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疱性类天疱疮与HLA-A、B等位基因的相关性

张克进;陈学超;周桂芝;张福仁

关键词:类天疱疮, 大疱性, 等位基因, HLA-A, HLA-B
摘要:目的:确定山东汉族大疱性类天疱疮(BP)与HLA-A、B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寡核苷酸探针杂交(PCR-SSOP)方法,对山东地区43例汉族BP患者和125例健康对照进行了HLA-A、B等位基因分型.结果:BP患者组HLA-A*24频率高于对照组(P=0.033,Pc>0.05);HLA-A*33、B*44在患者组中频率低于正常对照组(P值分别为0.040和0.024,但Pc值均>0.05).结论:大疱性类天疱疮的遗传易感基因可能与HLA-A、B等位基因无相关性.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抗疟药在皮肤科的应用进展

    抗疟药具有调节免疫、吸收紫外线等作用,可治疗自身免疫性及光敏性皮肤病.对LE等疾病也有可靠疗效,但对于其他疾病的疗效尚待进一步证实.本文综述了皮肤科常用抗疟药的药理、作用机制、适应症、不良反应及与妊娠和银屑病的关系.

    作者:李雪梅;张锡宝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自噬相关基因Beclin-l、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APLC3)的表达.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40例SLE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检测自噬相关基因Beclin-l及MAPLC3 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LE患者组PBMC中MAPLC3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尤以活动期SLE患者更为显著.SLE患者组Beclin-1 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但活动期SLE患者Beclin-1 mRNA表达水平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SLE患者PBMC的自噬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病.

    作者:彭学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发病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女性青春期后痤疮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33例女性青春期后痤疮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对部分患者检测血清性激素水平.结果:单因素分析年龄、家族史、油性皮肤、化妆品使用、精神紧张或工作压力、体重指数偏大、雄激素水平高是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年龄、家族史、化妆品、皮肤类型、精神紧张为危险因素(P<0.05).结论:女性青春期后痤疮发病涉及多方面,确切病因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金勇;王晓云;于维恒;谢海;仪晓芹;孙文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带状疱疹伴发内脏损害23例临床分析

    带状疱疹内脏损害,为病毒由脊髓神经节侵及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的内脏神经纤维,引起胃肠道、泌尿道及呼吸道症状.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具有亲神经和皮肤的特性,除脊神经后根神经节常被侵犯外,还可累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颅神经及自主神经等,亦可通过变态反应引起脑部症状.1由于临床表现较为特殊,常易被误诊.现将我院2004-2009年诊治的带状疱疹伴发内脏损害的23例患者情况报道总结如下.

    作者:张志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强脉冲光子嫩肤仪治疗雀斑疗效观察

    雀斑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色素沉着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面、手背等部位.我们用强脉冲光子嫩肤仪治疗雀斑240例,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我科门诊患者,其中女233例,男7例,年龄18~63岁,20岁以下23例,20~50岁193例,50岁以上24例.

    作者:李瑞芝;孙莉;颜敏;徐丽;卞金玲;连海燕;杨昭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124例带状疱疹临床资料分析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病毒性皮肤病.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确诊并住院治疗的124例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24例患者为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确诊并住院治疗的带状疱疹患者,占全科住院患者的25.2%(全科同期住院492例).其中,男51例,女73例,男女比例为1∶1.43.发病年龄18~86岁,平均58.9岁,其中<25岁3例(2.4%),25~55岁28例(22.6%),>55岁93例(75.0%).各季节均有发病,其中春、秋农忙季节多发.

    作者:张蕾;谷金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掌跖纤维瘤病2例疗效观察

    掌跖纤维瘤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应用曲安奈德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2例,并追踪观察2.5~4年,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例1男,55岁,农民.右手掌有一肿物偶伴微痛1年,于2004年3月来我院就诊.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沿右手掌中指基底节指骨近端,可见长2 cm,直径0.8 cm的肿物,皮肤色.

    作者:林萱;赵淑芝;林玫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发病机制与性激素水平、皮脂腺毛囊口角化、毛囊内微生物及遗传有关,另外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视.部分患者可遗留色素沉着、萎缩或增生性瘢痕,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应根据其致病因素及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现将近年来关于治疗痤疮的中草药产品的实验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黄峥烨;王海俊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聚合性痤疮一家系调查

    临床资料 先证者男,42岁.自15岁起背部、臀部反复出现皮肤损害,以后发展至腹部、四肢和面部.初局部皮肤红肿、硬结,逐渐变成脓肿,直至窦道形成,有脓血流出,夏季皮损加重.曾多次在当地卫生院行脓肿切开引流及抗感染治疗,但愈合缓慢,终形成大小不等的瘢痕.既往无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亢进等病史.患病以来,无发热及其他明显的全身症状.体检:各系统检查无异常.

    作者:张英;杨连娟;陈仁贵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急性社会心理应激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IL-8和IL-18的影响

    目的:评价急性社会心理应激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在社会应激测试(TSST)前10 min和测试后1、10、20、60 min采集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分离培养外周血单核细胞,用双抗体夹心ELISA 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L-8和IL-18的含量.结果:TSST测试后20 min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8的含量升高(P<0.05).结论:急性社会心理应激可引起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IL-18的增加,这可能是社会心理应激使银屑病发生和加重的部分中介机制.

    作者:严月华;宋韬;翟晓翔;吴剑波;盛晚香;缪泽群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1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 30岁.因咳喘25天,双下肢紫癜伴血尿、足痛20天,加重2天于2008年8月13日来我科就诊.患者25天前因咳嗽、哮喘在外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予地塞米松5 mg/d及抗感染治疗.20天前双下肢(双足为主)出现针头至米粒大瘀点、瘀斑,伴咯血、血尿、胃痛、双膝关节疼痛及双足底疼痛、麻木.

    作者:付瑶;谭雪晶;韩世新;刘晓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建立小鼠硬皮病模型的实验性研究

    硬皮病是一种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硬化或伴有内脏器官纤维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此病发病机制不明,治疗困难,给患者带来痛苦.近年来,许多学者用局部注射博莱霉素建立小鼠硬皮病模型,我们为研究此方法的可重复性及筛选合适的博莱霉素造模剂量,为后期新药实验做准备,特进行该实验,现将实验过程、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米新陵;李凡;华伟;惠艳;杨克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获得性肢端纤维角皮瘤1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23岁.因足趾部赘生物伴压痛,于2007年12月10日来我科就诊.患者1年前发现右足拇趾外侧出现一赘生物,质地坚硬,无自觉症状,未予重视,渐增大至黄豆大,局部压迫后常有痛感,影响行走,无出血、破溃等现象.平素体健,否认其它系统性病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右拇趾外侧见一黄豆大类半球形增生物,近皮色,质地硬韧,与骨质无粘连,表面未见鳞屑,见多数平行波纹样改变.实验室检查:趾骨X线片未见异常,手术切除增生物后组织病理示:上皮角化过度,颗粒层增厚,棘层厚薄不一,肿瘤中心由致密的胶原纤维、丰富的小血管构成. 诊断:获得性肢端纤维角皮瘤.

    作者:陆原;李清;陈达灿;国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穴位埋线配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银屑病疗效观察

    我科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12月,采用羊肠线穴位埋植疗法配合德国沃曼UV-1000L NB-UVB治疗仪治疗银屑病患者84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荆鲁华;王燕飞;刘卫兵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大疱性类天疱疮与HLA-A、B等位基因的相关性

    目的:确定山东汉族大疱性类天疱疮(BP)与HLA-A、B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寡核苷酸探针杂交(PCR-SSOP)方法,对山东地区43例汉族BP患者和125例健康对照进行了HLA-A、B等位基因分型.结果:BP患者组HLA-A*24频率高于对照组(P=0.033,Pc>0.05);HLA-A*33、B*44在患者组中频率低于正常对照组(P值分别为0.040和0.024,但Pc值均>0.05).结论:大疱性类天疱疮的遗传易感基因可能与HLA-A、B等位基因无相关性.

    作者:张克进;陈学超;周桂芝;张福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天疱疮81例临床分析

    笔者回顾性分析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2000年1月至2008年2月资料完整的81例天疱疮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81例住院天疱疮患者,男46例,女35例,男女比为1.3:1.发病年龄14~85岁,平均50.28岁,<20岁1例(1.23%),20~39岁16例(19.75%),40~59岁43例(53.09%),60~79岁19例(23.46%),>79岁2例(2.47%).病程10天~5年,平均病程10.5个月.所有病例均根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且资料完整.

    作者:李张军;王香兰;郭碧蓉;许庆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带状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1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23岁.因左侧上腹部浸润性斑丘疹,偶感瘙痒,反复7年,加重3个月于2008年12月来我院就诊.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侧上腹部散在米粒至绿豆大丘疹,境界清楚,偶痒,外用皮炎平等药物皮疹消退,遗留色素沉着,此后,每年上述皮疹复发2次,渐皮疹增多呈带状.

    作者:王乖娟;陈洪晓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血清骨桥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寻常型银屑病活动性的相关性

    目的:确定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骨桥蛋白(OP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与寻常型银屑病病情活动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及20名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OPN、TNF-α的水平,并分析OPN和TNF-α与银屑病PAS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OPN、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血浆OPN和TNF-α水平可作为评价银屑病病情活动程度的参考指标.

    作者:张春红;张春敏;史永俭;魏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三黄凝胶对小鼠气囊炎性模型气囊灌洗液中白细胞数和NO含量的影响

    采用小鼠气囊炎性模型观察三黄凝胶的抗炎作用. 三黄凝胶能显著降低气囊灌洗液中的白细胞数(P<0.01)和炎症渗出液中NO含量(P<0.01).三黄凝胶通过对小鼠气囊炎性模型灌洗液中白细胞数及NO含量的影响,产生明显的抗炎作用.

    作者:王思农;裴文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儿童持久性色素异常性红斑1例

    临床资料 患儿男,32个月.10个月前右足背被蚊虫叮咬后,出现红斑,逐渐扩大、增多至双小腿、双大腿、腰腹部,皮疹边缘稍高起.1个月左右红斑渐变成暗红斑,进而发展为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灰色或灰褐色斑.无自觉症状.

    作者:王强;李铁男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