内脏神经纤维,引起胃肠道、泌尿道及呼吸道症状.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具有亲神经和皮肤的特性,除脊神经后根神经节常被侵犯外,还可累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颅神经及自主神经等,亦可通过变态反应引起脑部症状.1由于临床表现较为特殊,常易被误诊.现将我院2004-2009年诊治的带状疱疹伴发内脏损害的23例患者情况报道总结如下.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骨桥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寻常型银屑病活动性的相关性

    目的:确定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骨桥蛋白(OP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与寻常型银屑病病情活动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及20名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OPN、TNF-α的水平,并分析OPN和TNF-α与银屑病PAS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OPN、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血浆OPN和TNF-α水平可作为评价银屑病病情活动程度的参考指标.

    作者:张春红;张春敏;史永俭;魏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三种方法治疗斑秃疗效观察

    我们对复方甘草酸苷胶囊联合薄芝注射液与单用复方甘草酸苷胶囊或薄芝注射液治疗斑秃的疗效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120例斑秃患者均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会制订的斑秃诊断标准,且排除高血压、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作者:赵淑芝;高鸠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斑秃丸联合CO2氦氖激光治疗斑秃疗效观察

    我科采用口服斑秃丸联合CO2氦氖激光照射治疗斑秃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15例斑秃患者均来自本院皮肤科门诊,皮损1~3处,脱发面积在10 cm×10 cm以内,临床确诊为斑秃,且2周内未接受过任何药物治疗.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作者:吴波;路永红;周培媚;树瑜;周群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云南省丘北县麻风菌株基因分型研究

    目的:验证云南省丘北县麻风菌株与流行病学间的关联性.方法:对2003-2007年发现的106例新麻风患者菌株进行了6个VNTR位点分型,以系统发育树分析与流行病学的关联性.结果:丘北菌株依据(GTA)9等位基因型可分为两大菌群.第一枝由(GTA)9位点从9到13个重复数组成的A、B和C聚集株,主要分布在该县北部和西北部;第二枝由(GTA)9重复数高达20以上的D、E菌株组成,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南部.A至F聚集株内,至少有两个或以上有多个患者的家庭.第一菌群内患者间有明显的流行病学关联, 但第二菌群内患者则缺乏关联性.结论:(GTA)9等位基因高度多态菌群来源与异质性的原因不清楚.以家庭和邻居关联的麻风病传播在丘北县很常见,有多个患者的家庭,感染菌株可能来自相同的传播链.

    作者:翁小满;刘健;王峥;温艳;洪炳和;杨寿先;VARALAKSHMI VISSA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三黄凝胶对小鼠气囊炎性模型气囊灌洗液中白细胞数和NO含量的影响

    采用小鼠气囊炎性模型观察三黄凝胶的抗炎作用. 三黄凝胶能显著降低气囊灌洗液中的白细胞数(P<0.01)和炎症渗出液中NO含量(P<0.01).三黄凝胶通过对小鼠气囊炎性模型灌洗液中白细胞数及NO含量的影响,产生明显的抗炎作用.

    作者:王思农;裴文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大疱性类天疱疮与HLA-A、B等位基因的相关性

    目的:确定山东汉族大疱性类天疱疮(BP)与HLA-A、B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寡核苷酸探针杂交(PCR-SSOP)方法,对山东地区43例汉族BP患者和125例健康对照进行了HLA-A、B等位基因分型.结果:BP患者组HLA-A*24频率高于对照组(P=0.033,Pc>0.05);HLA-A*33、B*44在患者组中频率低于正常对照组(P值分别为0.040和0.024,但Pc值均>0.05).结论:大疱性类天疱疮的遗传易感基因可能与HLA-A、B等位基因无相关性.

    作者:张克进;陈学超;周桂芝;张福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表现为外周附着点炎的关节病型银屑病2例

    关节病型银屑病(Psoriatic arthritis, PsA)是一种慢性致残性关节病变,临床表现多样,外周附着点炎是其常见的临床特征,但表现为单纯外周附着点炎的PsA国外报道为数不多,国内未见报道.

    作者:屈丽娜;王广进;亓兴亮;田洪青;蒋红伟;张福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δ-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联合电灼术治疗肛周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作者观察了δ-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技术(ALA-PDT)联合电离子灼烧术治疗肛周尖锐湿疣(CA)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50例患者均来自潍坊市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经临床、病理、PCR扩增HPV DNA分型确诊为尖锐湿疣.男27例,年龄18~32岁,平均23.8岁;其中13例承认有不洁同性性接触史.女19例,年龄20~41岁,平均26.9岁.儿童4例,均为女性,年龄1~7岁.

    作者:马伟元;陈静;孙连功;赵克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聊城地区775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过敏原检测分析

    为探寻本地区过敏性疾病的常见病因,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我科采用皮内试验和皮肤点刺法对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作者:迟延芳;杜振峰;吴钦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建立小鼠硬皮病模型的实验性研究

    硬皮病是一种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硬化或伴有内脏器官纤维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此病发病机制不明,治疗困难,给患者带来痛苦.近年来,许多学者用局部注射博莱霉素建立小鼠硬皮病模型,我们为研究此方法的可重复性及筛选合适的博莱霉素造模剂量,为后期新药实验做准备,特进行该实验,现将实验过程、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米新陵;李凡;华伟;惠艳;杨克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抗疟药在皮肤科的应用进展

    抗疟药具有调节免疫、吸收紫外线等作用,可治疗自身免疫性及光敏性皮肤病.对LE等疾病也有可靠疗效,但对于其他疾病的疗效尚待进一步证实.本文综述了皮肤科常用抗疟药的药理、作用机制、适应症、不良反应及与妊娠和银屑病的关系.

    作者:李雪梅;张锡宝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抗癫痫药物所致药疹33例临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2002年1月至2008年6月我院共收治抗癫痫药物所致药疹患者33例.其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18~62岁,平均(32.18±19.04)岁.原发性癫痫25例,带状疱疹4例,脑外伤2例,脑血管病2例.既往合并糖尿病1例、高血压2例、慢性胃炎1例.有2例患者原有药物过敏史,过敏药物分别为青霉素和复方新诺明.

    作者:莫征波;周珉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发病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女性青春期后痤疮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33例女性青春期后痤疮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对部分患者检测血清性激素水平.结果:单因素分析年龄、家族史、油性皮肤、化妆品使用、精神紧张或工作压力、体重指数偏大、雄激素水平高是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年龄、家族史、化妆品、皮肤类型、精神紧张为危险因素(P<0.05).结论:女性青春期后痤疮发病涉及多方面,确切病因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金勇;王晓云;于维恒;谢海;仪晓芹;孙文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皮肤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1例

    对1例皮肤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结合免疫组化染色、EB病毒原位杂交及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进行分析.右胫后多发结节,组织病理特征为肿瘤组织在真皮及皮下组织内弥漫性浸润,肿瘤组织具有血管中心性及血管破坏性特点,肿瘤细胞具有异型性.瘤细胞表达CD2,CD56,颗粒酶B,EBER阳性,未检测到TCR克隆性基因重排.诊断为皮肤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皮肤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恶性度高、预后差;诊断有赖于组织病理及免疫表型检测及EBER原位杂交技术.

    作者:蔓小红;应航宇;白彦萍;张晓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南京地区淋球菌分离株对阿奇霉素的敏感性研究

    从118例淋病患者泌尿生殖道分泌物中分离培养到淋球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淋球菌对阿奇霉素的低抑菌浓度(MIC).118株淋球菌中有11株(9.3%)对阿奇霉素耐药(MIC≥1 mg/L),MIC50和MIC90均为0.5 mg/L.南京地区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对阿奇霉素的耐药率较高,提示阿奇霉素不宜用于淋病的治疗.

    作者:袁柳凤;尹跃平;戴秀芹;周二虎;孙厚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124例带状疱疹临床资料分析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病毒性皮肤病.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确诊并住院治疗的124例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24例患者为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确诊并住院治疗的带状疱疹患者,占全科住院患者的25.2%(全科同期住院492例).其中,男51例,女73例,男女比例为1∶1.43.发病年龄18~86岁,平均58.9岁,其中<25岁3例(2.4%),25~55岁28例(22.6%),>55岁93例(75.0%).各季节均有发病,其中春、秋农忙季节多发.

    作者:张蕾;谷金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神经妥乐平联合阿昔洛韦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为有效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防止后遗神经痛(PHN)的发生,笔者自2007年12月至2009年1月用不同剂量神经妥乐平针(日本脏器制药)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近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1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 30岁.因咳喘25天,双下肢紫癜伴血尿、足痛20天,加重2天于2008年8月13日来我科就诊.患者25天前因咳嗽、哮喘在外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予地塞米松5 mg/d及抗感染治疗.20天前双下肢(双足为主)出现针头至米粒大瘀点、瘀斑,伴咯血、血尿、胃痛、双膝关节疼痛及双足底疼痛、麻木.

    作者:付瑶;谭雪晶;韩世新;刘晓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聚合性痤疮一家系调查

    临床资料 先证者男,42岁.自15岁起背部、臀部反复出现皮肤损害,以后发展至腹部、四肢和面部.初局部皮肤红肿、硬结,逐渐变成脓肿,直至窦道形成,有脓血流出,夏季皮损加重.曾多次在当地卫生院行脓肿切开引流及抗感染治疗,但愈合缓慢,终形成大小不等的瘢痕.既往无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亢进等病史.患病以来,无发热及其他明显的全身症状.体检:各系统检查无异常.

    作者:张英;杨连娟;陈仁贵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自体表皮移植术治疗白癜风23 例临床观察

    我科自2005年10月至2008年3月应用吸疱皮肤磨削术自体表皮移植治疗白癜风23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3例患者均来自皮肤科门诊,其中男10例,女13例,平均年龄23.4岁(16~52岁),平均病程5.7年(2~20年).除2例为泛发型外,其余均为局限型,稳定期(近3个月内皮损无新发及扩大).皮损以植入皮片面积约1 cm2为一区计算,共648区,其中躯干部162区,颈胸部235区,额头54区,眼睑31区,口鼻周围47区,耳前下颌62区,四肢40区,外阴部17区.

    作者:周梅娟;宋智琦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